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计信息失真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从会计信息失真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王雪梅[1]2003年在《从会计信息失真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经营模式》文中提出复杂的股权结构、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负债率偏低的资本结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及经营模式的独特性及其存在的缺陷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本文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及经营模式的角度寻找治理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的途径。

张民[2]2005年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证券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的发展程度成为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完善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在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转换企业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失真。众所周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各方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依据。因此,会计信息的失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危害了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有其内在的基本标准,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所反映的就是公司在进行信息披露时没有遵循其基本标准。针对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性分析,得出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第一,社会诚信水平下降引起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第二,国家相关法律不健全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第叁,会计制度自身不完善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所在;第四,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机会:第五,从外部监督来看,注册会计师制度不合理。 为此,治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第一,要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第二,要建立以注册会计师公正审计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督体系:第叁,要建立以证监会抽查复审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再监督体系。具体的解决措施为:建设社会诚信、建立健全法律、完善会计制度和注册会计师制度及公司治理结构。

马蓉[3]2007年在《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治理的经济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所要研究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把出于人类有限理性所造成的失真排除在研究的范围之外,即把由执行者的有限理性所造成的行为性失真和由规则制定者的有限理性所导致的规则性失真排除在外。本文将着重研究违规性失真和制度安排非理性时的规则性失真各参与人的行动与决策。首先,介绍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相关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为了进一步对会计信息相关各方披露虚假信息的动机进行深层分析,我们引入了博弈论的相关分析方法和结论,对违规性失真和制度安排非理性时的规则性失真各参与人的行动与决策进行分析。首先是根据公司治理的一般结构和现实状况,确立博弈的参与人,在抽象各参与人的行为特征和博弈顺序的基础上,得出相应的博弈模型:一是基于筹资动机的中小股东、大股东与管理当局之间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二是管理当局与政府监管部门的不完全信息下的静态模型;叁是管理当局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模型。在建立模型之后,求出各模型的最优解的约束条件,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文章根据这些结论和我国的会计信息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张渠[4]2003年在《从会计信息失真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通过经济博弈的方法分析会计信息的失真,由此来进一步研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博弈关系,解决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由于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各方的利益不尽相同,这种利益的不同导致的经济博弈关系表现在上市公司治理的方方面面。会计信息虽然由公司的财务会计人员提供,却最集中反映了上市公司相关各方的利益,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层,甚至包括其他外部相关人的利益,如会计师事务所,税务部门。可以说会计信息是否能够如实的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是上市公司利益相关的各方,尤其是会计人员、股东、管理层等各方在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下经济博弈结果。因此通过对会计信息的研究,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治理结构下上市公司中各方的博弈情况,从而找出能够满足在公平、公开、公正的情况下,公司作为一个整体,企业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最佳公司治理结构。然后进一步对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找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汪芹[5]2007年在《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会计信息是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不实的会计信息必将引起投资者决策失误和社会资源的无效配置,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目前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其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高昂,影响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和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进而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良性发展。因此,如何有效防范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定性分析为主,在对会计造假原因及会计监管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借鉴和整合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会计造假的深层次原因及会计监管结构体系的现状,借鉴国外会计造假监管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本文的研究旨在加强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力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障投资者利益,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彭桃英[6]2005年在《审计质量与审计市场行为主体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在经历了本世纪初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重大案例之后,人们对独立审计质量问题更加感到困惑。但是,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和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及资本市场的规模化发展,独立审计的作用却日益重要。因此,加强防范和不断解决独立审计中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问题将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从理论上说,审计质量既是审计信息的使用者和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及其产品的评价,也是审计市场行为主体在特定的制度背景下行为的结果;防范和解决独立审计质量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实行适当的审计质量评价和有效的制度变革。而实际上,任何评价体系都难免存在不足,任何制度措施都会因相关行为主体的策略行为和环境的变化而难以持久有效。所以研究在变化的制度背景下审计质量的评价及审计质量与审计市场行为主体的关系,对于引导相关行为主体的市场行为和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表面上看,审计质量的评价是一个评价方法问题,上市公司审计质量问题是一个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和审计报告的真实性问题。而实质上,这两类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和内在的行为逻辑,也反映了审计的技术特征,而且二者是不可分离的。本文试图在变化的制度背景下,比较系统地研究审计质量的评价及审计市场行为主体行为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我们在总结其他作者的零散研究成果和分析以往研究不足的基础上,着重集成地研究了叁大紧密相关的问题:(1) 审计质量的概念和审计质量的评价;(2) 审计质量问题产生和制约的机制,即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审计市场行为主体是如何相互作用而共同决定审计质量的;(3) 改善我国独立审计质量的途径。 在导论(第一章)中,我们从列举目前国内外审计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和初步分析以往人们研究此类问题中的不足之处入手,选定了研究的问题,确定了本文研究的主线和所采用的方法。我们也在这一部分里介绍了本文的核心思想、逻辑思路和论文结构。 在第二章里,我们首先依据ISO关于质量的理论,给出了我们对审计质量的定义。接着,我们从审计信息的特征入手,分析了审计质量的特征;再从审计信息的特征和审计质量的特征入手,定性地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我们在同时考虑审计服务供给者和评价者的基础上把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分为四大类:审计资源因素、审计环境(制度)因素、审计风险因素及审计行为因素,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模式。然后,我们评介、分析了各种评价审计质量的方法和模型,引入了审计质量评价的模糊数学方法。最后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角

