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Agent中间件平台及其测试模型研究

移动Agent中间件平台及其测试模型研究

彭德巍[1]2004年在《移动Agent中间件平台及其测试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Agent是指分布式系统或协作系统中能持续自主发挥作用的计算实体,它具有自主性,交互性,反应性,主动性,可移动性,合理性等特征。其中可移动性Agent以其自主性、节约网络带宽、平台无关性等优势受到大家特别的关注,目前已经有大量这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一些移动Agent平台。但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移动Agent本身的应用并未如预期的那样理想。诸多的问题阻碍了基于移动Agent系统的广泛应用,其中安全性问题,集成问题,互操作问题是最大的影响。要想提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并非易事。将移动Agent技术和其它已经成熟的技术相结合,利用成熟技术的市场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尽快成为业界的主流,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是移动Agent技术发展的一个策略和趋势。 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是OMG(Object Management Group)提出的一套分布式对象技术标准。CORBA没有从根本上脱离RPC(远程过程调用)的局限,只能将数据移动到计算端。但CORBA有其独特的优越性,ORB(Object Request Broker)是CORBA的核心,它作为转发消息的中间件,实现了对象间的无缝集成和互操作,具有平台无关性、安全性、可重用性、集成遗留系统等优点,而且CORBA/IIOP具有强大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尤其是在解决遗留系统的互操作问题上。如果移动Agent能够作为CORBA对象或服务器进行调用或提供服务,使CORBA具有将计算移动到数据端的功能,将会极大地提高CORBA应用系统的效率和灵活性,那么我们能够很容易解决移动移动Agent与遗留系统的互操作以及在遗留系统中引入移动Agent的问题。 标准的建立是移动Agent技术走向成熟的前提,也是目前解决移动Agent系统之间互操作问题主要方法。目前,商业化和实验性的移动Agent系统多达近百种之多,这些系统在体系结构和系统实现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严重阻碍了移动Agent系统的互操作和移动Agent技术的推广。为此,很多公司向OMG(Object Management Group)提交了有关移动Agent的规范建议书。其中最有影响的是Open Group、IBM、General Magic等多家单位和公司共同提出的“移动Agent系统互操作草案”MASIF(Mobile Agent System Interoperability Facility),它可以看作是目前移动Agent系统的一个标准。MASIF定义了Agent系统之间、以及Agent系统与原有非Agent系统(1egacy system)之间的接口MAFAgentSystem和MAFFinder,它主要从移动Agent系统的命名、移动Agent系统类型和定位、移动Agent的移动以及移动Agent的管理等几个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标准。但MASIF也存在着如下的不足之处:它没有有关语言互操作的内容,MASIF只限于用相同语言实现的移动Agent系统间的互操作;另外,MASIF也没有不同区域间的移动Agent定位机制以及安全互操作等内容进行标准化。Agent的另一个标准化组织智能物理Agent基金FIPA(Foundation of Intelligent Physical Agent)组织也在致力于Agent技术和互操作规范的制定和推广,使不同公司和组织开发的Agent系统进行最大限度的互操作,与OMG不同的是,该组织制定的规范主要针对智能Agent系统。该组织已经开发出FIPA97、FIPA97 V2.0、FIPA2000等一系列规范,目前仍在不断的修正和推出新的规范。

彭春林[2]2003年在《基于移动Agent中间件的证券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计算机的出现极大地扩展了人的能力,计算机和通信的结合产生了计算机网络,网络技术使计算机相互连结进行协同工作,将传统单机计算变为分布式计算。然而传统的分布式计算模式(C/S模式)结构为静态的,即使其改进的B/S模式也难以满足软件的及时更新和针对不同客户的定制服务。 移动Agent技术的出现使这种局面得到彻底的改变,这是一种全新的分布式计算技术,该技术为解决分布式应用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移动Agent是分布式环境下持续、自主运行的软件实体,它具有自治性、移动性、目标/任务驱动性、协作性、适应性,同时具有可靠性、智能性、开放性、可伸缩性,为实现分布式计算提供了非常有效的途径,以此来实现现代软件所要求的及时更新和针对不同客户的定制服务。 本文较为深入地研究了移动agent技术的理论模型,包括移动Agent体系结构、移动Agent的移动机制、移动Agent的定位及通信、移动Agent的互操作规范和移动Agent的安全等。通过分析移动Agent理论模型和中间件理论,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移动Agent中间件的应用系统——实时证券监管系统。该系统的实现中充分利用了移动Agent技术的优点,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效率、很好的可移植和可伸缩性,同时系统具有良好的可定制性。该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分布式信息检索系统,因此,所建立的体系结构也很容易推广到其它类型的系统,如信息检索、分布式网络管理、安全代理和电子商务。

