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功利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教材选文,功利性
审美功利性论文文献综述
黄宗圆[1](2018)在《浅析现行小语教材选文的审美功利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篇优秀的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应该通过借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将思想蕴藏其中,应该是思想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统一。但是,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却并不是完全地做到如此,甚至很多作品主题思想或知识在作品外面,表现出了较为浓重的知识化和主题先行的倾向。(本文来源于《科学咨询(教育科研)》期刊2018年07期)
张强[2](2015)在《面向大众文化语境的审美功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语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众文化的创生、发展和繁荣是其最大标志,而审美功利性的突出又是大众文化的基本现实。审美活动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始终在一张功利的大网中发生和存续,必然与现实中的权力、利益、道德、政治等发生难以阻断的关系。所以,审美功利性研究是美学面向现实开展反思的需要,是对大众审美实践开展介入性批判的需要,更是时代对于美学研究的问题化召唤。市场经济的发展、权力管制的松动、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为大众文化的感性活跃提供了现实基础。这种感性活跃又以难以遏制的力量在审美实践中充分开展,进而构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实践中的功利性在场。这种功利性有着个体功利和社会功利之别,个体功利性体现为文化政治中的权力实现,社会功利性体现为审美功利实践在社会整体层面发挥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审美功利的实现是在感性愉悦和理性超越的悖论中实现的,既要肯定大众审美感性愉悦的合法性,又对感性愉悦过度可能产生的沉沦性保持警惕;既对理性的压抑特质保持清醒,又寻求理性超越的可能。审美功利性价值向度的生成,体现为对前在价值取向的审慎反思和对审美功利性价值取向的明确提出。一是反思理论性遮蔽,走向现实性敞开。理论性遮蔽的哲学基因是本质主义的美学研究惯习,主要表现为对范畴的过度纠缠,以范畴的本质为求索对象,没有向现实和实践敞开,包括向审美自由、审美平等以及大众的现实生活敞开。二是反思精英立法,走向文化阐释。精英的美学立法没有充分考虑大众的审美实践,不断地代替大众进行着大众审美想象,而大众感受不到美学的启迪、教诲或者情投意合,美学和大众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因此,美学不得不走向阐释,但不是独断式的精英阐释,而是探究式的阐释,这种阐释不追求单一阐释的权威性,而追求多样阐释的合法性。叁是反思创造型自由,走向守护型自由。审美创造型自由取向试图依靠感性生命的无限张扬来实现自由;审美守护型自由取向试图依靠一种有限的理性和清醒来实现自由;前者寻求无根基的超越,后者寻求超越无望之后的批判。在大众文化时代,审美功利的守护型自由更具现实性。对审美功利性理论进路的指明,是对相关的重要理论资源进行发掘和重构。一是实用主义进路。实用主义美学理论,放弃形而上学式的美学研究范式,以有益和有用作为理论旨归。实用主义推崇教化哲学,对系统哲学进行了批判,倡导后哲学文化,以此来拆解哲学文化,把启示、救赎和反讽作为重要的审美功利实现路径。二是交往进路。审美功利交往转向是针对美学研究与大众审美实践之间的断裂展开的,这种断裂主要表征为精英话语和民粹话语的各自独白,而有限的通俗化、有限的媒介化和有限的大众化为走出独白状态提供了契机。叁是批判进路。批判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单向度的审美实践,批判的对象包括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技术主义意识形态、娱乐意识形态、身体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关注人的现实,求解现实中存在的压制,不断为人更好地生存指出乌托邦或者是现实的出路。通过对大众文化实践的深描,审看大众文化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的审美功利性问题。大众文化的流水线式作业,其最大价值是实现了大众的文化可接近性的最大化,但是也存在着文化生产“麦当劳化”的隐忧;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不断与权力和资本合作以实现自身的权力化,这种情形需要警惕,需要一种“批判性的媒体教育学”加以抵制;大众审美接受的功利性倾向也日益凸显,具体表现为自我实现的冲动、功利性阅读、身份识别的功能、消遣和娱乐的需要。在这些审美功利性实践过程中,意义再生产的可能和限制的问题非常重要,本文给予了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5-05-01)
