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炭疽病菌论文_杨子祥,苏银玲,白明第,刘海刚,木万福

导读:本文包含了芒果炭疽病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芒果,炭疽,病菌,炭疽病,基因,吡唑,炭疽菌。

芒果炭疽病菌论文文献综述

杨子祥,苏银玲,白明第,刘海刚,木万福[1](2019)在《干热河谷地区芒果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血球计数板法,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芒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生长和孢子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及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为10~35℃,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孢子形成适宜温度为20~25℃。在pH 3~11,该菌菌丝均能生长,最适pH为7; pH 3~10,孢子均可形成,最适pH为4。该菌能利用多种单糖、多糖和醇类作为碳源,最易利用的碳源是麦芽糖;对有机氮源的利用能力明显高于无机氮源,其中,最易利用的氮源是牛肉膏。24 h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光暗交替则有利于产孢。菌丝体的致死温度为56℃10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1℃10 min。(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李曲,王义强[2](2018)在《浅析昌江地区芒果炭疽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芒果炭疽病是昌江县芒果栽培中的主要病害,管理不当可对芒果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重要影响。通过笔者长期深入果园对芒果炭疽病的发生和危害进行监测调查,初步探索出芒果炭疽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创建芒果高产优质栽培指导防治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8年12期)

苏初连,康浩,梅志栋,杨石有,刘晓妹[3](2018)在《芒果炭疽病菌侵染过程中致病基因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芒果胶孢炭疽菌在侵染过程中致病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病菌侵染芒果叶片和果实过程中PL、PG等11个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研究发现,病原菌侵染叶片时,PG和PL基因均持续高效表达,SIN3P基因表达较低,其余基因在侵染6 h时表达量较高,随后下降;病原菌侵染果实时,PL、PG、SDH、ECH等基因高效表达,其余基因则有升有降。说明致病基因在胶孢炭疽菌侵染芒果不同组织时表达有差异,在侵染的不同时段也不同程度地发挥功能。(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8年10期)

唐允博[4](2018)在《稳达防治芒果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丰富防治芒果炭疽病的药剂种类,选取稳达杀菌剂开展田间药效试验,发现41%稳达SC稀释500倍时防效最佳,达86.61%,可以在芒果上推广使用,作为防治芒果炭疽病的常规杀菌剂替代品种。(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陈金雄[5](2018)在《不同剂量的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防治芒果炭疽病的田间药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对芒果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及最佳使用剂量,为该产品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喷雾法测定不同浓度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对芒果炭疽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对芒果炭疽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第3次药后7 d的防效达73.77%~86.61%;甲硫·戊唑醇不同浓度间防效差异显着,但高浓度的防效与对照药剂的防效无显着差异。由此可见,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作物安全,高、中浓度处理基本能控制芒果炭疽病的发生,在发病较重时可以使用高浓度处理以便达到更好的防效,试验药剂可以在芒果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8年03期)

李晓娜,曾小红,谢龙莲,曾筱芬,董定超[6](2017)在《世界芒果炭疽病防治技术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芒果炭疽病是芒果生长期及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属于常发性重要病害。本文从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芒果炭疽病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科学合理的防治芒果炭疽病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1期)

庄礼珂[7](2017)在《氨基寡糖素与吡唑醚菌酯复配防治芒果炭疽病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出防治芒果炭疽病的有效药剂,选用了广谱高效的吡唑醚菌酯结合氨基寡糖素对田间芒果炭疽病进行试验。结果表明,2%氨基寡糖素+25%吡唑醚菌酯水乳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显着,二次药后7 d防效达到74.68%,同时对芒果安全。(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7年21期)

