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E琥珀酸酯抑制淋巴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信号传导机制研究

维生素E琥珀酸酯抑制淋巴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信号传导机制研究

肖浩文[1]2003年在《维生素E琥珀酸酯抑制淋巴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信号传导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 维生素E(VE)是一组生育酚与生育叁烯醇衍生物的总称,是体内具有广泛生理功能的重要脂溶性维生素和天然抗氧化剂,其潜在的肿瘤预防和治疗肿瘤作用受到极大的关注,并以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形式的活性最为广泛,有效。在体内外实验研究中,VES表现出抑制多种肿瘤发生发展的抗瘤特性,但对人类不同类型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较少。 从生物学角度出发,肿瘤的发生及其恶性增生与以细胞周期素(cyclins)、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s)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CKIs)为核心的细胞周期调控系统的调节紊乱,细胞增殖失控密切相关。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2(CDK2)是目前公认的最重要的细胞周期蛋白之一,VES如何通过CDK2干扰细胞周期,调控肿瘤细胞增殖报道较少。 肿瘤的发生、发展不仅与细胞增殖有关,亦与细胞凋亡相关,Bcl-2/Bax是一对分别抑制和促进细胞凋亡的重要调节蛋白,VES对Bcl-2/Bax蛋白表达相对比率的影响报道较少。 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是哺乳动物细胞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s)信号系统的一员,有报道指出JNK信号途径在VES诱导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未见实验证实。 目的意义 一、明确VES体外对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二、明确CDK2、Bcl-2/Bax和JNK信号途径在VES阻遏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信号传递网络中的作用,探讨VES阻遏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信号传递网络调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叁、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揭示VES抗肿瘤作用机制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为VES治疗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作用机理提供重要依据,也为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材料和方法 一、荧光显微镜、细胞计数、PI染色后FCM技术,分别观察VES影响Raji细胞的生长曲线,诱导Raji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进程的变化。 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vES作用后,Raji细胞内CDKZ、Bcl一2和Bax蛋白表达的变化。 叁、westem一B10tting方法检测vEs对Raji细胞内用K蛋白活性及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一、vES和VE体外对Raji细胞的生长均具有程度不一的抑制作用,并表现出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的关系,VES作用48h后,5 pg/ml vEs组的抑制率为28.33%,10协留ml VES组为45.83%,而20 pg/ml VES组则达到了85.83%。用终浓度为20 p g/ml的vEs作用细胞24h,48h,72h后,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30.16%,85.83%,100%。VES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强于VE。 二、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在DNA直方图上Gl峰前出现一个明显的亚二倍体峰(亚Gl峰,即凋亡峰),并随VES的浓度增加及作用时间增长而增高,具有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VES作用24h后,VES浓度分别为5 pg/ml,10pg/ml,20协创ml的细胞凋亡率为23.9%,32.0%,46.2%。用终浓度为加p g/ml的VEs作用细胞24h,48h,72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6.2%,68.5%,89.1%,结果表明VE剂量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同剂量的VES组。 叁、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啊i细胞经vES作用后,与对照组相比,GO/GI期细胞增多,而S期细胞减少,细胞被阻滞于Gl期。 