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聚酯自伸长纤维开发针织面料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铮[1](2021)在《棉/TPU单丝抗卷边针织衣领的开发》文中提出棉针织衣领卷边是影响服装美观和使用寿命的瓶颈问题,已有文献报道利用热塑性聚氨酯(TPU)单丝良好的热塑性和回弹性,将其以添纱方式编入棉罗纹组织中,制得的针织横机衣领经热压后具有良好的抗卷边能力,但未深入研究TPU单丝提高罗纹织物保形性的机理和水洗对织物保形性能及舒适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热压TPU单丝/棉罗纹衣领的高保形机理,分析探讨TPU单丝的织入方式、水洗方法对衣领的保形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热处理张力和温度对180 dtex TPU单丝的拉伸弹性回复性能、几何尺寸和结晶度的影响,编织4根40 s棉纱和180 dtex TPU的添纱罗纹织物,并分析不同热压温度对织物内TPU线圈结构形态的影响,阐明衣领的保形机理;通过比较添纱、衬纬和衬垫三种弹性纱引入方式制备的TPU单丝/4根64s棉罗纹衣领保形及舒适性,确定最佳的TPU织入方式;通过采用不同水洗次数和洗涤剂,分析高保形衣领的耐久性及舒适性。单丝热处理研究结果表明,TPU单丝松弛热处理温度越高(140—200℃),单丝弹性越差;相反,紧张热处理时,温度越高TPU单丝弹性越好,但过高的温度(200℃)造成TPU老化,弹性下降。热压时织物内TPU处于不完全松弛状态,因此在小变形(折皱回复)测试中,织物的弹性回复能力随热压温度的升高而呈波动趋势。热压使得织物内TPU纱线与棉纱粘合,热压温度越高,粘合程度越大,织物结构越紧密,织物内TPU单丝热压定型后的高弹性及其与棉纱之间产生的粘合作用是衣领织物高保形的根本原因。比较TPU单丝不同织入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添纱、衬纬以及衬垫织物内TPU的含量分别为21.17%,5.38%,4.93%,添纱织物内部TPU单丝在各个方向均有分布,衬纬织物内部的TPU单丝以浮线形式存在,衬垫织物内部的TPU单丝以悬弧和浮线形式存在;添纱织物纵向具有较好的弹性回复能力和较好的折皱回复性能,衬纬和衬垫织物横向具有较好的弹性回复能力。水洗耐久性研究结果证明TPU单丝/棉添纱罗纹衣领在15次水洗后的保形性能相比尼龙氨纶包覆丝/棉罗纹衣领大幅提升。聚酯型的TPU在含氯洗涤剂中不发生化学反应、发生溶胀、结晶度降低、强度降低、拉伸回弹性有所下降。聚醚型的普通氨纶在含氯洗涤剂中发生氯取代反应、部分溶解、结晶度降低、强度降低、拉伸回弹性下降。
曹佳玉[2](2021)在《针织物脱散性能测试方法研究及防脱散针织服装开发》文中指出针织面料风格独特、质地柔软,具有良好的弹性、抗皱性、延伸性及透气性。但针织物由于其结构特点而具有脱散性,既影响产品的美观性又缩短其使用寿命,不利于针织产品的应用拓展。熔纺氨纶由TPU切片(热塑性聚氨酯)纺丝而成,在热处理条件下熔纺氨纶熔融粘结,将针织面料中的线圈“锁死”,可以改善面料的脱散性。本课题首先对针织物脱散性能的测试方法展开研究,以未经定型、经160℃30s和160℃90s定型的三种锦纶/熔纺氨纶平针添纱织物作为对比,探讨合适的脱散性能测试方法,并确定合理的取样方式以及脱散性能表征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单向拉伸法测试时,试样受横向拉伸比纵向拉伸更容易发生脱散,但拉伸过程中试样的颈缩和卷边现象对测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实验对试样边缘的裁剪要求较高。顶破法测试过程中的切口位置(切口与试样圆心的距离)、切口方向(试样上垂直于切口的半径与线圈纵行的夹角)以及仪器弹头的曲率均对测试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在YG026MB-250型电子织物强力机上用顶破法测试含氨纶的平针添纱织物纵向脱散性能的最佳取样方式为切口距离试样圆心10mm,切口方向为0°或180°。此外,当试样上的切口位置和方向一定时,选用小曲率弹头有利于快速获取实验结果。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结合边缘纱线脱散法和顶破法分析纬编针织物的脱散性。其次,本课题对锦纶/熔纺氨纶平针添纱织物的热定型工艺进行研究,探讨热定型的温度和时间对织物脱散性能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热定型的温度和时间均对织物的脱散力有显着影响,基于此采用正交组合设计实验建立了试样织物的脱散力与定型温度和定型时间之间的回归模型,所得的回归方程拟合度较高。通过回归方程求得试样织物的最佳定型工艺为170℃,87s,此定型条件下的织物在顶破法测试中纵向不发生脱散,边缘纱线脱散法测试中横向脱散力为150.86c N。再次,本课题利用熔纺氨纶在无缝针织圆机上编织了不同面纱原料、地纱原料的单面添纱织物,并且在面纱和地纱原料相同的前提下改变织物的组织结构以及织物中的氨纶含量,结合顶破法和边缘纱线脱散法测试分析织造工艺参数对织物脱散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平针织物相比,在采用顶破法测试集圈织物等一类只能沿逆编织方向脱散的织物的脱散性能时,织物的编织方向会影响试样切口方向的选取。切口方向为180°的试样发生脱散时的织物延伸率小于切口为0°的试样,且测试结果相差较大。因此,为统一测试条件本文对顶破法的取样方式进行了调整,将试样的切口方向定为180°。织造工艺参数(氨纶含量、线圈指数以及面纱摩擦系数等)对织物的脱散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并且由于氨纶含量、线圈指数等参数的改变会导致织物的厚度与密度的变化,进而影响织物中熔纺氨纶的熔融粘结效果。另外不同熔纺氨纶在热定型时的粘结效果不同,同种熔纺氨纶与不同面纱原料之间的粘结效果也不同。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含熔纺氨纶织物的热定型工艺。最后,本课题设计了3款防脱散无缝针织服装,设计从服装的外观效果以及充分利用无缝针织圆机的编织特点两方面综合考虑,并结合组织结构以及熔纺氨纶的应用改善服装的脱散性。然后选择其中两款服装在SM8-TOP2 MP型无缝针织圆机进行编织制作。
李新彤[3](2020)在《针织西服面料的开发及性能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对穿衣要求越来越高以及针织技术的发展,针织服装逐步向外衣化、正装化的方向发展。高端定制的西服面料中,针织西服面料成为炙手可热的产品,国内外知名品牌也将针织西服面料作为高端产品。织物的性能与风格变化多样,评价手段繁多。然而在目前的纺织市场中,对于应用在商务服饰的针织面料的风格评价还未形成系统且快捷有效的手段,致使针织西服面料品质良莠不齐。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可以对大量的面料进行风格评价预测,从众多的性能指标中快速找出对针织商务服饰影响较大的因素,为提升针织西服面料品质进行深入的挖掘探讨。本课题针对如何快速有效地评价预测针织面料是否具有应用在商务服饰领域的性能与风格,通过织物基本性能测试初步判断针织面料用于商务服饰的性能特点及要求;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对经过风格测试的织物样本建立模糊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输入性能指标经过模糊计算得到评价织物综合风格的评价值,用以判断针织西服面料品质优劣。