隔振系统论文_宋东方,姬虹

导读:本文包含了隔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隔振,系统,刚度,车体,模型,橡胶,弹性。

隔振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宋东方,姬虹[1](2019)在《船舶隔振系统的磁流变隔振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船载机械设备种类非常多,机械设备的运转会造成船体的振动,此外,海浪的冲击作用以及螺旋桨的运转也会造成船体的振动,船舶振动会影响船载精密设备的运行状态,甚至对机械结构造成破坏,因此,有必要对船舶的隔振系统进行研究。本文重点应用的一种隔振手段是磁流变隔振器,这种隔振器基于磁流变弹性材料,本文重点介绍了船舶的振动模型以及磁流变隔振器的隔振原理,并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隔振系统的模态进行了分析和仿真。(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22期)

刘海超,闫明,冯麟涵[2](2019)在《带限位隔振系统的冲击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舰载设备的抗冲击性能,改善限位参数不匹配造成的二次冲击问题,建立了八参数可独立设置的带限位隔振系统数学模型,利用四阶龙格库塔的方法进行冲击仿真计算,并与冲击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限位器参数(刚度比,安装间隙)对冲击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刚度比足够大,存在一个使系统加速度响应取得最大值的特殊间隙,称为共振间隙。共振间隙的存在,增大了系统的加速度响应,加剧了系统的冲击碰撞,但可以通过选择更小的安装间隙,匹配合理刚度比来有效的避免共振间隙现象的产生,进而可以有效的提高舰载设备的抗冲击性能。(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21期)

张森森,商超,戴俊,代成名[3](2019)在《浮筏隔振系统叁向振动传递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浮筏隔振系统,建立包含设备、减振器、筏架和基座的叁向振动传递动力学模型。分别建立了减振器的阻抗方程和设备、筏架及基座等结构件的导纳方程,并基于阻抗综合法获得浮筏隔振系统叁向动力学模型。通过试验,验证了该模型对于浮筏叁向振动传递估算的精度满足工程要求。最后,分析设备不同方向激励对基座叁向振动响应的影响,证明了在浮筏振动传递特性研究中考虑叁向的必要性,可对舰船中浮筏隔振系统设计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21期)

牛昊轩,闫兵,吴潇[4](2019)在《动力机组双层隔振系统新型隔振器设计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建立了将试验台的机组及构架均视为柔体的双层隔振系统仿真模型,通过模态测试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隔振器叁向刚度变化对系统隔振特性的影响;基于Mooney-Rivlin模型,分析了不同开槽角度及宽度对橡胶隔振器叁向刚度的影响,完成了新型隔振器设计。通过振动测试实验验证了新型隔振器对系统隔振性能的提升效果。研究表明:隔振器水平刚度变化对系统隔振性能影响不大,水平刚度降低主要引起系统振动速度及传递力响应在低频段的移频,对高频段基本没有影响;降低隔振器垂向刚度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系统低频段(对应机组启停工况)的振动烈度,但能够有效地降低系统中、高频段(对应机组正常运行工况)的传递力。(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期刊2019年05期)

李佳明,曾京,汪群生[5](2019)在《基于双级隔振系统的车下有源设备对车体振动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级隔振系统分析了车下有源设备对车体振动的影响,推导出车下有源设备与弹性车体耦合振动数学模型,得到车体和有源设备运动特性表达式。通过数值计算及考虑车体弹性的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计算,表明了有源设备对车体局部振动影响明显;设备转动不均衡量的增大会导致局部振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当采用不同隔振方式时,双级隔振系统可以更有效地降低车体弹性振动。通过对隔振系统悬挂参数研究发现,框架与设备质量比主要影响设备自身振动,对车体减振作用较小;合理的悬挂刚度和阻尼比能有效降低设备与车体之间的耦合作用,并且悬挂刚度对系统隔振性能影响更明显。(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牛牧青,陈立群[6](2019)在《含立方刚度和滞回的隔振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包含立方刚度和Bouc–Wen型滞回的隔振系统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系统无阻尼响应模型可基于无滞回恢复力建立,利用谐波平衡法和泰勒展开求得近似解析解。系统有阻尼响应模型可利用解析/数值联合方法求解,该方法基于谐波平衡法和Levenberg–Marquardt迭代算法,对于滞回产生的多值非光滑函数项,先计算时域响应再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求解谐波项系数。上述方法在含水平绞制梁的非线性隔振系统分析中得到有效应用。分析表明,在Bouc–Wen型滞回和立方刚度的综合影响下,隔振系统呈现渐软-渐硬特性,滞回阻尼和线性阻尼都可以有效抑制共振,但前者高频隔振效果优于后者。(本文来源于《力学与实践》期刊2019年05期)

