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量问题的正确计算方法

变质量问题的正确计算方法

一、对变质量问题的正确计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周捷[1](2021)在《地震作用下变刚度桩基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7000~8000年前的新时期时代到迅速发展科技化的当今时代,从在沼泽地里栽木桩到现在满布的钢筋混凝土桩基,桩基经历了漫长而又迅速成长的发展过程,可见桩基是一种历史悠久而又被广泛采用的基础形式。但桩基因其隐蔽性,其破坏很难被人们所发现,与此同时对桩基的修复也成了一大难题。而且地震力和风力是引起高层建筑基底水平剪力和倾覆力矩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当地震作用为控制因素时,地震引起的基底水平剪力一般不超过高层建筑总重的5%[1],但对建筑整体的影响力和破坏力仍相当可观。因此,对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进行地震数值模拟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以及较强的工程实用价值。变刚度桩基就是利用地基土和群桩的性质,以调整“桩土支承刚度”为中心原则,最终实现不均匀沉降、基础内力以及资源耗能最小化的结果。通过对桩基础采用变刚度的设计方法,不仅可以达到较好的经济效果,还可以对基础、承台的沉降起到很好的调平作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对桩基设计增加了“变刚度调平设计”。可见变刚度设计方案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抗震方面的研究不够充分,仍需继续深入。本文采用ABAQUS大型软件拟建四种三维模型,可以更直观的研究地震作用下变刚度桩基的性能。在尽可能保证桩体总用料相近的前提下,建立了一种等桩长的布桩方式以及三种变桩长的布桩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四种不同方案在竖向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桩身的内力和承台沉降量、差异沉降等数值;上部结构在地震全过程中底端位置、第七层位置(震动位移最大处)以及顶端位置的位移时程曲线分析,对震动较强时刻做震动位移数值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果:(1)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承台的沉降曲线规律一致,均呈现中间大两边小的情况。但是不同的布桩方式对差异沉降值有着明显的影响。随着中间刚度的增大,差异沉降值呈减小趋势。在桩体总用量相同的情况下,变刚度方案相比等桩长方案差异沉降减小。但在地震作用下表现为变刚度方案差异沉降较大,对建筑安全不利。(2)在施加地震荷载的情况下,四种方案的轴力变化趋势均是由大到小;剪力和弯矩则都是桩顶处最大,然后沿着桩长呈现减小的波动趋势;沿桩身的水平位移的变化先增大后减小,位移最大值在8~10m处的位置取得。(3)通过四种方案对11号角桩的内力分析对比,等桩长的方案一比其余三种的变刚度方案的剪力和弯矩在桩顶处的最大值均小,大约减小18%左右。而通过轴力对比可发现方案一的11号桩轴力最大值是其余三种方案的2倍多。(4)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研究上部结构特殊点的时程分析,可以看出变刚度方案对上部结构振动最大位移的减小较为明显。结合曲线图和表格分析大致可以看出从方案一到方案四,上部结构的震动位移是逐渐减小的趋势。看来变刚度方案在地震作用下对上部结构的最大水平位移有减小作用。

杨鑫[2](2021)在《变截面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的剪力滞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钢-混组合箱梁结构中,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梁具有腹板不存在开裂、架设方便施工快捷、自重轻且成本低等优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该类结构等截面箱梁的受力特点进行了很多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变截面连续箱梁的剪力滞效应分析目前鲜有文献。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及有限元模拟分析,对变截面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梁剪力滞效应展开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利用能量变分法原理,依据剪切变形相等原则将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梁中的钢桁腹杆等效为钢腹板,推导了变截面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梁纵向应力计算公式,并进一步推导了其剪力滞效应系数计算公式;以水碾堡天桥为工程背景,设定集中荷载和均布荷载两种工况,计算得到在300k N集中荷载作用下其最大剪力滞系数为1.37,在q=10k N/m均布荷载作用下最大剪力滞系数为1.19。(2)运用ANSYS软件建立水碾堡天桥空间有限元模型,选取该组合结构1/4跨及跨中处,对变截面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梁的纵向应力分布情况、剪力滞系数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以能量变分法为原理的理论公式得到的翼板纵桥向应力值与有限元值误差较小;底板的应力大小比较接近;桥墩位置斜腹杆处,由于存在钢桁腹杆杆力产生的上翼板附加轴力,使得该处应力分布不均匀。(3)通过改变水碾堡天桥梁宽、梁高、横断面腹杆间距等,研究宽跨比、宽高比以及悬翼比对其剪力滞效应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变截面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梁的剪力滞系数在集中荷载作用下受宽跨比影响更大;宽高比从小到大变化时,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剪力滞系数值稳定不变;箱梁顶板剪力滞系数在悬翼比为1时达到最小值;另外,支座的约束对于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梁的剪力滞效应系数的影响较大。(4)利用各国相关规范中的翼板有效分布宽度计算方法对变截面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梁的翼板有效分布宽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公路桥规在有效分布宽度方面的规定比其他的规范要全面细致很多,具有比较完善的计算方法;在变截面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梁有效分布宽度计算中,美国和英国规范精度最高,其中英国规范准确性更强,比起中国铁路规范和日本规范的计算误差都小,所以此两种规范比较适用于该类桥型的翼板有效宽度计算。

张鸿睿[3](2021)在《基于快速计算方法的变梯度功能梯度板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功能梯度材料作为新型的材料之一,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领域,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单一的功能梯度材料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在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实际需求,故而研究变梯度参数的功能梯度板的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了快速计算方法针对变梯度参数的功能梯度材料的传热和动力学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第二章首先将功能梯度板的三维模型简化为了二维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描述,对比了幂函数型与指数函数型的变梯度参数模型,为了满足多条件下的应用最终选择指数型模型进行变梯度参数的研究;其次针对变换梯度参数得到了不同梯度参数组合下的功能梯度板内部材料体积分数的变化;最后对变梯度参数功能梯度板的物理模型展开描述,同时基于混合数值法建立了变梯度参数热传导模型,基于条单元法建立了变梯度参数动力学模型。第三章针对变梯度参数功能梯度板,采用混合数值法研究了H(t)热源下变梯度参数板热传导问题。考虑了热边界条件下的热传导加权残值方程,利用傅里叶变换和反变换,计算得到了H(t)热源载荷下的温度分布,并通过有限元仿真实验验证了混合数值法理论的合理性与正确性。