首先,采用棉纱、羊毛以及涤纶等常用纤维原料在针织设备上进行针织面料的开发,研究适合针织西服面料的组织结构以及设备参数机号。探究针织西服面料开发流程中的工艺原则,确定与之相配合的后整理流程工艺等。根据设计实例对针织西服面料的设计方法进行总结和提炼。其次,对设计开发的针织面料进行常规的性能测试以及挺括风格的测试,并与传统机织西服面料进行对比,深入研究棉型针织面料和毛型针织面料分别应用与商务服饰的性能优势及原则,并且探讨各性能指标与织物基本参数之间的关系,为开发用于商务服饰的针织面料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再次,扩大针织西服面料样本,将设计开发面料与市场调研收集的面料进行织物风格测试,建立模糊神经网络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特征参数进行筛选,选择T100、B经向、B纬向、G左斜、G右斜、E20经向、E20纬向共七项指标作为模型的输入端因素;借助聚类分析将收集到的织物样本进行分类,并从每一类中选取训练样本、测试样本以及验证样本;采用matlab软件建立结构为7-14-1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对针织西服面料的织物风格进行综合评价,输出综合评价值。分析输入端各因素对综合评价值的影响。利用建立好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对5款针织西服面料进行织物风格的预测,得到输出值。最后借助多指标综合评价对验证面料进行计算,将评价结果进行对比,佐证模型预测的准确性,验证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对针织西服面料风格评价的可行性以及客观性。本课题从设计开发生产、性能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究如何提高针织西服面料性能品质,并利用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建立模糊神经网络模型,通过织物风格测试指标数据在模型中通过模糊计算输出评价综合值,并借此模型对针织西服面料的组织结构、性能指标、风格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及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颜奥林[4](2020)在《纺织品热湿舒适性能测试及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发展,创新的纺织技术和多样化的生活水平改变了织物的需求。如今,纺织品的舒适性,尤其是热湿舒适性已经成为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主题。但是对于织物热湿舒适性的研究,还没有系统的揭示纤维—纱线—织物等方面的影响效应,并且由于针织面料的可延展性和柔软性,织物的透气透湿性较好,人们的研究重心在于针织面料,对于机织面料的热湿舒适性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主要从纤维性状、纺纱参数、织物参数三个方面出发,采取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上机织造了13种纬平针针织试样和13种2/2左斜的机织试样。通过对试样的各项基础性能指标和热湿舒适性指标的测试,采用SAS软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分析影响织物热湿舒适性的主要因素,综合评价织物的热湿舒适性优劣。以纤维异形度为影响因素,分别选择纤维横截面为圆形、扁平形、三角形、十字形、哑铃形的5种涤纶纤维,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横、纵形态的观察。同时将这5种纤维与普通涤纶纤维以80:20的混纺比进行混纺,得到5种线密度均为19.4tex的混纺涤纶纱。通过上机织造,织成组织结构分别为纬平针的针织面料和2/2左斜的机织面料,这十种试样的纱线线密度、纺纱方式、纤维种类均相同。测试面料的透气性、透湿性等热湿舒适性能,结果表明:对两种组织结构的面料而言,随着纤维异形度的增大,织物的透气性增加、透湿性增加、芯吸高度增加、保温率降低。由于机织试样的面密度大于针织试样,针织试样的透气性远大于机织试样,透湿性大于机织面料,保温性小于机织面料,芯吸高度两种面料相差不大。哑铃形纱线织得的面料热湿舒适综合性能最佳。以纤维种类为影响因素,选择纱线线密度均为14.8tex的纯棉纤维、竹浆纤维、纯莫代尔纤维、棉/竹纤维(50/50)、棉/莫代尔纤维(50/50),制成组织结构分别为纬平针的针织面料和2/2左斜的机织面料,这十种试样的纱线线密度、纺纱方式均相同。分别测试了试样的热阻、湿阻、透气、透湿和保温性等指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综合评价公式。结果表明纤维种类对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影响显着,对于相同组织结构不同原料的试样,莫代尔纤维织得的面料透气性、保暖性和导湿性最好,棉纤维面料的透湿性最好;而对于相同原料不同组织结构的试样,针织面料的透气性和透湿性大于机织面料,保温率和导湿性小于机织面料。在织物相同结构参数下,莫代尔纤维的热湿舒适性明显优于其他纤维种类。以纺纱方式为影响因素,比较分析了环锭纺、涡流纺和赛络纺的成纱原理和纱线内部结构,选择使用环锭纺、涡流纺和赛络纺纺制的线密度均为19.4tex的涤纶纱线,利用超景深显微镜对三种纱线进行表面形态观察,并将这三种纱线织成组织结构分别为纬平针的针织面料和2/2左斜的机织面料,这六种试样的纱线线密度、纤维种类均相同。测试了试样的透气透湿、垂直芯吸和保温性等热湿舒适性能,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组织结构不同纺纱方式的试样,涡流纺试样的透气率分别高于赛络纺试样和涡流纺试样的35.22%、21.79%;透湿量分别高于这两种试样的5.93%、4.73%;30 min时的芯吸高度分别高于这两种试样的22.79%、15.44%;湿阻最小。环锭纺试样的保温率分别高于涡流纺试样和赛络纺试样的10.70%、16.87%,热阻最大。对于相同纺纱方式不同组织结构的试样,针织面料的透气性和透湿性大于机织面料,保温率和导湿性小于机织面料。涡流纺织物的热湿舒适综合性能最好。
