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着胞形成论文_吴曼莉,胡坚,张楠,柯智健,柳志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附着胞形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孢子,炭疽菌,蛋白,水稻,黑斑病,芽孢,树胶。

附着胞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吴曼莉,胡坚,张楠,柯智健,柳志强[1](2017)在《CgRGS7调控胶孢炭疽菌分生孢子产量、附着胞形成及致病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G蛋白信号调控因子(regulators of G-protein signaling,RGS)是G蛋白信号转导通路中的负调控因子,参与多个G蛋白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内过程,目前对于胶孢炭疽菌相关RGS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较少。【方法】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获得CgRGS7基因的敲除突变体,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分析。【结果】CgRGS7基因编码620个氨基酸,具有7个跨膜结构域和1个RGS功能域。CgRGS7敲除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相比,表现为分生孢子产量降低且孢子呈多端萌发,附着胞形成率下降以及致病性减弱。【结论】CgRGS7参与调控胶孢炭疽菌分生孢子产量,同时影响芽管的形态发育、附着胞形成及致病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刘俊,董朝霞,沈雪峰,陈勇[2](2017)在《尖角突脐胞菌附着胞形成的内在机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尖角突脐胞菌(Exserohilum monoceras)是稻田恶性伴生型杂草稗草的强致病性菌,可以使稗草发生叶斑病而死亡,但对水稻、玉米等大多数农作物安全。本文以3~4叶期的稗草和水稻叶片为材料,以中国农业大学倪汉文教授提供尖角突脐孢菌菌株G9为病原真菌,利用叁氯甲烷去除叶片表面蜡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叶片表面蜡组分及含量,旨在探明尖角突脐胞菌在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形成附着胞差异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去蜡稗草叶片上尖角突脐孢菌附着胞形成率显着降低,去蜡水稻叶片附着胞形成率显着增加:稗草叶片表面蜡质膜对病原真菌附着胞形成有显着促进作用,水稻叶片表面蜡膜对真菌附着胞形成无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中各组分大致相似,主要为线性长链脂肪族化合物和环状萜类,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不同。与水稻叶片表面蜡质组分相比,稗草叶片表面蜡质中烷烃类组分相对含量较高,占总含量的29.99%(水稻20.05%),而初级醇及醛类组分相对含量较低,其中,脂肪醇占总合量的31.52%(水稻36.20%),醛类占总含量的1 5.17%(水稻22.72%)。可见,稗草叶片表面蜡质对尖角突脐胞菌附着胞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中烷烃类及醛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差异极显着,这可能是尖角突脐胞菌易于侵染稗草并形成附着胞的内在原因,其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8-07)

郭娇,赵彦翔,郭力维,刘强,彭友良[3](2017)在《调节稻瘟菌附着胞形成多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作为世界叁大经济作物之一,是全球50%以上人口的主食,由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引发的稻瘟病病害是水稻产量损失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化学防治仍是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但长期使用化学药物导致的病菌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农药残留,生态失衡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抗菌肽由于其高效、环境友好且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是理想的防治稻瘟菌杀菌剂。由于抗菌肽的天然资源有限,且利用化学合成成本较高。本研究尝试通过操作简单、成本低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表达系统探索获取大量抗菌肽的途径,同时进一步利用结构生物学方法研究小分子抗菌肽的叁维结构并探究其生物学功能,为抗菌肽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前人研究发现,抗菌肽MgAPI16能够通过改变稻瘟菌附着胞的形状从而降低稻瘟病菌的致病力。本研究中,笔者分别采用将抗菌肽MgAPI16与促溶标签YFP融合表达;MgAPI16基因多拷贝同向串联融合表达和抗菌肽MgAPI16与标准α-螺旋相互融合成杂合抗菌肽进行表达。将编码上述3种抗菌肽基因插入到携带YFP大标签的pRSET-Y载体中,之后将构建好的载体分别转化到BL21(DE3)、Rosetta(DE3)、Shuffle T7等表达菌株中进行表达,已筛选出较优的表达菌株及表达诱导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层析等方法进一步纯化出单一性较好的目标蛋白。目前,笔者正在利用气相液滴法对纯化好的蛋白展开大量晶体条件筛选。此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获取相关抗菌肽晶体,了解其作用方式,为开发新型防治稻瘟病的绿色高效的杀菌剂提供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5)

郑肖兰,胡飞,梁艳琼,吴伟怀,郑金龙[4](2016)在《萘乙酸对橡胶树胶胞炭疽菌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橡胶树炭疽病是影响橡胶树割胶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由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侵染引起的,在世界各大植胶地区引起了无数橡胶树叶片脱落,甚至整株死亡,给当地的橡胶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本实验主要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测试法等常规植物病理学方法研究萘乙酸对橡胶树胶胞炭疽菌RC169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时萘乙酸对RC169菌丝生长、孢子的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用药浓度的升高,其促进作用变为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之规律性增强。(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8期)