结果表明,梯度参数对温度分布的影响较大,但随着梯度参数的增加,参数对温度分布的影响逐渐减小,当梯度参数达到一定临界值时,温度不再发生变化。通过比较上下表面的温度分布,随着热源距离的增加,温度逐渐下降,并逐渐趋于零,表明了热源对功能梯度板的影响是局部的,符合圣维南原理。并讨论了功能梯度板下表面温度分布随梯度参数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具有最佳隔热效果的梯度参数。第四章采用条单元法研究了变梯度参数功能梯度板在简谐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学问题。建立了变梯度参数功能梯度板条单元法的动力学理论模型,计算了不同梯度参数下非固定边界条件与固定边界条件下的位移响应,并通过有限元仿真实验验证了条单元法理论的合理性与正确性。结果表明,在非固定边界条件下,功能梯度板位移随时间波动递减,逐渐趋于零,符合圣维南原理的一般规律,且随着梯度参数的增加,位移响应先增大后变缓;在固定边界条件下,功能梯度板沿厚度方向的位移表现为简谐形式,且随着梯度参数的增加,位移随时间的波动周期不断增大,位移峰值也逐渐增大;通过比较不同位置上、中、下表面位移与梯度参数的关系,随着梯度参数的增加,功能梯度板的峰值位移增加,但位移变化趋势减小;垂直于荷载方向的位移沿x轴逐渐趋于零,位移峰值出现在功能梯度板的中部。

赵元[4](2021)在《航空发动机变曲率叶片的激光熔覆修复技术数值仿真模拟研究》文中指出航空发动机是各类飞行器的“心脏”,作为其核心部件的变曲率叶片因服役于恶劣的工作环境而极易发生失效,对符合可修复标准的失效叶片进行修复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发动机运行成本。目前国内变曲率叶片修复工艺尚不成熟,因此航空发动机变曲率叶片修复技术的工艺研究是航空工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高压压气机中变曲率失效叶片为工业背景,开展变曲率叶片的激光熔覆修复的数值模拟研究工作,以期为航空发动机变曲率叶片修复技术的工艺参数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开展变曲率叶片的激光熔覆修复的数值模拟研究,本文首先建立变曲率叶片整体模型;其次对现有热源模型计算程序采用函数功能和引入局部坐标系进行了改进,并对改进后的热源计算程序采用其它热源模型进行了验证;接着对双椭球体热源模型中热源参数的选择进行优化研究;然后进一步研究了激光熔覆单层、多层修复中主要工艺参数对变曲率叶片熔覆层温度场的影响规律;最后采用热固耦合法探究了激光熔覆单层、多层修复中工艺参数对变曲率叶片熔覆层应力场的分布规律。熔覆层温度场分析结果表明,激光参数中的激光功率与熔池温度呈正比;激光扫描速度与熔池温度呈现向下凸的减函数;采用合理的激光单层扫描路径可降低熔池温度。激光熔覆单层修复中基体预热温度与熔池温度呈正比;适当的道间冷却时间可大幅降低熔池温度;熔池温度随搭接率的增加而增大。在激光熔覆多层修复中激光多层扫描路径、层间冷却时间和激光多层功率三个工艺参数,第一个工艺参数与熔覆层熔池温度之间的关系不大,后两个参数则可大幅降低熔覆层熔池温度值。在应力场分析中,基体预热温度从220℃增加到420℃时,变曲率叶片熔覆层的两类应力皆呈下降趋势;大多数道间冷却时间对变曲率叶片熔覆层应力变化规律几乎无影响;无搭接和搭接率为66.6%的变曲率叶片熔覆层两类应力曲线几乎一致且保持在较低的应力水平。变曲率叶片盖面层的应力值随着层间冷却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改变激光多层功率可大幅降低变曲率叶片填充和盖面层层的应力值。本课题为激光熔覆修复变曲率叶片数值模拟优化了第三类动态边界和改进了现有热源计算程序,研究成果可以为变曲率失效叶片的修复工艺参数设置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胡文亮[5](2021)在《基于等效夹层梁模型的混凝土桥梁损伤反演分析及变体系加固研究》文中提出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应用广泛,但随着服役时间的增加和交通运输量的增长,相当一部分的桥梁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箱梁腹板斜向裂缝、主梁跨中区段底板横向裂缝,底板与腹板部位上的U型裂缝,以及主梁的跨中下挠,造成了桥梁结构使用功能的降低,影响了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因此,对开展箱梁病害问题的分析和加固方法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归纳、总结国内外桥梁病害、加固设计案例成果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桥箱梁腹板开裂造成的主梁力学性能降低问题,提出等效夹层梁的模拟方法,通过等效夹层梁的损伤反演,分析变体系加固对结构刚度的提升和内力的改善,研究变体系加固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全过程应用技术。本文依托某黄河大桥,针对混凝土箱梁腹板出现的病害及特点,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及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以下工作:(1)归纳、总结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普遍存在的病害问题及其成因,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腹板开裂对桥梁结构性能的影响。(2)根据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腹板的开裂特征,将腹板损伤后的箱梁结构等效为夹层梁模型,提出考虑箱梁腹板剪切变形的损伤分析模拟方法,建立夹层梁模型的单元刚度矩阵,进行UEL子程序的二次开发,并与实体单元静力响应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本文采用的考虑腹板开裂的等效夹层梁单元能准确的描述出箱梁发生损伤时的主梁力学特性。(3)以等效夹层梁单元模型为基础,采用夹层结构响应面的反演分析方法,通过对主梁静力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值、挠度曲率值以及结构不同阶次的动力模态曲率值为指标进行损伤参数反演分析,并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对损伤反演结果的影响,得出基于曲率的响应参数可识别夹层结构的损伤程度和损伤位置。(4)以带有箱梁腹板损伤的等效夹层梁反演分析结果为基础,提出矮塔斜拉加固体系、系杆拱梁组合加固体系和悬吊加固体系的结构组合刚度,分析新增构件参数变化(斜拉索的角度、斜拉索面积、主拱刚度、系杆刚度、主缆面积等)对加固桥梁结构组合刚度的改善规律。采用组合刚度分析方法得到变体系加固的结构形式,可作为加固方案确定的依据。(5)依托某黄河公路大桥加固工程,根据桥面系荷载变化后的主梁挠度实测值进行响应面反演识别分析,建立损伤等效夹层梁模型。根据主梁恒载正应力可行域及相对应的恒载弯矩可行域,结合主梁截面上、下缘的正应力控制条件,调整加固索力使得主梁截面的应力落在上述可行域范围内,使得加固后结构内力和刚度达到设计目标。对加固前、后桥梁荷载试验控制截面挠度与应力实测响应值对比分析表明,矮塔斜拉加固体系显着提升桥梁结构的刚度和承载能力,可明显改善使用功能。

张有彪[6](2021)在《无油双涡圈涡旋压缩机的热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涡旋压缩机由于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以及运行平稳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制冷、空气压缩等领域。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传统的有油单涡圈涡旋压缩机基本能够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但在一些要求大排气量以及压缩后的空气必须是清洁空气的场合下,传统的有油单涡圈涡旋压缩机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需要。鉴于传统有油单涡圈涡旋压缩机很难同时实现大排气量以及无油压缩的要求,研制开发了具有大排量的无油双涡圈涡旋压缩机,建立其数学模型对其热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给出了双涡圈涡旋压缩机涡旋齿的型线方程,由此出发建立涡旋盘的几何模型并推导出涡旋齿的基本几何参数、容积腔容积以及齿头修正后排气角的计算公式;分析了在基圆半径不变的情况下,形成能正确啮合的双涡旋体涡旋型线起始角的取值范围,讨论了发生角?和基圆半径a对双涡圈涡旋压缩机基本几何参数的影响。(2)在几何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热力学第一定律、质量守恒定律以及气体状态方程,建立了适用于实际工况下无油双涡圈涡旋压缩机的热力学模型,该模型包括吸气加热模型、传热模型以及泄漏模型,并对传热面积、泄漏线长度、功率、效率以及排气量进行计算。(3)相比于单涡圈涡旋压缩机而言,双涡圈涡旋压缩机的泄漏过程更为复杂,本文在对其泄漏机理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后对其泄漏过程进行建模,通过对泄漏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得出通过各条泄漏线的气体质量泄漏量随主轴转角的变化规律,并且分析了泄漏量、工作腔内压力随主轴转速和间隙值的变化规律。运用4阶龙格库塔法对所建立的热力学模型进行求解,得出了在传热以及泄漏的耦合作用下,任意压缩时刻工作腔内压缩介质的热力学参数;并与理想状况下工作腔内压缩介质的热力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传热和泄漏对工作腔内压缩介质的热力学参数的影响。(4)搭建无油双涡圈涡旋压缩机性能测试平台,通过试验测量得到了不同转速、不同排气压力下的排气量、排气温度以及轴功率,并将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与模拟值进行对比,得出所建立的热力学模型能精确地反映无油双涡圈涡旋压缩机的工作过程。本文所建立的包含传热以及泄漏的无油双涡圈涡旋压缩机的热力学模型能够精确地模拟实际工作状况下无油双涡圈涡旋压缩机的工作过程,为无油双涡圈涡旋压缩机的性能预测提供了参考。

