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稻麦品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优质率,稻麦,现代种业,种子种苗,区域特色产业,研发平台,农业结构,良种推广,千亿,地方特色
稻麦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吴琼[1](2019)在《江苏审定稻麦品种优质率超95%》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2月15日召开的江苏省现代种业发展推进会上获悉,“十叁五”以来,该省审定的稻麦品种优质率达到95%以上,良种推广率超过90%。现代种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障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围绕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农业提质增效千亿级现代种业”(本文来源于《粮油市场报》期刊2019-12-17)
吴琼[2](2019)在《江苏种业,高质量迈向千亿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5日召开的全省现代种业发展推进会上获悉,“十叁五”以来,我省审定的稻麦品种优质率达到95%以上,良种推广率超过90%,畜禽良种化率92%。现代种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障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现代种业发展(本文来源于《新华日报》期刊2019-12-16)
吴川[3](2019)在《优质多抗稻麦新品种周年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集成示范了稻麦全量机械还田,水稻机插足苗早发,小麦精量宽幅条播,稻麦周年平衡施肥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较好解决了徐淮地区稻麦周年季节紧张、全年平衡增产和品质提升等生产难题,形成了稻麦周年轻简高效栽培新模式,对引领本地区稻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9期)
姜珊珊[4](2017)在《氮肥减量及不同品种肥料配施对稻麦农田CH_4和N_2O(直接和间接)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为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峻,农业生态系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施肥能够保证粮食产量,同时又是影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为探究高效科学的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本研究通过水稻和冬小麦2个生长季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减量及不同品种肥料配施条件下的稻田CH4排放、稻麦农田N20-N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氨挥发和氮渗漏)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田间试验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1)不施肥处理,(2)减氮增钾处理,(3)减氮追施脲铵处理,(4)配方施肥处理,(5)有机无机配施处理,(6)稳定性复合肥处理,(7)脲甲醛处理,(8)常规施肥处理。水稻季实验处理对应代码分别为RCK,RN190CF+U+K,RN230CF+UA,RN230cF+U,RN230OF+U,RN230UHD,RN230UF,RN270CF+U,小麦季实验处理对应代码分别为 WCK,WN150CF+U+K,WN180CF+UA,WN200CF+U,WN180OF+U,WN200UHD,WN200UF,WN230CF+U,代码中的数字代表施氮量。水稻小麦季所用肥料品种一致,其中脲铵(UA)、环保型有机肥(OF)、稳定性复合肥(UHD)、脉甲醛(UF)属于新型氮肥。稻田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稻田各处理CH4总排放量范围为72.52~181.96 kg/hm2。除RN230UHD处理,其他施肥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减排CH4达32.01%~49.65%,以 RN190CF+U+K、RN230CF+Ua、RN230CF+U和 RN230OF+U 处理减排 CH4 效果较好。(2)稻田N20-N直接排放很少,各处理N20-N直接排放累积量范围为0.14~0.33 kg/hm2,排放因子为0.02%~0.09%。除RN230CF+UA处理,其他施肥处理均能够降低N20-N直接排放。氨挥发导致的N20-N间接排放量为0.10~0.30 kg/hm2,氮渗漏导致的N20-N间接排放量0.036-0.057 kg/hm2,氨挥发是稻田N20-N间接排放的主要途径。减氮增钾处理和稳定性复合肥增加了稻田氨挥发排放,同时稳定性复合肥也增加了氮渗漏排放。计算叁种途径的N2O-N总排放量,仅稳定性复合肥增加11.31%的总排放量,其他施肥处理均实现减排8.64%~26.74%的N20-N排放,以RN230cF+U、RN230OF+U和RN230UF处理减排N2O-N效果较好。(3)综合比较稻田不同施肥处理的增温潜势,结果表示 RN230UHD>RN270cF+U>RN230UF>RN230cF+u>RN230OF+u>RN190cF+u+K>RN230cF+UA>RCK。除了稳定性复合肥以外,其他施肥处理有31.36%~47.33%的减排潜力,其中 RN230CF+UA、RN190CF+U+K、RN230OF+U、RN230CF+U四种施肥处理的减排效果显着。(4)稻田水深和土壤温度是影响CH4排放的主要正相关因子;田面水中无机氮含量是影响N20-N直接排放和氨挥发的主要正相关因子;而氮渗漏的主要受田面水NH4+-N和土壤N03--N正相关作用。