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罗斯向德国铁路提供机车柴油机(论文文献综述)
伍赛特[1](2021)在《机车车辆设计制造历史沿革与未来展望》文中提出文章详尽介绍了机车设计及制造的历史沿革,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考虑到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生产及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针对机车设计及制造过程而开展的研发进程依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此仍需不断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归纳总结,以持续提高我国机车车辆技术水平。
华梦圆[2](2014)在《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国际铁路机车车辆市场保持着连续多年的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国际铁路机车车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长期依靠技术引进为主的发展模式的局限、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标准的研制体系的不协调、技术标准管理模式的不足、技术标准体系的不完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意识的薄弱等因素严重阻碍了我国铁路机车车辆业更好的“走出去”;外部形势的严峻性和内部提升的迫切性都要求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业加强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与技术标准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形成一批系统的、完善的、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论文以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为研究对象。从其国际化现状进行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标准的国际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旨在提高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的国际竞争力。论文首先结合我国铁路技术发展的背景,从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出发,对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其次,分析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及地区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和其他工程领域技术标准国际化的经验启示,以借鉴其成功之处。最后,从国家层面、协会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增强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竞争力的措施建议。本文图9幅,表7个,参考文献43篇。
陈政[3](2013)在《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文中指出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该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铁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环保、安全、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连续性强等优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我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发,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在中国铁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技术发展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对中国铁路的发展道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铁路自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以后,就同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走过了一段长期艰难曲折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铁路揭开了新的一页,发展速度大大提升,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在经历蒸汽机时代、内燃机和柴油机时代、低速电气化时代后,走向高速铁路时代。2008年8月1日,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最高运营时速达到350km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进入高速铁路发展时代,随后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沪宁城际等相继投入运营,预示着高速铁路发展春天的到来。目前,我国的高速铁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列车时速突破300km/h大关,正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前进。简言之,高速铁路是在我国运输供需矛盾紧张的情况下运用而生的,其快速发展离不开行业创新技术的发展。本文用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和历史友好模式来系统研究铁路行业的发展,描绘我国铁路运输业的产业创新系统,分析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之所在。