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尺度流动论文_张龙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尺度流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尺度,流体,涡旋,多孔,介质,纳米,粘弹性。

微尺度流动论文文献综述

张龙艳[1](2019)在《微尺度下流体的流动换热及核化沸腾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纳技术的高速发展,微尺度下流体的流动换热及相变在微纳系统和器件的设计与应用中备受关注,是制约微纳系统能量转换、存储及输运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尺度微细化导致流体热质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和新现象仍未能被很好的揭示与应用,有待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由于实验手段和理论研究很难从分子层面揭示粒子间复杂相互作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成为探索微观尺度现象与机理的有效手段。因此,本文借助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微尺度下流体热质传递过程的影响机制。从构建微尺度单相流体的传热模型入手,揭示微尺度固液温度边界的物理本质;进一步研究单相流体流动与换热的耦合关系,探索微尺度受限空间内流体的新现象。在单相流体流动换热的研究基础上,开展流体核化相变的研究。分别从受限空间内流体核化与固体壁面上薄液膜的核化沸腾的角度出发,剖析微尺度流体核化相变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为微纳系统及器件的设计制造与性能优化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信息。针对微尺度固液界面温度边界问题,研究不同浸润性微通道内液体的传热过程,分析尺寸效应对固液界面热阻及温度阶跃的影响。界面热阻随微通道尺寸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尺寸微通道的单调递增阶段和大尺寸微通道的恒定值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微通道尺寸过渡阈值受固液作用强度与壁面温度的共同作用:减弱壁面浸润性,过渡阈值向大尺寸区域迁移。相较于低温壁面,高温壁面处的过渡阂值更大。增加微通道尺寸,固液界面温度阶跃呈单调递减趋势,致使壁面温度边界和宏观尺度下逐渐符合。探究非对称浸润性纳米通道内流动换热的耦合机制,以氩流体作为流动工质,建立泊肃叶流动的物理模型。对于无流动的热传导过程,流体内部热流由近热壁区向近冷壁区传递,称为正向传热。对于有流动的非对称浸润性系统而言,粘性耗散效应使得流体温度升高,且固液界面处产生非对称速度滑移与温度阶跃。通过调控速度滑移和温度阶跃的耦合作用,实现流体内部温度分布与热流传递的控制。一方面,减弱热壁面的浸润性,流体内部正向温度梯度增大,强化了流体内部正向传热。另一方面,通过控制参数的组合匹配,实现流体内部温度反转现象,获得流体内部由正向传热到逆向传热的转换,包括:(1)保持热壁面的超亲水性不变,减弱冷壁面的浸润性;(2)保持热壁面的超亲水性与冷壁面的疏水性不变,增大流体原子的驱动力;(3)保持热壁面的超亲水性与冷壁面的疏水性不变,降低热壁面温度。研究结果为热敏感性纳米器件的制造提供新思路。考察纳米受限空间内流体的核化相变行为,建立壁面浸润性与初始流体状态控制的汽泡核化机制分区图。受限空间内的流体核化模式分为四类,当流体初始密度ρ>0.8ρsat(ρsat为饱和液体密度)时,呈现无汽泡核化模式;当流体初始密度ρ≤0.8ρsat时,随着壁面浸润性的减弱,分别呈现均质核化、异质核化及Leidenfrost现象叁种核化模式,其中固液势能参数β=0.3和β=0.7为不同核化模式的过渡阀值。均质核化与Leidenfrost相变体系呈对称性分布。而异质核化模式导致体系发生对称性破缺现象,且核化位置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开展均质固体壁面上薄液膜核化沸腾模拟研究,揭示微尺度薄液膜核化特性的影响机制。从核化动力学特性的角度出发,增强壁面浸润性和增大液膜厚度,导致近壁区流体内部迅速累积大量能量,促进核化沸腾的快速发生,缩短汽泡起始核化等待时间,增大汽泡生长速率。从核化沸腾难易程度的角度出发,增强壁面浸润性,起始核化沸腾所需的表观过热度随之增加,此结果明显区别于经典核化理论中“疏水壁面易于产生汽泡”的论述。然而,考虑微尺度界面效应后,起始核化沸腾所需的有效过热度随壁面浸润性的增强呈减小趋势。增加液膜厚度,起始核化沸腾所需的表观过热度增大,有效过热度却减小,使得微尺度下薄液膜的核化沸腾呈现明显的尺寸相关性。基于微尺度界面效应及近壁区流体的温度线性分布特征,建立微尺度核化理论模型。研究结果阐明了流体核化沸腾规律在微尺度与宏观尺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两者在本质上是相互统一的。构建异质固体壁面上薄液膜相变的分子动力学模型,揭示原始滞留汽核对核化沸腾的微观促进机理及非均匀壁面浸润性与纳米结构的竞争机制。疏水纳米凹腔产生原始滞留汽核。疏水性纳米凹腔壁面的起始核化温度为1.09ε/kB,比亲水性纳米凹腔壁面的低0.04ε/kB。对于疏水性纳米凹腔,原始滞留汽核引起汽液界面的类活塞效应。纳米凹腔的疏水性越强,类活塞效应越强,使得凹腔内部压力增大,缩短起始核化等待时间,但是对汽泡生长速率的影响几乎忽略不计。对于亲水性纳米凹腔,当纳米凹腔的接触角大于18°时,光滑壁面浸润性起主导作用,首个汽泡在光滑壁面处产生。当纳米凹腔的接触角小于18°时,纳米结构起主导作用,汽泡仅在纳米凹腔内形成。(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6-01)