陈文,谭清群,黄海,陈小均,杨学辉[8](2017)在《13种杀菌剂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炭疽病近年来在贵州芒果园发生普遍、危害极重,为了解芒果炭疽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及田间防治效果,为芒果炭疽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3种杀菌剂对贵州芒果炭疽病菌的毒力,于田间芒果幼果期进行防治,1次药后13天调查病情,计算防效及进行防治效果差异显着性分析。结果表明:13种杀菌剂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毒力存在明显差异且均具有一定田间防效。其中,43%咪鲜胺EW对芒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表现最好,平均EC_(50)为0.002mg/L,其他杀菌剂抑制效果由高至低依次为250g/L吡唑醚菌酯EC、50%氟啶胺SC、50%多菌灵WP、12.5%氟环唑SC、40%腈菌唑SC、250g/L嘧菌酯SC、70%甲基硫菌灵WP、10%多抗霉素WP、30%肟菌酯SC、70%代森锰锌WP、1%申嗪霉素SC和75%百菌清WP,平均EC_(50)分别为:0.092mg/L、0.153mg/L、0.260mg/L、0.281mg/L、2.424mg/L、2.809mg/L、3.325mg/L、15.614mg/L、15.820mg/L、36.471mg/L、68.033mg/L和263.678mg/L;田间防治结果表明:43%咪鲜胺EW有效成分用量322.50g/hm~2(简写为322.50g/hm~2,以下相同)对芒果炭疽病田间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65.57%,其次依次为250g/L吡唑醚菌酯EC(187.50g/hm~2)、50%多菌灵WP(375.00g/hm~2)、12.5%氟环唑SC(46.86g/hm~2)、250g/L嘧菌酯SC(150.00g/hm~2)、50%氟啶胺SC(247.50g/hm~2)、70%甲基硫菌灵WP(525.00g/hm~2)、40%腈菌唑SC(75.00g/hm~2)、10%多抗霉素WP(75.00g/hm~2)、70%代森锰锌WP(1 500.00g/hm~2)、30%肟菌酯SC(168.75g/hm~2)、1%申嗪霉素SC(7.50g/hm~2)和75%百菌清WP(2 812.50 g/hm~2),防效分别为:63.50%、63.50%、60.99%、59.69%、59.52%、58.61%、57.57%、52.87%、50.25%、50.08%、49.94%、49.22%和47.22%。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治均表明43%咪鲜胺EW有效成分用量322.50g/hm2、250g/L吡唑醚菌酯EC(187.50g/hm~2)、50%多菌灵WP(375.00g/hm~2)、12.5%氟环唑SC(46.86g/hm~2)、250g/L嘧菌酯SC(150.00g/hm~2)、50%氟啶胺SC(247.50g/hm~2)和70%甲基硫菌灵WP(525.00g/hm~2)对芒果炭疽病菌具有较好抑制和田间防治效果,且各药剂间防效无显着差异,可作为生产上芒果炭疽病防治药剂。(本文来源于《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08)