贾士玉[5](2020)在《涤棉混纺纱针织面料起毛起球的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纺织行业的不断发展,针织面料因其柔软、舒适性好的特点被当今市场广泛应用,已经由原来的针织内衣、针织袜品发展到如今的针织卫衣、针织棉服等服装产品,极大的拓宽了针织产品的应用领域。与机织面料相比,针织面料是由线圈互相串套加工而成的,表面的浮长线较长,毛羽露出到面料表面的问题比较突出,面料易起毛起球。涤棉混纺针织面料兼有涤纶纤维和棉纤维的优点,产品性价比很高,但由于涤棉两种纤维初始模量、强力和弹性差异较大,所以涤棉混纺针织成衣在穿着使用中易起毛起球,严重影响成衣的内在品质和外在美观性,不仅影响消费者的个人形象,还会影响商家的信誉和企业的效益。针对涤棉混纺针织面料起毛起球严重的问题,本课题选取宁波森语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涤棉混纺纱线作为原料,分别使用针织大圆机和电脑针织横机织造针织面料,依据相关标准测试纱线的毛羽、条干及强力等基本性能,采用马丁代尔耐磨仪测试针织面料的抗起毛起球性能。首先,使用蔡司显微镜观察了针织面料起毛起球的变化过程,可以分为起毛、纠缠、成球及脱落四个阶段。通过拜斯特放大镜观察测量了不同摩擦转数下面料所起毛球的平面形态、平面大小和组成成分,发现毛球平面形态为长短直径不一的椭圆形,毛球平面大小随摩擦次数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毛球包含涤棉两种成分,涤纶纤维含量较高,棉纤维含量相对较低,涤纶纤维在毛球中起固结作用,并总结了织物起毛起球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方法。其次,使用针织大圆机,选用相同纺纱方式,不同涤棉混纺比的混纺纱线织造三线添纱衬垫组织的涤棉针织面料,测试混纺纱线的毛羽、条干及强力等基本性能和涤棉针织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研究纱线混纺比对混纺纱线及混纺针织面料起毛起球的影响。发现随着混纺纱线中涤纶含量的降低,纱线的毛羽、条干性能逐渐提高,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逐渐降低;涤棉混纺针织面料的抗起毛起球性能随着涤纶含量的降低而提高,运用Borda综合评价法评判面料,表明纯棉针织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最优。纯棉针织面料抗起毛起球的等级要比涤棉混纺比为80/20的混纺面料高0.75~1.0级,比涤棉混纺比为65/35的混纺面料高0.5~0.75级,比涤棉混纺比为40/60的混纺面料高0.25~0.75级,比涤棉混纺比为20/80的混纺面料高0.25级。再次,探究了不同纺纱方式对相同混纺比的纱线性能和三线添纱衬垫针织面料的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发现紧密纺纱线的毛羽性能和条干均匀度最好、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率较高;赛络纺涤棉混纺针织面料的抗起毛起球性能最好,抗起毛起球的等级为3.25级,比紧密纺针织面料高0.25级,比环锭纺针织面料高0.75级。再选用相同的纱线原料设计织造5种三线添纱衬垫涤棉混纺针织面料,其面纱、地纱、衬垫纱的纱长配置不同,使用马丁代尔耐磨仪测试其抗起毛起球性能,分析面料纱长配置对针织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发现三线添纱衬垫组织的针织面料受其面纱、地纱及衬垫纱的纱长配置的影响,面纱的纱长越短,面料表面的线圈长度越短,抗起毛起球性能越好。最后,使用电脑针织横机,选用相同纱线作原料织造纬平针、四平、假四平、集圈等4种不同组织结构的涤棉混纺针织面料,探究面料组织结构对涤棉混纺针织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再采用控制变量法,在不同度目参数下编织假四平组织针织面料,探究编织度目参数对涤棉混纺针织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发现在编织的4种组织面料中,纬平针组织针织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最好,假四平组织面料次之,集圈组织面料再次之,四平组织面料最差。在相同组织条件下,随着度目参数的递增,针织面料抗起毛起球的性能随之降低。综上,本文主要研究了纱线混纺比、纺纱方式、面料纱长配置、面料组织结构和编织度目参数等五个因素对涤棉混纺针织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选用合适的涤棉纱线混纺比、纺纱方式、面纱纱长、组织结构和度目参数编织针织面料均可不同程度的改善涤棉混纺针织面料的抗起毛起球性能。
葛露露[6](2019)在《基于吸湿发热纤维的毛型面料开发》文中提出传统的以增加填充物为主要保暖方式的冬季服装比较厚实、臃肿,虽然可以起到保暖的效果,但美观性大大降低。而且在冬季,人体产生的汽态和液态汗水极不容易穿过厚重的服装散入空气,往往集聚在服装内侧,渐渐的会使人感到湿冷。研究人员通常从采用功能型纤维原料和服装结构两个方向入手来开发轻薄、保暖型冬季服装。其中吸热发热纤维原料是制造冬季保暖衣的理想原料,该纤维通过吸收人体产生的潜汗或显汗同时相应的产生热量来达到发热保暖的效果。本论文采用具有吸湿发热功能的两种纤维为基础原料,一种是聚丙烯酸酯类纤维(EKS纤维),另一种是聚丙烯酸类纤维(舒热丝纤维),设计开发具有吸湿发热保暖功能的毛型织物,并对其吸湿发热保暖功能和热湿舒适性等进行测试和讨论。为此,本论文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对两类吸湿发热纤维的结构特点进行了测试,分析其具有吸湿发热性能的内在机制。通过对两类吸湿发热纤维和普通腈纶的表面结构、聚集态结构、大分子结构、吸放湿性能以及吸湿发热性能进行测试,对比分析发现,EKS纤维的最大升温值比普通腈纶高约8℃,而舒热丝纤维的最大升温值比普通腈纶高约10℃。这主要是因为两类吸湿发热纤维的纵向结构粗糙,有较多的纵向沟槽,结晶度大约是普通腈纶的一半,且含有大量的羟基、酰胺键等亲水基团,使其吸湿性比普通腈纶好,从而吸湿产生的热量比普通腈纶高。以EKS纤维为基础原料,探索研发吸湿发热保暖毛型面料。EKS纤维由于染色难、断裂强度低,与其它纤维混纺进行面料开发是最为实际可行的方式。论文首先探索EKS纤维与其他纤维混和纺纱的可行性,确定纱线的混纺比,最终纺出三种不同类型的纱线,分别为50%羊毛/30%Thermolite纤维/20%EKS纤维、50%羊毛/30%天丝/20%EKS纤维和100%羊毛的纱线,其中纯羊毛纱线作为对照样。然后在纺纱基础上设计并织造了单层织物和双层织物,共五种类型织物。最后对上述织物分别测试其透气性、热阻、透湿性、导水性、吸湿发热性。实验数据分析发现,相对于纯羊毛织物,含天丝的单层织物吸湿发热升温效果好,说明EKS纤维和天丝的加入能显着提高织物的吸湿发热效果;含Thermolite纤维的单层织物吸湿发热升温最大值不及纯羊毛织物,但平均升温值比含天丝的织物高,说明EKS纤维和Thermolite纤维的加入虽然不能显着提升织物的吸湿发热效果,但有利于织物的保暖效果。这也说明了天丝有利于织物的吸湿发热效果,Thermolite纤维有利于织物的保暖效果。双层织物的克罗值和吸湿发热平均升温值均比单层织物高,说明双层织物的吸湿发热保暖效果比单层织物好。以舒热丝纤维为基础原料,探索研发吸湿发热保暖毛型面料。由于舒热丝纤维断裂强度低,弹性差,无法成条,所以不能纯纺,只能少量的混纺。首先通过前期的试纺,最终确定纱线的混纺比为50%羊毛30%天丝20%舒热丝纤维。然后用此纱线设计织造了平纹织物、斜纹织物、缎纹织物等8种类型织物。最后对上述织物分别测试其透气性、热阻、透湿性、导水性、吸湿发热性。实验结果表明,开发的8种不同类型的织物均具有显着的吸湿发热升温效果。同时还发现不同的织物结构对织物吸湿发热性能的影响不同,织物单位面积所含纱线量多,且织物单位时间吸湿量大,则织物的吸湿发热效果好;不同的织物结构对织物保暖性有影响,尤其织物的厚度和紧密度对织物保暖性能影响较明显。针对温度传感器测试的局限性,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测试方法,对织物吸湿发热进行定性分析。利用FLUCK高分辨率红外热像仪和温度传感器对织物的吸湿发热过程和不同湿度下织物的吸湿发热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对织物试样吸湿发热过程的观察,发现织物试样吸湿发热的过程很迅速,各部位发热效果不一样,织物试样外围的发热效果好于内部区域。而且温度传感器所测温度有明显的滞后性,所测温度明显比FLUCK红外热像仪测得的温度小。通过对不同湿度下织物试样吸湿发热的测试,可以发现在高湿环境中,织物试样相对于在标准大气环境下,温度上升快,下降也快,且升温最大值相差约7℃。