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最大震中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震中,智利,天水,震级,曲线图,加速度,厚度。
最大震中距论文文献综述
秦满忠,李顺成,刘旭宙,张淑珍,张元生[1](2015)在《核幔界面衍射波P_(diff)震相最大记录震中距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智利MS8.8特大地震在甘肃数字测震台网记录的最大震中距达179.7°,通过读取该地震初至震相的观测走时,计算该震相的平均观测慢度为4.104s/°,与Pdiff震相的理论慢度4.439s/°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甘肃数字测震台网和甘东南野外观测流动台阵独特的地理位置,记录到了至今全球最大震中距(179.7°)的核幔界面衍射波Pdiff震相;Pdiff震相起始观测走时明显滞后于IASP91理论走时;核幔界面复杂的形态对不同方位传播的Pdiff震相观测走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乔建平,蒲晓虹,王萌,杨宗佶,石莉莉[2](2009)在《汶川地震滑坡的分布特点及最大震中距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5.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大规模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这些震害地区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形态,形成多处堰塞湖,毁坏民房和道路,使之成为严重的次生滑坡灾害危险区域。以成都市的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大邑县地震区为研究区,分析了滑坡分布与震区地质地貌条件和宏观烈度的统计关系。在确定宏观震中位置的基础上,采用最大地震滑坡震中距方法研究了不同规模滑坡的分布特点,并得到了线性分布的规律。(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吴启民,毛森林,刘东声,缑亚江,陈兰新[3](2000)在《天水地震台最大振幅面波与初至波到时差和震中距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天水地震台SK地震仪近年来记录的 338个震例的资料 ,用最小二乘法求出最大振幅面波与初至波到时差同震中距的关系式 ,并与J B表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 ,用J B表计算出的震中距与实际震中距的偏差较大 .用本文给出的关系式和走时表估算震中距可以缩小误差 ,提高定位精度(本文来源于《西北地震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H,H,米哈依洛娃,A,M[4](1995)在《北天山最大水平加速度与震级和震中距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定地震危险性,在土层的最大加速度曲线中,研究加速度振幅衰减函数的意义重大,这对于近场尤其如此。在北天山地区,积累的强地面运动资料(共268个记录)大部分是远场的,仅对于一个地震—1990年震级为6.3的巴索伦斯克()地震一有两个台站获得到近场记录。因此,仅仅根据部分资料要想得到最大加速度与震级、震中距的经验关系那是不可能的。对世界强运动有代表性的资料进行总结后得到某些关系,在北天山地区研究了利用这些关系的可能性。由大量这种形式的关系式中选出了阿布季达耶夫()(1979)、卡姆布别尔()(1981)和福库史玛()塔那卡()(1990)的关系式,研究了数据值Ig(Ap/AH)随震级和震中距的分布。此处AP是根据这些关系式中的每一个计算出的加速度值;AH是在水平分量上观测到的最大振幅。实验观测资料与由卡姆布别尔和福库史玛,塔那卡所得到的修订了的全球关系式显出令人满意的相符。与阿布季达夫相比,当M≥5.5时是可以使用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在其它区域所得到的关系式之使用标准,应用时具备两个条件:(1)在所有震级和震中距的取值域中,数值lg(AP/AH)的分布由中值附近趋向零;(2)均方差值不超过0.40个对数单?(本文来源于《内陆地震》期刊1995年02期)
李强[5](1982)在《P波最大振幅和相应周期之比随震中距的变化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地震P波在地震学方面被广泛的用来研究和讨论问题。因此掌握P波最大振幅和相应周期之比随震中距的变化关系是非常有益的,在我国地震资料的分析处理中,人们早就发现P波的影区存在,但影区的范围多大说法不一,其中绝大多数人是引用Gutenberg,Richter等人的国外某一地区或世界范围的平均结果,本文是依据我国的观测资料对我国P波的影区及随震中距的变化情况进行讨论,同时给出我国P波变化曲线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1982年01期)
最大震中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大规模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这些震害地区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形态,形成多处堰塞湖,毁坏民房和道路,使之成为严重的次生滑坡灾害危险区域。以成都市的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大邑县地震区为研究区,分析了滑坡分布与震区地质地貌条件和宏观烈度的统计关系。在确定宏观震中位置的基础上,采用最大地震滑坡震中距方法研究了不同规模滑坡的分布特点,并得到了线性分布的规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最大震中距论文参考文献
[1].秦满忠,李顺成,刘旭宙,张淑珍,张元生.核幔界面衍射波P_(diff)震相最大记录震中距探讨[J].地震学报.2015
[2].乔建平,蒲晓虹,王萌,杨宗佶,石莉莉.汶川地震滑坡的分布特点及最大震中距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9
[3].吴启民,毛森林,刘东声,缑亚江,陈兰新.天水地震台最大振幅面波与初至波到时差和震中距的关系[J].西北地震学报.2000
[4].H,H,米哈依洛娃,A,M.北天山最大水平加速度与震级和震中距的关系[J].内陆地震.1995
[5].李强.P波最大振幅和相应周期之比随震中距的变化关系[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