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1]2003年在《风险投资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及其在A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风险投资培育了新兴企业的成长,从而大大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在我国已经引起了较为广泛的重视,在风险投资的运作程序中,风险投资的价值评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风险投资公司的角度,从风险投资基础理论着手,借鉴国内外风险投资价值评估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外部环境分析、项目所属企业内部分析、项目分析、SWOT分析、风险分析为主要内容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该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为基础,建立了风险投资价值评估体系。本文运用该风险投资价值评估体系,结合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以作者收集的A科技股份有限公司HSM这一风险投资项目的相关基础资料为依托,对该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价值和投资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和详细研究,得出了该项目具有风险投资价值,可以进行风险投资,但在投资过程中应仍注意防范投资风险的评估结论。在本文的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若干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面的建议,以其为今后此类问题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
曹艳[2]2004年在《期权理论及其在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期权理论在国外是研究的热点,但在国内石油企业其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结合石油企业中存在的经营风险、投资决策风险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等实际问题,针对期权理论在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类风险问题的相应办法。 本文深入研究了我国石油企业恢复、建立与国际石油市场接轨的石油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金融衍生工具运用到现代石油企业经营和风险管理中的产融结合经营模式的构想。本文认为金融衍生工具在价格风险管理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所以要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套期保值功能使经营风险降到最低。随着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和市场化的不断深入,鉴于国际石油期货交易和国内期货市场发展的示范效应,以及期权与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相比具有的风险收益不对称等特点,本文提出在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基础上,应该加快建立石油期权市场的构想。 本文针对目前投资决策方法的不足,在充分考虑到影响投资决策的叁个因素即经营灵活性、战略灵活性和竞争性的基础上,首次归纳总结出在考虑实物期权情况下的投资决策评价方法选择树。本文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中引入实物期权方法,根据石油行业具有的时滞性、分阶段投资等特点,提出更适合于石油勘探开发投资实际情况的复合实物期权模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石油行业的投资决策和价值评估方法。 本文应用期权理论,提出了在石油企业建立灵活决策机制的构想。本文认为应根据变化了的经济背景条件,评价勘探开发项目可能的收益和损失、调整勘探和开发部署,灵活利用市场中的不确定性,在最大控制风险的同时,又不丧失可能出现的获利机会。考虑到石油开发投资项目中的延迟期权,开发投资项目的决策思路从“现在开发或不开发”转变为“现在执行期权或是继续持有期权”,决策的重点在于评估项目所具有的实物期权价值,并可确定最佳的项目投资时机,从而妥善地解决项目投资决策问题。 借鉴国外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结合我国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本文建议将石油企业中的核心技术人才纳入激励范围,建立良性运转的激励约束制度,这对长期有效地激励、吸引和稳定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引入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对进一步提高石油企业现行激励机制的职能实属必要,并且在选择激励对象时不应只局限于高层管理者,应制定多样化、多层次的激励制度。 本文首次对比分析了引入实物期权前后,互斥方案选择标准的变化。通过案例验证并说明了采用传统方法和实物期权方法制定投资决策时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文中使用复合实物期权方法解决了石油勘探开发投资问题,还结合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评价参数,深入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也用实物期权方法评估了石油储量资产价值和石油公司收购价格。 本文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期权理论,对进一步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指导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立勇[3]2004年在《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事件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历史分析、逻辑归纳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关于MBO在我国是否适用的理论分析框架,比较了中外MBO差异,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实证和案例,着重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近年来仓促实施MBO的基本情况、异常的行为特征;通过财务分析与财富绩效的分析,进一步剖析了中国上市公司MBO存在的问题以及研判了今后的演变态势。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多年来一直是社会的热点与难点。经过不懈的探索,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触及产权变革的“国退民进”、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在此大背景下,近年来管理层收购(MBO)在国企改制和上市公司中不断发生。MBO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一种有效的企业并购行为,是有它相当的合理性和生命力的。