张梦[2](2019)在《微尺度下外部激励对粘弹性流体拉伸流动弹性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流控技术广泛用于化学、医疗以及生命科学等交叉学科中。微流体作为运输介质多数为非牛顿流体,如用于生物实验的组织体液和化学反应中的高分子聚合物溶液等。高分子聚丙烯酰胺水溶液作为粘弹性流体的典型代表可表现出与牛顿流体完全不同的流动特性。在微尺度下由于其内部显着的弹性应力,在外部激励或流体拉伸作用下呈现出特有的弹性不稳定性,如随时间波动或流场的空间对称破缺等特征。因此,研究粘弹性流体在微尺度下的不稳定现象有实际的应用意义并为解决微尺度下弹性作用等基础物理问题提供实验依据。通过实验观察流场迹线和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研究分析在不同边界条件下微尺度粘弹性流体的时间不稳定以及空间不稳定现象及规律。首先,为实验测量观察微尺度下粘弹性流体的流动,制备微米级宽度微尺度通道芯片。将传统的光学光刻技术和软材料刻蚀技术相结合,并搭建对流体有效操控的微流控测试系统平台。另外,采用传统旋转流变仪以及微流变学测量方法对实验溶液体系进行表征,包括甘油水溶液和聚丙烯酰胺水溶液。传统流变仪低频的测量结果与微流变学在高频振荡下的模量测量结果互为补充。在传统流变仪测量中,测量流体的速度与压力,分析粘性和弹性等物性参数,并得到聚丙烯酰胺水溶液的剪切稀变和弹性模量等粘弹性流体的特有流变学属性。其次,基于开源软件OpenFOAM在Oldroyd-B模型上建立适用于计算高维森贝格数的粘弹性流体数值求解器,并在该求解器中引入对粘弹性流体的外部驱动力(Body Force)。数值模拟分析了在外部力场的激励下粘弹性流体在泊肃叶流动边界条件中随时间的不稳定响应。通过改变外部力场的幅值、加载时间和波动周期来控制流体的不稳定性并拟合了瞬时速度响应曲线得到各参数关联公式。在恒力作用下粘弹性流体表现为欠阻尼振荡的不稳定性。在卸载力作用下形成的平台效应发生在流体振荡前1/4周期。对不恒定流速的傅里叶变换分析了粘弹性流体在不同激励下的振荡频率。振荡频率与粘弹性流体固有频率相同时可发生谐振,此时速度响应曲线的频谱呈现单一频率,且振幅最高。通过该方法可得到流体固有弹性属性即松弛时间。再次,通过不同的微通道结构设计在实验中实现了粘弹性流体不稳定性的调控。流体在非直线型通道中往往形成具有速度梯度场的拉伸流,并对粘弹性流体中的聚合物产生拉伸和松弛作用,从而诱发流体的弹性不稳定性。研究对比了在标准十字通道、预拉伸十字通道和非对称预拉伸通道中粘弹性流体的不稳定性。实验发现在不同的维森贝格数以及不同对称性的结构中,可以形成对称稳定态、不对称双稳态以及不稳定状态的粘弹性流场。在不同状态中,流场的对称性和流体的流出通道的偏向性发生改变。最后,选用预拉伸以及突扩结构变化的T型拉伸结构结合外部激励周期的调制进行对混合效果的研究,提出衡量混合效果的混合参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牛顿流体在频率扰动下抑制混合,粘弹性流体在高频下可以增强混合效果。比较了不同流动边界条件以及T型通道尺寸参数对混合的影响。在标准T型的基础上设计多种模型,对比Neck颈部汇合段长度的影响以及出口混合腔宽度的影响。通过对比发现,经过Neck颈部较长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更均匀的混合效果,说明该段的预拉伸作用起到了关键影响作用。双侧周期振荡入口受相位差的影响非常大,相位差为π时混合效率最高。综上所述,通过数值计算和实验测量分析粘弹性流体在微尺度下的不稳定现象发生规律,并验证了通过优化微通道结构和改变流体激励,可以灵活调控和促进不稳定现象发生的临界条件。基于不稳定性的调控,可以实现诸如微混合器、存储器和信号传感器等多种微流器件。(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灿,祁影霞[3](2019)在《微尺度流动及换热研究进展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设备的微型化发展,微通道换热器由于体积小、换热强而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在微尺度下,宏观传热机理已经不能适用,这使得在微尺度换热受更多因素影响。对微通道内相变传热、非相变传热等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对比了微通道内不同的换热形式的研究现状。在非相变问题上,发现通道形状对流型并无影响,纳米流体能够有效促进换热,但两相流的换热问题以及不同种类的纳米流体优越性问题尚未研究。在相变问题上,质量流量、水力直径和热流量会影响冷凝换热和压降,工质种类、宽高比等会影响蒸发换热,但壁面粗糙度、通道形状等对相变传热的影响程度并未研究。(本文来源于《建筑节能》期刊2019年03期)

