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杉木间伐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杉木,层压板,介质,树脂,强度,制材,抗压强度。
杉木间伐材论文文献综述
周腾飞,黄彬,承湘宇[1](2015)在《杉木间伐材在杉木家具材料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杉木间伐材是杉木林抚育经营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材性特征与优化加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杉木间伐材与杉木成材进行了材性对比,阐述了杉木家具不同零部件间伐材所加工形成的各类材料产品,并阐述了制造杉木家具框架结构,面板用材与圆形弯曲构件等用材中杉木间伐材的加工应用及其相关工艺。(本文来源于《中国包装工业》期刊2015年06期)
邓邵平,唐兴平,林金春[2](2010)在《阻燃型杉木间伐材层压板的制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杉木间伐材为原料生产的木质人造板有的已在实验室研制成功,有的已进行了批量生产,它们大多以用于室内装修为目的。而作为室内装修材料,能否解决易燃问题就成为其能否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农村新技术》期刊2010年02期)
邓邵平,江茂生,陈孝云,谢拥群[3](2009)在《杉木间伐材高温热处理后化学成分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空气和菜子油为介质,分别用180,200和220℃处理杉木间伐材2和4h,测定处理样综纤维素、纤维素、Klason木质素和苯醇抽出物相对含量的变化,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高温热处理过程中木材内综纤维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热处理后试材综纤维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纤维素总体降低较少,相应的苯醇抽出物含量、Klason木质素含量增加;温度升高、处理时间延长,木材主要化学组成的变化程度增大;在隔氧的油介质中进行热处理,试件的化学成分变化程度低于空气介质中热处理材;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温度、时间、介质对主要化学组成产生极显着的影响;FTIR分析表明,180℃热处理时开始发生半纤维素分解,到200℃时纤维素也开始分解;氧气氛围对糖残基的热分解具有促进作用。在3412,1050,898cm-1附近相关糖残基,1736cm-1附近相关C■O以及2907cm-1附近对应C—H的吸收强度的变化也表征出热处理过程中各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9年11期)
邓邵平,江茂生[4](2008)在《高温热处理杉木间伐材的抗褐腐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褐腐菌棉腐卧孔菌为试菌,对分别用热油和热空气为介质,经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热处理后的杉木间伐材试样的耐腐性进行了试验,并与质量分数为1.0%的CCA-C防腐剂处理材(吸药量为2.53 kg.m-3)和未处理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2种加热介质中经不同温度、不同时间处理后试材的耐腐性均比未处理材高,且随温度的升高、处理时间的延长,耐腐性有较明显的改善;试材在180、200℃分别经不同时间热处理后的耐腐性均低于CCA-C处理材,但在220℃热处理3、5 h后,各试材的质量损失率均为0;若处理温度和时间相同,则热油处理材的耐腐性基本上高于热空气处理材.(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杜春贵,刘志坤,张齐生[5](2008)在《杉木间伐材及制材板皮加工研究现状与高效加工的新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了杉木间伐材及制材板皮加工研究的现状,特别是杉木间伐材改性与制造人造板的研究情况,着重介绍了杉木间伐材及制材板皮高效加工的新途径——采用梳解加工法制造杉木积成材的研究情况。(本文来源于《林产工业》期刊2008年03期)
陈学榕,黄彪,江茂生[6](2008)在《杉木间伐材炭化过程的FTIR光谱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低温氮吸附等研究手段,对不同炭化工艺条件下杉木间伐材炭化物的FTIR光谱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炭化物的微观结构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炭化工艺对炭化物微观结构及其表面—OH的影响。结果表明,600~700℃,炭化物的碳网构造开始迅速发达,形成较大的网格;700℃为炭化物芳构化程度迅速提高的转折性温度;700~900℃,碳网进一步增大,形成红外吸收活性极低的大碳网。以N2为氛围气时,加盖法的炭化物碳网更大,比表面积较低;未加盖法和二步法的碳网相对较小,比表面积较大。在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炭化物的芳环振动吸收波数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及机理,发现随温度升高,碳网增大的同时畸变越来越严重,炭化温度在700~800℃时,碳网在弱连接部位产生断键而趋向恢复平面结构。碳网畸变程度最大时所对应的环振动吸收波数在1560 cm-1。(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08年03期)