通过对织物试样吸湿发热过程的观察和测试,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影响织物吸湿发热的外在因素。本课题是以开发具有吸湿发热保暖性能的毛型织物为目的,并且测试分析了两类吸湿发热纤维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吸湿发热的内在原因;探究了纤维原料和织物结构对织物吸湿发热保暖性能的影响;利用了新的方法对织物吸湿发热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为以后吸湿发热材料和吸湿发热保暖织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孟沙沙[7](2019)在《凉爽型羊毛针织产品的开发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羊毛是由蛋白质组成,且具有独特的蛋白质结构,使得其吸湿性和保暖性良好,服用领域较广。但是,一方面羊毛导热系数小、具有刺痒感,另一方面人们对于羊毛服用性能方面认识的不足,造成羊毛大多应用于秋冬季服装。随着羊毛改性技术的发展,以及羊毛吸湿凉爽性能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员逐步认识到改性羊毛织物好的吸湿凉爽性能。在炎热的夏季,人体温度升高,同时皮肤表面会产生大量的汗液,如何快速导热导湿,降低体表温度,保持人体凉爽,显得尤为迫切。因此研究和开发凉爽型夏季服装用高档羊毛针织面料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使面料具有吸湿吸汗、导湿快干和手感干爽的性能,本课题采用改性羊毛纱线包括丝光羊毛纱线和防缩羊毛纱线,分别与具有凉感功能的锦纶长丝进行交织,经针织结构设计及针织、染整制备工艺处理,探讨了不同组织结构、羊毛纱线种类等方面对织物基本服用性能和凉爽舒适性能的影响。首先,本课题对丝光羊毛纤维和防缩羊毛纤维的表观性能、亲水性和吸、放湿性能进行了表征,并与普通羊毛纤维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防缩羊毛纤维和丝光羊毛纤维表面鳞片的剥离程度依次加重,纤维表面类脂物逐渐减少,亲水基团增加,使纤维更具有亲水性;同时丝光羊毛纤维和防缩羊毛纤维的吸、放湿平衡回潮率都较普通羊毛纤维高,且3种羊毛纤维的吸、放湿速率均呈指数形式衰减。其次,对改性羊毛纱线和凉感锦纶长丝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分别与普通羊毛纱线和常规锦纶长丝进行了对比。测试内容包括:羊毛纱线的捻度和毛羽指数等结构参数,吸、放湿性能和拉伸断裂性能,以及锦纶长丝的回潮率和拉伸断裂性能。发现丝光羊毛纱线和防缩羊毛纱线捻度均较普通羊毛纱线小,纱线毛羽多;丝光羊毛纱线和防缩羊毛纱线吸、放湿平衡回潮率均小于普通羊毛纱线,但防缩羊毛纱线断裂强力最高,弹性稍差,丝光羊毛纱线断裂强力最低,弹性变化不明显。凉感锦纶长丝横截面为“十”字形结构,且含有凉感功能颗粒,纵向蓬松;与常规锦纶长丝性能相比较,凉感锦纶长丝具有较高的回潮率,且断裂强力减小,断裂伸长率增加。第三,基于针织圆机纬编产品,设计开发了共9种使用丝光羊毛纱线/异截面凉感锦纶长丝、防缩羊毛纱线/异截面凉感锦纶长丝交织的罗纹排针配置的集圈、双罗纹织物,给出了织物的针织工艺和染整工艺;测试分析了织物的力学性能、吸湿排汗性能等基本服用性能。结果表明:罗纹排针配置的集圈织物和双罗纹织物在力学性能方面变化不明显,在外观保持性能、织物风格和吸湿排汗性能方面,集圈织物总体稍好于双罗纹织物,都满足针织服装基本服用性能的要求。第四,对织物的干、湿态升温性能、热传递性能、导湿性能以及接触凉感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并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织物的凉爽舒适性能进行了综合评判,得出罗纹排针配置的集圈织物的凉爽舒适性能整体比双罗纹类织物好的结果;同时表明利用芯吸效应原理设计得到的单向导湿织物具有较好的凉爽功能。
袁维娜[8](2019)在《防脱散任意裁无缝针织面料的工艺和测试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熔纺氨纶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新型弹性纤维,它因生产工艺简单,对环境几乎零污染,所以颇受好评。利用熔纺氨纶在一定温度下可以熔融粘结的特性,将熔纺氨纶与锦纶高弹丝在无缝内衣机上面织造并对织物进行热定型处理,赋予织物良好的防脱散功能。首先,采用正交实验、单因子实验方法对熔纺氨纶丝的热学性能、力学性能以及热力学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热定型的温度对熔纺氨纶丝的强伸性能有较大影响,熔纺氨纶丝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随着定型温度的增大逐渐减小;熔纺氨纶丝的弹性回复率随着定型温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其次,对熔纺氨纶裸丝在无缝内衣机上的织造可能性以及适合的编织工艺进行探索。研究表明,熔纺氨纶丝在无缝内衣机上适合的上机张力范围是1.70cN—3.12cN;织造时圈长比(锦纶:熔纺氨纶)越大,氨纶含量越少;织造时氨纶丝上机张力越大,染色后织物幅宽越小,织物越厚重。再次,对锦纶/熔纺氨纶织物防脱散性能的测试方法和表征方法展开研究,包括:单向拉伸法、双向拉伸法、顶破法和纱线脱散法,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单向拉伸法和双向拉伸法测试结果表明,测试时切口与实验仪器夹头的距离对织物的脱散性能有较大影响,切口距离织物夹头越近,织物越容易脱散。四种脱散测试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双向拉伸法或者顶破法并结合纱线脱散法来进行测试比较好。最后,对锦纶/熔纺氨纶织物防脱散的热定型工艺从热定型温度和热定型时间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探讨。从节约能耗、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织物弹性回复率和防脱散性能几个方面考虑,热定型温度为160℃热定型时间为80s时比较好。将在160℃80s热定型后的锦纶/熔纺氨纶织物裁剪为常规形状进行洗涤,洗涤100次之后发现织物仍具有良好的防脱散效果。在此基础上,成功开发出防脱散无缝服装。