麦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麦田各处理N2O-N直接排放累积量在0.43~2.50 kg/hm2之间,排放因子为0.50%~1.00%,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所有的施肥处理均实现2.32%~46.75%的减排;氨挥发导致的N20-N间接排放量为0.14~0.30 kg/hm2,除WN200UHD和WN200CF+U处理以外,其他处理减排效果均在20%以上;氮渗漏导致的N20-N间接排放量为0.31~1.42kg/hm2,所有施肥处理减排率为0.89%~39.04%。氮素渗漏是麦田N2O-N间接排放的主要途径。(2)综合计算麦田叁种途径的N2O-N总排放量为0.87~4.22 kg/hm2,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所有施肥处理均达到减排效果,减排率为6.91%~37.35%,其中WN1800F+U和WN150cF+U+K实现显着减排。(3)麦田N20-N直接排放与氮渗漏排放高峰均与降雨有关,土壤WFPS以及土壤硝态氮含量都是主要正相关影响因子;而土壤氨挥发主要与土壤温度有正相关性。对比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稻麦农田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以及氮肥利用率,减氮增钾、减氮追施脲铵、配方施肥、有机无机配施四种肥料处理,均能够减少稻麦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其中,减氮追施脲铵是适合水稻和小麦种植的最优处理,既能实现减排又能提高氮肥利用率。(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叶凯[5](2016)在《江苏稻麦品种真实性SSR标记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和小麦是江苏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选育和推广适合江苏种植的优良稻麦品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缺乏简便高效的品种真实性鉴定方法,导致种业市场中经常发生优良品种被侵权套牌现象,新品种审定过程中违规更换参试品种的情况也时常发生,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安全风险,而且严重影响育种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品种创新。本研究利用最新的农业行业标准(NY/T-1433-2014)中推荐的48个SSR标记和本实验室前期开发的52个SSR标记,分别对江苏2014、2015年区试水稻品种和2015年水稻种子市场中抽检样品的真实性进行鉴定,同时也利用这些品种检验和评价两套SSR标记的鉴别能力。此外,本研究还利用103个小麦SSR标记对江苏2014、2015年小麦种子市场中的抽检样品进行了真实性鉴定。研究结果为查处种业市场和品种审定过程中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为进一步建立“江苏水稻品种真实性鉴定的SSR标记法地方标准”提供了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利用两套标记中的总计93个SSR标记,对36个区试水稻品种两年参试种子的一致性进行对比鉴定,发现2个品种其年度间样品分别在15个和26个标记位点差异,说明这2个品种在参试过程中被违规更换了。对江苏水稻种子市场中的355个抽检样品进行真实性鉴定,共发现与标准品种间存在2个以上差异位点的样品数有112个,其中有一半存在农艺表型差异。存在3个以上差异位点数的粳稻品种中,以中熟中粳类品种占比最高,说明中熟中粳品种的假冒套牌问题最严重。结合农艺表型,发现与标准品种间具有3个以上差异位点数的样品,其在表型上也均与标准样品间存在差异,而具有2个差异位点的品种中只有约1/3的样品与标准样品在田间存在明显表型差异。2)发现单独使用行标中的48个标记和本实验室开发的52个标记,均不能完全区分2015年的市场抽检样品和区试品种中存在明显表型差异的品种,相反利用两套标记整合后的93个标记则可区分所有有表型差异的品种。对2015年的48个区试品种DNA指纹分析中,发现行标中的48个标记的多态性水平总体低于本实验开发的52个标记,整合后的93个标记可更好的区分48个区试品种。据此,本研究建议将整合后的93个标记用于今后江苏水稻品种的真实性鉴定,并建立地方标准。3)对2015年的48个区试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发现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在0.638~0.973之间,平均为0.778,表明供试品种间的遗传基础狭窄、亲缘关系较近。就不同生态类型粳稻品种而言,中熟中粳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最低。4)利用103个SSR标记对2014、2015年江苏省小麦种子市场抽检样品的真实性进行鉴定。发现在2014年的156个抽检样品种中,与各自标准样品间存在2个和3个以上差异位点的样品数分别有18和45个,后者涉及的品种主要有华麦2号,淮麦系列和连麦系列等品种。在2015年200抽检样品中,与各自标准样品间存在2个和3个以上差异位点的样品数分别有15个和8个,明显少于2014年,说明种子市场抽检检查对净化种子市场已经收到了效果。5)利用两年抽检品种中的63个小麦标准样品,评价了95个SSR(不包括扩增不出条带的8个标记)标记多态性。发现18个标记的扩增特异性较差,主带不清晰。余下的77个标记在63个样品中共检测到17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2.31个,变幅为1-4之间,有19个只检测到1个等位基因;77个标记的PIC值平均为0.317,大于0.5的有22个,占28.57%。这表明77个SSR标记在测试小麦品种群体中的多态性一般,可以用于小麦品种的DNA指纹鉴定。(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6-05-01)
张海燕,陈莉,徐明霞,黄小东[6](2015)在《江苏靖江市稻麦品种利用的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靖江市稻麦品种利用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近年来实行"四统一"(统一品种、统一供种、统一价格、统一服务),良种覆盖率均在99.5%以上,良种更换率每年均在80%以上。生产上推广的宁粳3号、武运粳24号、扬麦13、宁麦13等品种,累计种植面积均在200万亩以上。本文介绍了靖江的生产概况及稻麦品种利用现状,探讨稻麦品种利用未来发展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种业》期刊2015年10期)
