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饱和论文_陈灏

导读:本文包含了超饱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奥氏体,渗碳,低温,气体,滨州,不锈钢。

超饱和论文文献综述

陈灏[1](2019)在《山东高速:绿色科技再造“黄金通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的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7月26日投入使用,这条连接济南和青岛的山东“黄金通道”由4车道拓展为8车道,通行速度与道路容量迎来大幅提升。这一工程自西向东连接济南、滨州、淄博、潍坊、青岛5座城市,全长309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本文来源于《经济参考报》期刊2019-08-01)

姜勇,李洋,周阳,巩建鸣[2](2019)在《奥氏体不锈钢双极板的低温超饱和气体渗碳表面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低温超饱和气体渗碳(LTCSGC)处理,在316L不锈钢双极板表面形成了一层厚度约30μm的渗碳层,研究了从基体沿渗碳层深度方向的碳的质量分数、残余应力、硬度分布和相结构,测量了渗碳后316L不锈钢双极板的接触电阻,分析了渗碳后316L不锈钢双极板在模拟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环境中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渗碳层是由膨胀奥氏体相组成的梯度材料,从渗碳层表面到基体的碳的质量分数、残余应力和硬度逐渐降低;经过LTCSGC处理后,316L不锈钢双极板的接触电阻降低了34%;在模拟PEMFC的阳极环境中,其自腐蚀电位升到-79 mV,高于工作电位-0.1 V,获得了阴极保护;在模拟PEMFC的阴极环境中,其自腐蚀电位提高了260 mV,抗腐蚀性能显着提高,恒电位极化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75%.(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周海婴,张崇岐[3](2018)在《E(f_(NOD))最优混水平超饱和设计的构造》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饱和设计是一类因子主效应数超过试验次数的设计,由于其在因子筛选试验中的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等水平超饱和设计及分析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而混水平超饱和设计需要进一步研究.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构造混水平E(fNOD)最优设计的方法,通过一个E(fNOD)最优设计与一个正交阵的转置得到一个新的E(fNOD)最优设计,使因子个数有很大增加.(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张健[4](2018)在《芳烃超饱和加氢催化剂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镍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取决于载体材料,适当的复合配方可以兼顾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催化剂的工业生产控制参数对催化剂的性能具有一定影响,助剂金属添加可以改善催化剂的催化反应性能。由于催化剂实际应用效果受到许多制约因素共同影响,开发高性能催化剂需要开展更多的技术工作。(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姜勇,李洋,张显程,巩建鸣[5](2018)在《低温超饱和气体渗碳对316L奥氏体不锈钢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低温超饱和气体渗碳技术对316L奥氏体不锈钢进行表面强化,测量了渗碳层沿深度方向的碳含量、残余应力及纳米硬度分布。通过单轴拉伸试验,测量了渗碳层表面开裂伸长率,计算了断裂韧性,并采用分离法研究了低温超饱和气体渗碳表面强化层的平均抗拉强度。结果表明,经470℃,30h低温超饱和气体渗碳处理后,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形成一层厚度约30μm的表面渗碳强化层,渗碳层表面碳质量分数高达约2.4%,纳米硬度达到12.6 GPa,残余应力达到-2.2 GPa;渗碳层表面断裂韧性约19 MPa·m~(1/2),断裂应变约1.5%;渗碳层平均抗拉强度为1.4 GPa;渗碳层在提高材料整体抗拉强度的同时,降低了屈服强度和伸长率。