Jin-yuan,QIAN,Min-rui,CHEN,Xue-ling,LIU,Zhi-jiang,JIN[4](2019)在《纳米流体在微尺度特斯拉阀中流动的数值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微通道以其效率高、体积小等特点在许多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斯拉阀是一种没有运动部件的止回阀,在微流动控制领域有着明显的优势。大量研究表明,将纳米流体运用到微尺度通道中可明显提高换热效率。本文将二者结合,研究Al2O3-水纳米流体在微尺度特斯拉阀中的流动特性,为微尺度特斯拉阀以及纳米流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创新点:1.将特斯拉阀应用于纳米流体的微流动控制中;2.研究不同的操作条件和不同的介质特性对纳米流体在微尺度特斯拉阀中流动特性的影响;3.研究纳米流体在微尺度特斯拉阀中不同流动方向的流体分布和压力情况,并根据特斯拉阀的压降比(反向流动压降/正向流动压降)来分析特斯拉阀对微流动的控制效果。方法:1.建立微尺度特斯拉阀的叁维模型;2.通过有效性验证的数值方法,在不同操作条件和不同流动介质特性的情况下,模拟纳米流体在微尺度特斯拉阀中正反两个方向的流动;3.根据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分布以及压力的变化情况,分析温度、流体流量和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对纳米流体在微尺度特斯拉阀中流动特性的影响。结论:1.纳米流体在特斯拉阀中正向流动时,大部分流体进入了分叉段中的直通道;而反向流动时,大部分流体进入了分叉段中的弧形通道,并且随着流量、温度和纳米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主流量的百分比增加。2.当纳米流体反向流动时,在弧形通道出口处的射流对压降的影响非常明显,这是导致反向流动压降大于正向流动的重要原因。3.特斯拉阀的压降比受流量的影响最显着;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压降比随着流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期刊2019年01期)