周建明,曹敏旭,朱正斌,戴华军[7](2015)在《苏南稻区稻麦周年高产高效品种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明苏南稻区主要稻麦两熟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及主要性状的表现,及其与耕作制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苏州地区种植的南粳46、常优5号、常农粳8号等16个粳稻品种和扬麦16号、镇麦10号等9个小麦品种,通过在苏州不同地区进行试验分析了不同粳稻品种和小麦品种的产量和产量结构、生育期和株高等主要性状。[结果]参试粳稻品种间的产量存在极显着差异,小麦品种间的产量无显着差异;粳稻不同播期和生育期与产量的相关性不显着,而小麦不同播期和生育期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着水平。稻麦高产品种的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极显着,说明稳定每公顷穗数、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增加每穗粒数是稻麦周年高产的重要基础。[结论]针对苏州地区,在选择周年高产高效的稻麦品种组合时,主要考察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其次考虑小麦品种的播期和生育期,再结合实际生产的需要合理搭配高产型、高效型或高产高效兼顾型的稻麦品种组合。(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杨步琴,李必忠,石广跃,赵晓斌[8](2014)在《苏北地区稻麦品种周年高产接茬模式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稻收割期推迟,水稻产量不断提高、后茬小麦产量则不断降低,当日均温≥16℃时,收割期每推迟1天,每亩水稻增产13.1 kg、小麦减产约3.2 kg、周年产量平均增加9.9 kg/日;当日均温在13℃~15℃时则每亩水稻增产约2.5 kg/日、半冬性小麦减产约5 kg/日、春性小麦减产约3.2 kg/日、周年产量分别下降2.5 kg/日、0.7 kg/日;当日均温≤13℃时则每亩水稻增产≤1.0 kg/日、半冬性小麦减产约5.7 kg/日、冬前出苗的春性小麦减产约1.4 kg/日、周年产量分别下降4.7 kg/日以上、0.4 kg/日;同时,稻田墒情不足能推迟收割期使水稻产量增幅下降,麦田墒情不足常常造成冬前小麦主茎少长出0.5~1.2叶;周年产量在灌溉水源偏紧的淮阴区10月19日收割水稻时最高(1 188.6 Kg/亩·年),灌溉水源充足的洪泽县则在10月25日最高(1 184.6 kg/亩·年),水稻收获、小麦播种的最佳衔接期分别是10月20~25日、10月25~30日;适宜苏北地区周年高产的稻麦品种的接茬模式是"中大穗型、适度偏迟熟水稻——晚播早熟小麦"。(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4年11期)
[9](2014)在《《福建稻麦科技》“新品种”栏目荣获“2013年期刊优秀栏目奖”金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表彰在期刊栏目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期刊社,促进福建省期刊事业的繁荣发展,福建省期刊协会于2013年11月开展了"2013年期刊优秀栏目评选"活动。评选活动经期刊社自荐、主办主管单位审核、省期刊协会组织的评审委员会本着公平、公正原则评审等程序,评出优秀栏目金奖、银奖、铜奖共计40个,其中金奖13个,银奖12个,铜奖15个。《福建稻麦科技》的"新品种"栏目被评为金奖。(本文来源于《福建稻麦科技》期刊2014年01期)
徐士清,曾凡华,徐海洋,孙妍,叶世超[10](2013)在《灌南县稻麦周年生产力品种组合筛选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已有水稻、小麦不同品种种植展示,分析不同小麦和水稻产量及产量的构成因素等性状,筛选出了增产潜力最大的品种组合"水稻品种连粳7号和小麦品种济麦22",为灌南县的稻麦周年生产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3年05期)
稻麦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15日召开的全省现代种业发展推进会上获悉,“十叁五”以来,我省审定的稻麦品种优质率达到95%以上,良种推广率超过90%,畜禽良种化率92%。现代种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障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现代种业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稻麦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1].吴琼.江苏审定稻麦品种优质率超95%[N].粮油市场报.2019
[2].吴琼.江苏种业,高质量迈向千亿级[N].新华日报.2019
[3].吴川.优质多抗稻麦新品种周年高效栽培技术集成[J].农业科技通讯.2019
[4].姜珊珊.氮肥减量及不同品种肥料配施对稻麦农田CH_4和N_2O(直接和间接)排放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7
[5].叶凯.江苏稻麦品种真实性SSR标记鉴定研究[D].扬州大学.2016
[6].张海燕,陈莉,徐明霞,黄小东.江苏靖江市稻麦品种利用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种业.2015
[7].周建明,曹敏旭,朱正斌,戴华军.苏南稻区稻麦周年高产高效品种比较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
[8].杨步琴,李必忠,石广跃,赵晓斌.苏北地区稻麦品种周年高产接茬模式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4
[9]..《福建稻麦科技》“新品种”栏目荣获“2013年期刊优秀栏目奖”金奖[J].福建稻麦科技.2014
[10].徐士清,曾凡华,徐海洋,孙妍,叶世超.灌南县稻麦周年生产力品种组合筛选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