钟国祥[3]2008年在《基于网格的智能学习环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辅助教学始终是各国和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随教育教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目前使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称为智能教学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简称ITS),一方面它是一种封闭式的系统,修改难度大,投入高;另一方面,ITS主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片面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隐性教学知识进行教学指导的重要作用。网格是近几年来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着力解决目前万维网的资源孤岛和信息孤岛。同时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整体教育论和学习共同体理论主要体现了全面发展、共同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不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同时也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完全符合当今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的。在我国研究和运用现代教育方式,对于又好又快地培养人才,将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建成一个人力资源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意义。本文以网格作为新一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平台,按照整体教育论和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利用Agent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资源共享的、开放的、动态的、多模式的、双主的学习环境。研究工作和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构建了一个基于网格的智能学习环境模型介绍了学习环境的概念,分析了整体教育论、学习共同体理论对学习环境的要求,讨论了学习环境智能性要求和学习环境自身的要求,建立了基于网格的智能学习环境模型GISEM,该模型突出丰富性、智能性、个性性、协作性、指导性、体验性和扩展性特点,设计了基于网格的智能学习环境层次结构和智能学习环境的界面模式。二、构建了一个教育资源的聚合模型为有效共享网格中的教育资源,采用LOM描述教育资源,按照社区方式分类组织教育资源,设计了基于多Agent的教育资源发现模型,分析了其发现方法,并对发现的教育资源在智能学习环境中采用基于对象的XML表示方法表示,聚合成六类教育资源,从而为智能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聚合的教育资源平台。叁、构建了一个双层动态学生模型由于学习者在智能学习环境中表现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为有效收集、分析、聚类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征,按照开放、动态和智能的设计理念构建了双层动态学生模型,给出了学生模型的具体特征层的内容及建立过程,描述了综合特征的评价过程和算法,采用多Agent和Agent中间件技术实现双层动态学生模型。这样不但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收集学习者的信息,还能够充分利用指导者的隐性教学知识把握学习者的情况,从而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四、构建了一个多模式教学模型构建了实现自主、合作、协作、主导的多模式教学模型,描述了各子模块的功能,设计了子模块中各Agent的结构,给出了智能学习环境中教学模式相应的典型方法,采用双层教学规划和双层教学策略实现指导者的主导功能,研究了导航功能、考试评价和虚拟班级组建实现技术,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多种学习模式、教师主导、体验性的学习环境。

倪凯[4]2008年在《普适环境中M/S体系结构多主体中间件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地理信息系统(GIS)从诞生开始,其发展就与计算机科学紧密联系,也可以说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推动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伴随计算环境的变化,GIS也经历了主机计算、C/S计算、B/S计算这几个发展阶段。目前,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发展,使人类正在进入以移动互联网为中心的移动信息时代,传统的计算方式必须改变,一种新的计算体系结构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随着无线通讯网络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设备已经大量普及,人们需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访问所需的信息,空间信息移动服务结合空间信息服务和移动定位服务里两方面的技术,对传统地理信息系统提出了挑战。空间信息移动服务是处在可变环境中的信息服务,设备在空间上是移动的,在时间上是移动的,并且在移动的过程中随时需要获取新的空间信息。空间信息移动服务主要涉及到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计算机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几个方面,因此,要实现空间信息移动服务必须有相应的技术和理论作为前导。主体技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一种新兴的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研究重点之一,也是分布式计算系统的研究重点。主体是在分布式环境下持续自主运行的计算实体,具有主动性、交互性、反应性、自主性等特点,一方面,主体技术为全面准确地研究分布计算系统提供了合理的概念模型,另一方面,主体技术为空间信息移动服务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和方法。本文立足于主体技术应用于空间信息移动服务,通过对主体的结构模型分析,建立基于多主体中间件,为空间信息移动服务提供一种智能化的解决方案。论文的核心是对M/S体系结构多主体中间件的体系结构、计算模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M/S体系结构的提出:在普适计算环境理论的基础上,论文全面分析了GIS计算环境的变化,依据普适GIS内涵,我们提出M/S体系结构的概念,该计算结构是普适计算环境下一种全新的软件架构,是基于无线网络的B/S体系结构扩展,主要由移动终端、无线互联网络,服务器组成,该结构包含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定位技术,可以实现灵活、复杂的分布式计算。(2)多主体中间件模型:通过对多主体系统的体系结构的分析,论文对多主体之间的合作求解进行了分析讨论。基于多主体技术,及其合作求解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一个多主体中间件模型,对其结构、逻辑层次、工作流程等进行分析,同时,依据FIPA国际标准,对该多主体中的接口、通信、协作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实现。该多主体中间件模型为中间件的系统构造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3)移动GIS四层结构模型:针对移动GIS中移动客户端的特点,无线互联网通讯结构,以及移动GIS逻辑事物的内容及关系,参考OSI网络协议参考模型,我们提出一个移动GIS四层结构,该结构顶层是客户应用层,中间是由功能应用层和业务逻辑层组成,底层为数据层。该结构规范M/S体系结构各层的业务关系,确定了每一层的功能逻辑。在本文中,中间层通过智能主体中间件来实现。(4)反应式主体结构:论文通过对主体的知识和信念进行讨论,分析了比较流行的主体结构及程序框架,针对传统反应式主体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反应式的主体模型,该反应式主体最大的特点是本身拥有行为规则,拥有知识库与推理机对信息进行分析与过滤,可以实现反应式主体的自学习与自适应。(5)移动巡检应用实践:电力巡检管理是一个大型的信息化系统,它包括桌面和移动两大场景,包括GIS、GPS、PDA嵌入式开发、异构数据管理等多种新兴技术。本文通过对移动GIS模型结构的分析,设计了基于M/S体系结构的移动巡检框架,通过我们研究的多主体中间件,实现了系统的定位服务、移动服务和应用服务,对电力巡检管理及移动GIS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多主体的空间信息移动服务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其研究与发展不仅对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带来极大的冲击,同时也将对地理信息系统、分布式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对普适环境中M/S体系结构多主体中间件进行了研究和相关实践,其中疏漏、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不吝指正。