冯志国[7](2021)在《IHV变截面组合涡旋型线数学模型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与传统压缩机相比较,涡旋压缩机具有结构紧凑、效率高、低耗环保、可靠性高等诸多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空调、交通运输、医疗器械、冷冻冷藏等领域。提高涡旋压缩机的压缩比和工作效率不仅是占领和拓宽其市场的关键,也是研究者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增加等截面型线涡旋圈数虽然可以提高压缩比,但也增加了泄露线长度进而影响压缩机效率。而变截面涡旋型线可在不增加涡旋圈数和泄漏线长度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压缩比,因而成为了目前涡旋型线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涡旋型线啮合理论,建立新型IHV(Involute-High order curve-Variable radii involute)组合型线变截面涡旋齿数学模型,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分析,为变截面涡旋压缩机型线设计提供理论基础。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方面:(1)IHV组合型线几何模型建立。依据渐开线平面几何理论,建立IHV(圆渐开线-高次曲线-变径基圆渐开线)组合型线方程母线方程,以法向等距线为指导建立IHV组合型线变截面涡旋齿内、外壁型线数学表达式,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在Auto CAD和Solid Works中建立了涡旋齿二维和三维模型。(2)IHV组合型线工作腔容积特性分析和力学模型建立。在IHV组合型线几何模型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新型组合型线各工作腔容积理论,详细推导出各工作腔容积随曲轴转角变化的计算公式,并构建IHV组合型线力学模型。借助MATLAB软件分析容积特性和气体力变化规律。(3)IHV组合型线等效壁厚模型建立和几何性能比较研究。依据IHV组合型线的构造原理,建立IHV组合型线等效壁厚计算模型。依据该计算模型,定量研究不同几何参数(基圆半径、变径系数以及连接点位置)对等效壁厚的影响。基于IHV组合型线,定量研究了其几何性能,结果表明:在基圆半径、最终展角及涡旋齿高取值一定的条件下,IHV组合型线的径向泄露线长度较圆渐开线缩短了223mm,减小了26.80%;行程容积提高了5.82%,压缩比提高了6.95%。并研究比较变径系数K对IHV组合型线性能的影响。因此IHV组合型线可有效缩短涡旋型线,减少涡旋圈数,提高压缩机的容积效率。(4)IHV组合型线涡旋齿有限元分析和数控加工。借助计算机仿真分析是一种有效可行低成本的方法。建立不同变径系数的IHV组合型线涡旋盘实体模型,研究其在气体压力载荷下的变形以及最大应力所在位置。结果表明:K取负值时,最大变形位置发生在涡旋末端齿顶处,K取正值时IHV组合型线涡旋齿最大变形位于齿头顶部;IHV组合型线涡旋齿最大等效应力分布在齿根位置,且随着变径系数K增大齿根位置等效应力也将增大。最后简要介绍了涡旋盘数控加工方法。

罗非[8](2021)在《变电设备状态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蓬勃发展,电力系统不论是对于国家还是人民都是根本性的保障。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变电设备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电力用户的工作与生活质量与变电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息息相关。然而,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的智能化水平严重不足,很多地区还停留在人工巡检维修的层面上,由于对变电设备进行操作具有危险性,对于变电设备进行人工监控和检修会存在发现不及时,检修有风险的问题,难以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针对人工监测变电设备的上述问题,本文对变电设备状态实时监测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变电设备监测的实际状况和需求展开分析,按照系统开发的原则,依托成熟的PMS系统架构体系,采用B/S软件结构,使用JAVA语言和SQL数据库技术,设计和开发了软硬一体的变电设备状态实时监测系统。本文设计与开发的变电设备状态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对变电设备监测装置数据的实时采集与计算,可以对变电设备的健康状态进行预测与告警,并提供了综合查询,统计图表,设备管理等功能。系统开发完成后在某市电网上线试运行,系统运行稳定,在变电设备的监测,告警等方面较大程度降低了公司变电设备运行维护的开销,及时发现和避免了多起变电设备故障,提升了变电设备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人身危险性,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做出了贡献。

李梦恬[9](2020)在《XLC110kV变电站工程成本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电力行业的飞速迅猛发展,尤其在近些年中,已经成为了中国国民经济不可替代的重要命脉,更是国有企业中的标杆。在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和代领下,以特高压电网为骨架的智能电网地建设大力地开展,在全球范围内极力推广“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随着工业化的日益推进、居民用电量的不断增加,电力工程建设也在全世界也渐渐地蓬勃发展起来。随着基础建设性投资的规模逐步扩大,与之俱来的便是对完善造价管理体系、有效成本控制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变电站作为电网运营的中枢力量,承担着电能转换的任务,但是长期以来变电工程的成本管理问题也逐渐显现,由于项目决策的不科学,工程设计概算不合理,工程后期施工管理跟不上,而导致的部分电力工程的投资规模失控、施工质量不稳定、工程经营管理不达标,造成了变电工程普遍存在着“三超工程”(即:项目的初步概算超投资估算、施工图预算超初步设计概算、竣工决算超施工图预算)。成本投资的巨大浪费严重影响着国家计划、财政预算的执行和审计,干扰了电力工程建设领域的正常经济秩序。所以采取科学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成本管理体系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围绕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概念、分类、特点及其相关理论进行剖析,研讨了国内外针对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历史进程相关的理论着作和学者见解,简述了变电站工程项目实行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意义,之后接着以XLC110kV变电站工程项目的实际根本情况为框架基础,运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LCC)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深入的分析,以XLC110kV变电站项目为载体和研究对象,阐述了变电站周期内各阶段的管理工作要点,构建成本估算模型并计算出其全寿命周期成本,并对各阶段的成本进行合理优化。得出变电站寿命周期的各阶段成本优化的办法。通过对XLC110kV变电站设计方案比选案例的研究,说明了设计阶段成本优化方法的运用以及全寿命周期成本的优越性。本文最后对该变电站的成本改进情况做出评价,着重阐述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LCC)控制方法对电网行业的指导性作用,对于提升变电站工程总体经济效益、社会形象的巨大深远的影响。期望能够利用自己浅薄的学术分析为电力工程变电项目的造价管理提供一定价值,助力电网行业腾飞发展。