王露[3](2013)在《浅论文学批评审美功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识包含着对文学作品的感性体验,也潜藏着理性的审美判断;通过对文学批评中的审美意识、审美和功利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阐释文学批评的审美特性和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本文来源于《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顾准[4](2012)在《审美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是一种移情,它体现为人之为人的精神愉悦的或是灵魂净化的,可能达到思想的启悟,体现为灵魂的终极关怀。正由于无功利无厉害,没有实际目的,拒绝物欲,审美才是精神的高蹈,然而审美的"无功利",却是以"有功利"为历史与心理前导的。原古巫术的目的与功利意识,为原始审美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实际功用形式和原始文化态度,为原始审美意识发展提供土壤;审美和日常生活联系,呈现由功利向非功利的过度和转化。审美在功利性转化为非功利性的过程感受精神的愉悦。(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2年22期)
刘雁[5](2011)在《墨家思想的审美功利性及其存在的缺陷》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通过阐释"美"字的含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论述审美功利性的内容和意义,结合墨家思想审美功利性产生的社会背景,探讨墨家代表作《墨子》中"唯贤是用,以天为法,兼爱天下"的政治观念,"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强本节用"的经济观念,"博大精深,实用辩证,修身治国"的文化观念,"不义不战,攻守有道,防患未然"的军事思想,最后分析墨家思想的审美功利性存在的不足,借此全面考察墨家思想的审美功利性。(本文来源于《咸宁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魏贤梅[6](2011)在《语文课堂的教改不能走进审美功利性的误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都日益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不能再像工业流水线一般,一味的传授知识,而应该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期刊2011年01期)
张静[7](2008)在《审美功利性及对当下文化的渗透》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是多层面的整体关系的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始终纠缠着功利性目的,它选择了精神却并不否定实用,它选择了情感和愉悦却并不排斥理性和认知,中西方文艺观因各自文化传承和地源因素的影响,对审美功利性的表述各有侧重,但审美有功利性的观点是主流,而且这种观念正影响着当下的文化现象。(本文来源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董学文,李志宏[8](2008)在《文艺的审美功利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一阐述,非常准确地看到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文化发展与民族自立、国家富强、(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08-02-05)
刘求长[9](2005)在《审美功利性形态的变迁:从显性功利到隐性功利》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的本性决定人类具有审美能力。在早期的人类社会里,审美观念中审美与功利是紧密联系的,中外最早的艺术史资料和美学史资料都证明了这一点。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发展,审美活动的功利性逐渐退隐,由显性功利变为隐性功利。在人类心理发展史上,功利、道德都是先行先在的,它们必然积淀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形成审美的隐性功利性。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永恒的审美理想。(本文来源于《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王福雅,蒋满凤[10](2005)在《自由、超越与诗意的救赎——对审美功利性与超功利性问题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是基于对功利性目的的追求,却以超越功利性目的为其最高境界。实际上,审美的超功利性缘于对其功利性的反思、拓展和超越,它是一种由世俗的功利转化而来的“诗意功利”,相通于20世纪前半期中国美学界形成的“审美功利主义”思想。由于这种诗意的功利性,审美便具有了实现“救世”之功用的充分可能性。“自由”和“超越”是审美活动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既是审美活动的功利性所在,也是其超功利性质的依归。