周颖[9](2017)在《基于转录组测序探究土槿皮乙酸对芒果炭疽病菌有丝分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芒果炭疽病是一种芒果产区危害普遍且严重的真菌性病害,大量频繁使用选择性化学药剂防治,易产生抗药性风险而导致防效降低。土槿皮乙酸(Pseudolaric acid B,PAB)具有良好的农用抑菌活性,抑菌谱广,但其抑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对其深入研究有望发现获得新颖的杀菌作用机制。本研究以芒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为研究对象,以多菌灵(Carbendazim,CBM)为对照药剂,采用DAPI染色法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从细胞水平和基因转录水平研究PAB对芒果炭疽病菌有丝分裂的影响,旨在为从分子水平上明确PAB对芒果炭疽病菌的作用机制提供线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核相观察结果发现,芒果炭疽病菌在5 mg/L PAB处理下,核分裂时间被延迟,12h内共经历了7次核分裂,比正常萌发过程的核分裂少3次,与CBM处理分裂次数相近。2.芒果炭疽病菌经转录组测序得到45351798个clean reads,拼接得到22865个unigenes,注释到Nr、Swissprot、KEGG、COG和GO数据库的Unigene分别是13999个、79134个、3931个、5429个和2468个,全部的注释Unigene总计14100个。3.基于RPKM法,芒果炭疽病菌在PAB作用下有1783个基因(8.2%)差异表达,其中726个基因上调;CBM作用下有1592个基因(7.4%)差异表达,723个基因上调;选取25个基因经qRT-PCR验证后的差异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基本相符,相关性R2=0.909。4.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EG富集分析表明,PAB和CBM胁迫下,病原菌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功能类别内显着富集的前2个功能条目明显不同。PAB处理,5个与代谢和营养需求相关的通路显着富集(Qvalue<0.05),大部分为下调表达基因,且未见已知的杀菌剂靶基因;CBM处理后4个与代谢和核糖体合成相关代谢通路出现显着富集。5.PAB胁迫下,多个与细胞周期、分裂及细胞骨架相关的基因差异表达,包括编码β1-微管蛋白(TUB1)、细胞周期调控蛋白6(Cdc6)、TypeⅡB DNA拓扑异构酶的基因。综上,PAB与CBM均可减缓芒果炭疽病菌有丝分裂进程,但两者在差异表达基因及其注释的生物学功能和参与的代谢通路有着明显差异,这表明两者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存在不同之处,推测PAB抑菌作用可能与其对微管蛋白与细胞周期等基因的调控有关。(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7-06-01)

刘娅楠[10](2017)在《芒果炭疽病菌小柱孢酮脱水酶基因SCD1与羟基萘还原酶基因THR1克隆与致病相关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芒果(Mangifera indica L.)是仅次于香蕉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之一,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Sacc)引起芒果炭疽病是为害芒果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关于该病害的研究,在病害症状、病原菌生物学、病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等方面报道较多,但在致病机理及其致病性相关基因方面的报道较少。本实验研究了该菌为调控黑色素合成相关的两个致病基因小柱孢酮脱水酶SCD1基因和羟基萘还原酶基因THR1,在克隆获得了全长序列的基础上,通过插入gfp::hygB替换靶标基因的原理构建了敲除载体,通过转化原生质体、含hygB的SR平板筛选、特异性引物PCR验证获得SCD1基因和THR1基因各3个敲除突变体,测定了表型初步分析了其功能,这对揭示Cgloeosporioides. 的致病机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为后续寻求防治该病害的新靶标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获得芒果炭疽病菌小柱孢酮脱水酶基因SCD1全长DNA和cDNA序列参照橡胶树炭疽病菌HBCg01基因组数据,利用同源克隆策略技术,通过PCR和RT-PCR技术,获得SCD1基因DNA和cDNA全长序列,大小分别为1580bp和564bp,起始密码子ATG在第360~362 bp位置,终止密码子TAA在第1153~1155 bp位置,自ATG到TAA的DNA全长796 bp,其中含有1个大小564 bp的开放阅读框,预测编码187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21.52 kD,等电点(PI)为5.90,与已提交的香蕉炭疽菌(C. musae)和无花果炭疽菌(C. caricae)(GQ266389.1,GQ266386.1)的小柱孢酮脱水酶基因相似性分别为98%和97%,且含有一个NTF2-like保守结构域。因此推测本试验所获得的SCD1基因为C.gloeosporioides的小柱孢酮脱水酶基因,该序列已提交在GenBank上,登录号为KX 198009.1。2.获得芒果炭疽病菌羟基菜还原酶基因THR1全长DNA和cDNA序列用同样的方法,获得了羟基萘还原酶基因THR1全长的DNA和cDNA序列,大小分别为1682bp和837bp,起始密码子ATG在第483~485bp位置,终止密码子TAA在第1287~1347bp位置,自ATG到TAA的DNA全长898bp,其中包含1个837 bp大小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78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约为29.09 kD,等电点(PI)为 7.01,与 C. tofieldiae、西瓜炭疽病菌(C. orbiculare) (KZL72291.1、BAK57420.1)的羟基萘还原酶相似性为92%和90%,且含有一个NADB_Rossmann保守结构域。据此确定本试验获得的THR1基因为预期的羟基萘还原酶基因。3.获得了芒果炭疽病菌小柱孢酮脱水酶基因SCD1和羟基萘还原酶基因THR1敲除突变体应用In-Fusion HD Cloning Kit成功构建了以HygB为选择标记的小柱孢酮脱水酶基因SCD1和羟基萘还原酶基因THR1的敲除载体pA2SCD1GH1和pA2THR1GH1,从该载体上扩增了一段含有gfp::hygB基因的重组片段,采用聚乙醇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转化C. gloeospoioides原生质体,得到了 SCD1和THR1转化子,对所得转化子通过在含潮霉素的SR平板上进行抗性筛选、PCR验证及目标条带测序,确定获得了 SCD1、THR1基因敲除突变体各3个,分别命名为△A2沉SCD1-1~△A2SCD1-3、△A2THR1-1~△42THR1-3.4.分析了芒果炭疽病菌小柱孢酮脱水酶基因突变体△A2SCD1-1和羟基萘还原酶基因敲除突变体△A2THR1-1的表型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A2SCD1-1的菌落和菌丝的颜色变浅,气生菌丝和分枝数减少,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明显下降,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和胞内黑色素含量显着下降,不能形成附着胞,对高渗胁迫条件的敏感性增强,对H202的抗性更明显,对一些碳氮源的利用率发生了改变,不能侵染未刺伤的芒果果实和叶片,能侵染刺伤的芒果果实和叶片,但致病力明显低于野生型;突变体△A2THR1-1的表型,除了菌丝分枝及对高渗胁迫条件的敏感性与野生型没有明显差异外,其余表型与△A2SCD1-1相似。由此说明,小柱孢酮脱水酶基因SCD1和羟基萘还原酶基因THR1在C.gloeosporioides中对于菌丝的生长、黑色素的产生、分生孢子和附着胞的形成以及致病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另外SCD1还调控芒果炭疽菌对渗透胁迫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7-05-01)