王艾[10](2021)在《面向决策支持的变尺度聚类分析技术》文中认为本论文针对运用跨行业数据挖掘标准流程(CRISP-DM)建设决策分析系统所面临的数据结构确定问题、分析层次转换问题和分析结果检验问题,研究基础业务数据尺度的确定、决策分析过程中的变尺度数据分析机制和基于变尺度数据分析的数据挖掘应用技术。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分析系统建设与运行面临的问题包括:(1)决策分析的数据结构确定问题。运用CRISP-DM建设决策分析系统的首要任务是明确业务分析需求的数据分析主题,并建立能够支撑分析主题的数据结构,这对数据挖掘算法的效率和结果质量具有重要影响。(2)决策分析层次转换问题。由于管理业务本身具有多层次特征,确定业务数据的合理分析层次,是降低决策复杂度和提升决策结果质量的关键,并且管理人员为达到合理决策的目标,决策分析需要在不同的分析层次间进行转换,才能够完成数据的综合分析,这本质上是业务数据分析层次的转换。(3)决策分析结果检验问题。分析结果的检验是保证决策分析结果在不同层次上具有一致性的依据,是检验决策分析过程结束的衡量标准。基于上述实际问题,本论文所研究的科学问题包括:(1)基础业务数据尺度的确定。研究决策分析所需要的多层次数据表征方法,针对分类变量数据、二值变量数据、数值变量数据三种原始业务数据类型的特点,确定基础业务数据的尺度结构,为变尺度数据分析建立完备的数据结构基础。(2)决策分析过程中的变尺度数据分析机制。模拟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分析层次转换时的思维过程,以提升决策结果质量为目标,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结果的数据尺度变换机制,并且考虑不同原始业务数据类型对数据尺度变换模式的影响,实现业务数据合理分析层次的自动化识别和转换,建立基于数据尺度变换的自动化决策分析机制。(3)基于变尺度数据分析的数据挖掘应用技术。以北京毅道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新浪微博社交网络平台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物流中心实际管理业务为背景,研究尺度变换机制的应用技术。本研究的创新性成果主要包括:(1)建立了面向决策问题空间表征的多尺度业务数据模型,该模型能合理描述决策问题所有候选分析层次的基础业务数据尺度组成及结构关系,为实现决策分析层次转换提供完备的数据结构。现有研究中数据结构模型将业务数据采集时的初始数据尺度直接作为用于数据挖掘的基础数据尺度,导致该单一尺度数据模型无法支持决策分析的多层次和层次转换需求。(2)提出了面向理性决策思维过程的数据尺度变换策略和尺度变换机制,该机制能基于决策分析结果确定合理的数据分析层次和数据尺度变换路径。现有研究中数据挖掘执行过程在出现数据挖掘算法结果与决策分析层次不匹配问题时,只能依靠分析人员来主观完成业务数据分析层次的转换工作。本研究成果对CRISP-DM的“数据准备-分析模型建立-分析结果评价”过程建立核心数据挖掘环节的自动化数据尺度变换机制,能够针对数据挖掘评价结果来迭代修正数据准备和建模中的业务数据分析层次,并且通过量化多尺度业务数据模型中不同属性的尺度变换价值来优化数据尺度变换策略。(3)提出了面向决策分析结果检验的变尺度聚类分析方法,其中尺度变换定理和满意类一致定理保证了决策分析过程中的尺度变换的正确性。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了变尺度聚类分析方法的聚类结果有效性,且结果对方法的初始参数不敏感。针对上述提出的变尺度聚类分析方法,本论文对三种实际管理业务场景开展了应用拓展研究,具体包括:①针对分类变量数据且具有多重复值特征的决策分析问题,提出了具有多重复值分类变量数据的变尺度聚类分析技术。北京毅道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的赛事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辅助制定参赛选手差异化管理方案;②针对分类变量及二值变量混合数据的决策分析问题,提出了具有分类变量及二值变量混合数据的变尺度聚类分析技术。新浪微博社交网络平台的客户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辅助制定客户差异化营销方案;③针对考虑业务数据时效性的数值变量数据决策分析问题,提出了考虑业务数据时效性的数值变量数据变尺度聚类分析技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物流中心的航天型号物资库存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辅助制定航天型号物资差异化库存管理方案。

二、对变质量问题的正确计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变质量问题的正确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地震作用下变刚度桩基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桩基国内外研究
    1.3 变刚度桩基国内外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桩-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分析
    2.1 上部结构、桩、土共同作用
    2.2 共同作用的机理
        2.2.1 基础刚度的影响
        2.2.2 上部结构刚度的影响
        2.2.3 地基刚度的影响
        2.2.4 相邻建筑物对共同作用的影响
    2.3 共同作用分析方法
        2.3.1 直接法
        2.3.2 子结构法
        2.3.3 有限元与无限元耦合分析法
    2.4 有限元分析
第3章 有限元软件简介及模型建立要点
    3.1 有限元软件简介
        3.1.1 ABAQUS软件简介
        3.1.2 时程分析法
    3.2 ABAQUS中动力求解方法
        3.2.1 隐式求解法
        3.2.2 显式求解法
    3.3 模型参数的确定
        3.3.1 有限元模型的简化
        3.3.2 模型具体参数
        3.3.3 地震波的选取与输入
    3.4 型建立要点
        3.4.1 模型的假定
        3.4.2 模型计算单元的选取
        3.4.3 初始地应力平衡
        3.4.4 阻尼的选取
        3.4.5 边界条件的选取
        3.4.6 网格划分
    3.5 材料的本构关系的选取
        3.5.1 本构关系的概述
        3.5.2 结构的本构模型选取
        3.5.3 土体的本构模型选取
第4章 地震作用对变刚度桩基的影响
    4.1 变刚度方案
    4.2 变刚度方案内力分析
        4.2.1 方案一内力分析
        4.2.2 方案二内力分析
        4.2.3 方案三内力分析
        4.2.4 方案四内力分析
        4.2.5 方案之间内力对比分析
    4.3 承台沉降调平
        4.3.1 竖向荷载下承台差异沉降对比
        4.3.2 地震荷载下承台差异沉降对比
    4.4 上部结构时程对比分析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变截面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的剪力滞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梁桥由来与发展
        1.1.1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由来
        1.1.2 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梁的由来
        1.1.3 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梁的发展
    1.2 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梁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梁桥研究现状
        1.2.2 国内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梁桥研究现状