一3- 四、VES作用后,细胞内CDKZ蛋白、Bcl一2蛋白表达下降,Bax蛋白表达增加。 五、vES处理Raji细胞后,磷酸化型JNK蛋白在处理后6h显着增加,12h达到高峰,并持续24h,而非磷酸化型JNK蛋白无显着变化。结论 一、vES体外对Raji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促进凋亡的作用。 二、VES可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DKZ蛋白表达,从而阻滞细胞周期的进程,发挥抗肿瘤作用。 叁、VES通过影响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一2旧ax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抗肿瘤的途径之一。 四、VES是JNK的激活因子,JNK信号通路的激活在VES影响肿瘤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继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王伟琼[2]2014年在《维生素E琥珀酸酯对NB4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检测在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细胞增殖分化及RAR-α蛋白表达水平的作用。方法:1.细胞增殖的测定:取体外培养的对数生长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细胞,分别应用10μmol/L,20μmol/L,30μmol/L,40μmol/L维生素E琥珀酸酯处理NB4细胞72小时,收集细胞并应用台盼蓝染色计算细胞存活率。2.细胞分化的测定:取体外培养的对数生长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细胞,分别应用10μmol/L,20μmol/L,30μmol/L,40μmol/L维生素E琥珀酸酯处理NB4细胞72小时,收集细胞并应用NBT还原实验检测细胞分化情况。3. RAR-α蛋白测定:应用Western blot方法。上述对数生长期NB4细胞分别经VES(20μmol/L)、ATRA(1μmol/L)、VES(20μmol/L)联合ATRA(1μmol/L)处理48小时,并设空白对照组;收集细胞,提取蛋白质后测定RAR-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维生素E琥珀酸酯对NB4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10μmol/L,20μmol/L,30μmol/L,40μmol/L维生素E琥珀酸酯处理NB4细胞72小时,活细胞比率分别为89.13%、90.85%、73.95%、72.79%2.维生素E琥珀酸酯对NB4细胞分化的影响:用10μmol/L,20μmol/L,30μmol/L,40μmol/L维生素E琥珀酸酯处理NB4细胞72小时,并设置空白对照组。其NBT阳性比率分别为21.17%、27.33%、9.50%、6.00%;对照组NBT阳性比率为1.67%。3.维生素E琥珀酸酯对NB4细胞RAR-α蛋白表达的影响:联用VES(20μmol/L)及ATRA(1μmol/L)组48小时后PML/RAR-α融合蛋白总量较单用ATRA(1μmol/L)组增加,单用VES(20μmol/L)组及联用VES(20μmol/L)及ATRA(1μmol/L)组48小时后的野生型RAR-α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及单用ATRA(1μmol/L)组。结论:VES抑制NB4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分化;VES,或者与ATRA联合,能够诱导NB4细胞高表达RAR-α和PML-RAR-α蛋白。

李红卫[3]2005年在《α-生育酚琥珀酸酯的合成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α-生育酚琥珀酸酯( α-tocopheryl succinate, α-TOS) 是维生素E(vitamin E, VE)最主要成分α-生育酚(α-tocopherol, α-TOH)的一种酯化衍生物。近年来研究发现,α-TOS 除作为VE 的供应前体外,还具有α-TOH 所不具有的抗肿瘤生物功效。α-TOS 特异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而对正常细胞和组织没有毒性作用,因而倍受关注。本课题研究合成了α-TOS;对其急性毒性和致突变性进行了研究;以人胃癌SGC-7901 细胞为靶细胞,验证了α-TOS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诱导凋亡的作用,并研究了其发挥作用的分子形式;以S180肉瘤和Ehrlich氏腹水癌小鼠为肿瘤模型,研究了α-TOS 抑制荷瘤鼠肿瘤生长的作用,并探讨了其抑制荷瘤鼠肿瘤生长的机制。1.本研究以α-TOH 和琥珀酸酐为原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反应,合成了α-TOS,合成品结构经HPLC、IR、MS、1H-NMR、13C-NMR 分析鉴定确认。2.α-TOS 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大、小鼠腹腔注射LD50 和小鼠肌肉注射LD50均在1000mg/kg·bw 以上,属于低等毒性物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Ames 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表明α-TOS 无致突变作用。3.α-TOS 可抑制人胃癌SGC-7901 细胞的生长,形态学观察、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10μg/ml 和20μg/ml 剂量的α-TOS 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应用HPLC 检测证明,α-TOS 诱导胃癌SGC-7901 细胞凋亡是以不分解的整体分子形式发挥作用的。