通过回顾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历史,找到影响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关键事件,通过情景分析得出这些关键事件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建立一个中国铁路运输业技术发展的历史友好模型的理论模型,总结出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主要模式,从而为以后铁路技术发展指导方向,为今后我国铁路运输业的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赵萍[4](2013)在《内燃机车的节能环保(下)》文中提出论述了在内燃机车上实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从9个方面阐述了现代内燃机车的节能减排措施,指出实现内燃机车技术的节能环保是铁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陈永旺[5](2011)在《16V280柴油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快,机车的应用越来越多,对机车的故障诊断、维修技术的要求也在增多。柴油机是机车的核心,它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技术直接影响着机车的使用效率。本文以16V280柴油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目前柴油机故障诊断的现状,研究了燃油系统结构、基本工作原理,收集和分析了燃油系统的常见故障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部位。充分研究了故障树分析方法和原则,建立了常见故障现象的故障树,设计出了故障推理流程。以“启动困难”故障现象为例,推理出故障所在部位,对该部位的零部件进行试验验证。验证结果与推理过程相一致,论证了故障树分析法在16V280柴油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可行性。通过研究,16V280柴油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的效率和准确率得到了较大提高,减少了性能试验的故障处理时间,提高了机车在线运行时间,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杨迎泽[6](2010)在《重载组合列车同步制动系统故障诊断技术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载组合列车代表当今世界铁路货运的先进水平和重要发展方向,是我国煤炭重载运输的主要手段,为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重载组合列车的基础制动装置,同步制动系统具有分布化、网络化、智能化、模块化的设计特点和强耦合、连锁并发的故障特点,研究同步制动故障诊断系统,为重载组合列车的安全运行提供重要保障,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和社会效应。本文以大秦线两万吨重载组合列车为应用平台,以分布式故障诊断技术为研究基础,对重载组合列车同步制动系统的故障诊断、诊断任务的动态联盟策略和实时任务调度算法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分析重载组合列车同步制动系统运行原理和故障特点的基础上,论文围绕多属性和多参数故障诊断对象的故障并发连锁特点、诊断任务解耦控制和实时性的要求,提出一种基于多智能体的层次型重载组合列车同步制动系统的分布式故障诊断设计方案。(2)为解决同步制动系统诊断任务的强耦合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参数模糊匹配的任务分配策略。根据同步制动系统工作模式动态变化和叠加运行的特点,在生成多工作模式下的功能型诊断任务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系统功能的双层任务分解策略;引入多维能力需求向量对诊断任务的多属性约束特点进行定量描述,建立与诊断智能体对应的任务间动态耦合隶属度矩阵,设计模糊统计隶属度函数优化任务分配能力类型相容匹配指标,实现多参数模糊匹配的任务分配策略。(3)提出基于信任承诺的再励动态联盟策略,以解决阶段性动态变化的诊断任务对对故障诊断的效率优化和稳定性问题。引入信任承诺度对动态联盟中诊断智能体的工作能力和期望奖励进行描述,采用基于前馈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机制实现任务与智能体间的能力类型相容匹配指标的动态匹配,循环优化诊断智能体的信任承诺度,提高动态联盟的工作效率和稳定度。(4)提出基于权值补偿和关联度迁移的动态任务调度机制,满足同步制动系统中诊断任务的动态耦合和强实时性要求。设计基于离散型权值分类器的分段连续动态权值补偿算法确保任务的可调度性;在关联度迁移动态执行控制器中引入耦合强度映射矩阵和局部导向函数,降低任务的动态耦合性对系统响应频率的影响;为保证系统资源的平均占用率,设计周期内局部最优函数,确保以劳力机会贡献值为目标的优化函数最大化。(5)空气管路泄漏是重载列车安全运行的重大隐患,本文建立基于最小二乘的多级泄漏传播列车管储风模型,解决同步制动系统的机车多管路和车辆列车管泄漏问题。首先提出一种自适应步进的非稳PCA过程监测算法,解决同步制动系统中压力和流量传感器的非稳态和渐进性故障;然后建立多级泄漏传播列车管储风模型,并利用最小二乘参数估计法动态优化模型中的限流阀截面积参数;最后利用基准流量检测法,按照重载组合列车编组方式逐节检测车辆的列车管泄漏故障,实现对整个列车空气管路的故障诊断。本文将研究的故障诊断技术成功应用于大秦线两万吨重载组合列车同步制动系统的分布式故障诊断,设计系统硬件和软件模块的交互关系,详细介绍故障诊断系统的在线运行过程。长达一年多的在线运行情况表明,该分布式故障诊断系统及相关算法具有设计方法安全可靠、诊断过程科学高效的应用特点,充分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韩长城[7](2009)在《2008年世界铁路柴油机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文中简要介绍了包括中国北车集团和中国南车集团、美国EMD公司和GE公司在内的世界9家着名的发动机制造商2007-2008年在铁路牵引用柴油机领域所取得的技术进展,其中包括新产品的开发、主要技术特点、技术参数,新产品交付和新获得的订单等。
黄铁兰[8](2008)在《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时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必须倡导循环经济模式,走一条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道路。铁路是联结全国民众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纽带,是改善我国经济非均衡布局的大动脉,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铁路企业设施庞大,网络密集,昼夜运转,是能源、材料和建设用地的消耗大户,自建设开始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将对环境产生一系列强烈的影响。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竞争的激烈迫使铁路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本文在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外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内先进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并进行了比较分析,借鉴其成功经验,指出了我国铁路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铁路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铁路集约化水平、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以及社会效益四个方面构建了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法计算了铁路行业2002-2006年的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明晰现实与理想标准的差距,给予铁路行业以明确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定位。最后依据对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评价,提出了铁路行业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技术措施以及政策举措。