    1.3 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梁结构特征
        1.3.1 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梁各类形式
        1.3.2 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梁的受力特性
        1.3.3 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梁的优点及不足
    1.4 国内外组合箱梁的剪力滞效应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2 变截面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梁剪力滞效应的理论研究
    2.1 剪力滞效应的研究方法
    2.2 能量变分法的基本假定
    2.3 能量变分法基本微分方程推导
    2.4 工程实例能量变分法方程求解
        2.4.1 集中荷载作用下
        2.4.2 均布荷载作用下
    2.5 本章小结
3 有限元数值计算与对比分析
    3.1 水碾堡天桥的有限元分析
        3.1.1 有限元法概述
        3.1.2 有限元模型建立
        3.1.3 荷载施加
    3.2 组合箱梁的纵向应力对比分析
    3.3 剪力滞系数的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几何尺寸对变截面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梁剪力滞系数的影响分析
    4.1 宽跨比(B/L)对剪力滞系数的影响
        4.1.1 集中荷载作用下
        4.1.2 均布荷载作用下
    4.2 宽高比(B/H)对剪力滞系数的影响
    4.3 悬翼比(a/b)对剪力滞系数的影响
    4.4 支座约束对剪力滞系数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梁翼板有效分布宽度的计算
    5.1 有效分布宽度概述
    5.2 有效分布宽度的定义
    5.3 国内外规范对箱梁翼板有效分布宽度的相关规定
        5.3.1 国外规范对箱梁翼缘板有效分布宽度的规定
        5.3.2 国内规范对箱梁翼缘板有效分布宽度的规定
    5.4 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梁的翼板有效分布宽度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快速计算方法的变梯度功能梯度板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功能梯度材料概论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功能梯度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基于快速计算方法的变梯度参数功能梯度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功能梯度材料主要研究方法概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路线和创新点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1.3.3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2 变梯度参数模型的构建
    2.1 功能梯度板变梯度参数模型的建立
        2.1.1 功能梯度材料模型描述
        2.1.2 变梯度参数功能梯度模型的建立
    2.2 基于快速计算方法变梯度参数计算模型的建立
        2.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2.2.2 变梯度参数热传导模型的建立
        2.2.3 变梯度参数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混合数值法的变梯度参数功能梯度板的热传导研究
    3.1 基于混合数值法的变梯度功能梯度板的热传导理论
        3.1.1 热传导边界条件的确定
        3.1.2 H(t)热源载荷下功能梯度板热传导理论
    3.2 波数域内方程
        3.2.1 整体域的傅里叶变换
        3.2.2 波数域内的温度场
        3.2.3 时空域内的温度场
    3.3 混合数值法验证
    3.4 H(t)热源载荷下混合数值法的应用
        3.4.1 计算参数的设置
        3.4.2 变梯度参数功能梯度板在H(t)载荷下的理论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条单元法的变梯度参数功能梯度板的动力学性能研究
    4.1 变梯度参数条单元动力学理论
    4.2 边界条件的施加
    4.3 条单元法仿真实验验证
    4.4 简谐载荷下条单元法的应用
        4.4.1 计算参数的设置
        4.4.2 无固定边界下的位移响应
        4.4.3 固定边界下的位移响应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4)航空发动机变曲率叶片的激光熔覆修复技术数值仿真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航空发动机变曲率叶片失效与修复
        1.2.1 失效形式
        1.2.2 修复方法
    1.3 激光熔覆修复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激光熔覆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
        1.3.2 激光熔覆修复技术实验研究
        1.3.3 激光熔覆修复技术数值模拟研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激光熔覆修复技术有限元分析基础
    2.1 激光熔覆修复技术工艺过程
    2.2 激光熔覆修复技术数值模拟
        2.2.1 数值模拟过程特点
        2.2.2 热循环中的应力与应变
    2.3 激光熔覆修复技术温度场分析基础
        2.3.1 热量传递三大过程
        2.3.2 温度场分析控制方程
        2.3.3 温度场分析边界条件
    2.4 激光熔覆修复技术残余应力分析基础
        2.4.1 残余应力分析三大准则
        2.4.2 热弹塑性理论
    2.5 变曲率叶片有限元分析前提
        2.5.1 有限元分析假设
        2.5.2 计算单元类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激光熔覆修复有限元分析模型与设置
    3.1 变曲率叶片模型
        3.1.1 航空发动机叶片材料
        3.1.2 变曲率叶片几何模型
        3.1.3 单元生死与网格划分技术
        3.1.4 相变潜热的处理
        3.1.5 网格独立性验证
    3.2 温度场边界条件
        3.2.1 三类边界条件的设定
        3.2.2 常见热源模型计算程序
        3.2.3 热源模型计算程序优化
        3.2.4 优化热源模型计算程序的验证
        3.2.5 激光热源模型
    3.3 双椭球体热源模型参数确定
        3.3.1 椭球热源宽度
        3.3.2 椭球热源深度
        3.3.3 激光加载步长
        3.3.4 激光电弧参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曲率叶片激光熔覆修复的温度场分析
    4.1 激光参数的影响
        4.1.1 激光功率的影响
        4.1.2 激光扫描速度的影响
        4.1.3 激光单层扫描路径的影响
    4.2 激光熔覆单层修复工艺参数及影响
        4.2.1 基体预热温度的影响
        4.2.2 道间冷却时间的影响
        4.2.3 搭接率的影响
    4.3 激光熔覆多层修复工艺参数及影响
        4.3.1 激光多层扫描路径的影响
        4.3.2 层间冷却时间的影响
        4.3.3 激光多层功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变曲率叶片激光熔覆修复的热固耦合分析
    5.1 激光熔覆修复有限元热固耦合设置
        5.1.1 热固耦合方法
        5.1.2 边界条件设置
    5.2 激光熔覆单层修复工艺参数及影响
        5.2.1 基体预热温度的影响
        5.2.2 道间冷却时间的影响
        5.2.3 搭接率的影响
    5.3 激光熔覆多层修复工艺参数及影响
        5.3.1 激光多层扫描路径的影响
        5.3.2 层间冷却时间的影响