芒果炭疽病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芒果炭疽病是昌江县芒果栽培中的主要病害,管理不当可对芒果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重要影响。通过笔者长期深入果园对芒果炭疽病的发生和危害进行监测调查,初步探索出芒果炭疽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创建芒果高产优质栽培指导防治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芒果炭疽病菌论文参考文献

[1].杨子祥,苏银玲,白明第,刘海刚,木万福.干热河谷地区芒果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J].热带农业科学.2019

[2].李曲,王义强.浅析昌江地区芒果炭疽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8

[3].苏初连,康浩,梅志栋,杨石有,刘晓妹.芒果炭疽病菌侵染过程中致病基因的表达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8

[4].唐允博.稳达防治芒果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J].热带农业科学.2018

[5].陈金雄.不同剂量的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防治芒果炭疽病的田间药效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8

[6].李晓娜,曾小红,谢龙莲,曾筱芬,董定超.世界芒果炭疽病防治技术研究概况[J].热带农业科学.2017

[7].庄礼珂.氨基寡糖素与吡唑醚菌酯复配防治芒果炭疽病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7

[8].陈文,谭清群,黄海,陈小均,杨学辉.13种杀菌剂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C].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9].周颖.基于转录组测序探究土槿皮乙酸对芒果炭疽病菌有丝分裂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7

[10].刘娅楠.芒果炭疽病菌小柱孢酮脱水酶基因SCD1与羟基萘还原酶基因THR1克隆与致病相关功能鉴定[D].海南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抗菌蛋白对黄单胞杆菌和芒果炭疽病两个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分离物对芒果炭芒果炭疽病菌(A)的生长受拮抗菌株...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和茶胴枯病病...芒果炭疽病菌野生菌株对多菌灵...不同浓度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抑...

标签:;  ;  ;  ;  ;  ;  ;  

芒果炭疽病菌论文_杨子祥,苏银玲,白明第,刘海刚,木万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