初红艳,蔺学聪,赵丕乐,蔡力钢[5](2018)在《微尺度下黏度对油墨流动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油墨黏度对印刷过程中微尺度下油墨流动特性的影响,首先从理论方面分析黏度对油墨流动特性的影响,然后运用专业流体仿真软件FLUENT分别在有/无滑移2种条件下分析黏度对油墨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条件下,油墨最大压应力都随黏度增大而增大;无滑移时,黏度对油墨流动速度无影响,而有滑移情况下,随黏度增大,油墨流动速度先增大后减小,之后基本保持不变.通过2种条件的对比分析,考虑滑移与否,对油墨最大速度影响较大,因此在分析黏度对油墨流动特性的影响时必须考虑滑移.(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杨谦洪,姚军,黄朝琴[6](2018)在《基于SPH的页岩微尺度流动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页岩气开采过程中,由于水的存在,流动通道内会出现气水两相同时流动的情况,而对于微纳尺度的流动而言,表面张力会在流动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水的存在会堵塞流动通道,造成"水堵"现象。因此,气水两相界面的流动机理和力学性质对于分析气体在页岩中的流动状态而言至关重要。本文以页岩气开采中的多相流动为背景,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SPH)建立数值模型,相界面之间由连续性界面张力模型(CSF)进行求解,通过对于动态接触线的精确模拟,对大密度比下的气水两相流动问题进行了探究。首先,给出了多相流SPH模型的控制方程以及对各项的离散格式进行了分析,通过在模型中加入各种数值处理技术提高模拟的精度和稳定性。为检测本模型的准确性,本文对于液滴震荡-收缩,液滴的润湿现象以及多相库埃特流动中的动态接触线问题进行了模拟和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对页岩流动通道内"水堵"现象进行了模拟和分析。本文的研究旨在为页岩微观流动模拟提供有效地数值模拟手段,同时拓展了SPH在工程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王衍,孙见君,胡琼,朱妍慧,王达[7](2018)在《基于微尺度造型的干气密封流动有序性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干气密封微尺度流动特性,提出一种有序微造型的干气密封模型,可在提升密封性能的同时为激光开槽提供新的借鉴和参考.选择螺旋槽和T型槽两种干气密封经典槽型为研究对象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文献对比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有序微造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无微造型性能分析和对比,最后对微尺度下微造型的密封性能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同工况下,微造型结构的开启力较传统结构有明显提升,在高速高压及微尺度时的提升量愈加显着;T槽型的对称性使得其微造型结构兼具一定的减漏效果,且随膜厚增大减漏效果越明显;微造型深度、数量和面积对密封性能影响较大,存在一个使开启力较大同时泄漏量较小的最优槽深(螺旋槽和T型槽分别为5.5和2.5μm)及微造型深度区间(螺旋槽和T型槽皆为0.9~1.2μm).具微造型结构良好的增压性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干气密封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赵传峰,李松琦,王冰飞,马君君[8](2018)在《盲端涡旋对微尺度多孔介质流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涡旋是自然界和工程领域中一种常见的流动形式。油气在微尺度多孔介质中流动时会在盲端结构处形成涡旋。涡旋的形成会造成能量的额外损耗,从而影响主流道的流动。本文以计算流体力学为手段,研究了多孔介质盲端涡旋对主流道流动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油气储层多孔介质中流体真实的流动形态,能够为油气采收率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工业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08-20)

赵传峰,李松琦,王冰飞,马君君[9](2018)在《盲端涡旋对微尺度多孔介质流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涡旋是自然界和工程领域中一种常见的流动形式。油气在微尺度多孔介质中流动时会在盲端结构处形成涡旋。涡旋的形成会造成能量的额外损耗,从而影响主流道的流动。本文以计算流体力学为手段,研究了多孔介质盲端涡旋对主流道流动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油气储层多孔介质中流体真实的流动形态,能够为油气采收率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工业流体力学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8-20)

杨超宇,吴强,徐晓嵘,司廷[10](2018)在《制备复合液滴的微尺度流动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尺度流动能够一步到位地制备不同结构和功能、尺寸在微米量级的复合液滴.文章回顾了几种常见的基于复合液滴的微尺度流动方法,包括同轴电雾化、复合流动聚焦、微流控芯片、玻璃微毛细管等,并对各种技术的原理和进展进行了简要概括和分析.在这类流动中,不同种类的流体在一定的几何结构通道或外力场作用下平稳地拉伸成微细射流并最终破碎成复合液滴.在同轴电雾化和复合流动聚焦技术中,从毛细管流出的流体能够形成稳定的锥-射流结构,当外力作用改变时能够形成不同的流动模式.在微流控芯片和玻璃微毛细管技术中,流体被约束在固定管道内,不同管道构型下能够形成不同的流动形态.这些方法都采用纯物理机理,过程稳定、易于操作,制备的复合液滴粒径可控,单分散性好,微观结构可设计,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气体物理》期刊2018年04期)