        5.3.3 激光多层功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基于等效夹层梁模型的混凝土桥梁损伤反演分析及变体系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夹层结构理论的研究进展
        1.2.1 夹层结构理论
        1.2.2 夹层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
    1.3 结构损伤反演分析的研究现状
        1.3.1 基于静力特性的结构损伤反演
        1.3.2 基于动力特性的结构损伤反演
        1.3.3 基于响应面的结构损伤识别
    1.4 大跨混凝土桥梁结构变体系加固现状
        1.4.1 矮塔斜拉体系加固技术
        1.4.2 系杆拱梁组合体系加固技术
        1.4.3 悬吊体系加固技术
        1.4.4 变体系加固方法的特点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1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5.2 本文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损伤混凝土等效夹层梁分析模型
    2.1 引言
    2.2 夹层梁静力解析
        2.2.1 截面合力法(RFM)
        2.2.2 截面分力法(CFM)
    2.3 夹层梁单元刚度矩阵构造
        2.3.1 整体式夹层梁单元(ISBE)
        2.3.2 组合式夹层梁单元(CSBE)
    2.4 不同截面形式主梁的损伤模式
        2.4.1 不同截面主梁损伤特征
        2.4.2 开裂混凝土主梁的有效弹性模量
        2.4.3 开裂混凝土主梁的夹层单元等效模型
    2.5 基于ABAQUS平台的二次开发
        2.5.1 UEL的开发环境
        2.5.2 子程序接口及参数说明
        2.5.3 输入文件编制
        2.5.4 计算流程
    2.6 等效夹层梁模型的对比分析验证
        2.6.1 夹层梁模型分析参数
        2.6.2 解析法、夹层梁单元及实体单元结果对比
    2.7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损伤混凝土等效夹层梁响应面的弹性常数反演分析
    3.1 引言
    3.2 响应面模型构造过程
        3.2.1 试验设计
        3.2.2 参数显着性分析
        3.2.3 响应面函数形式的拟合
        3.2.4 响应面模型验证
    3.3 混凝土桥梁结构损伤参数识别
        3.3.1 损伤参数识别技术
        3.3.2 损伤参数识别步骤
    3.4 损伤参数识别方法算例验证
        3.4.1 等效夹层梁数值模型设计
        3.4.2 静力分析数值模型识别分析
        3.4.3 动力分析数值模型识别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损伤混凝土等效夹层梁的变体系加固组合刚度分析
    4.1 引言
    4.2 变体系加固桥梁结构的组合刚度概念
    4.3 矮塔斜拉加固体系的组合刚度分析
        4.3.1 组合刚度计算方法
        4.3.2 组合刚度影响因素
    4.4 系杆拱梁加固体系的组合刚度分析
        4.4.1 组合刚度计算方法
        4.4.2 组合刚度影响因素
    4.5 悬吊加固体系的组合刚度分析
        4.5.1 组合刚度计算方法
        4.5.2 组合刚度影响因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等效夹层梁模型的矮塔斜拉加固体系工程应用研究
    5.1 工程背景
    5.2 桥梁主要病害特征
        5.2.1 主梁开裂分布特征
        5.2.2 主梁下挠特征
    5.3 混凝土箱梁腹板损伤参数反演分析
        5.3.1 混凝土箱梁反演模型
        5.3.2 损伤参数识别过程
    5.4 矮塔斜拉体系加固方法
        5.4.1 矮塔斜拉体系加固构造
        5.4.2 托梁托架细部构造
    5.5 结构可行域内的索力调整
        5.5.1 影响矩阵及其形成方法
        5.5.2 索力调值计算方法
        5.5.3 索力优化流程
        5.5.4 主梁应力状态调整
    5.6 加固过程响应参数监测
        5.6.1 线形监测
        5.6.2 应力监测
    5.7 加固效果分析
        5.7.1 静载试验
        5.7.2 动载试验
    5.8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主桥加固设计
附录二 箱梁试验参数表
攻读学位取得的成果
致谢

(6)无油双涡圈涡旋压缩机的热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型线研究
        1.2.2 工作过程研究
        1.2.2.1 传热特性研究
        1.2.2.2 泄漏特性研究
        1.2.2.3 数学模型及内部流场研究
        1.2.3 双涡圈涡旋压缩机的研究
    1.3 双涡圈涡旋压缩机的特点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双涡圈涡旋压缩机的几何特性
    2.1 双涡圈涡旋压缩机基本结构
    2.2 双涡圈涡旋压缩机工作原理
    2.3 双涡圈涡旋齿型线方程
    2.4 工作腔容积
        2.4.1 圆渐开线型线的几何理论
        2.4.2 工作腔容积
    2.5 双涡圈涡旋齿的齿头修正
    2.6 渐开线发生角对双涡圈涡旋压缩机基本几何参数的影响
        2.6.1 渐开线发生角的取值范围
        2.6.2 渐开线发生角对基本几何参数的影响
    2.7 基圆半径对压缩机基本几何参数的影响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油双涡圈涡旋压缩机的热力学模型
    3.1 基本方程
    3.2 传热模型
        3.2.1 热量传递的主要方式
        3.2.2 吸气加热模型
        3.2.3 工作腔间的传热模型
        3.2.4 传热面积
    3.3 无油双涡圈涡旋压缩机的泄漏模型
        3.3.1 径向泄漏模型
        3.3.2 切向泄漏模型
        3.3.3 泄漏通道
    3.4 工作腔容积变化规律
    3.5 功率和效率的计算
    3.6 双涡圈涡旋压缩机的排气量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学模型的求解及结果分析
    4.1 四阶龙格库塔法
    4.2 程序框图
    4.3 双涡圈涡旋压缩机泄漏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4.3.1 径向泄漏特性
        4.3.1.1 径向泄漏线长度变化规律
        4.3.1.2 径向质量泄漏量随主轴转角变化规律
        4.3.1.3 轴向间隙对径向泄漏特性的影响
        4.3.1.4 转速对径向泄漏特性的影响
        4.3.2 切向泄漏特性
        4.3.2.1 切向质量泄漏量随主轴转角变化规律
        4.3.2.1 径向间隙对切向泄漏特性的影响
    4.4 传热及泄漏对双涡圈涡旋压缩机工作过程的影响
        4.4.1 绝热压缩过程
        4.4.2 传热与泄漏的耦合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验证
    5.1 试验系统及其原理
    5.2 实验方法及步骤
        5.2.1 测试方法
        5.2.2 测试流程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模拟排气量与实际排气量
        5.3.2 排气量与排气压力、主轴转速的关系
        5.3.3 排气温度与排气压力、主轴转速的关系
        5.3.4 功率与排气压力、主轴转速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IHV变截面组合涡旋型线数学模型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涡旋压缩机概述
        1.2.1 涡旋压缩机基本结构
        1.2.2 涡旋压缩机工作原理
        1.2.3 涡旋压缩机特点
    1.3 涡旋压缩机发展历程
    1.4 涡旋压缩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涡旋型线研究
        1.4.2 涡旋压缩机性能研究
        1.4.3 涡旋盘变形与加工研究
    1.5 涡旋压缩机发展趋势