但是在中国的改革中,它被直接移植,实际被赋予过多功能,如希冀用MBO来明晰产权关系、解决国企所有者缺位以及用于企业管理层激励等。实际上,中国的MBO涉及转轨经济中产权变革引起的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社会的公平、效率与正义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这几年管理层收购(MBO)成为了社会的热点,争论之激烈,观点对立之尖锐,实属罕见,说明MBO在中国是否普遍适用是存在着问题的,有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探讨。 1.论文对发达国家实施MBO的一般理论依据进行反思,在肯定这些理论依据一定合理性的同时,指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通过对实施MBO的理论依据的分析与实施MBO的后果是造就“两权合一”的古典式企业的局限性分析,以认清MBO的本质及其作用、价值、理论与实践的局限性。 2.论文试图构建关于MBO在我国是否适用的理论分析框架。 通过研究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演进的一般逻辑、“两权分离”的现代股份制公司的代理成本与代理收益比较,论证管理层收购(MBO)无法动摇现代股份公司制度。 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演进入手,分析了不触及国有产权变革的“国有资产股份化”两权分离改革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现代股份公司的“两权分离”。不能像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由于国有资产股份化“两权分离”改革在中国的遇到了严重阻力、存在着困境和问题,就认为中国国企改革应进行“两权合一”的改革,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两权分离”。而将两种不同性质的“两权分离”混为一谈的学者的观点,正是那些主张在中国应该使MBO成为中国企业产权改革的主流形式的逻辑起点。 通过对中国国有、乡镇集体中小企业股份合作制的建立到经营者持大股的“二次改制”的制度变迁的路径自然推演的分析,利用对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制社会调查与国资委的最新统计数据,阐明经营者持大股和管理层收购(MBO)对国有、乡镇集
李兴国[4]2008年在《中国新型矿业税费金结构及计量模型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现时有效的矿业税费金分为矿产资源专门税费金和企业通用税费金。前者包括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油气矿区使用费、石油特别收益金等,后者以增值税和所得税为主。增值税因为对固定投资重复征税而不利于矿业投资,刚性的税率提高了矿产资源利用的边际工业指标导致矿产资源储量人为减少,变相浪费和没有充分利用宝贵矿产资源。在矿业企业的过去和现在增值税依然是所有税费金结构中最大税种,占60%以上。从理论上讲增值税侵蚀了矿产资源税。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已经在逐步实施,矿业领域实施充要性条件已经成熟。矿产资源税费改革正在酝酿。本研究从多种理论与矿业税制关系分析入手,大胆地提出了将增值税改革与矿产资源税费改革结合方案,进行了多方探索和论证,获得较满意设计成果---中国新型矿业税费金体系:结构和计量模型。推荐稳妥次优的改革方案是:修订矿产资源法、改革增值税、重新调整矿产资源税费金种类、计量基础和税费率。新的主要结构为:消费型增值税、资源税、权益金、矿产资源利用减免(处罚)金、环境税、转产基金、安全基金和土地复垦基金。形成从量、从利润、从价计量的综合立体计征模型。首次将矿产资源监管与矿业税费金制度结合起来,从而为提高矿产资源管理水平提供了契机,为矿产资源资产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具体方案是:资源储量消耗与资源税密切挂钩;资源储量充分利用和浪费与新设计的“矿产资源利用减免(处罚)金”挂钩;权利金与利润和矿产勘查开发投资风险挂钩。本研究采用了有效税率、经济风险概率等经济指标来定量考察矿业税费金。选取了公开的上市矿业公司的经济数据,对比研究矿与非矿企业有效税率。得出结论:矿产品价格低迷时期矿业有效税率明显高于非矿企业;价格高扬期则反之。目前上市矿业公司比上市非矿业公司有效税率低15-26%。矿业风险投资额及投资回报率是投资人索取企业剩余最重要参数。新模型测算结果获得良好结果:发现矿种与类型、区带的级差收益差别巨大。煤炭、油气、其它固体矿产级差依次降低。主要税费金之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资源税为占绝对优势第一梯队税种,占50%以上;增值税、所得税、权益金则为第二梯队税费金,叁者共占25-40%。资源税对有效税率最敏感,资源税计量系数为最重要参数。新型矿业税费金结构和计量模型有待于进一步论证、试验和改进。
吴莹[5]2010年在《中国科技金融的体系构建与政策选择》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发生重大的战略转变,将从资源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逐步向资源集约化的增长方式过渡,而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包括了科技创新的活跃、科技成果的产生、转化和产业化,所有的过程要求金融体系强有力的支撑。世界范围内的实践表明,科技与金融合作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需要。良好的金融安排和金融服务,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障。科技金融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科技金融体系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向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银行、证券、保险及金融中介等各种金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金融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了若干个子系统。建立在静态基础上的传统经济学不适用于讨论科技金融体系的历史演化及发展规律。因此,本文引入了演化经济学作为分析的理论基础,在充分探讨科技金融体系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试图找到科技金融体系发展的趋势,为科技金融体系的建设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同时,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背景下,结合东湖高新区目前科技金融体系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东湖高新区构建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了演化经济学在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形成整篇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阐述中国科技金融体系演化的历史轨迹,回顾中国科技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第叁章引入演化经济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科技金融体系演化的经济逻辑。