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闰荣[1]2004年在《道德自我对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摘要 约束性顺从是指儿童发自内心的、真正愿意接纳成人的要求、指令。它反映了儿童对采纳照看者意见的原始急切程度,是良心出现的标志。约束性顺从的出现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中心目标。在顺从的研究中发现,道德自我是形成儿童稳定的约束性顺从行为的重要心理机制。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研究了道德自我对约束性顺从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大连开发区港西幼儿园48名4岁儿童的道德自我和约束性顺从行为进行测量。结果发现,道德自我与约束性顺从行为有高相关。实验2在该幼儿园随机选取两个中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19人),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22人),结合道德自我的测题,自行编制故事对实验班儿童进行每周叁次,共12周的教育干预,对比班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结果发现,自编故事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本研究的结论为,道德自我对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有显着影响。
黄晓聃[2]2007年在《5岁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与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约束性顺从是指儿童发自内心的、真正愿意接纳成人的要求和指令。它反映了儿童对采纳照看者意见的原始急切程度,是良心出现的标志。约束性顺从的出现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中心目标。根据理论推测,我们认为约束性顺从行为与观点采择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情境观察法和故事法对5岁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与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5岁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与观点采择能力间相关显着,观点采择水平高的儿童约束性顺从发展水平高,观点采择水平低的儿童约束性顺从发展水平低;(2)5岁儿童的约束性顺从行为与观点采择能力均不存在性别差异;(3)“做”与“不做”两种情境对儿童的约束性顺从行为挑战相当,差异不显着。
何小璐[3]2009年在《4岁儿童良心与约束性顺从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良心是几个世纪以来众多学者们思考的焦点,作者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关于良心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西方心理学界,尤其对良心结构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且多数属于理论层面的探讨。除此之外,良心与约束性顺从的关系一直以来也是很有争议的论题,各个学派的见解不一,以上这些深奥的问题至今还没有确定的答案。鉴于以上现状,我们采用调查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以4岁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幼儿的良心与约束性顺从的关系。首先,在国外经典研究问卷的基础上,我们修订出了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4岁儿童的良心问卷,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儿童良心的结构;然后,随机选取40名4岁儿童为被试,用修订的良心问卷和儿童的约束性顺从实验,分别得到这些幼儿良心和约束性顺从两个方面的分数,并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4岁儿童的良心与约束性顺从之间的关系,同时进行性别差异检验。本研究结果表明:(1)4岁儿童的良心结构主要表现为情感维度,由内疚感、秩序感和约束感叁个维度构成。对此结果,我们认为,良心不仅是对正确和错误的认知判断,还包括执行这些判断的行为,但是在儿童早期,情感成份更为突出,良心量表保留下来的27个项目也充分地说明,儿童早期的良心是在儿童努力控制维持自己信奉的道德原则时、在违背了自己信奉的道德原则以及在与同伴交往或者从事社会性质的活动时所产生的一系列情感体验。根据良心的结构,我们可以将良心定义为儿童在执行自己的道德原则或者在违反了这些原则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有意识地有目的地遵守这些原则的积极态度。(2)4岁儿童的良心与约束性顺从有显着的正相关。良心问卷得分高的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的得分也相对较高,良心问卷得分低的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的得分也相对较低。(3)一元回归分析结果和良心高低分组的差异检验均表明,4岁儿童的良心对约束性顺从有显着的影响作用,此外,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内疚感维度和约束感维度与约束性顺从总分都有高相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对4岁儿童而言,良心是影响儿童的约束性顺从的重要因素。
杨闰荣, 邹晓燕[4]2007年在《道德自我对4岁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对48名4岁儿童的道德自我和约束性顺从行为进行测量,并随机分配实验班(24人)和对比班(24人),自编两难故事对实验班儿童进行为期12周,每周3次,每次15分钟的教育干预。对比班儿童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4岁儿童的道德自我与约束性顺从行为呈显着正相关:4岁儿童道德自我水平的提高能促进其约束性顺从行为的增多。