4.体内实验结果显示,α-TOS 可抑制S180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延长Ehrlich氏腹水癌小鼠的生存时间,减轻荷瘤小鼠因血小板增多引起的血液粘稠状态,且无降低白细胞的副作用;增强荷瘤小鼠NK 细胞杀伤活性、纠正T 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和CD4+/CD8+比例失调,从而缓解和改善荷瘤小鼠免疫力低下和免疫紊乱状态,激发机体免疫系统并在抑制肿瘤生长过程中发挥作用。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证明,80mg/kg·bw 剂量的α-TOS 可诱导Ehrlich 氏腹水癌小鼠腹水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 实验结果显示,α-TOS 可增强S180荷瘤小鼠瘤组织和Ehrlich氏腹水癌小鼠腹水细胞p-JNK 的表达强度,表明p-JNK 在α-TOS 抑制荷瘤鼠肿瘤

王赟[4]2010年在《DR5抗体诱导白血病细胞系凋亡与DR5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 TRAIL)是1995年Wiley等发现的TNF超家族成员,能够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凋亡而对大多数正常细胞无影响。TRAIL通过与肿瘤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诱导细胞凋亡,目前发现TRAIL有5种类型的受体,其中TRAIL受体1(死亡受体4,death receptor 4, DR4)和RAIL受体2(死亡受体5,death receptor 5, DR5)胞内段含有死亡结构域,能够传递凋亡信号,其他叁种受体:TRAIL受体3(DcR1)、TRAIL受体4(DcR2)和OPG(Osteoprotegerin)可阻断TRAIL诱导的凋亡,称为“诱骗”受体。虽然天然TRAIL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但实验发现某些rhTRAIL对正常肝细胞等有细胞毒性,这使人们对其生物安全性产生了怀疑。研究发现一些抗DR4或DR5的功能性单克隆抗体(mAb)能够模拟TRAIL的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且无肝细胞毒性,因此抗人DR4和DR5的功能性单克隆抗体(mAb)成为目前TRAIL肿瘤生物治疗的新靶点。我们利用重组人DR5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了功能性抗DR5单克隆抗体-mDRA-6,前期研究表明mDRA-6可有效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发现不同肿瘤细胞对其敏感性存有较大差异。虽然肿瘤细胞对mDRA-6敏感性的高低可能与细胞DR5表达、细胞内凋亡信号分子数量及激活状态、细胞内抗凋亡分子变化等诸因素有关,但mDRA-6与细胞DR5结合是启动细胞凋亡的前提,因此推测细胞DR5表达水平是影响mDRA-6诱导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分析白血病细胞DR5表达与mDRA-6诱导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提高细胞DR5表达是增强mDRA-6凋亡诱导作用的有效途径。目的检测不同白血病细胞系细胞表面DR5表达、细胞DR5蛋白表达、细胞DR5mRNA表达水平,分析抗人DR5单克隆抗体mDRA-6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与细胞DR5表达的关系。观察维生素E琥珀酸酯(Vitamin E Succinate; VES)对白血病细胞DR5表达的影响,探讨VES增加mDRA-6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MTT法检测mDRA-6对白血病细胞Jurkat、U937、HL-60、Raji和K56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Annexin V–FITC/PI双染定量分析白血病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DR5表达;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DR5蛋白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细胞DR5mRNA表达。结果1. MTT检测表明,浓度为10μg /ml的mDRA-6作用12h,白血病Jurkat、U937、HL-60、Raji细胞死亡率分别为88.25%, 61.43%,59.76%,21.98%,K562的细胞死亡率仅为5.23%。5μmol/L、10μmol/L、20μmol/L的VES与mDRA-6分别共同作用于Raji和K562细胞,Raji细胞死亡率分别增加至24.67%(P﹥0.05)、35.65%(P<0.01)和40.22%(P<0.01);K562细胞死亡率增加至6.00%(P﹥0.05)、7.89%(P<0.01)、8.67%(P<0.01)。2. AnnexinⅤ/PI双染检测5μg/ml的mDRA-6作用白血病细胞12h,Jurkat、U937、HL-60、Raji和K56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5.96%、50.22%、48.11%、23.40%和7.20%。2μg/ml的mDRA-6单独作用Raji、K562细胞16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0.79%和7.74%,2μg/ml的mDRA-6与10μmol/L的VES共同作用Raji、K562细胞16h,细胞凋亡率分别增至43.18%和16.99%。