(本文来源于《中国表面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刘晓剑[6](2017)在《Ag-Cu超饱和固溶体纳米颗粒纳米冶金及抗电化学迁移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SiC为代表的第叁代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封装面临着高温(>300℃)、大温度范围(-100℃~600℃)的苛刻工作环境要求。传统的低温钎料不能满足器件高温服役的要求,Ag和Cu纳米颗粒受到普遍关注,然而Ag易迁移性、多孔性以及Cu易氧化性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寻求一种能够实现低温连接、高温服役、成本较低、综合性能优良的互连材料,成为第叁代半导体器件应用之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成功研制一种新型的共晶成分比(72/28)、超饱和固溶体结构的Ag-Cu纳米颗粒及焊膏,利用纳米效应实现了SiC功率器件低温连接、高温服役的目标。超饱和固溶体纳米颗粒在热的作用下演变为富Ag相和富Cu相两相共存的类共晶组织,具备良好的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能,尤其是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和抗电化学迁移(Electrochemical migration,ECM)性能,为第叁代功率半导体器件互连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研究了分散剂类型和合成温度对Ag-Cu纳米颗粒形貌、大小、结构以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由于柠檬酸具有较短的碳链,调控Ag、Cu原子排列的有序度能力较低,最终形成Ag、Cu原子随机排布、新型超饱和固溶体结构的Ag-Cu纳米颗粒,固溶度突破了Ag-Cu块体二元相图中的固溶极限。由于Cu原子置换固溶于Ag的晶格中,通过Cu与Ag原子键的作用,Cu不易被氧化,因此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和化学稳定性。采用原位TEM和原位XRD加热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Ag-Cu超饱和固溶体纳米颗粒形貌演变和相变规律。研究发现,随着温度从室温升高到235℃,纳米颗粒保持Ag基固溶体状态;在235℃~265℃温度范围内加热时存在一个快速两相分离的过程,Ag基固溶体中的Cu以富Cu相的形式析出,Ag固溶体中的Cu浓度逐渐下降形成富Ag相,最终形成两相分离的类共晶组织,且两种相中仍保持较大的固溶度。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单一有机添加物的Ag-Cu纳米焊膏,并研究其烧结性能。研究发现,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保温时间的延长以及施加压力的增加,烧结组织向着致密化方向发展,力学、热学、电学性能逐渐提高。Ag-Cu纳米焊膏在350℃下烧结综合性能最优,孔隙率为1.03%,剪切强度为117MPa,硬度为2.02±0.14GPa,杨氏模量为136.05±8.36GPa,密度为6.23g/cm3,导热系数为95W/m·K、电阻率为5.9μΩ·cm,在30℃~300℃温度区间测试四次的热膨胀系数分别为16.08×10-6℃-1、21.20×10-6℃-1、26.97×10-6℃-1、26.98×10-6℃-1,综合性能优于Ag和Cu纳米焊膏。Ag-Cu纳米焊膏烧结后呈现富Ag相和富Cu相组成的珊瑚状类共晶组织。大量的斑点状富Cu相弥散分布于晶界处和Ag基体上,起到了弥散强化和细晶强化的效果,从而具有很高的结合强度。另外,由富Cu相引起的晶格畸变对电子的散射作用,比较于Ag基固溶体中固溶原子导致的散射作用要小很多,加之随着烧结温度提高以及保温时间增加,烧结组织中的位错密度降低,致使位错对电子的散射程度降低,从而使烧结体导电导热性能保持较高水平。采用滴水试验法研究了Ag-Cu纳米焊膏烧结电极的ECM过程。研究发现其短路失效时间为Ag纳米焊膏烧结对电极的5倍。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阳极上Cu的电极电位更低,Cu优先在阳极溶解形成Cu(OH)2及CuO难溶的沉淀物,附着在阳极表面,阻碍了阳极的溶解和抑制了Ag+的形成和迁移;另一方面电极内部富Cu相中Cu-Cu原子结合能高于Ag-Ag原子结合能,其金属键断开需要克服更高的势垒,从而降低Ag原子与空位的扩散迁移速率。研究了Ag-Cu纳米焊膏应用于单个SiC-MOSFET器件以及全桥功率驱动模块互连的电学和热性能研究。结果发现:Ag-Cu纳米焊膏烧结连接的SiC功率模块在22℃,100℃,150℃,甚至在200℃的高温下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导通输出特性和关断抗高压绝缘性能,证明采用纳米Ag-Cu焊膏对SiC芯片器件进行粘接互连能够保证器件在高温下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10-01)