刘建成[9](2007)在《内燃机车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设计》文中指出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电子技术与控制理论的飞速发展使得柴油机控制能够采用电子控制技术,并成为柴油机控制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我国内燃机车牵引用的柴油机(12V240ZJ6E),主要研究其电控单体泵的电子控制技术。实现了电控单体泵在实验台上的电子控制,为最终降低内燃机车柴油机在轻载工况下的燃油消耗率并改善其排放打下基础。在以下三方面展开研究工作:首先,根据柴油机的燃油喷射原理,深入研究高压燃油在泵-管-嘴系统中的传递规律,分析燃油喷射系统的各种电子控制方式,结合我国内燃机车柴油机改造的现状并参考国内外应用实例,确定采用“电控单体泵系统”方案。针对性地分析电控单体泵的特性,总结出电控单体泵的控制规律。其次,设计电控单体泵的高速大流量电磁阀驱动模块,其性能直接影响电磁阀的响应特性。通过计算和试验对比的方法获得不同驱动电压、不同续流回路情况时的动态响应,找出最优电路参数和控制参数。用于多缸柴油机的驱动模块可以修正各单体泵喷油特性的差异。第三,设计凸轮轴转速的测量模块。采集安装于凸轮轴上的测速齿轮的脉冲信号,计算凸轮轴的瞬时转速和相位,并对瞬时转速进行预测,为查找脉谱表以确定喷油定时和喷油量奠定基础。凸轮轴转速的预测方法为“相邻区间+自适应参数修正”。最后,设计控制电路,以数字信号处理器为主控芯片。在数字信号处理器中完成柴油机的转速测量和电磁阀驱动脉冲生成。由于内燃机车上的电磁环境比较恶劣,采用了抗干扰措施。通过上述工作,掌握了电控单体泵系统的基本特性,完成了电子控制单元主要电路的设计,并实现凸轮轴的测速和电磁阀的控制。电子控制单元在电控单体泵试验台上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测速准确、电磁阀驱动及其控制方式合理,为后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В·А·Гапанович,顾永麟[10](2006)在《俄罗斯铁路的新一代机车动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根据俄罗斯20042010年铁路发展规划而开发、研制、生产的新一代机车动车。文内给出了这些机车动车的主要结构特点、技术参数、外形照片及试验情况。
二、俄罗斯向德国铁路提供机车柴油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向德国铁路提供机车柴油机(论文提纲范文)
(1)机车车辆设计制造历史沿革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机车设计制造发展史概述 |
2 针对机车车辆的采购进程 |
3 合作研制新型机车产品 |
4 机车新产品展望 |
4.1 开发新产品的试验 |
4.2 新产品开发的继承性 |
4.3 新产品开发的拿来主义 |
5 结束语 |
(2)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论文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2 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现状分析 |
2.1 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发展历程 |
2.1.1 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历史沿革 |
2.1.2 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分类 |
2.2 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
2.2.1 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存在问题 |
2.2.2 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影响因素 |
2.3 本章小结 |
3 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态势及经验启示 |
3.1 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态势 |
3.1.1 工程技术标准国际化态势 |
3.1.2 中外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情况对比 |
3.2 国外及相关国际组织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经验启示 |
3.2.1 北美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的经验启示 |
3.2.2 欧洲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的经验启示 |
3.2.3 ISO/IEC及韩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的经验启示 |
3.3 其他工程技术标准国际化经验启示 |
3.3.1 我国电信行业技术标准国际化经验启示 |
3.3.2 韩国照明行业技术标准国际化经验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4 提升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竞争力的路径及策略 |
4.1 战略定位 |
4.1.1 SWOT分析 |
4.1.2 战略目标 |
4.2 实施策略 |
4.2.1 政府层面 |
4.2.2 协会层面 |
4.2.3 企业层面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行业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框架 |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
2.1 产业创新系统 |
2.1.1 产业创新系统的定义与概念 |
2.1.2 产业创新系统框架 |
2.1.3 产业创新系统的引申含义 |
2.2 历史友好模型 |
2.2.1 历史友好模型概念界定 |
2.2.2 理论基础 |
2.3 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