姜婷婷[5]2012年在《基于移动Agent的资源发现模型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促进了第叁代网络也就是网格技术的产生,网格技术能够使网络上所有的闲置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本文针对现有的几种网格资源发现模型在资源发现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移动Agent多层次结构资源发现的模型。该模型分为全局层、虚拟域层以及普通节点层叁个层次,能够避免单点失效的风险;减少路由时间,降低网络负载。引入移动Agent,动态自主实现网格资源的发现,克服网络负载不平衡,用户和服务器网络带宽低、延迟大以及速度慢等缺陷。利用基于Web语义的本体技术来描述资源的相关信息,发挥其强大的推理能力,从而克服原有的资源描述方式造成的本来存在可以满足请求的资源却发现不了等问题。利用移动Agent技术实现节点与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采用LDAP目录服务器完成信息访问与资源信息存储服务,利用web语义的本体技术来描述资源信息,从而构造一个语义知识的网格体系结构,以便提高网格资源搜索的智能性和灵活性,并获得更佳的搜索结果。论文详细介绍了模型的总体框架、工作机制,并且对模型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最后利用JADE框架模拟了移动Agent之间的信息交互,利用模拟软件GridSim对提出的资源发现模型进行了模拟,给出了实验结果。

王子琦[6]2011年在《基于Agent的工作流系统及其在煤层气集输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工作流是一类能够完全自动或半自动执行的过程,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者任务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问进行传递与执行。工作流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提高企业的工作速度及效率。近年来,工作流管理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企业流程的监控中。随着业务执行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风险性的提高,已有的工作流管理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现在企业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不够灵活、缺乏互操作性、缺乏对并行存取控制的正确和可靠的支持、性能问题和无法支持非结构化的流程。本课题来源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煤层气田地面集输系统及应用软件(项目编号:2009ZX05039-004)”。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Agent的工作流系统模型。该系统不以工作流管理联盟提出的参考模型为系统架构,而是提出一个新的工作流管理模型,该模型以agency作为管理中心,在产生流程的同时,产生流程agent,来监控该流程。2)利用智能Agent工作的自主性和协作性来实现监控任务,该模型还提供一个可扩的业务流程管理,可分析并执行管理员自行制定的业务流程任务,每个流程都可满足其用户的监控需求。此外,该模型也适于监控在过程中产生信息的流程。3)在本课题中的工作流模型提出了一个站点的概念,将其作为存储人员和资源的地点。该工作流管理模型将参与工作流的人员按职能分配,并将工作流系统中的资源按功能分配到各个站点中,由该站点的站点Agent来负责管理。该工作流模型具有高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本课题采用petri网作为建模工具,使用Java语言和JADE agent中间件开发了一个基于Agent的工作流系统。本课题自开展以来,已逐步应用于煤层气集输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项目中,其核心技术得到了实际验证。