李春霞[9](2019)在《再生聚酯面料及服装的舒适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纺织品的更新速率加快,因丢弃率高而产生巨大的浪费。因此,纺织品的环保与生产资源问题成为各国面临的挑战。本研究以再生聚酯面料及服装为研究对象,从物理、生理及心理角度对再生聚酯面料及服装进行舒适性测试与主客观综合评价。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再生聚酯纤维在运动休闲T恤中的应用调查。本文抽样调查了五大运动品牌(adidas、Nike、李宁、361°与迪卡侬)的运动休闲T恤面料的纤维成分,得出再生聚酯纤维在五大运动品牌T恤中的应用比例较低。聚酯纤维是运动休闲T恤的主要原料,多以纯纺或与棉、莫代尔、氨纶等混纺,少量与羊毛、粘胶纤维、莱赛尔等混纺。因此,再生聚酯纤维在运动休闲服装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选取八种针织物,其中纬平针四种:1#再生聚酯/莫代尔、2#再生聚酯/棉、3#再生聚酯/氨纶与4#100%再生聚酯;双罗纹四种:5#再生聚酯/原生聚酯、6#再生聚酯/氨纶、7#100%再生聚酯与8#100%原生聚酯。测试面料客观热湿舒适性指标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评价织物的综合热湿舒适性;测试面料的客观接触舒适性指标,结合主观接触舒适感评价,采用Borda数法评价面料的综合接触舒适性;测试织物相关服用性能并采用密切值法对织物的热湿舒适性、接触舒适性与相关服用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试样的综合服用舒适性顺序为:1#再生聚酯/莫代尔>8#原生聚酯>7#再生聚酯>5#再生聚酯/原生聚酯>6#再生聚酯/氨纶>3#再生聚酯/氨纶>4#再生聚酯>2#再生聚酯/棉。1#再生聚酯/莫代尔的综合服用舒适性最好,2#再生聚酯/棉的综合服用舒适性最差,因此2#不适合作为运动休闲面料;原生聚酯面料的综合服用舒适性能优于再生聚酯,但再生聚酯可以通过与莫代尔、氨纶等混纺提高其综合服用舒适性能。除1#外,双罗纹试样的综合服用舒适性能优于纬平针试样。因此,以双罗纹再生聚酯纯纺或与原生聚酯、氨纶混纺可更好满足再生聚酯面料在运动休闲T恤上的应用。(3)再生聚酯织物的着装舒适性测试与评价。基于面料的主客观分析结果,选择三种双罗纹面料:100%原生聚酯、50%再生聚酯/50%原生聚酯与100%再生聚酯制成女款短袖运动T恤。通过MSR145传感器记录受试者实验过程中的衣内温湿度变化,同时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受试者的主观舒适感。采用LSD法多重比较不同样衣间的温湿度,得出三件样衣间的温度具有显着性差异,再生聚酯/原生聚酯与再生聚酯样衣内湿度无显着性差异。三件样衣中,再生聚酯样衣的起始温度变化最大(0.38℃),再生聚酯/原生聚酯样衣的湿度变化最大(16.74%),再生聚酯样衣的着装舒适性略低于原生聚酯样衣与再生聚酯/聚酯混纺样衣,但温湿度相差不大。受试者主观舒适感评价在适中及较舒适水平之间,说明再生聚酯服装的舒适感可基本满足人体的着装要求。
瞿静,徐建昌,张素青[10](2018)在《高品质聚酯仿棉纬编针织产品开发》文中认为文章对比分析了仪纶TM、常规聚酯纤维、棉纤维的基本性能与力学性能;对比测试与分析了采用环锭纺、赛络纺、赛络紧密纺3种纺纱工艺制备的同支数仪纶TM/棉(65/35)针织纱线的性能;优选赛络紧密纺纺纱工艺,纺制了20.8 tex仪纶TM/棉(65/35)针织纱线,经针织、染整、吸湿快干及抗菌功能整理,开发了功能性纬平针织面料,测试了面料的刚柔性、吸湿快干、缩水率、抗起毛起球、染色牢度、抗菌等性能。研究结果显示:仪纶TM/棉(65/35)纬平针织面料不仅具有手感柔软、吸湿快干等优良的服用舒适性能,且染色牢度好,抗起毛起球性能符合标准要求,同时兼具良好的抗菌功能。
二、应用聚酯自伸长纤维开发针织面料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聚酯自伸长纤维开发针织面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棉/TPU单丝抗卷边针织衣领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针织衣领保形研究现状 |
1.3 衣领织物相关性能测试 |
1.4 微观结构探究 |
1.5 研究目标、创新点和难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织物的保形机理探究 |
2.1 样品制备 |
2.2 测试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保形针织衣领面料 |
3.1 织物组织设计及制备 |
3.2 织物性能表征 |
3.3 织物保形性及舒适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织物水洗耐久性 |
4.1 实验部分 |
4.2 水洗对织物性能影响的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针织物脱散性能测试方法研究及防脱散针织服装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无缝针织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针织物的防脱散方法 |
1.3.1 改变组织结构或结构参数 |
1.3.2 涂层处理 |
1.3.3 引入低熔点原料 |
1.4 熔纺氨纶的发展现状 |
1.5 防脱散面料的研究进展 |
1.6 针织物脱散性能的测试方法 |
1.7 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7.1 研究目的 |
1.7.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针织物脱散性能测试方法研究 |
2.1 试样织物的制备 |
2.2 纬编针织物的脱散 |
2.3 单向拉伸法 |
2.3.1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
2.3.2 测试结果分析 |
2.4 顶破法 |
2.4.1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
2.4.2 实验方案 |
2.4.3 测试结果分析 |
2.5 边缘纱线脱散法 |
2.5.1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
2.5.2 测试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热定型工艺对织物脱散性的影响研究 |
3.1 试样织物的制备 |
3.2 熔纺氨纶的熔点测试 |
3.3 热定型因素分析 |
3.3.1 测试方法 |
3.3.2 定型温度 |
3.3.3 定型时间 |
3.4 正交组合设计试验 |
3.4.1 实验设计 |
3.4.2 结果分析 |
3.4.3 最优值求解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织造工艺对织物脱散性能的影响研究 |
4.1 试样织物的设计与制备 |
4.1.1 原料选择 |
4.1.2 原料性能测试 |
4.1.3 组织结构设计 |
4.1.4 上机参数 |
4.1.5 染色工艺 |
4.2 织物结构参数以及回弹性测试 |
4.2.1 测试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3 织物脱散性能测试 |
4.3.1 测试方法改进 |
4.3.2 试样脱散性能测试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防脱散无缝针织服装的设计与制作 |
5.1 无缝针织服装款式设计 |
5.1.1 无痕内衣套装 |
5.1.2 瑜伽运动套装 |
5.1.3 法式连衣裙 |
5.2 无缝针织服装制作 |
5.2.1 原料选择 |
5.2.2 程序设计 |
5.2.3 后道工序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实验原始数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针织西服面料的开发及性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针织西服面料的设计与开发 |
2.1 针织西服面料的设计方法 |
2.1.1 原料 |
2.1.2 组织结构 |
2.1.3 后整理 |