2.3.1 研究方法的应用进展 |
2.3.2 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研究进展 |
第三章 中国铁路关键技术发展评价 |
3.1 蒸汽机车时代 |
3.1.1 建国前中国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
3.1.2 新中国成立后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
3.1.3 小结 |
3.2 柴油机与内燃机车时代 |
3.2.1 以增压技术为基础的柴油机技术 |
3.2.2 以液力变矩器技术为基础的液力传动系统 |
3.2.3 以牵引电机组技术为基础的电传动系统 |
3.2.4 以集成电子器件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
3.2.5 常规客车转向架技术 |
3.2.6 基于低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
3.2.7 小结 |
3.3 电力机车时代 |
3.3.1 以整流器技术基础的电传动装置 |
3.3.2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
3.3.3 以牵引变压器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
3.3.4 基于牵引电气化的铁道牵引供电系统 |
3.3.5 以电子励磁技术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
3.3.6 准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
3.3.7 基于一般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
3.3.8 小结 |
3.4 高速铁路时代 |
3.4.1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
3.4.2 以斯科特牵引变压器自主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
3.4.3 以无缝钢轨焊接技术为基础的无砟轨道 |
3.4.4 以通信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
3.4.5 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
3.4.6 基于高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
3.4.7 小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
4.1 知识技术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知识层面 |
4.1.2 技术层面 |
4.2 经济主体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我国铁路建设现状 |
4.2.2 铁路企业的活力 |
4.2.3 组织类型 |
4.2.4 出口活动 |
4.3 体制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国家政策 |
4.3.2 铁路企业规模 |
4.3.3 企业研发 |
4.4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4.1 研发合作环境 |
4.4.2 服务环境 |
4.4.3 大气环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
5.1 产业知识与技术 |
5.2 产业主体与网络 |
5.3 产业体制与机制 |
5.4 产业创新系统模式 |
5.5 产业动力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内容 |
6.2 建议 |
6.2.1 技术创新方面 |
6.2.2 技术扩散方面 |
6.2.3 体制改革方面 |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4)内燃机车的节能环保(下)(论文提纲范文)
2.4 研制并运用多动力机组内燃机车 |
2.5 安装机车辅助动力装置 |
2.6 采用双动力源机车 |
2.7 采用混合动力内燃机车 |
2.8 选用代用燃料 |
2.8.1 美国EMD公司 |
2.8.2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 (CP) |
2.8.3 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 (CN) |
2.9 开发研制铁路牵引用永磁电机 |
3 结语 |
(5)16V280柴油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外机车故障诊断研究技术产生及意义 |
1.3 国内机车故障诊断研究情况 |
1.4 研究必要性及论文的结构 |
1.4.1 研究必要性 |
1.4.2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16V280 柴油机燃油系统结构性能与工作原理 |
2.1 柴油机燃油系统基本组成 |
2.2 柴油机的主要技术规格 |
2.2.1 基本结构参数 |
2.2.2 主要工作参数 |
2.3 燃油喷射系统主要部件工作原理及技术要求 |
2.3.1 燃油喷射系统 |
2.3.2 喷油泵 |
2.3.3 喷油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6V280 柴油机燃油系统常见故障分析 |
3.1 柴油机对燃油系统的工作性能要求 |
3.2 燃油喷射过程 |
3.2.1 喷射过程的三个阶段 |
3.2.2 喷射过程的压力波 |
3.2.3 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 |
3.3 柴油机燃油系统常见故障 |
3.3.1 柴油机的故障成因 |
3.3.2 常见故障现象、特征及原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6V280 柴油机燃油系统的故障树的建立 |
4.1 故障树分析法概述 |
4.2 故障树分析法的数学基础 |
4.2.1 故障树分析法的结构函数 |
4.2.2 最小割集 |
4.3 燃油系统的故障树的建立 |
4.3.1 建立故障树的方法 |
4.3.2 建立故障树的步骤 |
4.3.3 故障树的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16V280 柴油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推理与试验验证 |
5.1 16V280 柴油机燃油系统的故障诊断推理 |
5.1.1 故障诊断知识库 |
5.1.2 故障诊断推理 |
5.2 “启动困难”故障诊断推理 |
5.2.1 “启动困难”故障树的数学化与最小割集求解 |
5.2.2 “启动困难”故障诊断推理 |
5.3 “启动困难”故障诊断的试验验证 |
5.3.1 喷油器针阀偶件磨损引起“启动困难”的试验 |
5.3.2 喷油泵出油阀密封引起“启动困难”的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重载组合列车同步制动系统故障诊断技术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重载组合列车故障诊断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多智能体故障诊断技术现状 |