微尺度流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流控技术广泛用于化学、医疗以及生命科学等交叉学科中。微流体作为运输介质多数为非牛顿流体,如用于生物实验的组织体液和化学反应中的高分子聚合物溶液等。高分子聚丙烯酰胺水溶液作为粘弹性流体的典型代表可表现出与牛顿流体完全不同的流动特性。在微尺度下由于其内部显着的弹性应力,在外部激励或流体拉伸作用下呈现出特有的弹性不稳定性,如随时间波动或流场的空间对称破缺等特征。因此,研究粘弹性流体在微尺度下的不稳定现象有实际的应用意义并为解决微尺度下弹性作用等基础物理问题提供实验依据。通过实验观察流场迹线和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研究分析在不同边界条件下微尺度粘弹性流体的时间不稳定以及空间不稳定现象及规律。首先,为实验测量观察微尺度下粘弹性流体的流动,制备微米级宽度微尺度通道芯片。将传统的光学光刻技术和软材料刻蚀技术相结合,并搭建对流体有效操控的微流控测试系统平台。另外,采用传统旋转流变仪以及微流变学测量方法对实验溶液体系进行表征,包括甘油水溶液和聚丙烯酰胺水溶液。传统流变仪低频的测量结果与微流变学在高频振荡下的模量测量结果互为补充。在传统流变仪测量中,测量流体的速度与压力,分析粘性和弹性等物性参数,并得到聚丙烯酰胺水溶液的剪切稀变和弹性模量等粘弹性流体的特有流变学属性。其次,基于开源软件OpenFOAM在Oldroyd-B模型上建立适用于计算高维森贝格数的粘弹性流体数值求解器,并在该求解器中引入对粘弹性流体的外部驱动力(Body Force)。数值模拟分析了在外部力场的激励下粘弹性流体在泊肃叶流动边界条件中随时间的不稳定响应。通过改变外部力场的幅值、加载时间和波动周期来控制流体的不稳定性并拟合了瞬时速度响应曲线得到各参数关联公式。在恒力作用下粘弹性流体表现为欠阻尼振荡的不稳定性。在卸载力作用下形成的平台效应发生在流体振荡前1/4周期。对不恒定流速的傅里叶变换分析了粘弹性流体在不同激励下的振荡频率。振荡频率与粘弹性流体固有频率相同时可发生谐振,此时速度响应曲线的频谱呈现单一频率,且振幅最高。通过该方法可得到流体固有弹性属性即松弛时间。再次,通过不同的微通道结构设计在实验中实现了粘弹性流体不稳定性的调控。流体在非直线型通道中往往形成具有速度梯度场的拉伸流,并对粘弹性流体中的聚合物产生拉伸和松弛作用,从而诱发流体的弹性不稳定性。研究对比了在标准十字通道、预拉伸十字通道和非对称预拉伸通道中粘弹性流体的不稳定性。实验发现在不同的维森贝格数以及不同对称性的结构中,可以形成对称稳定态、不对称双稳态以及不稳定状态的粘弹性流场。在不同状态中,流场的对称性和流体的流出通道的偏向性发生改变。最后,选用预拉伸以及突扩结构变化的T型拉伸结构结合外部激励周期的调制进行对混合效果的研究,提出衡量混合效果的混合参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牛顿流体在频率扰动下抑制混合,粘弹性流体在高频下可以增强混合效果。比较了不同流动边界条件以及T型通道尺寸参数对混合的影响。在标准T型的基础上设计多种模型,对比Neck颈部汇合段长度的影响以及出口混合腔宽度的影响。通过对比发现,经过Neck颈部较长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更均匀的混合效果,说明该段的预拉伸作用起到了关键影响作用。双侧周期振荡入口受相位差的影响非常大,相位差为π时混合效率最高。综上所述,通过数值计算和实验测量分析粘弹性流体在微尺度下的不稳定现象发生规律,并验证了通过优化微通道结构和改变流体激励,可以灵活调控和促进不稳定现象发生的临界条件。基于不稳定性的调控,可以实现诸如微混合器、存储器和信号传感器等多种微流器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尺度流动论文参考文献

[1].张龙艳.微尺度下流体的流动换热及核化沸腾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2].张梦.微尺度下外部激励对粘弹性流体拉伸流动弹性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3].张灿,祁影霞.微尺度流动及换热研究进展综述[J].建筑节能.2019

[4].Jin-yuan,QIAN,Min-rui,CHEN,Xue-ling,LIU,Zhi-jiang,JIN.纳米流体在微尺度特斯拉阀中流动的数值研究(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A(AppliedPhysics&Engineering).2019

[5].初红艳,蔺学聪,赵丕乐,蔡力钢.微尺度下黏度对油墨流动特性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8

[6].杨谦洪,姚军,黄朝琴.基于SPH的页岩微尺度流动模拟[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7].王衍,孙见君,胡琼,朱妍慧,王达.基于微尺度造型的干气密封流动有序性数值分析[J].摩擦学学报.2018

[8].赵传峰,李松琦,王冰飞,马君君.盲端涡旋对微尺度多孔介质流动的影响[C].2018年全国工业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2018

[9].赵传峰,李松琦,王冰飞,马君君.盲端涡旋对微尺度多孔介质流动的影响[C].2018年全国工业流体力学会议摘要集.2018

[10].杨超宇,吴强,徐晓嵘,司廷.制备复合液滴的微尺度流动方法[J].气体物理.2018

论文知识图

一1微尺度流动实验平台简易流程图微尺度流动实验平台简易流程图微尺度流动实验台a.动力装置动...4-8Knudsen数与压力和孔隙直...近二十年相关微纳尺度流动的文献统计...1-1研宄技术路线图

标签:;  ;  ;  ;  ;  ;  ;  

微尺度流动论文_张龙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