袁国辉[7]2003年在《试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权的定位》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国有股独大和所有者缺位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强所有者型内部人控制,最终使得上市公司审计关系由叁角变成直线。这表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权定位是错误的,简单的以所有者作审计委托人不合适。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看,由股东会委托审计只能是一种理论设想;在内部人控制条件下,无论是董事会委托审计,还是改由监事会、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委托审计都无法对内部人控制现象形成制衡。即使国有股退出上市公司,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如果不改变由董事会和独立董事委托审计的现状,也依旧不会改变审计监管无效的局面。在对上市公司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上市公司的审计委托权应属于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由于目前条件不成熟,这一理论成果还难以付诸实践。作为一种过渡办法,将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权让渡给证监会或许会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刘朋[8]2013年在《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问题变得越发突出,本世纪初期,安然、世界通讯、环球通讯和施乐等知名大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案被相继披露,使整个世界资本市场都笼罩在了财务报告舞弊的浓重阴影之中;近年来我国也发生了不少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事件,如银广夏、蓝田股份、中航油等等,都让人触目惊心。会计人员造假、财务报告舞弊引发了证券市场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使证券市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信用基础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受到了挑战,极大地影响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这一基本功能的发挥,从而对我国经济生活造成了重大的损害。因此为了保证会计人员的独立性,系统的、全面的、有针对性的研究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问题就变得非常重要,只有保证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客观、公平、公正、如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才能使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才能够发挥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优势,才能够使投资者重拾信心,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本文在分析总结以往企业会计独立性文献的基础上,系统的总结梳理了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基础理论和理论基础,以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的独立性、保障机制以及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依据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结合现代企业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方法,创新性的将企业会计行为主体区分为CFO与普通会计人员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不同会计行为主体在企业中的地位、权力、职责、影响因素等,得出了保障CFO与普通会计人员会计独立性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的结论,即对于保障CFO的独立性而言,职业道德建设比企业内部控制更为有效;但对于普通会计人员而言,企业内部控制比职业道德建设更为有效。针对上述的分析结果,本文又系统性的提出了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内部和外部保障措施,其中外部措施以构建我国会计诚信体系和建立健全外部审计等措施为主,内部措施则系统的提出了内控约束、利益导向与伦理制衡相结合的内部管理机制,为企业有效的提高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针对目前我国关于企业会计独立性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定性研究、尚不存在定量研究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情况,本文在综合分析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影响因素、特点、保障机制基础上,借鉴经济学投入-产出模型,对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创新性的进行了投入、产出层面的划分,通过构建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显示性指标、解释性指标以及引入企业会计行为主体效率值指标,探索性的构建了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力图通过该指标体系为企业客观的评价独立性风险提供一个有效的定量分析工具。本文在构建评价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指标体系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综合使用因子分析法、DEA模型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应用,探索性的对被调查企业进行了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缺失的风险评估,为定量研究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做出了贡献。