1.3.1 故障诊断技术 |
1.3.2 多智能体系统的动态联盟策略 |
1.3.3 多智能体系统的任务调度算法 |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重载组合列车同步制动故障诊断系统 |
2.1 同步制动系统的工作特点 |
2.1.1 LOCOTROL系统 |
2.1.2 同步制动系统 |
2.1.3 同步制动工作模式 |
2.1.4 同步制动系统功能 |
2.2 同步制动系统的故障特点及诊断关键问题 |
2.2.1 同步制动系统的故障分类 |
2.2.2 同步制动系统的故障特点 |
2.2.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2.2.4 同步制动故障诊断系统的关键问题 |
2.3 基于MAS的重载组合列车同步制动故障诊断系统 |
2.3.1 故障诊断系统总体结构 |
2.3.2 故障诊断系统关键技术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多参数模糊匹配的任务分配策略 |
3.1 诊断任务的生成 |
3.1.1 工作模式导向的诊断任务生成 |
3.1.2 功能型诊断任务的质量属性 |
3.1.3 任务生成举例 |
3.2 诊断任务的双层分解策略 |
3.2.1 任务分解的三种模式 |
3.2.2 基于混合模式的诊断任务双层分解策略 |
3.3 多参数模糊匹配的任务分配策略 |
3.3.1 能力类型相容匹配指标 |
3.3.2 多参数模糊匹配的任务分配 |
3.3.3 诊断任务分配策略应用过程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信任承诺的再励动态联盟机制 |
4.1 动态诊断联盟总体方案 |
4.1.1 动态诊断联盟应用环境 |
4.1.2 动态诊断联盟运行特点 |
4.2 基于信任承诺的再励动态联盟机制 |
4.2.1 信任承诺度的定义 |
4.2.2 基于前馈神经网络的再励学习算法 |
4.3 动态诊断联盟的应用过程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权值补偿和关联度迁移的多任务调度算法 |
5.1 任务调度需求分析 |
5.2 问题的描述 |
5.3 DWC-DT设计步骤 |
5.3.1 加权轮询任务调度器模块 |
5.3.2 基于关联度迁移的动态执行控制器模块 |
5.3.3 动态权值补偿算法 |
5.3.4 算法可调度性分析 |
5.4 仿真应用 |
5.5 小结 |
第六章 空气管路泄漏故障诊断技术 |
6.1 重载组合列车空气管路泄漏分析 |
6.1.1 机车空气管路工作原理 |
6.1.2 空气管路泄漏的检测过程 |
6.2 基于非稳PCA的压力传感器故障检测 |
6.2.1 算法描述 |
6.2.2 参数选择 |
6.2.3 算法仿真 |
6.3 基于自适应步进的非稳PCA改进算法 |
6.3.1 算法描述 |
6.3.2 算法仿真 |
6.4 空气管路泄漏诊断算法 |
6.4.1 基准流量泄漏检测算法 |
6.4.2 多级泄漏传播列车管储风模型 |
6.4.3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列车管储风模型优化设计 |
6.5 小结 |
第七章 大秦线重载列车同步制动系统的分布式故障诊断 |
7.1 HXD1组合列车同步制动系统 |
7.1.1 HXD1型电力机车简介 |
7.1.2 CCBⅡ电空制动系统 |
7.1.3 HXD1组合列车同步制动系统 |
7.2 在线诊断系统应用设计 |
7.2.1 诊断系统硬件结构 |
7.2.2 诊断系统软件结构 |
7.3 在线诊断系统工作实例 |
7.4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总结 |
8.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情况和科研情况 |
(7)2008年世界铁路柴油机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 (集团) 公司 (CNR) 公司概况 |
内燃机车 |
柴油机 |
CSR资阳机车厂工厂概况 |
内燃机车 |
柴油机 |
Cummins发动机有限公司新发动机 |
EMD公司公司新闻 |
新产品交付 |
GE Transportation公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付和订单 |
MAN Nutzfahrzeuge 公司公司新闻 |
新发动机 |
MTU公司新合同 |
新发动机 |
发动机开发 |
PROGRESS 铁路服务公司公司新闻 |
新发动机 |
俄罗斯运输机械制造控股公司新机车和订单 |
公司新闻 |
(8)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
2.1 循环经济理论的演进 |
2.1.1 循环经济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
2.1.2 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
2.1.3 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
2.2 国外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
2.2.1 日本铁路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
2.2.2 德国铁路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
2.3 国内先进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
2.3.1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
2.3.2 有色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
2.3.3 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
2.4 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三章 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铁路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
3.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铁路污染量仿真分析 |
3.2.1 固体污染产生量模型 |
3.2.2 水污染排放量模型 |
3.2.3 大气污染排放量模型 |
3.2.4 仿真结果分析 |
3.2.5 结论 |
3.3 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的主要方面 |
3.3.1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铁路资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 |
3.3.2 推进节能技术进步,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
3.3.3 加强节能管理,提高了节约意识 |
3.3.4 加强了修旧利废和资源综合利用 |
3.3.5 制定环境法规,实施行业管理 |