曾大兴,张晓阳,贾书娟,喇文军,涂国全[5](2015)在《枯草芽孢杆菌C-D6对辣椒炭疽菌附着胞形成的抑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D6菌株对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附着胞形成的抑制作用,探索炭疽病生物防治的新途径。【方法】通过对峙培养测定C-D6菌株的抗菌活性,应用摇瓶培养结合生物测定筛选产生抗菌活性成分的最适培养基,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Sephadex G-75凝胶柱层析和阴离子交换层析对抗菌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分子量。【结果】C-D6菌株在PDA平板上对辣椒炭疽菌显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YPD培养液能完全抑制该菌的附着胞形成。摇瓶培养的结果显示C-D6菌株产生抗菌活性物质的最适培养基为YPD培养基。C-D6菌株在该培养基中培养14 h后,所形成的活性物质可完全抑制辣椒炭疽菌的附着胞形成。从该菌的YPD培养液中分离获得一个分子量为32 k D,能明显抑制辣椒炭疽菌附着胞形成的抗菌蛋白。【结论】C-D6菌株的生防特征显示该菌株对防治辣椒炭疽菌引起的炭疽病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5年12期)

廖慧萍,陈勇,沈雪峰[6](2015)在《尖角突脐孢菌在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上附着胞形成的差异及其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的化学组成对尖角突脐孢菌在侵染其植株中附着胞形成的不同影响及原因。[方法]以3~4叶期的稗草及水稻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氯仿提取和去除叶片表面层蜡质及人工制备叶表层蜡质膜等方法,研究不同蜡质表层病原真菌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情况,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计算及分析其叶片表面蜡质组成及含量。[结果]去蜡稗草叶片上尖角突脐孢菌附着胞形成率显着降低,去蜡水稻叶片附着胞形成率显着增加;稗草叶片表面蜡质膜对病原真菌附着胞形成有显着促进作用,水稻叶片表面蜡膜相对于玻璃表面对真菌附着胞形成无显着影响。稗草及水稻叶片表面蜡质晶体结构及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中各组成成分相似,均检测到脂肪酸、初级醇、醛及烷烃类物质,但其相对含量差异显着。稗草叶片表面蜡质组分中烷烃类占总含量的29.99%,极显着高于水稻(20.05%),而水稻中醛类的相对含量为22.72%,极显着高于稗草(15.17%)。叶片表面蜡质中不同长度的碳链化合物相对含量不同,稗草叶片表面蜡质中主要碳链化合物为:C32醇18.87%,C18醛14.61%,C33烷烃14.83%;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中主要碳链化合物为:C30醇32.71%,C18醛21.58%。稗草叶片表面蜡质组成中没有检测到C24醇以及C24醛类物质,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组成中没有检测到C35烷烃。[结论]稗草叶片表面蜡质对尖角突脐孢菌附着胞形成有促进作用,水稻叶片表面蜡质对该菌附着胞形成存在抑制作用,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中烷烃类及醛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差异极显着,其中C30醇、C32醇及C33烷烃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张贺,韦运谢,漆艳香,陆卓婷,刘晓妹[7](2015)在《温湿度对芒果炭疽病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温、湿度对芒果叶片上的胶孢炭疽菌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胶孢炭疽菌分生孢子在12~37℃范围内均可萌发,且形成附着胞,适宜温度24~28℃。接种6 h后,附着胞开始形成,9~12 h为附着胞形成高峰期;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90%~100%范围内均可萌发,且形成附着胞。相对湿度越高越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5年01期)