2.2 棉涤针织西服面料的设计 |
2.2.1 原料设计 |
2.2.2 组织设计 |
2.2.3 后整理设计 |
2.2.4 织物参数 |
2.3 毛涤针织西服面料的设计 |
2.3.1 原料设计 |
2.3.2 工艺设计 |
2.3.3 上机设定 |
2.3.4 穿纱设定 |
2.3.5 后整理设计 |
2.3.6 织物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针织西服面料的性能研究 |
3.1 基本性能测试 |
3.1.1 织物厚度实验 |
3.1.2 耐磨性试验及分析 |
3.1.3 抗起毛起球性试验及分析 |
3.1.4 保暖性能实验及分析 |
3.1.5 透气性能实验及分析 |
3.1.6 透湿性能实验及分析 |
3.1.7 折皱回弹性实验及分析 |
3.1.8 硬挺度实验及分析 |
3.1.9 面料的综合评价 |
3.2 针织西服面料挺括风格 |
3.2.1 试样准备 |
3.2.2 弯曲实验 |
3.2.3 折皱回弹性实验 |
3.2.4 悬垂性实验 |
3.2.5 针织西服面料综合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针织西服面料的风格模型建立 |
4.1 实验规划与准备 |
4.2 风格测试 |
4.2.1 厚度测试 |
4.2.2 弯曲测试 |
4.2.3 延伸性测试 |
4.3 特征参数的选择 |
4.3.1 主成分分析原理 |
4.3.2 主成分分析步骤 |
4.3.3 主成分分析结果 |
4.4 样本分类优化 |
4.4.1 聚类分析原理 |
4.4.2 聚类分析步骤 |
4.4.3 聚类分析结果 |
4.5 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4.5.1 模糊神经网络结构 |
4.5.2 模糊神经网络训练 |
4.5.3 模糊神经网络测试 |
4.5.4 模糊神经网络验证 |
4.6 多指标综合评价 |
4.6.1 线性综合评价 |
4.6.2 模糊物元评价 |
4.7 输入端因素分析 |
4.7.1 织物厚度 |
4.7.2 弯曲刚度 |
4.7.3 剪切刚度 |
4.7.4 延伸性 |
4.8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纺织品热湿舒适性能测试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织物热湿舒适性 |
1.2.1 织物热湿舒适性的概念 |
1.2.2 织物热湿舒适性的研究发展 |
1.3 织物热湿舒适性的影响因素 |
1.3.1 微观层 |
1.3.2 介观层 |
1.3.3 宏观层 |
1.4 织物热湿舒适性评价体系 |
1.4.1 客观评价体系 |
1.4.2 主观评价体系 |
1.4.3 综合评价体系 |
1.5 湿传递机理研究 |
1.5.1 纱线湿传递机理研究 |
1.5.2 织物湿传递机理研究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6.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仪器设备 |
2.2 试样的上机织造 |
2.2.1 针织面料 |
2.2.2 机织面料 |
2.3 纱线性能测试 |
2.3.1 拉伸性能测试 |
2.3.2 纱线毛羽测试 |
2.4 面料的基本性能测试 |
2.4.1 平方米克重测试 |
2.4.2 厚度测试 |
2.4.3 密度测试 |
2.5 面料的热湿舒适性能测试 |
2.5.1 透气性测试 |
2.5.2 透湿性测试 |
2.5.3 保温性测试 |
2.5.4 芯吸高度测试 |
2.5.5 热阻、湿阻测试 |
第三章 纤维异形度对织物热湿舒适性的影响 |
3.1 纤维异形度的选择 |
3.1.1 纤维形态观察 |
3.1.2 纤维异形度的计算 |
3.2 纤维异形度对纱线性能的影响 |
3.3 纤维异形度对面料性能的影响 |
3.3.1 透气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2 透湿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3 保温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4 导湿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5 热、湿阻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 综合评价 |
3.4.1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
3.4.2 单因素方差分析 |
3.4.3 主成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纤维素纤维种类对织物热湿舒适性的影响 |
4.1 纤维原料的选择 |
4.1.1 棉纤维 |
4.1.2 竹纤维 |
4.1.3 莫代尔纤维 |
4.2 纤维种类对面料性能的影响 |
4.2.1 透气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2 透湿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3 保温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4 导湿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5 热、湿阻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 综合评价 |
4.3.1 单因素方差分析 |
4.3.2 主成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纺纱方式对织物热湿舒适性的影响 |
5.1 纺纱方式的选择 |
5.1.1 环锭纺 |
5.1.2 涡流纺 |
5.1.3 赛络纺 |
5.2 纺纱方式对纱线性能的影响 |
5.2.1 纱线表面形态观察 |
5.2.2 纱线性能分析 |
5.3 纺纱方式对面料性能的影响 |
5.3.1 透气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2 透湿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3 保温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4 导湿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5 热、湿阻测试结果与分析 |
5.4 综合评价 |
5.4.1 单因素方差分析 |
5.4.2 主成分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涤棉混纺纱针织面料起毛起球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的背景 |
1.1.2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涤棉纤维、纱线及织物的介绍 |
1.2.2 织物起毛起球的研究进展 |
1.3 学位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3.2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涤棉混纺针织面料的起球过程及毛球分析 |
2.1 织物的起毛起球过程 |
2.2 针织面料起毛起球的过程分析 |
2.3 毛球的平面形态与大小 |
2.3.1 毛球的平面形态与大小测试 |