    1.6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1.6.1 课题来源
        1.6.2 课题研究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IHV变截面组合涡旋型线理论
    2.1 涡旋型线理论
        2.1.1 平面曲线啮合原理
        2.1.2 共轭型线啮合条件
    2.2 传统单一涡旋型线
    2.3 组合型线特点
    2.4 变截面IHV组合型线母线
        2.4.1 变截面IHV型线母线方程
        2.4.2 连接点约束条件
    2.5 变截面IHV组合型线涡旋齿构建
        2.5.1 法向等距线法原理
        2.5.2 型线齿头修正
    2.6 变截面涡旋盘几何参数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截面IHV组合型线容积理论与力学模型
    3.1 工作腔容积计算
        3.1.1 母线法计算腔体容积原理
        3.1.2 IHV组合型线工作腔容积计算
    3.2 工作腔压力计算
    3.3 IHV组合型线气体力分析
        3.3.1 轴向气体力
        3.3.2 切向气体力
        3.3.3 气体力数值模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IHV组合型线等效壁厚计算模型与性能分析
    4.1 IHV组合型线等效壁厚计算模型
    4.2 几何参数对等效壁厚影响
        4.2.1 基圆半径R_1的影响
        4.2.2 变径系数K的影响
        4.2.3 连接点_1φ的影响
        4.2.4 连接点_2φ的影响
    4.3 IHV组合型线性能评估
        4.3.1 行程容积和排气容积
        4.3.2 压缩比
        4.3.3 泄露线长度
        4.3.4 IHV组合型线与圆渐开线性能比较
        4.3.5 变径系数K对IHV组合型线性能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IHV组合型线涡旋盘有限元分析与加工方法
    5.1 有限元方法与软件简介
    5.2 涡旋齿的应力与变形分析
        5.2.1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5.2.2 位移约束
        5.2.3 加载和求解
        5.2.4 仿真结果分析
    5.3 涡旋盘数控技术
        5.3.1 涡旋盘加工方法
        5.3.2 涡旋盘数控加工
        5.3.3 涡旋盘检测
    5.4 本章总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8)变电设备状态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态
        1.2.1 国外研究状况和特点
        1.2.2 国内研究状况和特点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系统架构
    2.2 软件结构
    2.3 三层架构
    2.4 系统技术
        2.4.1 面向服务架构SOA
        2.4.2 企业服务总线ESB
        2.4.3 业务流程
        2.4.4 数据存储
    2.5 PMS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建设必要性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3.2.1 变电设备状态监测功能
        3.2.2 全网电能损耗估计功能
        3.2.3 变电设备监测装置管理功能
        3.2.4 变电设备运行监视功能
        3.2.5 监测系统管理功能
        3.2.6 综合查询功能
        3.2.7 统计报表功能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考虑
    4.2 系统架构设计
        4.2.1 系统总体架构
        4.2.2 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4.2.3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4.2.4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4.3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4.3.1 变电设备状态监测模块设计
        4.3.2 运行监视模块设计
        4.3.3 装置管理模块设计
        4.3.4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4.3.5 综合查询模块设计
        4.3.6 统计报表模块设计
        4.3.7 高级应用模块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4.4.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4.4.3 数据表设计
    4.5 系统角色设计
    4.6 系统间接口的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件实现
    5.1 系统软件功能模块的实现
        5.1.1 系统登录模块实现
        5.1.2 变电设备状态监测功能实现
        5.1.3 运行监视功能实现
        5.1.4 设备装置管理功能实现
        5.1.5 系统管理功能实现
        5.1.6 综合查询功能实现
        5.1.7 统计报表功能实现
        5.1.8 电能损耗估计功能实现
    5.2 数据库实现
        5.2.1 数据库建立
        5.2.2 数据库管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平台及工具
        6.1.1 数据库平台
        6.1.2 硬件平台
        6.1.3 性能测试工具Load Runner
    6.2 系统功能测试
    6.3 系统性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XLC110kV变电站工程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变电站工程LCC管理相关理论
    2.1 项目LCC的定义
        2.1.1 国外对项目LCC的定义
        2.1.2 国内对项目LCC的定义
    2.2 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及成本管理
        2.2.1 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概念
        2.2.2 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组成
        2.2.3 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特点
    2.3 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不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电工程应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3.1 变电站工程项目的定义
    3.2 变电工程应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意义
    3.3 变电工程在应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4 变电工程应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3.5 常见的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计算方法
        3.5.1 参数估算法
        3.5.2 类比估算法
        3.5.3 工程估算法
        3.5.4 作业成本估算法
    3.6 XLC110kV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计算方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XLC110kV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
    4.1 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的构建
