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酉阳医院重庆409899)
【摘要】目的:通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心力衰竭患者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为心衰患者寻求更好的疾病管理模式。方法:对2015年后入院心衰患者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管理,评价心衰患者入院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结果: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管理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改善,与管理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可改善心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值得推荐。
【关键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7-0046-02
ClinicalapplicationofBiological-psycho-socialmedicalmodelinpatientswithheartfailure
HuangTao,ZengLian,TianJingqiang,RanXuan
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YouyangHospital,Chongqing409899,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applicationofBiological-psycho-socialmedicalmodelinpatientswithheartfailure,inordertofindavaluablemanagementmodeforheartfailurepatients.MethodsAverageresidentialdayandrehospitalizationrateswerecomparedwiththetraditionalmanagementmode.ResultsAnxietyanddepressioncanbereducedatthesametime(P<0.05).ConclusionThemodelofBiological-psycho-socialmedicalmodelisrecommendedbythepatientsintheprimaryhospitals.
【Keywords】Biological-psycho-socialmedicalmodel;Heartfailure;Patientmanagement
“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医疗模式[1],在我国实行已有30余年时间,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只关注疾病本身,而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既关注疾病本身,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和感受[2],对促进医患关系融洽,提升医院管理质量等都有促进作用。故我们此次在医院住院心衰患者中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管理应用效果,为心力衰竭患者管理寻求更好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纳入病例1197例患者,男性633例,女性564例,平均年龄74.37±8.47岁。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评价心衰患者入院前后焦虑及抑郁评分。
1.2研究方法
采集患者的基础信息(性别、年龄、基础疾病、住院时间)等。所有的心衰患者入院均进行标准的心衰药物治疗。对2015年1月后入院的患者进行焦虑、抑郁评分。焦虑评分使用焦虑自评量表(GAD-7):0~4分没有焦虑;5~9分轻度焦虑;10~14分中度焦虑;15~21分重度焦虑。抑郁评分使用抑郁自评量表(PHQ-9):0~4分没有抑郁;5~9分轻度抑郁;10~14分中度抑郁;15~27分重度抑郁。根据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结果对患者进行不同的处理。轻度焦虑抑郁患者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等方式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中度及重度焦虑抑郁患者据病情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患者出院时再次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所有心衰患者均随访其1年的再次住院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对心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对1197例患者进行入院时焦虑抑郁评分,评分结果见表1,2。结果显示住院心力衰竭焦虑情绪患者约为54.8%,伴有抑郁的患者约为59.7%。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院焦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9,P=0.000),出院患者中、重度焦虑人数明显减少,无焦虑及轻度焦虑人数明显增加。出入院患者焦虑评分平均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患者出入院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1.6777,P>0.05)。见表1、2。
3.讨论
目前对于疾病的诊疗不应单纯强调躯体疾病的诊治,而应同时兼顾患者的心理障碍,“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正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其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即“双心”诊疗,最开始由胡大一教授在2006年首次提出,并逐渐应用于临床诊疗[3]。但目前研究显示,焦虑抑郁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有效的治疗率更低[4]。
我们运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管理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评分,并根据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患者的基本资料显示,超过90%的心衰患者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仍为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5-6]。对住院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焦虑抑郁评分,结果显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情绪,明显焦虑情绪患者约为54.8%,伴有抑郁的患者约为59.7%,较既往高。在经过相应的心理疏导及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后,患者出院时的焦虑抑郁比例较入院明显下降。同时,我们将“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管理的患者平均住院日、再住院率等与传统医疗模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在“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管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降低,再住院率降低。患者情绪的改善可以加快患者疾病的好转,降低患者住院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情绪的改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降低社会负担。在基层医疗中,“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可以作为简单易行的医疗模式在临床开展,为心力衰竭患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本次不足之处在于所有心衰患者并没有随机分组,而是从2015年开始入院患者行焦虑抑郁评分,并且对于出院后患者的随访只有其再住院率,缺少长期的焦虑抑郁评分的随访。
综上所述,通过“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对心衰患者进行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及再住院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改善,病情恢复更快,是在基层医院中值得推广的新型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3-10.
[2]杜治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与医学整合[J].医学与哲学,2009,30(17):1-5.
[3]郭廷建.新时期医学模式转变对基层医院管理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185-186.
[4]徐飚,付朝伟,栾荣生,等.综合性医院冠心病病人抑郁/焦虑现况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06):638-640.
[5]宋文信,谭力,李洪林,等.基层医院心血管疾病患者就诊者中抑郁焦虑障碍的患病率调查[N].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10):911-913.
[6]许加素,李洪林,谭力,等.基层医院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抑郁焦虑情绪调查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21):1724-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