曹轩,赵磊[7](2017)在《昨起“共享单车”暂停在扬投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通讯员 曹轩 记者 赵磊) 昨天上午,市城管局第叁次召集扬州区域网络单车企业负责人集体约谈,主题为“诚信是生命、管理是根本”。会上,城管部门正式宣布:“即日起暂停在扬州市投放网络单车”。此前我市城管部门已经对在我市投放网络单车的企业进行(本文来源于《扬州日报》期刊2017-09-05)

陈玉柏,范景莲,刘涛,韩勇,陈旭[8](2016)在《纳米Mo-Cu超饱和固溶体粉的结构特征及其烧结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喷雾干燥-煅烧-氢还原方法制备了纳米Mo-Cu复合粉末。综合利用XRD、TEM和EDX等检测方法对该Mo-Cu复合粉末的相结构特征和粉末体的烧结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说明:纳米Mo-Cu复合粉末由Mo(Cu)和Cu(Mo)超饱和固溶体组成,但该Mo(Cu)和Cu(Mo)超饱和固溶体呈不稳定状态,随烧结温度升高和保温时间延长,固相Mo(Cu)中析出的Cu逐渐溶解于液相Cu(Mo)中,而液相Cu(Mo)中的Mo逐渐析出沉积在固相Mo(Cu)颗粒上,此过程促进了烧结体致密化。(本文来源于《粉末冶金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时念秋,张勇,冯波,张秀荣,李正强[9](2016)在《溶解度法研究纤维素类聚合物抑制超饱和吲哚美辛结晶的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纤维素类聚合物抑制超饱和状态下药物结晶的规律。方法通过制备超饱和状态下的无定型药物,并利用测定溶解度的方法,来分析纤维素聚合物类型、加入量、离子强度和黏度对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Ⅱ类模型药物吲哚美辛的结晶抑制影响。结果羟丙甲基纤维素-E15(HPMC E15)具有最强的结晶抑制效应,纤维素聚合物加入量增多、纤维素聚合物黏度的减少和离子强度的增大会导致聚合物抑制药物结晶能力的增强。结论本实验可有助阐明纤维素类聚合物抑制超饱和状态下药物结晶的规律,对纤维素聚合物抑制药物结晶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6年13期)

张双双[10](2016)在《收缩方法在大超饱和设计中的应用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试验的初始阶段,超饱和设计可作为从大量的因子中筛选出有效因子的一种工具.然而,对这种类型的设计的数据分析仍然处于初步阶段,特别是对大超饱和设计.本文中,我们在线性回归模型中应用一类行数相同列数逐渐增加的超饱和设计阵研究收缩方法分析超饱和设计时的表现.仿真结果表明:S.EB分析超饱和设计的能力普遍高于其它收缩方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模型中有效因子数和设计阵列数的影响.当模型中只有1或2个有效因子时,S.EB分析超饱和设计的能力受模型中有效因子数和设计阵列数的影响比较小.当模型中只有1个有效因子时,S.EB可精确地识别出真实模型;当模型中有2个有效因子时,S.EB可近于精确地识别出真实模型.当模型中有效因子数大于2时,S.EB分析超饱和设计的能力受模型中有效因子数和设计阵列数的影响比较显着,表现为其识别真实模型的能力随两者或其中之一的增加有显着的降低趋势.(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超饱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低温超饱和气体渗碳(LTCSGC)处理,在316L不锈钢双极板表面形成了一层厚度约30μm的渗碳层,研究了从基体沿渗碳层深度方向的碳的质量分数、残余应力、硬度分布和相结构,测量了渗碳后316L不锈钢双极板的接触电阻,分析了渗碳后316L不锈钢双极板在模拟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环境中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渗碳层是由膨胀奥氏体相组成的梯度材料,从渗碳层表面到基体的碳的质量分数、残余应力和硬度逐渐降低;经过LTCSGC处理后,316L不锈钢双极板的接触电阻降低了34%;在模拟PEMFC的阳极环境中,其自腐蚀电位升到-79 mV,高于工作电位-0.1 V,获得了阴极保护;在模拟PEMFC的阴极环境中,其自腐蚀电位提高了260 mV,抗腐蚀性能显着提高,恒电位极化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7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饱和论文参考文献

[1].陈灏.山东高速:绿色科技再造“黄金通道”[N].经济参考报.2019

[2].姜勇,李洋,周阳,巩建鸣.奥氏体不锈钢双极板的低温超饱和气体渗碳表面改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9

[3].周海婴,张崇岐.E(f_(NOD))最优混水平超饱和设计的构造[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张健.芳烃超饱和加氢催化剂研制[J].当代化工研究.2018

[5].姜勇,李洋,张显程,巩建鸣.低温超饱和气体渗碳对316L奥氏体不锈钢力学性能的影响[J].中国表面工程.2018

[6].刘晓剑.Ag-Cu超饱和固溶体纳米颗粒纳米冶金及抗电化学迁移机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7].曹轩,赵磊.昨起“共享单车”暂停在扬投放[N].扬州日报.2017

[8].陈玉柏,范景莲,刘涛,韩勇,陈旭.纳米Mo-Cu超饱和固溶体粉的结构特征及其烧结机制[J].粉末冶金技术.2016

[9].时念秋,张勇,冯波,张秀荣,李正强.溶解度法研究纤维素类聚合物抑制超饱和吲哚美辛结晶的规律[J].中国药学杂志.2016

[10].张双双.收缩方法在大超饱和设计中的应用仿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超级饱和组分裂过程施工警告区车速分布图超饱和固溶体纳米颗粒经...不同贮存时间下Ag-Cu超饱和固...超饱和固溶体纳米颗粒贮...超饱和固溶体纳米颗粒不...

标签:;  ;  ;  ;  ;  ;  ;  

超饱和论文_陈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