3.3.6 实行铁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
3.3.7 推行清洁生产,改变污染治理模式 |
3.3.8 积极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 |
3.4 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概述 |
4.1.1 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评价的概念 |
4.1.2 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评价的目标 |
4.2 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4.2.3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框架 |
4.2.4 指标说明 |
第五章 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评价实证模型 |
5.1 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评价的基本步骤 |
5.1.1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5.1.2 权重集的确定 |
5.1.3 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计算方法 |
5.2 实证分析 |
5.2.1 原始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5.2.2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3 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评价实证模型结果分析 |
第六章 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
6.1 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
6.1.1 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
6.1.2 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 |
6.1.3 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
6.1.4 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 |
6.1.5 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 |
6.2 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措施 |
6.2.1 严格执行《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规定 |
6.2.2 减量化措施 |
6.2.3 再利用措施 |
6.2.4 资源化措施 |
6.3 我国铁路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 |
6.3.1 强化一个理念 |
6.3.2 建立两个体系 |
6.3.3 抓好三个环节 |
6.3.4 完善四个机制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9)内燃机车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子燃油喷射控制技术的优越性 |
1.3 电子燃油喷射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 |
1.3.1 位置控制式的电子燃油喷射控制系统 |
1.3.2 时间控制式的电子燃油喷射控制系统 |
1.3.3 时间-压力控制式的电子燃油喷射控制系统 |
1.4 机车柴油机燃油喷射控制系统的现状 |
1.4.1 国外机车柴油机燃油喷射控制系统的现状 |
1.4.2 我国机车柴油机燃油喷射控制系统的现状 |
1.5 方案确定 |
第二章 电控单体泵系统的原理与控制 |
2.1 电控单体泵系统的原理 |
2.2 喷油特性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
2.2.1 几何供油规律与喷油规律 |
2.2.2 喷油规律形态及其对柴油机的影响 |
2.2.3 喷油压力及其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
2.3 供油规律沿高压油路的演变 |
2.4 电控单体泵电磁阀的控制 |
2.4.1 电磁阀结构 |
2.4.2 电磁铁特性 |
第三章 电子燃油喷射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系统方案 |
3.1.1 基本控制方案 |
3.1.2 总体结构 |
3.2 硬件设计 |
3.2.1 主控芯片 |
3.2.2 数据采集电路 |
3.2.3 电磁阀驱动电路 |
3.2.4 电源 |
3.2.5 通信单元 |
3.3 可靠性设计 |
第四章 控制方式与软件设计 |
4.1 燃油喷射过程的工作时序 |
4.2 凸轮轴瞬时转速的测量 |
4.2.1 凸轮轴瞬时转速的计算 |
4.2.2 凸轮轴瞬时转速的预测 |
4.3 电磁阀控制脉冲的生成 |
4.4 喷射控制的程序设计 |
第五章 试验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俄罗斯向德国铁路提供机车柴油机(论文参考文献)
- [1]机车车辆设计制造历史沿革与未来展望[J]. 伍赛特.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13)
- [2]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标准国际化发展研究[D]. 华梦圆.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3)
- [3]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D]. 陈政.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3)
- [4]内燃机车的节能环保(下)[J]. 赵萍. 内燃机车, 2013(02)
- [5]16V280柴油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D]. 陈永旺. 上海交通大学, 2011(12)
- [6]重载组合列车同步制动系统故障诊断技术与应用研究[D]. 杨迎泽. 中南大学, 2010(11)
- [7]2008年世界铁路柴油机综述[J]. 韩长城. 国外内燃机车, 2009(03)
- [8]铁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D]. 黄铁兰. 中南大学, 2008(04)
- [9]内燃机车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设计[D]. 刘建成.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5)
- [10]俄罗斯铁路的新一代机车动车[J]. В·А·Гапанович,顾永麟. 国外内燃机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