第四章以科技开发贷款的发展历程为典型化事实,运用演化经济学中采纳与扩散的方法,对科技金融体系的发展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第五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探讨了科技金融体系演化的未来趋势。第六章就科技金融体系的发展提出了战略构想与政策安排。第七章则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例,分析了在其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过程中如何构建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朱奇峰[6]2009年在《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其中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特定含义是在中国注册的私募股权基金,不包括在中国设代表处从事投资的海外私募股权基金。中国正处于新兴加转轨的经济发展阶段,急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经济增长模式战略转型。因此,要发展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和进行大规模的企业兼并重组。然现有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金融功能难以对此提供有效支撑。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国际经验表明,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和企业的兼并重组所需的金融功能需要由私募股权市场和私募股权基金来提供,私募股权基金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仅次于银行贷款和IPO的重要融资渠道。由此可见,加快发展中国私募股权基金意义重大。但由于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理论界对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概念、内涵、定位、治理机制、外部支持环境、推动模式、组织形式、监管模式等尚未明晰,导致了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在整个金融结构中所占比例过低,尚不适应产业创新和经济转型的需要。因此,对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第一次较系统地对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问题进行论述。笔者从产业融资需求角度剖析私募股权基金的概念、内涵及其运作流程着手,从金融功能角度对中国私募股基金的金融属性及其在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定位进行了重构,并结合人力资本特性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治理机制构建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和基金是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模式应从政府强制引导下的市场推动模式向盈利预期诱致下的市场推动模式过渡;应将有限合伙制为主的组织形式做为未来发展方向改革相关制度;立法和监管上要采取开门主义和行业自律监管为主的观点。同时,结合国际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经验,对如何构建和完善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外部支持环境提出了笔者若干政策建议。
刘玮[7]2005年在《风险投资决策体系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98年3月九届一次政协会议上通过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的“一号提案”。自此以后,我国的风险投资业迎来了一次发展热潮,在各级政府扶持下,出现了大量的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正成为推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业也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投资主体过于单一(主要是各级政府机构或科技主管部门)。由此导致投资决策的行政导向性强,有悖于风险投资公司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的性质。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公司在投资决策中存在的大量凭主观决策、缺少科学合理的项目评估决策体系及方法的客观实际问题,本着寻找适于中国的风险投资决策体系和方法的目的,在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风险投资的决策程序,并且提出了对风险投资进行综合评估的评价体系以及进行价值评估的具体方法。 本文所做的工作主要有:1.详细概述了“风险投资”的内涵、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2.系统归纳总结了己有的投资决策理论与实践。3.从总体上阐述了风险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的整个流程,建立了一个清晰明了、易于操作的投资项目评估决策流程,希望能够成为有效指导风险投资机构进行项目评估和投资决策的完整体系。4.探讨建立了一个适合我国的风险投资项目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模型,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有机结合,全面系统地考虑了项目评估的各项重要指标。5.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估过程中的价值评估问题进行了专门分析和探讨。
杨士军[8]2003年在《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绩效与股票市场效率》文中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协调企业中相关要素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关系的契约的总和,并通过企业内部的制度和外部的合约形成相互协调、制约和激励的经济关系。公司绩效是指公司利用内部与外部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程度,是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的衡量标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是保证公司内各要素在长期博弈中实现利益最大化。股票市场的效率包含市场内部的定价效率、交易效率、信息效率和资本配置效率,以及市场的外部效率。股票市场的内部效率是外部效率的基础,外部效率是决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最终环节。同时,股票市场对外部经济资源的配置能力,应是公司绩效、股票市场内部效率和股票市场外部效率的有机统一。 对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股票市场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从股权结构、资本结构和委托代理关系等叁个方面进行研究。