姚雅琨[5]2009年在《4岁儿童气质与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发展自我控制对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4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儿童的气质与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以确定抑制或非抑制的气质类型对自我控制影响的性质。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在自我控制领域的研究,并提出了本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研究方法。研究在大连市叁所幼儿园选择37名4岁幼儿,男女比例大致相等。采用实验室观察法测量儿童的气质、以及自我控制中约束性顺从和延迟满足的发展状况。经过编码和记分得到儿童的气质得分与自我控制得分。数据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和分析。第叁部分阐述了研究结果,包括4岁儿童约束性顺从与延迟满足的关系、气质与自我控制总体以及气质分别与约束性顺从和延迟满足的关系、气质与约束性顺从的回归分析及4岁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性别差异。第四部分对得出研究结果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并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五部分阐述了本文的最后结论。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4岁儿童约束性顺从与延迟满足相关显着。约束性顺从与延迟满足同属于自我控制,是自我控制的内容和表现;(2)4岁儿童气质与自我控制总体及约束性顺从相关显着,与延迟满足相关不显着——即非抑制型的儿童自我控制发展较好,而抑制型的儿童自我控制发展较差。非抑制型的儿童约束性顺从发展较好,抑制型的儿童约束性顺从发展较差。而气质与延迟满足之间虽然也呈现正相关的趋势,但是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着水平;(3)4岁儿童自我控制发展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男孩在自我控制总体和约束性顺从上的得分均高于女孩,但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着水平。而女孩在延迟满足上的得分高于男孩,然而也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着水平;(4)本研究所采用的陌生情境实验、约束性顺从实验以及延迟满足实验的编码记分表有良好的信度,可以作为今后相关研究的工具。
邹晓燕[6]2004年在《3—5岁儿童独立性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独立性(或自主性)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相对于其他领域,目前国内外关于独立性的研究还很少,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都很薄弱,因此,急需科学的理论建构及对儿童独立性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具体研究。 本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地探讨了 3~5 岁儿童独立性的结构、稳定性与可变性、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其研究成果丰富了儿童独立性发展的理论,为家庭和幼儿园培养儿童的独立性提供科学的依据。 研究一为 3~5 岁儿童独立性结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 3~5 岁儿童独立性的结构。该研究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编制了 110 个项目的 3~5 岁儿童独立性问卷,通过项目分析,筛选题目,保留了 47 个项目的问卷。然后用 47 个项目的问卷,用另一样本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保留 20 个项目;再用 20 个项目的问卷,用另一样本验证,结果表明 20 个项目的模型结构合理。用 20 个项目的问卷进一步在丹东市和锦州市进行验证。多样本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 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可以作为评定该年龄儿童独立性的依据;2.3~5 岁儿童独立性由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主张叁个维度构成。 研究二为 3~5 岁儿童独立性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研究。该研究采用二因素实验设计,研究了 3~5 岁儿童在不同任务难度和不同对象在场情境中的独立性。研究结果表明,3~5 岁是儿童独立性发展的关键期,具体表现在叁个方面,1. 儿童的独立性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3 岁、4 岁儿童的独立性的稳定性初步发展,到了 5 岁时儿童的独立性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儿童在各种情境中的独立性表现完全一致;2. 情境对儿童独立性有较大影响,自我依靠和自我主张主要受任务难度的影响,儿童在完成难任务时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和从众性;自我控制受任务难度和在场对象的双重影响,儿童在完成难任务时和母亲在场时任性的程度都会增强;3. 儿童独立性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类型差异。3、4 岁时儿童独立性发展的类型趋于一致,存在着五种明显的类型,到了 5 岁时,其中一种类型消失,而代之以另一种类型,表明 3~5 岁是儿童独立性发展较快的时期。本研究同时还探讨了 3~5 岁儿童独立性各维度的发展特点。 研究叁为 3~5 岁儿童独立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该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第一阶段为人种学研究,研究对象为独立性培养的实验班。研究者对实验班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人种学研究,获得了初步概念后进行焦点团体访谈,进而对影响儿童独立性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第二阶段为结构与非结构相结合的访谈。在第一阶段人种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并明晰了一个研究假设,即教师给予儿童自由与限制的尺度及表扬与批评的恰当性等对儿童独立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立 15 个访谈题目,对实验班 I