    4.2 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的估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XLC110kV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及优化办法
    5.1 XLC110kV变电站工程项目概况
    5.2 XLC110kV变电站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5.2.1 决策阶段成本分析
        5.2.2 设计阶段成本分析
        5.2.3 实施阶段成本分析
        5.2.4 运行维护阶段成本分析
        5.2.5 退役阶段成本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成果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面向决策支持的变尺度聚类分析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数据驱动的决策分析
        2.1.1 决策与决策过程
        2.1.2 决策的层次特征与主观特征
        2.1.3 数据驱动的决策分析方法
    2.2 数据挖掘技术应用过程
        2.2.1 数据挖掘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2 面向数据挖掘应用过程自动化的思维流程建模技术
        2.2.3 启发式智能数据分析方法
    2.3 粒度及尺度效应
        2.3.1 数据分析领域中的粒度
        2.3.2 粒计算理论中的信息系统模型
        2.3.3 尺度效应
    2.4 本章小结
3 尺度变换机制及变尺度聚类分析方法
    3.1 多尺度数据模型
        3.1.1 尺度基本概念及对象实例化
        3.1.2 概念空间模型
        3.1.3 多尺度数据模型及其构建过程
    3.2 尺度变换策略
        3.2.1 尺度变换及尺度变换率
        3.2.2 激进尺度变换策略
        3.2.3 保守尺度变换策略
    3.3 尺度变换机制
        3.3.1 尺度变换效果评价
        3.3.2 尺度变换原则
        3.3.3 尺度变换机制及其实施过程
    3.4 变尺度聚类分析方法
        3.4.1 变尺度聚类分析基本思想
        3.4.2 变尺度聚类分析方法步骤
        3.4.3 变尺度聚类分析过程示例
    3.5 变尺度聚类分析方法有效性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3.5.1 实验目的及数据准备
        3.5.2 变尺度聚类分析方法有效性分析
        3.5.3 变尺度聚类分析方法参数敏感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具有多重复值分类变量数据的变尺度聚类分析技术
    4.1 具有多重复值分类变量数据的决策分析问题
        4.1.1 城市马拉松赛事个性化服务研究背景及问题
        4.1.2 城市马拉松赛事参赛选手的数据特征
        4.1.3 具有多重复值分类变量数据的尺度变换机制研究问题
    4.2 具有多重复值分类变量数据的变尺度聚类分析算法
        4.2.1 分类变量数据变尺度聚类分析的概念准备
        4.2.2 分类变量数据变尺度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
        4.2.3 分类变量数据变尺度聚类分析的算法步骤
    4.3 基于分类变量数据变尺度聚类的案例推荐方法
        4.3.1 基于分类变量数据变尺度聚类的案例推荐概念准备
        4.3.2 基于分类变量数据变尺度聚类的案例推荐基本思想
        4.3.3 基于分类变量数据变尺度聚类的案例推荐方法步骤
    4.4 城市马拉松赛事参赛选手差异化管理应用
        4.4.1 基于分类变量数据变尺度聚类的参赛选手特征发现
        4.4.2 城市马拉松赛事选手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4.4.3 实验结果及讨论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具有分类变量数据及二值变量数据的变尺度聚类分析技术
    5.1 具有分类变量数据及二值变量数据的决策分析问题
        5.1.1 社交网络营销研究背景及问题
        5.1.2 社交网络客户的数据特征
        5.1.3 二值变量数据的尺度变换机制研究问题
    5.2 具有二值变量数据的变尺度聚类分析算法
        5.2.1 二值变量数据变尺度聚类分析的概念准备
        5.2.2 二值变量数据变尺度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
        5.2.3 二值变量数据变尺度聚类分析的算法步骤
    5.3 具有分类变量及二值变量混合数据的变尺度聚类分析算法
        5.3.1 混合数据变尺度聚类分析的概念准备
        5.3.2 混合数据变尺度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
        5.3.3 混合数据变尺度聚类分析的算法步骤
    5.4 社交网络客户差异化管理应用
        5.4.1 基于混合数据变尺度聚类的客户特征发现
        5.4.2 社交网络客户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5.4.3 实验结果及讨论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考虑业务时效性的数值变量数据变尺度聚类分析技术
    6.1 考虑业务时效性的数值变量数据决策分析问题
        6.1.1 航天型号物资动态库存管理研究背景及问题
        6.1.2 航天型号物资的数据特征
        6.1.3 数值变量数据的尺度变换机制研究问题
    6.2 考虑业务时效性的数值变量数据变尺度聚类分析算法
        6.2.1 数值变量数据变尺度聚类分析的概念准备
        6.2.2 数值变量数据变尺度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
        6.2.3 数值变量数据变尺度聚类分析的算法步骤
    6.3 航天型号物资差异化管理应用
        6.3.1 航天型号物资库存动态分类管理思想
        6.3.2 航天型号物资库存动态分类调整方法
        6.3.3 航天型号物资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6.3.4 实验结果及讨论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对变质量问题的正确计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震作用下变刚度桩基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研究[D]. 周捷.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变截面钢桁腹式混凝土组合箱的剪力滞效应分析[D]. 杨鑫.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基于快速计算方法的变梯度功能梯度板性能研究[D]. 张鸿睿.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4]航空发动机变曲率叶片的激光熔覆修复技术数值仿真模拟研究[D]. 赵元. 燕山大学, 2021(01)
  • [5]基于等效夹层梁模型的混凝土桥梁损伤反演分析及变体系加固研究[D]. 胡文亮. 长安大学, 2021(02)
  • [6]无油双涡圈涡旋压缩机的热力特性研究[D]. 张有彪.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7]IHV变截面组合涡旋型线数学模型与性能研究[D]. 冯志国.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8]变电设备状态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罗非.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XLC110kV变电站工程成本管理研究[D]. 李梦恬.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10]面向决策支持的变尺度聚类分析技术[D]. 王艾.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变质量问题的正确计算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