公司绩效与股票市场的效率具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密切联系,共同决定了股票市场的虚拟经济对产业经济绩效和整体社会福利的影响能力。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外部治理机制中,收购兼并发挥着提高公司绩效的重要功能,通过对美国历次兼并浪潮的研究,我们发现股票市场中的股价相对估值的差异是驱动收购兼并的重要原因。收购兼并有助于上市公司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和提高公司绩效,同时也增强了股票市场的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绩效的基础。产权的明晰界定与契约的有效执行则是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的前提与保障,如果这两者未得到有效的法律制度的保护与政府部门的监管,公司绩效也就必然低下,相应的股市效率也就难以提高。中国股票市场具有新兴市场和转轨市场的普遍特征,同时也有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所遗留的特定历史问题,特别是股权割裂机制,极大地扭曲了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也引发了大股东与小股东、股东与经理人等利益主体间难以协调的利益冲突。投资者在承担较高的市场风险与经营风险的同时,也承担了新兴市场中较多的政策风险与侵权风险。我们运用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绩效和股票市场效率的理论对进行中国实证分析后发现,中国股票市场的交易效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定价效率、信息效率、资本配置效率和外部效率以及上市公司绩效都比较低下,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及其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不显着。这也就说明,中国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较高,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能力较弱。 中国的产权保护绩效是提高上市公司绩效和股票市场效率的前提,应该从依法保护产权的角度来寻求规范中国股票市场的改革方案,即如何通过保护投资者的所有权提高公司绩效,以及通过保护投资者的处置权来提高股票市场效率。在注重保护全体股东的所有权与自由契约权的前提下,我们依照现有法律设计了摘要与目录“新股低市盈率定价全流通发行、存量流通股定向市值配售获补贴、非流通股场外定期竞价大宗交易”的有利于多方共赢的全流通改革“叁定方案”。我们认为,只有通过立法监督水平、司法执法效率与行政监管有效性的同步提高,才能更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所有权与处置权(自由契约权),具体制度改进建议为加强全国人大的立法监督、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提高人民法院的执法效率,以及提高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的有效性;其次,我们对提高产权保护绩效的制度变迁路径进行了设计,提出保护所有权与保护自由契约权的制度建设可以同时进行,只有全流通改革顺利推进后才能进行较大力度的市场化改革,只有在所有权保护绩效切实提高与市场化改革稳妥实施后,才能逐步发展多层次的股票市场。 本文是在消化吸收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绩效和股票市场效率的大量文献后,结合中国股票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综合借鉴信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数学工具,对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透视,特别是对全流通改革问题、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改进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案。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任何改革方案都应该坚持公平、理性和法制的原则,只有在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协调一致的综合治理下,在新闻媒体的有效舆论监督下,投资者的所有权和处置权(自由契约权)刁’能得到全面公正的保护,我们才能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绩效和股票市场的效率。 近年来,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中国的宪政体制与政府机构的改革正积极推进,经济法律体系和市场经济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中国股票市场在法律法规建设、中小股东利益保护、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诸多实效,我们正经历着一个剧烈变革的伟大时代,我们一定能够借鉴并移植成熟市场的成功经验,在渐进改革中提升中国股票市场的后发优势,充分发挥股票市场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功能。
(Yang[9]2016年在《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资本市场中的应用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矿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力依靠矿业资本市场为其发展提供资本保障。矿业资本市场是指给矿业公司提供资本的市场,主要包括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矿资产评估是对矿产资源货币价值量的确定,也是矿企业在矿业资本市场融资和交易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究通过对矿业股权资本市场和矿资产评估现状和发展方向的剖析,探索矿资产评估在股权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分析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股权资本市场中应用的相关问题,并参考国外矿资产评估及其在股权资本市场的发展道路,为国内矿资产评估在股权资本市场中的应用提出着实有效的借鉴作用和完善建议。本次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1、深入剖析了我国矿资产评估和矿业股权资本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包括:矿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问题;矿资产评估准则规范问题;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资本市场应用问题;矿资产评估监管和风险控制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国内矿业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使得矿资产评估的发展失去了市场支撑。2、总结归纳了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协助矿业企业管理层决策;保护股东权益;维护股权市场的稳定和完整性;促进完成矿资产相关的交易;完善矿业企业的公司管制;促进矿业企业融资;执行法律法规等。