赵云飞[7]2008年在《基于中间件技术的移动Agent系统安全模型》文中提出移动Agent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它具有传统分布式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然而移动Agent系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移动Agent技术走向实际应用的巨大障碍,特别是移动Agent的安全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本文首先详细研究了现有各种移动Agent系统的安全保护技术,相对于其他分布式技术而言,现有的移动Agent系统安全保护措施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这些研究均是建立在特定先决条件下针对特定攻击而进行的,这种片面的解决方案无法应用到实际运用中去。在深入研究移动Agent系统结构后,本文对移动Agent系统重新进行了功能划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间件技术提出了一个移动Agent系统安全模型。该安全模型主要致力于中间件安全平台保护技术以及移动Agent系统的安全部署研究。文中的第4章和第5章分别对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第4章中通过从启动、建立和维护3个方面对中间件安全平台的安全做出了论证及设计,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安全保护方案;第5章讨论了移动Agent系统在中间件平台上的部署及安全机制的设计,重点研究了Agent运行平台在Agent管理、目录服务和通信服务上对Agent提供的安全保护机制。由于该模型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并立足于“中间件”思想进行设计,不仅解决了移动Agent系统安全保护范围广、难度大的问题,而且通过将各功能模块划分给不同的开发者,从而大大降低了移动Agent系统开发的难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陆阳[8]2013年在《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移动Agent迁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电子器件技术的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Networks,简称WSN)成为人类日益关注的新兴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不需要固定设施,由大规模的传感器节点组网形成,这些传感器节点用来采集物理信息数据,然后通过交互的形式将数据进行处理和传送,以满足人类的应用需求。在未来,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部署、抗震救灾、环境监测、医疗健康、智能建筑和其他商业领域将发挥更巨大的潜力。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分布式计算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客户/服务器模式和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计算模式是传感器网络中的主流技术。在这两种分布式计算模式中,移动Agent具有自主性、通信性、移动性和角色性而非常适合大规模无人值守以及资源有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Agent是网内按照一定目的迁移的包含代码,数据以及执行语境的程序段;它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这一分布式资源的局部互动而完成指定任务的软件实体。移动Agent一般需要依次迁移到多个主机上并与该主机进行交互,利用主机资源进行数据计算和信息处理,因此在移动Agent模式下,Agent迁移技术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研究了现有的移动Agent迁移方案以及决定移动Agent迁移策略的核心因素,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提出了静态迁移表迁移算法和动态迁移表迁移算法,并分析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在这两者基础上,针对目标追踪特点,提出了预测信息驱动的动态迁移表迁移算法。随后选取了叁个指标(整网平均能耗、迁移存在时间和迁移跳数),采用NS-2仿真工具对这叁种算法进行相应的分析。在移动Agent迁移技术的实际应用中,程序往往由多个移动Agent协作合成,这会给迁移的调度带来困难,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多移动Agent的迁移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与类似方案的比较证明了其性能,本文还设定了现实案例来应用所提出的多移动Agent的迁移方案。中间件软件技术是近年诞生的一种新兴软件技术,也是移动Agent迁移策略的支撑技术,论文在中间件软件开发过程中实现了移动Agent迁移模块和管理模块的编码,以此为依托设计了静态迁移表迁移算法和动态迁移表迁移算法的具体实现,这两种迁移算法的成功实现对今后的移动Agent迁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方娟[9]2005年在《基于移动代理的网格资源监控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网格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起来的,最初是专门针对复杂科学计算应用的一种新型计算模式,这种计算模式把整个网络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目前对网格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正在发展之中。网格的核心优势在于它能发现、分配并协商使用网络可以达到的范围内的各种能力——它们可以是计算机提供的计算服务、软件提供的应用服务、网络提供的带宽或者是存储系统提供的存储空间。网格的资源管理就是定位某种能力、协调对它的使用、使用该能力并监控它的状态。网格环境下资源管理和本地系统中资源管理的主要区别在于网格环境所管理的资源跨越多个管理域,这种分布造成了相似的资源在进行配置和管理时所产生的异构性问题。因此,网格资源管理的大部分早期工作主要集中于解决异构性问题,如制定标准的资源管理协议以及标准的资源和任务需求描述机制。本文主要开展了网格资源监控方面的研究。网格监控是用来度量和显示网格组件在某一时刻的状态。在应用端所有组件都必须监控,包括软件(如应用程序、服务、中间件和操作系统)、终端主机的硬件(如CPU、磁盘、内存和网络接口)和网络(如路由器、交换机或端到端的路径)。监控可以用在很多方面,包括状态检查、故障检测、性能协调和调试等。对监控数据的使用有故障处理和错误检测、性能分析和调整、指导调度决策、收集数据以提高下次运行性能、计算执行自适应、调试、审计和入侵检测等方面。本论文中对网格资源的监控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新的方法,其中引入了移动Agent 技术和LDAP 技术,这两种技术的引入使网格的监控充分发挥了移动Agent 和LDAP 的优势。由于移动Agent 本身的特点,它可以克服网络延迟,而网格环境中需要对用户的请求做出实时响应,移动Agent 是由中央处理器派遣到系统局部,直接执行控制器的指令,从而消除网络延迟所带来的隐患。另外移动Agent 具有感知运行环境和对其变化做出自主反应的能力,多个Agent 可以拥有在网络上各主机之间合理分布的能力,以维持解决特定问题的最优配置。总之,移动Agent 在网格环境中充分发挥它的优点,解决了网格环境中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LDAP 提供了一个访问控制的安全模型,根据身份信息对提出的访问请求进行控制。安全机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备份和恢复,在LDAP 中提供了主从备份服务器的机制,它方便和经济地实现了备份和恢复的功能。本文另外还深入研究了网格节点的模拟工具MicroGrid,并设计和实现了虚拟网格环境和多个网格节点,为今后网格技术的研究和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遗传算法是当今影响最广泛的进化计算方法之一。遗传算法模拟了达尔文的自然