2.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2.4 毛球的成分 |
2.5 织物起毛起球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方法 |
2.5.1 织物起毛起球的影响因素 |
2.5.2 织物起毛起球的改善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纱线混纺比对针织面料抗起球性能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纱线材料 |
3.1.2 面料织造 |
3.2 不同混纺比纱线的性能 |
3.2.1 纱线相关性能测试 |
3.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 针织面料的基本规格 |
3.3.1 面料基本规格测试 |
3.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 纱线混纺比对针织面料抗起球性能的影响 |
3.4.1 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测试 |
3.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5 Borda综合评价法确定最佳混纺比 |
3.5.1 Borda综合评价法 |
3.5.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纺纱方式和纱长配置对针织面料抗起球性能的影响 |
4.1 三种纺纱方式的纺纱原理 |
4.1.1 环锭纺纱原理 |
4.1.2 赛络纺纱原理 |
4.1.3 紧密纺纱原理 |
4.2 实验材料 |
4.2.1 纱线材料 |
4.2.2 面料织造 |
4.3 纺纱方式对纱线性能的影响 |
4.3.1 纱线相关性能测试 |
4.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4 纺纱方式对针织面料抗起球性能的影响 |
4.4.1 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测试 |
4.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5 面料纱长配置对针织面料抗起球性能的影响 |
4.5.1 面料织造 |
4.5.2 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测试 |
4.5.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组织结构和度目参数对针织面料抗起球性能的影响 |
5.1 纱线材料 |
5.2 面料编织 |
5.2.1 面料组织结构 |
5.2.2 面料试样方案 |
5.3 针织面料试样的基本规格 |
5.3.1 面料基本规格测试 |
5.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4 组织结构对针织面料抗起球性能的影响 |
5.4.1 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测试 |
5.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5 度目参数对针织面料抗起球性能的影响 |
5.5.1 面料抗起毛起球性能测试 |
5.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6)基于吸湿发热纤维的毛型面料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吸湿发热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1 吸湿发热材料 |
1.2.2 其它类型发热材料 |
1.2.3 吸湿发热材料的理论发热机理 |
1.2.4 吸湿发热性能测试方法 |
1.2.5 吸湿发热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吸湿发热面料的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织物的热湿传递机理研究 |
1.4.1 织物热传递机理研究 |
1.4.2 织物湿传递机理研究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EKS纤维和舒热丝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
2.1 纤维的形态结构 |
2.2 纤维的聚集态结构 |
2.3 纤维的分子结构 |
2.4 纤维的细度与长度 |
2.5 纤维的力学性能测试 |
2.6 纤维的回潮率测试 |
2.7 纤维的吸湿性能测试 |
2.8 纤维的放湿性能测试 |
2.9 纤维的吸湿发热性能测试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EKS纤维的吸湿发热保暖毛型面料开发 |
3.1 纱线的设计 |
3.2 织物的结构设计 |
3.2.1 织物的设计 |
3.2.2 织物的参数 |
3.3 织物保暖性能测试 |
3.3.1 织物透气性测试 |
3.3.2 织物热阻测试 |
3.4 织物吸湿发热性能测试 |
3.4.1 织物透湿性测试 |
3.4.2 织物的导水性能测试 |
3.4.3 织物吸湿发热升温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舒热丝纤维的吸湿发热保暖毛型面料开发 |
4.1 纱线的设计 |
4.2 织物结构的设计 |
4.3 织物保暖性能测试 |
4.3.1 织物透气性测试 |
4.3.2 织物热阻测试 |
4.4 织物吸湿发热性能测试 |
4.4.1 织物透湿性测试 |
4.4.2 织物的导水性能测试 |
4.4.3 织物吸湿发热升温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红外热像仪对织物吸湿发热温升规律测试应用研究 |
5.1 FLUCK高分辨率红外热像仪的原理及优点 |
5.2 织物吸湿发热温升规律分析 |
5.3 不同湿度环境对织物吸湿发热升温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凉爽型羊毛针织产品的开发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凉爽型织物的开发现状 |
1.2 针织产品凉爽舒适性能研究状况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羊毛纤维的性能研究 |
2.1 羊毛纤维规格及仪器 |
2.2 羊毛纤维的表观性能 |
2.3 亲水性能 |
2.4 吸、放湿性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性羊毛纱线和凉感锦纶长丝的性能研究 |
3.1 纱线规格及仪器 |
3.2 羊毛纱线的结构特征参数 |
3.3 羊毛纱线的吸、放湿性能 |
3.4 羊毛纱线的拉伸性能 |
3.5 凉感锦纶长丝形态结构 |
3.6 凉感锦纶长丝性能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织物结构设计与制备 |
4.1 织物设计 |
4.2 织物制备 |
4.3 织物结构参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织物的基本服用性能 |
5.1 织物的基本服用性能表征 |
5.2 织物的力学性能 |
5.3 织物的外观保持性能 |
5.4 织物的风格 |