3.白血病细胞Jurkat、U937、HL-60、Raji和K562细胞表面DR5表达分别为94.8%、74.71%、58.66%、42.35%和14.92%;Jurkat、U937、HL-60、Raji和K562细胞表面DR5表达与mDRA-6诱导的细胞凋亡呈明显正相关(r=0.9712,t=7.063,p<0.01)。10μmol/L的VES作用Raji、K562细胞12h后,细胞膜DR5表达率分别增加至70.08%和16.38%。4.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显示,细胞DR5蛋白表达强弱依次为Jurkat、U937、HL-60、Raji和K562。Raji和K562细胞DR5蛋白基础表达量较少,5μmol/L、10μmol/L、20μmol/L的VES分别作用于Raji和K562细胞12h,Raji和K562细胞DR5蛋白表达量均增加,10μmol/L、20μmol/L的VES诱导DR5蛋白表达增加显着。5.白血病细胞系Jurkat、U937、HL-60、Raji和K562细胞DR5mRNA相对量分别为:306.82±106.36,214.48±93.56,198.47±78.45,123.68±67.23,45.29±26.39;Jurkat、U937、HL-60、Raji和K562细胞DR5mRNA表达与mDRA-6诱导的细胞凋亡呈明显正相关(r=0.9915,t=13.22,p<0.01)。20μmol/L的VES作用Raji细胞12h,细胞DR5mRNA表达显着增加(p<0.05),5μmol/L、10μmol/L的VES作用Raji细胞12h及5μmol/L、10μmol/L、20μmol/L的VES作用K562细胞12h,虽能使细胞DR5 mRNA表达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 mDRA-6能够诱导人白血病Jurkat、U937、HL-60、Raji和K562细胞凋亡,但不同白血病细胞系细胞对mDRA-6的敏感性不同。Jurkat、U937、HL-60、Raji和K562细胞表面DR5表达及DR5mRNA表达与mDRA-6诱导的细胞凋亡呈明显正相关,白血病细胞系细胞对mDRA-6的敏感性不同与细胞DR5表达差异有关。2. VES增加Raji和K562细胞膜DR5表达、DR5蛋白表达及DR5mRNA表达,同时能够增强mDRA-6对白血病细胞系Raji和K562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VES增加Raji和K562细胞DR5表达可能是其增强mDRA-6凋亡诱导作用的机制之一。

张辉云[5]2016年在《天然活性成分强心甾类固醇的靶向前体药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强心甾类固醇(cardiotonic steroids,CTS)是一类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类化合物,一般分为两类:五元内酯环强心苷类(如洋地黄苷、毛地黄强心苷、G-毒毛旋花子苷)和六元内酯环强心苷类(如蟾蜍甾类、海葱类)。近年来,强心甾类固醇在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生长和诱导癌细胞凋亡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其在临床上预防和治疗癌症效果方面也倍受期待。强心苷药物地高辛、毒毛花苷G和半合成药物UNBS1450等已投入到临床肿瘤治疗研究中,然而疗效却远远未达预期。将强心甾类固醇物质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如心脏毒性大、临床治疗窗窄、药物递送率低以及肿瘤组织靶向性差等。因此,强心甾类固醇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依然有很长的路。目前,研究趋向于开发无心脏毒性而抗肿瘤活性增强的先导化合物。本文从香加皮和北葶苈子中筛选得到六种强心甾类固醇成分,体外抑瘤实验证实六种强心甾类固醇成分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以提取得率、前药合成工艺难易程度为考虑指标,选择从香加皮提取得到的杠柳苷元(强心甾类固醇糖配体成分)和杠柳次苷(强心苷类成分)为研究对象,合成高效低毒的靶向前体药物和靶向纳米前药,并对靶向偶联物前药和纳米前药进行了体内外评价,为强心甾类固醇临床肿瘤治疗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第一章强心甾类固醇的抗肿瘤研究及前体设计在提高肿瘤靶向性和活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本章对天然活性成分强心甾类固醇的抗肿瘤机理及前体药物设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阐述了本文研究对象,即杠柳苷元和杠柳次苷的研究现状。针对杠柳苷元和杠柳次苷应用面临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了解决方案,确立了立题依据和设计思路与构想,为本论文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天然产物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筛选及其结构分析本章选择天然产物北葶苈子和香加皮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活性追踪法从香加皮和北葶苈子中筛选分离得到六种具有细胞毒性的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二维图谱、质谱和红外图谱进行了结构分析。考察了六种活性成分的体外抗肿瘤活性。