夏云峰[9]2005年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商品化生产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上市公司数量、融资规模、公司制改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证券市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在会计制度建设方面,自九叁年会计改革以来,我国已明显加快了会计法规建设步伐,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做了非常认真细致的工作,对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和维护我国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积极吸收国外成熟证券市场的经验,完成了由中报、年报披露到季报、中报、年报披露的转换,将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落实到了实处,在满足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对会计信息需求上前进了一大步。但是,我国证券市场自琼民源(现为中关村)假账案件以来,上市公司作假越来越多(如红光、郑百文、银广厦、蓝田股份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已受到广大社会公众的严厉批评。证券监管部门为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和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在 2002 年提出了双重审计标准,反映出证券监管部门对中国的注册会计师的不信任态度,中国注册会计师业的发展已面临严重危机。美国安然公司的假账事件和安达信会计公司的破产,反映了国外“先进”的注册会计师也不一定都可靠,我国证券监管部门的双重审计计划也已取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已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现有的研究都没有对生产会计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本身进行深入研究。本论文认为:生产会计信息的生产工具——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存在问题,有必要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即“资产重组”,从会计信息生产的源头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本论文的基本的思路和方法: 现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模式是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因素,要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必须对现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模式进行改革。本课题的基本思路是实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和社会化,这是本论文研究的关键问题。2要能做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必须对现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系统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本论文对现行会计信息系统研究认为,上市公司现有的一部分财务会计职能应从上市公司会计机构中分离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合并,使上市公司对外会计信息生产由现有的二次加工(上市公司会计机构初生产,注册会计师审计再生产)变为未来的注册会计师一次加工完成。上市公司会计机构则主要承担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经济分析等对内会计职能,使会计机构真正回归到上市公司内部,充分发挥会计机构在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职能。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实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商品化过程中,谁来支付费用。按商品生产谁使用,谁付费的规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最终使用者是广大投资者,他们理当支付会计信息使用费。由于上市公司是投资者所共有,投资者所需付费可由上市公司直接支付。上市公司将费用上交给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所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招标方式,招聘会计师事务所生产会计信息,切断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现有的密切利害关系,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成为会计信息市场的真正商品生产主体。上市公司支付费用的确认应大于现有支付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费,小于注册会计师审计费与上市公司会计机构原来发生费用之和。注册会计师生产的会计信息同样需要监督,但监督成本要比现有注册会计师审计成本小得多。本论文将采取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广泛采用归纳法、演绎法和比较法进行理论研究,对会计信息系统研究采用系统分析法,对上市公司财务会计职能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职能合并研究,则要到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和实证分析。本论文的边界:本论文提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商品化生产,就引出了一个会计信息是否是商品的问题,在理论界关于会计信息是否是商品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而对于现行模式生产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而言,由于是免费提供,理论界有将其认定为“公共产品”或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但在本文提出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模式中,会计信息具有了交换价值,会计信息是实实在在的商品或者说具有了商品的属性 。3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生产的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很多的,现有的研究结论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治理结构存在问题,会计准则方面的原因,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制度执行机制性问题,委托代理中“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问题、会计信息惩罚不严等。这些已有的结论本文不再详细讨论,本文关注的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产系统本身的原因,从改革其系统本身来防止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第一章 导论,包括 写作动因、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第二章 会计信息产权与会计信息商品性,在分析会计信息产权的本质时发现了由于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会计信息产权的效率从长远来看是缺乏效率的,在承认会计信息稀缺性和不确定性的前提下解决会计信息生产最经济(交易费用最小)的产权形式将是更有效率的;有效

任春艳[10]2004年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制定》文中研究表明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有目的地采取多种手段达到期望报告盈余的行为。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是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往的研究停留在“是什么”(概念),“为什么”(动机)和“怎么样”(方法)等问题上,结合目前国内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新动向,本文将研究的视角转向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以制约盈余管理的关键因素——会计准则作为切入点,在构建盈余管理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论证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制定之间的关系问题。会计准则一方面有力地制约了盈余管理的发生,但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也可能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因此我们会发现有时准则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完全违背了准则制定的初衷。对于这个问题,会计准则制定者必须加以考虑。在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制定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述和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对我国准则制定的政策建议,从而有助于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导言。介绍本文的选题动因、研究方法、结构安排及主要贡献。 第2章,盈余管理的有关理论问题。在阐述盈余管理的概念、产生原因、制约因素及利弊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产生具有双重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第3章,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从盈余管理的动机、方法、市场反应和制约因素等会计准则制定者感兴趣的方面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并从盈余管理研究的发展脉络中得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4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制定之理论研究。分别从两个方面论述了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制定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会计准则的产生及其发展,对盈余管理起到了防范和制约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后果、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制定制定技术和制定模式等原因,会计准则却又不能消除盈余管理,甚至可能引发盈余管理的产生。 第5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制定之经验研究。本章通过重要性原则、资产减值准备和非经常性损益等问题的案例和统计分析,印证了理论研究的内容,并得出了初步的结论。 第6章,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政策建议。针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探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对策问题。

参考文献:

[1]. 从会计信息失真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经营模式[J]. 王雪梅. 行政论坛. 2003

[2].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 张民. 湖南大学. 2005

[3]. 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治理的经济学研究[D]. 马蓉. 天津大学. 2007

[4]. 从会计信息失真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D]. 张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5].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研究[D]. 汪芹. 南昌大学. 2007

[6]. 审计质量与审计市场行为主体关系研究[D]. 彭桃英. 中南大学. 2005

[7]. 试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权的定位[D]. 袁国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3

[8].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刘朋. 天津财经大学. 2013

[9].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商品化生产论[D]. 夏云峰. 西南财经大学. 2005

[10].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制定[D]. 任春艳. 厦门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从会计信息失真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