邵永生,祁玉梅,李成[7](2019)在《基于广义Ruzicka隔振系统的轨道车辆运行平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众多参数对轨道车辆平稳性的影响,推导了基于广义Ruzicka隔振系统的轨道车辆垂向模型的振动微分方程,求解出系统的绝对传递率和Sperling平稳性指标,并与传统模型作比较。基于Sobol序列对广义Ruzicka车辆模型参数随机采样,引入Sobol′全局灵敏度分析法,对模型进行平稳性参数的全局灵敏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义Ruzicka车辆模型考虑了阻尼器两端的橡胶节点作用,因此比传统模型更贴近轨道车辆实际情况;车体质量、转向架质量、二系悬挂刚度和阻尼变化对车辆平稳性的影响较大;车体点头惯量和转向架点头惯量的变化对平稳性的影响较小;二系悬挂阻尼和其他参数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郭子健,薛斌,薛程,苏战发,王雪涛[8](2019)在《柴油机周期双层隔振系统振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船舶动力设备双层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基于柴油机双层隔振系统,利用周期结构对弹性波的带隙特性,将双层隔振系统的筏体设计成周期结构。在ANSYS软件中对双层隔振系统进行谐响应计算,并对传统筏体双层隔振系统、直方柱周期筏体双层隔振系统和斜方柱周期筏体双层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斜方柱周期筏体双层隔振系统在200 Hz~1 000 Hz内具有更好的隔振效果,在410.5 Hz和807 Hz处出现带宽分别为15.0 Hz和29.5 Hz的带隙。此外,采用缩减周期数的斜方柱周期筏体建立双层隔振试验系统,验证斜方柱周期结构的带隙特性。(本文来源于《船舶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侯光亮,展铭,郭勤涛,刘德宇,陶言和[9](2019)在《动力学模型确认在列车橡胶减振器隔振系统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列车使用的橡胶减振器,是非常关键的减振元件,影响整体的振动舒适性。橡胶是一种典型的超弹性材料,在材料和加工工艺等相近的情况下,存在较大的刚度和阻尼的不确定性。在整车振动仿真分析中减振器参数的精度直接影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基于模型确认的分层建模方法,首先对橡胶子结构试件进行了单轴拉伸试验获得材料应力-应变曲线,拟合曲线得到Mooney-Rivlin模型的参数,并估计和识别橡胶参数的不确定性;然后对试件进行了简单剪切试验获得频域粘弹性材料模型参数及其不确定性。利用建立形状复杂的列车用橡胶减振器的超弹性-粘弹性模型,计算小振幅下橡胶减振系统的动态特性,得到了具有一定置信度的减振器模型,预测计算橡胶减振器的动刚度和阻尼,并对总体减振系统进行多种工况的振动试验,给出总体刚度阻尼的不确定度,FRF的不确定性影响,验证预测了随机振动的响应。结果研究表明本文方法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张伟,周相荣,张博,贺华[10](2019)在《整体式与分布式隔振系统隔振效果试验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于整体式双层隔振装置,分布式双层隔振装置具有中间质量块质量小、体积小、拆装方便的特点,同时可以随意改变系统质量比的配比情况,而且小质量块系统的一阶弹性模态更高,在中高频段有较好的隔振效果。因此,在同等条件下,设计制造了整体式和分布式双层隔振系统的隔振装置,以激振器激励力为输入,通过试验研究对比整体式和分布式双层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式双层隔振系统在中高频处的隔振效果优于整体式双层隔振系统,且在质量比小于整体式时仍能获得一定的隔振效果,对工程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船舶工程》期刊2019年S2期)

隔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舰载设备的抗冲击性能,改善限位参数不匹配造成的二次冲击问题,建立了八参数可独立设置的带限位隔振系统数学模型,利用四阶龙格库塔的方法进行冲击仿真计算,并与冲击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限位器参数(刚度比,安装间隙)对冲击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刚度比足够大,存在一个使系统加速度响应取得最大值的特殊间隙,称为共振间隙。共振间隙的存在,增大了系统的加速度响应,加剧了系统的冲击碰撞,但可以通过选择更小的安装间隙,匹配合理刚度比来有效的避免共振间隙现象的产生,进而可以有效的提高舰载设备的抗冲击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隔振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宋东方,姬虹.船舶隔振系统的磁流变隔振器设计[J].舰船科学技术.2019

[2].刘海超,闫明,冯麟涵.带限位隔振系统的冲击响应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9

[3].张森森,商超,戴俊,代成名.浮筏隔振系统叁向振动传递特性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19

[4].牛昊轩,闫兵,吴潇.动力机组双层隔振系统新型隔振器设计及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9

[5].李佳明,曾京,汪群生.基于双级隔振系统的车下有源设备对车体振动影响分析[J].现代制造工程.2019

[6].牛牧青,陈立群.含立方刚度和滞回的隔振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J].力学与实践.2019

[7].邵永生,祁玉梅,李成.基于广义Ruzicka隔振系统的轨道车辆运行平稳性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9

[8].郭子健,薛斌,薛程,苏战发,王雪涛.柴油机周期双层隔振系统振动特性[J].船舶工程.2019

[9].侯光亮,展铭,郭勤涛,刘德宇,陶言和.动力学模型确认在列车橡胶减振器隔振系统的应用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10].张伟,周相荣,张博,贺华.整体式与分布式隔振系统隔振效果试验对比[J].船舶工程.2019

论文知识图

优化设计对象图振动传递路径系统模型识别原理对比图六自由度发动机隔振系统模型图隔振系统仿真计算流程图隔振系统振动烈度Fig.5.9Weig...

标签:;  ;  ;  ;  ;  ;  ;  

隔振系统论文_宋东方,姬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