5.5 织物的吸湿排汗性能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织物的凉爽舒适性能 |
6.1 织物的凉爽舒适性能表征 |
6.2 干、湿态升温性能 |
6.3 织物热传递性能 |
6.4 织物导湿性能 |
6.5 接触凉感q-max值 |
6.6 织物凉爽舒适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防脱散任意裁无缝针织面料的工艺和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熔纺氨纶丝性能测试 |
2.1 熔纺氨纶裸丝DSC测试 |
2.2 熔纺氨纶原丝强伸性能测试 |
2.3 热处理后氨纶丝强伸性能测试 |
2.4 热定型温度对氨纶丝强伸性能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织物试样准备 |
3.1 织物编织 |
3.2 坯布染色工艺 |
3.3 试样织物物理参数测试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织物脱散性测试方法的研究 |
4.1 脱散的概念 |
4.2 单向拉伸法测试 |
4.3 双向拉伸法测试 |
4.4 顶破法 |
4.5 纱线脱散法 |
4.6 四种测试方法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织物防脱散热定型工艺的研究 |
5.1 织物热定型方案 |
5.2 热定性工艺对织物脱散性的影响 |
5.3 热定型工艺对织物弹性回复率的影响 |
5.4 热定型工艺对织物颜色的影响 |
5.5 织物随心裁洗涤测试 |
5.6 防脱散无缝服装生产实例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实验原始数据 |
致谢 |
(9)再生聚酯面料及服装的舒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再生聚酯纤维的研究背景 |
1.2 再生聚酯纤维的来源与回收 |
1.2.1 再生聚酯纤维的来源 |
1.2.2 再生聚酯纤维的回收 |
1.3 再生聚酯纤维及其产品的研究现状 |
1.3.1 再生聚酯纤维性能的研究现状 |
1.3.2 再生聚酯纤维的研发现状 |
1.3.3 再生聚酯纤维的应用现状 |
1.4 服装舒适性的研究现状 |
1.4.1 服装舒适性的研究内容 |
1.4.2 服装舒适性的研究方法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再生聚酯面料的热湿舒适性测试与评价 |
2.1 实验材料选择 |
2.1.1 市场调查 |
2.1.2 实验材料 |
2.2 再生聚酯面料的热湿舒适性测试与结果讨论 |
2.2.1 面料透气性测试与结果讨论 |
2.2.2 面料透湿性测试与结果讨论 |
2.2.3 面料干燥速率测试与结果讨论 |
2.2.4 面料芯吸高度测试与结果讨论 |
2.2.5 面料热传导率测试与结果讨论 |
2.3 再生聚酯面料热湿舒适性综合评价 |
2.3.1 灰色系统理论 |
2.3.2 灰色关联度数据处理步骤 |
2.3.3 实验数据处理 |
2.3.4 热湿舒适性综合评价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再生聚酯面料的接触舒适性测试与评价 |
3.1 再生聚酯面料接触舒适性的客观测试与结果讨论 |
3.1.1 面料表面性能测试与结果讨论 |
3.1.2 面料弯曲性能测试与结果讨论 |
3.1.3 面料压缩性能测试与结果讨论 |
3.1.4 面料悬垂性能测试与结果讨论 |
3.2 再生聚酯面料接触舒适性的主观测试与评价 |
3.2.1 实验方法 |
3.2.2 问卷设计 |
3.2.3 实验过程 |
3.2.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5 问卷质量评估 |
3.2.6 主观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3 再生聚酯面料接触舒适性主客观对比 |
3.4 接触舒适性的综合评价 |
3.4.1 主观评价指标的相关分析 |
3.4.2 接触舒适性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
3.4.3 Borda数与总体接触舒适感的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再生聚酯面料服用性能测试与舒适性综合评价 |
4.1 再生聚酯面料相关服用性能测试与结果讨论 |
4.1.1 面料起毛起球性测试与结果讨论 |
4.1.2 面料拉伸断裂测试与结果讨论 |
4.1.3 面料抗静电性测试与结果讨论 |
4.2 再生聚酯面料相关服用性能的综合评价 |
4.3 基于密切值法的服用舒适性能综合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再生聚酯服装的舒适性测试与评价 |
5.1 实验样衣 |
5.1.1 样衣尺寸 |
5.1.2 样衣结构 |
5.1.3 样衣缝制 |
5.2 客观实验设计 |
5.2.1 实验条件 |
5.2.2 实验流程 |
5.3 主观实验设计 |
5.4 客观温湿度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1 客观温度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2 客观湿度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5.5 主观问卷结果分析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Ⅰ |
附录Ⅱ |
致谢 |
(10)高品质聚酯仿棉纬编针织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仪纶TM分子结构及其性能 |
2 仪纶TM/棉混纺针织纱线的各项性能 |
3 仪纶TM/棉混纺针织面料设计与制备工艺 |
3.1 针织工艺参数 |
3.2 染整工艺流程及相关参数 |
3.2.1 前处理 |
3.2.2 染色 |
3.2.3 热定形 |
3.2.4 吸湿快干功能整理 |
3.2.5 抗菌功能整理 |
4 仪纶TM/棉混纺针织面料性能测试与分析 |
5 结束语 |
四、应用聚酯自伸长纤维开发针织面料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棉/TPU单丝抗卷边针织衣领的开发[D]. 陈晓铮. 东华大学, 2021(09)
- [2]针织物脱散性能测试方法研究及防脱散针织服装开发[D]. 曹佳玉. 东华大学, 2021(09)
- [3]针织西服面料的开发及性能评价研究[D]. 李新彤. 江南大学, 2020(01)
- [4]纺织品热湿舒适性能测试及综合评价[D]. 颜奥林. 江南大学, 2020(01)
- [5]涤棉混纺纱针织面料起毛起球的因素分析[D]. 贾士玉.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6]基于吸湿发热纤维的毛型面料开发[D]. 葛露露. 东华大学, 2019(01)
- [7]凉爽型羊毛针织产品的开发与性能研究[D]. 孟沙沙. 东华大学, 2019(01)
- [8]防脱散任意裁无缝针织面料的工艺和测试方法研究[D]. 袁维娜. 东华大学, 2019(01)
- [9]再生聚酯面料及服装的舒适性研究[D]. 李春霞. 苏州大学, 2019(04)
- [10]高品质聚酯仿棉纬编针织产品开发[J]. 瞿静,徐建昌,张素青. 纺织导报,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