马海霞,刘影,屈直,李丹,杨毅[8](2013)在《芸薹链格孢菌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的初步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常规流行学方法研究了芸薹链格孢菌的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结果表明:一般浸入水中2 h后就有少量孢子萌发,10 h孢子萌发率可达90%以上;孢子萌发时各个细胞均可萌发形成芽管,向不同方向伸长,形成附着胞,20 h附着胞形成率可达50%以上;花粉和叶面物质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孢子抗干燥能力较弱,萌发孢子只须经4 h干燥即可完全丧失存活能力;芸薹链格孢菌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的温度范围均为10~25℃,15℃为孢子萌发及附着孢形成的最适温度,温度达40℃后孢子不再萌发。(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陈玉森,叶乃兴,许文耀,刘威,魏日凤[9](2013)在《炭疽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形态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炭疽菌属的孢子萌发率、附着胞形成率及形态等受孢子龄、叶汁种类和孢子悬液浓度影响的情况.结果表明,5 d菌龄的孢子以水配成3.4×105个·mL-1左右的孢子悬液,在25℃光照下培养12 h,附着胞的形态特征稳定,较适宜孢子萌发与附着孢形态的观察.对附着胞形态观察发现,11种炭疽菌产生的附着胞特征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胶孢炭疽菌的12个菌株中,除寄生于雷公藤的炭疽菌外,其余11个菌株的附着孢形态差异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路梅,叶美娟,凌丹燕,陈文荣[10](2012)在《影响茶花炭疽病孢子萌发与附着胞形成的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载玻片检测法,对碳氮源、温度、pH和光照等因子对孢子萌发与附着胞形成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碳氮源中,茶花炭疽菌孢子萌发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提取物;碳源对附着胞形成的影响不显着,而所有氮源均抑制附着胞的形成。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最适温度同为20℃;最适pH为中性偏酸。孢子萌发的最佳光照条件为先进行12 h光照培养、再进行12 h黑暗处理;自然光条件下附着胞形成率最高。可见不同外界因子对茶花炭疽病病原菌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不同,对该病害发病机理与侵染机制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结合致病性试验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附着胞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尖角突脐胞菌(Exserohilum monoceras)是稻田恶性伴生型杂草稗草的强致病性菌,可以使稗草发生叶斑病而死亡,但对水稻、玉米等大多数农作物安全。本文以3~4叶期的稗草和水稻叶片为材料,以中国农业大学倪汉文教授提供尖角突脐孢菌菌株G9为病原真菌,利用叁氯甲烷去除叶片表面蜡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叶片表面蜡组分及含量,旨在探明尖角突脐胞菌在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形成附着胞差异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去蜡稗草叶片上尖角突脐孢菌附着胞形成率显着降低,去蜡水稻叶片附着胞形成率显着增加:稗草叶片表面蜡质膜对病原真菌附着胞形成有显着促进作用,水稻叶片表面蜡膜对真菌附着胞形成无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中各组分大致相似,主要为线性长链脂肪族化合物和环状萜类,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不同。与水稻叶片表面蜡质组分相比,稗草叶片表面蜡质中烷烃类组分相对含量较高,占总含量的29.99%(水稻20.05%),而初级醇及醛类组分相对含量较低,其中,脂肪醇占总合量的31.52%(水稻36.20%),醛类占总含量的1 5.17%(水稻22.72%)。可见,稗草叶片表面蜡质对尖角突脐胞菌附着胞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中烷烃类及醛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差异极显着,这可能是尖角突脐胞菌易于侵染稗草并形成附着胞的内在原因,其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附着胞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1].吴曼莉,胡坚,张楠,柯智健,柳志强.CgRGS7调控胶孢炭疽菌分生孢子产量、附着胞形成及致病性[J].西南农业学报.2017

[2].刘俊,董朝霞,沈雪峰,陈勇.尖角突脐胞菌附着胞形成的内在机制初探[C].第十叁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7

[3].郭娇,赵彦翔,郭力维,刘强,彭友良.调节稻瘟菌附着胞形成多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4].郑肖兰,胡飞,梁艳琼,吴伟怀,郑金龙.萘乙酸对橡胶树胶胞炭疽菌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的影响[J].热带农业科学.2016

[5].曾大兴,张晓阳,贾书娟,喇文军,涂国全.枯草芽孢杆菌C-D6对辣椒炭疽菌附着胞形成的抑制作用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5

[6].廖慧萍,陈勇,沈雪峰.尖角突脐孢菌在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上附着胞形成的差异及其原因[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5

[7].张贺,韦运谢,漆艳香,陆卓婷,刘晓妹.温湿度对芒果炭疽病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的影响[J].中国植保导刊.2015

[8].马海霞,刘影,屈直,李丹,杨毅.芸薹链格孢菌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的初步定量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3

[9].陈玉森,叶乃兴,许文耀,刘威,魏日凤.炭疽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形态特征比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0].路梅,叶美娟,凌丹燕,陈文荣.影响茶花炭疽病孢子萌发与附着胞形成的因子[J].微生物学杂志.2012

论文知识图

⊿Motsc13突变体表型分析蛋白结构特征图疏水蛋白SC3帮助真菌形成气生结构示意...⊿Motsc13突变体侵染力分析附着胞发育阶段MoGAS1和MoGAS2基因表...启动子调控的MoTOR2基因下调表达...

标签:;  ;  ;  ;  ;  ;  ;  

附着胞形成论文_吴曼莉,胡坚,张楠,柯智健,柳志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