邓邵平,唐兴平,林金春[7](2007)在《阻燃型杉木间伐材层压板的制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在由双氰胺、磷酸、硼化物等配制的阻燃剂处理的杉木间伐材单板生产阻燃型层压板的工艺和性能。分析了各阻燃处理材的阻燃性能和热压工艺对杉木间伐材层压板胶合强度的影响,并检测了甲醛释放量。结果表明:该阻燃层压板达到了国标难燃一级标准;其胶合强度和游离甲醛两项指标均达到室内用材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开发》期刊2007年03期)
邓邵平[8](2007)在《两段处理法对杉木间伐材性能改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处理时间为因素,按正交试验方案采用两段浸渍法对杉间材进行处理,第1段用质量分数为20%的Na2SiO3处理,第2段采用6%H3BO3与10%的PEG-1 000的复合溶液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处理后杉间材的顺纹抗压强度、硬度均比素材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平均增加27.37%和14.58%;而试材经不同阶段处理后的尺寸稳定性能各异,其中以第1段处理12 h后再经第2段处理24 h时的尺寸稳定性能改善明显,抗胀率达37.60%.(本文来源于《福建林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王传耀,杨文斌,陈刚[9](2006)在《杉木间伐材ACQ防腐与综合强化复合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将ACQ与UF树脂调制成相容的复合改性剂对杉木间伐材进行复合改性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复合改性的机理与综合效果。对浸渍材与表面密实化处理相结合的优化工艺,当弦向压缩率为20%时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均比素材增加51%以上;进行浸渍处理与ACQ或UF单独处理材经煮沸和抗水、酸、碱抽提的抗流失性对比试验及防腐试验,表明前者比后者有所提高;并采用铜离子跟踪法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仪定量分析,测定了浸渍材复合改性剂的含量和分布情况,确认了一次性浸渍优化工艺参数的较佳效果。(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6年12期)
王传耀,陈刚[10](2006)在《杉木间伐材ACQ与UF复合改性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应用ACQ防腐剂、改性UF树脂和特制CHC添加剂,调制成相溶的环保型复合改性剂,采用一次性真空浸渍处理杉木间伐材,使处理材达防腐、防虫、防霉、强化复合改性目的.其优化工艺参数:浸渍压力0.7 MPa、加压时间2 h、ACQ/UF体积比4∶1,提高各项力学性能指标为: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磨耗量(径面、弦面)各增加21%、11.2%、32.92%(160%、162%).处理材密度可增加30%以上,经扫描电镜微观结构分析,其渗透性良好.(本文来源于《福建林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杉木间伐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杉木间伐材为原料生产的木质人造板有的已在实验室研制成功,有的已进行了批量生产,它们大多以用于室内装修为目的。而作为室内装修材料,能否解决易燃问题就成为其能否广泛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杉木间伐材论文参考文献
[1].周腾飞,黄彬,承湘宇.杉木间伐材在杉木家具材料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5
[2].邓邵平,唐兴平,林金春.阻燃型杉木间伐材层压板的制造[J].农村新技术.2010
[3].邓邵平,江茂生,陈孝云,谢拥群.杉木间伐材高温热处理后化学成分的变化[J].林业科学.2009
[4].邓邵平,江茂生.高温热处理杉木间伐材的抗褐腐性能[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5].杜春贵,刘志坤,张齐生.杉木间伐材及制材板皮加工研究现状与高效加工的新途径[J].林产工业.2008
[6].陈学榕,黄彪,江茂生.杉木间伐材炭化过程的FTIR光谱比较分析[J].化工进展.2008
[7].邓邵平,唐兴平,林金春.阻燃型杉木间伐材层压板的制造[J].林业科技开发.2007
[8].邓邵平.两段处理法对杉木间伐材性能改良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
[9].王传耀,杨文斌,陈刚.杉木间伐材ACQ防腐与综合强化复合改性研究[J].林业科学.2006
[10].王传耀,陈刚.杉木间伐材ACQ与UF复合改性初步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