李杨[7]2006年在《3-5岁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文中指出约束性顺从是指儿童发自内心的、真正愿意接纳成人的要求和指令。它反映了儿童对采纳照看者意见的原始急切程度,是良心出现的标志。约束性顺从的出现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中心目标。本研究通过情境观察法来研究3-5岁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的发展特点。本研究在锦州市两所幼儿园随机抽取了3-5岁儿童共90名,通过情境观察记录他们的约束性顺从行为,研究3-5岁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的发展特点。本研究的结论为:3-5岁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女孩的约束性顺从行为多于同龄男孩;“做”与“不做”两种情境对儿童的约束性顺从行为挑战性相当,差异不显着。
杨丽珠, 董光恒[8]2004年在《幼儿约束性顺从研究的兴起与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对幼儿顺从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提出了约束性顺从的概念。所谓约束性顺从指的是幼儿全心全意地、心甘情愿地遵从成人的要求而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它是幼儿由外部控制逐渐过渡到自我控制的中间环节,对探讨外界价值的内化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外对幼儿约束性顺从的研究,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王媛[9]2010年在《婴儿易怒性、母亲回应与婴儿接受性合作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接受性合作是国际心理学领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在一系列宽泛的社会情境下婴儿所表现出的对父母的一种热切,愿意的合作态度。接受性合作的概念的提出是对已有关于婴儿社会化过程研究的进一步的发展,扩大了婴儿社会化研究的内容。发展心理学家已经逐渐认识到,应该加深对婴儿和父母接受性合作影响来源的理解。Kochanska的研究表明,叁个因素影响婴儿的接受性合作,即:婴儿的气质特征(特别是易怒性) ;亲子关系(母亲的回应和婴儿的安全性依恋);婴儿的气质和亲子关系的交互作用。然而,目前在国内尚无对婴儿接受性合作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验证Kochanska的研究结果,本研究的完成可以丰富国内婴儿心理发展的理论;从实践上可以父母早期教育提供一些参考。本研究采用情境性观察法。通过对婴儿录像测量婴儿的约束性顺从程度、婴儿的回应程度、母亲的回应程度、婴儿的易怒性程度。最后,运用SPSS软件对婴儿易怒性、母亲回应和婴儿接受性合作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交互作用分析等。本研究结果表明:1.婴儿的易怒性与婴儿的接受性合作呈显着负相关、母亲的回应与婴儿的接受性合作呈显着正相关;2.婴儿易怒性、母亲回应影响婴儿的接受性合作;3.婴儿的易怒性与母亲回应对婴儿的接受性合作具有交互作用;4.婴儿的易怒性不存在性别差异;5.婴儿的接受性合作存在性别差异,女孩的接受性合作显着高于男孩的。
张晶[10]2007年在《2-4岁幼儿规则的顺从、内化及与母亲控制方式的关系》文中指出在儿童早期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会按照社会规则行动和调节行为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年幼的儿童如何开始接受父母提出的的规则,外部调节如何转化为内部调节,内化是如何形成的,这都是社会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与强调儿童认知与道德推理发展的社会认知论不同,一些研究者认为内化来自于儿童早期对父母的顺从。Kochanska和她的同事结合以上两种观点将顺从分为约束性顺从(儿童全心全意接受母亲的要求)和情景性顺从(儿童对即时的要求表现出服从,但缺乏动机性的承诺),并认为只有约束性顺从促进内化的形成,情景性顺从与内化无关。在本研究中,被试是25名23—46个月的幼儿和他们的母亲。我们使用禁止情景和要求情景观察幼儿的顺从的母亲的控制方式。在禁止情景中,母亲要求幼儿不去做某件有吸引力的事;在要求情景中,母亲要求幼儿坚持做某件枯燥的事。内化是在类似的情景中,只有幼儿一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观察的。本研究结果表明,约束性顺从与情景性顺从有不同的发展那特点,约束性顺从较多的幼儿内化也较好。我们也探讨了要求情景与禁止情景的异同,发现要求性规则比禁止性规则对幼儿更有挑战性。相比要求情景,在禁止情境中幼儿表现出更多的约束性顺从与规则内化。母亲高力度的控制方式与幼儿的约束性顺从和内化负相关。
参考文献:
[1]. 道德自我对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影响的研究[D]. 杨闰荣. 辽宁师范大学. 2004
[2]. 5岁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与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关系研究[D]. 黄晓聃. 辽宁师范大学. 2007
[3]. 4岁儿童良心与约束性顺从的相关研究[D]. 何小璐.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4]. 道德自我对4岁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的影响[J]. 杨闰荣, 邹晓燕.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7
[5]. 4岁儿童气质与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D]. 姚雅琨.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6]. 3—5岁儿童独立性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 邹晓燕. 辽宁师范大学. 2004
[7]. 3-5岁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D]. 李杨. 辽宁师范大学. 2006
[8]. 幼儿约束性顺从研究的兴起与进展[J]. 杨丽珠, 董光恒. 应用心理学. 2004
[9]. 婴儿易怒性、母亲回应与婴儿接受性合作的相关研究[D]. 王媛. 辽宁师范大学. 2010
[10]. 2-4岁幼儿规则的顺从、内化及与母亲控制方式的关系[D]. 张晶. 浙江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