夏军[10]2005年在《基于移动Agent的个人导航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个人导航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几年来,在普及计算理论的指导下,个人导航系统已冲出了车载导航的范畴,转向了便携式的移动设备上。 传统的个人导航系统存在很多问题:无法适应动态变化的网络环境;依赖于以对象调用为特点的软件构件技术,构件之间的调用是基于固定的、被动的、笨拙的总线标准;而且传统的个人导航系统是基于分布式对象技术的,它将计算和协同耦合在一起,这种耦合的交互是不适合Internet的。移动Agent技术就是解决这些挑战性问题的一种新兴的软件技术,它既可以屏蔽个人导航系统所处的动态网络环境的复杂特性,又缓解了移动导航设备资源紧缺的压力,所以对基于移动Agent的个人导航系统的研究是个人导航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目的就是要把移动Agent技术引入到个人导航系统,利用移动Agent的计算模式和协同理论使其在恶劣的网络环境下高效地通信,最终设计并实现出一个符合普及计算要求的个人导航系统。基于此,本文分别对普及计算理论和移动Agent技术展开了研究:首先阐述了普及计算理论及其与个人导航系统之间的关系;其次本文将移动Agent的计算模式和协同理论引入个人导航系统之中,针对个人导航系统在网络层次上所面临的低带宽、高延迟、网络拥塞和时断时续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针对计算和协同耦合性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移动Agent的软件服务协同模型;然后本文对主流的移动Agent开发平台进行了对比和筛选,最终选用JADE-LEAP平台开发出了一套基于移动Agent的面向交通领域的通信中间件,并给出了其设计过程、部署方案和测试结果;最后本文给出了基于这个移动Agent通信中间件的个人导航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主要包括地图显示、路径规划、路径引导、GPS定位、地图检索和无线通讯等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并在PC机和POCKET PC 2003模拟器上调试通过。

参考文献:

[1]. 移动Agent中间件平台及其测试模型研究[D]. 彭德巍. 武汉大学. 2004

[2]. 基于移动Agent中间件的证券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彭春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03

[3]. 基于网格的智能学习环境研究[D]. 钟国祥. 西南大学. 2008

[4]. 普适环境中M/S体系结构多主体中间件研究与实践[D]. 倪凯.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 基于移动Agent的资源发现模型的研究与实现[D]. 姜婷婷. 电子科技大学. 2012

[6]. 基于Agent的工作流系统及其在煤层气集输系统中的应用[D]. 王子琦. 安徽大学. 2011

[7]. 基于中间件技术的移动Agent系统安全模型[D]. 赵云飞.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8].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移动Agent迁移策略研究[D]. 陆阳. 南京邮电大学. 2013

[9]. 基于移动代理的网格资源监控技术的研究[D]. 方娟. 北京工业大学. 2005

[10]. 基于移动Agent的个人导航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夏军. 大连理工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移动Agent中间件平台及其测试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