(本文来源于《湖北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审美功利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语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众文化的创生、发展和繁荣是其最大标志,而审美功利性的突出又是大众文化的基本现实。审美活动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始终在一张功利的大网中发生和存续,必然与现实中的权力、利益、道德、政治等发生难以阻断的关系。所以,审美功利性研究是美学面向现实开展反思的需要,是对大众审美实践开展介入性批判的需要,更是时代对于美学研究的问题化召唤。市场经济的发展、权力管制的松动、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为大众文化的感性活跃提供了现实基础。这种感性活跃又以难以遏制的力量在审美实践中充分开展,进而构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实践中的功利性在场。这种功利性有着个体功利和社会功利之别,个体功利性体现为文化政治中的权力实现,社会功利性体现为审美功利实践在社会整体层面发挥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审美功利的实现是在感性愉悦和理性超越的悖论中实现的,既要肯定大众审美感性愉悦的合法性,又对感性愉悦过度可能产生的沉沦性保持警惕;既对理性的压抑特质保持清醒,又寻求理性超越的可能。审美功利性价值向度的生成,体现为对前在价值取向的审慎反思和对审美功利性价值取向的明确提出。一是反思理论性遮蔽,走向现实性敞开。理论性遮蔽的哲学基因是本质主义的美学研究惯习,主要表现为对范畴的过度纠缠,以范畴的本质为求索对象,没有向现实和实践敞开,包括向审美自由、审美平等以及大众的现实生活敞开。二是反思精英立法,走向文化阐释。精英的美学立法没有充分考虑大众的审美实践,不断地代替大众进行着大众审美想象,而大众感受不到美学的启迪、教诲或者情投意合,美学和大众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因此,美学不得不走向阐释,但不是独断式的精英阐释,而是探究式的阐释,这种阐释不追求单一阐释的权威性,而追求多样阐释的合法性。叁是反思创造型自由,走向守护型自由。审美创造型自由取向试图依靠感性生命的无限张扬来实现自由;审美守护型自由取向试图依靠一种有限的理性和清醒来实现自由;前者寻求无根基的超越,后者寻求超越无望之后的批判。在大众文化时代,审美功利的守护型自由更具现实性。对审美功利性理论进路的指明,是对相关的重要理论资源进行发掘和重构。一是实用主义进路。实用主义美学理论,放弃形而上学式的美学研究范式,以有益和有用作为理论旨归。实用主义推崇教化哲学,对系统哲学进行了批判,倡导后哲学文化,以此来拆解哲学文化,把启示、救赎和反讽作为重要的审美功利实现路径。二是交往进路。审美功利交往转向是针对美学研究与大众审美实践之间的断裂展开的,这种断裂主要表征为精英话语和民粹话语的各自独白,而有限的通俗化、有限的媒介化和有限的大众化为走出独白状态提供了契机。叁是批判进路。批判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单向度的审美实践,批判的对象包括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技术主义意识形态、娱乐意识形态、身体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关注人的现实,求解现实中存在的压制,不断为人更好地生存指出乌托邦或者是现实的出路。通过对大众文化实践的深描,审看大众文化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的审美功利性问题。大众文化的流水线式作业,其最大价值是实现了大众的文化可接近性的最大化,但是也存在着文化生产“麦当劳化”的隐忧;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不断与权力和资本合作以实现自身的权力化,这种情形需要警惕,需要一种“批判性的媒体教育学”加以抵制;大众审美接受的功利性倾向也日益凸显,具体表现为自我实现的冲动、功利性阅读、身份识别的功能、消遣和娱乐的需要。在这些审美功利性实践过程中,意义再生产的可能和限制的问题非常重要,本文给予了深入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功利性论文参考文献
[1].黄宗圆.浅析现行小语教材选文的审美功利性问题[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
[2].张强.面向大众文化语境的审美功利性研究[D].辽宁大学.2015
[3].王露.浅论文学批评审美功利性[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4].顾准.审美功利性与非功利性[J].文教资料.2012
[5].刘雁.墨家思想的审美功利性及其存在的缺陷[J].咸宁学院学报.2011
[6].魏贤梅.语文课堂的教改不能走进审美功利性的误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
[7].张静.审美功利性及对当下文化的渗透[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
[8].董学文,李志宏.文艺的审美功利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文艺报.2008
[9].刘求长.审美功利性形态的变迁:从显性功利到隐性功利[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
[10].王福雅,蒋满凤.自由、超越与诗意的救赎——对审美功利性与超功利性问题的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