3、研究认为目前制定国际统一的矿资产评估准则的条件尚不成熟,也不具备可操作性。各国应当互相借鉴,博采众长,结合本国矿业资本市场现状,制定适合国情的矿资产评估准则,并建立以矿资产评估工作为核心的沟通机制与合作平台。积极探索矿资产评估准则和普通资产评估准则之间的有机接轨,促使矿资产评估更好地融入现代资本市场运营,为矿资产评估的应用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4、借鉴国外矿业资本市场中矿资产评估应用的经验,研究提出了健全和完善我国矿资产评估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出台措施开放矿业资本市场,促进与国际矿业资本市场的接轨;改善国内矿业资本市场的投资环境,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发展多层次的交易体系;强化矿业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投资者对矿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的普及教育,充分发挥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的作用等。5、针对现有矿资产评估方法,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案。包括:改进评估方法的选取原则,适当放宽评估途径区分,在遵循矿资产评估原则的基础上,加强混合评估法的理论研究和方法实践;调整对可比交易法和现金流贴现法的适用范围,确保其科学合理性;明确区分“技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两个概念之间的异同,用折溢价法在二者之间进行调整和转换。
张青[10]2008年在《基于契约关系的风险投资运作机制与投资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制度,孕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由于研究风险投资的各种理论尚未完全成熟,风险投资行业相对较年轻,因此,对风险投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意义重大。风险投资集融资、投资、撤资于一体,涉及投资者、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叁个不同的运作主体。根据风险资本的运动过程,构成了本文的研究主线。通过比较不同组织制度,得到风险资本最为有效的有限合伙制组织形式,阐述了有限合伙制的发展、特征与治理机制。分析了有限合伙制中风险投资家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基金模型,研究了由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变化、声誉因素的考虑及风险投资家水平的不同,不同阶段风险基金的最优契约设计。分析了风险投资家在对风险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对不同项目进行筛选、评估的决策过程与准则。为了有效解决投资家对风险企业投资时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建立了信息甄别模型,以此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对于风险企业的价值评估,提出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净现值法不适用于风险投资,应用实物期权理论,并且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与验证。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引入风险投资研究领域,结合风险投资过程的特点,对风险投资中的投资组合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影响风险投资家投资组合决策的7个因素。对风险投资过程进行一定的抽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风险投资中的投资组合理论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包括7个因子的多指数模型。根据风险投资实践的特殊性,从风险投资家的实际决策情况出发,对模型进行了简化,并对模型中各参数的确定进行了讨论,使模型更简单、易用。研究了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契约关系。与普通股、债券相比,投资家一般更倾向于应用可转换优先股作为投资工具。同时,针对风险资本分阶段投资的期权性质,应用多波动率的复合期权模型进行投资决策。引入控制权连续变量,建立风险企业控制权配置模型,通过风险投资家与企业家之间最优策略的博弈,得出控制权的配置结果。研究了影响风险投资退出决策的因素,认为影响风险投资退出决策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按照影响方式主要从风险投资行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影响退出决策的因素进行研究。进行了风险投资退出决策的全程设计,根据风险投资循环过程,提出了筹资、投资和撤资叁个阶段的风险投资退出全程设计。根据风险投资退出决策的四个原则,在相关假设的基础上建立风险投资退出决策的两个规划模型。通过对风险投资退出决策模型的分析与应用,得到某风险投资公司的退出决策。
参考文献:
[1]. 风险投资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及其在A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应用[D]. 陈春. 四川大学. 2003
[2]. 期权理论及其在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曹艳. 大庆石油学院. 2004
[3].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研究[D]. 张立勇. 复旦大学. 2004
[4]. 中国新型矿业税费金结构及计量模型的初步研究[D]. 李兴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5]. 中国科技金融的体系构建与政策选择[D]. 吴莹. 武汉大学. 2010
[6].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论[D]. 朱奇峰. 厦门大学. 2009
[7]. 风险投资决策体系与方法研究[D]. 刘玮. 武汉大学. 2005
[8]. 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绩效与股票市场效率[D]. 杨士军. 复旦大学. 2003
[9]. 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资本市场中的应用问题研究[D]. (Yang.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10]. 基于契约关系的风险投资运作机制与投资决策研究[D]. 张青. 天津大学. 2008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投资决策论文; 股权投资企业论文; 风险投资基金论文; 公司治理结构论文; 公司期权论文; 期权激励论文; 风险投资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股权分配论文; 基金风险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科技论文; 风投论文; 投资论文; 实物期权论文; 金融体系论文; 股票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