1、天然产物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筛选:以水提取北葶苈子后浓缩成浸膏,乙醇沉淀蛋白,用乙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萃取,各部位各部位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显示,二氯甲烷和正丁醇部位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肿瘤活性。采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活性部位,从二氯甲烷部位筛选得到活性成分1,得率为0.0013%,从正丁醇部位筛选得到活性成分2和3,得率分别为0.00071%和0.000043%。以同样的筛选方法,从香加皮正丁醇部位中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4,得率为0.038%。化合物4经过酸水解和酶水解分别得到化合物5和6,得率分别是0.0153%和0.02295%,均显着高于北葶苈子化合物1-3的提取得率。2、活性成分的结构鉴定及抗肿瘤活性比较: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二维图谱、质谱和红外图谱对活性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化合物1-3经鉴定分别为葶苈苷、伊芙苷和伊芙双苷,均为首次从北葶苈子中筛选得到的化合物。从香加皮中筛选得到的化合物4-6,经鉴定分别是杠柳毒苷、杠柳苷元、杠柳次苷。该六种化合物均为强心甾类固醇成分。MTT法考察了单体成分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体外细胞毒性结果显示,杠柳次苷的抗肿瘤活性最强(对MCF-7的IC50为0.019±0.012μg/m L),构效关系表明,强心苷结构中糖的数目和种类对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强心甾类固醇成分对肿瘤细胞的毒性明显强于5-Fu,而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小于5-Fu。第叁章奥曲肽偶联杠柳苷元靶向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奥曲肽(OCT)被临床应用于治疗和诊断SSTRs高表达恶性肿瘤,随着其在肿瘤造影中的成功利用,亦被用于药物肿瘤传递系统中。本章采用直接酸水解香加皮正丁醇部位分离纯化得到杠柳苷元(PPG),其得率显着提高,为0.048%。以杠柳苷元为研究对象,合成了奥曲肽-杠柳苷元(OCT-PPG)的偶联物,并对各种偶联物进行细胞毒性研究。建立了杠柳苷元在小鼠血浆、脏器和实体瘤组织中的检测方法。考察了杠柳苷元和奥曲肽-杠柳苷元偶联物在小鼠体内组织分布特性。建立了小鼠移植性肝癌(H22)实体瘤模型。评价了奥曲肽-杠柳苷元偶联物的体内抑瘤效果及其心脏和肝脏毒性。1、奥曲肽-杠柳苷元偶联物的合成及其体外细胞毒性的评价:采用酸水解法制备杠柳苷元。经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鉴定,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杠柳苷元。以丁二酸酐为连接剂,合成得到奥曲肽-杠柳苷元偶联物,分别为奥曲肽(苯丙氨酸)-杠柳苷元偶联物OCT(Phe)-S-PPG、奥曲肽(赖氨酸)-杠柳苷元偶联物OCT(Lys)-S-PPG和杠柳苷元-奥曲肽-杠柳苷元偶联物OCT-2S-2PPG。通过LC-MS、红外、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对上述叁种反应产物进行表征。采用MTT法测定OCT(Phe)-S-PPG、OCT(Lys)-S-PPG和OCT-2S-2PPG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OCT(Phe)-S-PPG对Hep G2的IC50值显着低于PPG,而对L-02细胞的IC50值显着高于PPG,表明与OCT结合后,增强了PPG对Hep G2的细胞毒性,降低了对L-02细胞的毒性。考察了OCT对OCT(Phe)-S-PPG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显示,OCT显着抑制了OCT(Phe)-S-PPG对Hep G2的细胞毒性,表明OCT(Phe)-S-PPG对细胞毒性的增强与SSTRs受体介导的内吞有关。细胞摄取实验也证实了OCT(Phe)-S-PPG能显着增强PPG在Hep G2中的吸收。2、OCT(Phe)-S-PPG的组织分布和药效学研究:建立了杠柳苷元在小鼠血浆、脏器和实体瘤组织中分布的HPLC检测方法。建立了H22肝癌实体瘤小鼠模型。考察了OCT(Phe)-S-PPG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并进行了药效学研究。尾静脉注射给药后,OCT(Phe)-S-PPG能显着提高PPG在瘤组织中的分布,同时降低了PPG在心脏和肝脏组织中的分布。药效学研究结果显示,OCT(Phe)-S-PPG对H22实体瘤的抑制率显着高于PPG组(69.4%vs 52.18%,P<0.01)。病理切片结果显示,PPG组心脏组织表现为心肌细胞呈不规则排列,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肝组织表现为肝细胞索紊乱,肝细胞发生水泡变性、坏死,肝窦变宽和肝窦淋巴细胞增多,与对照组相比,OCT(Phe)-S-PPG组未见明显病理变化。说明OCT(Phe)-S-PPG能显着降低PPG的心脏和肝脏毒性。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杠柳苷元偶联奥曲肽后其对肿瘤细胞和肿瘤组织选择性显着提高,同时降低其体内毒性。第四章奥曲肽偶联杠柳次苷靶向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本章采用酶解法从香加皮分离纯化得到杠柳次苷,其细胞毒性明显强于杠柳苷元。对杠柳次苷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合成了奥曲肽-杠柳次苷(OCT-PPM)的偶联物。对多种偶联物进行了表征和细胞毒性研究。建立了杠柳次苷在小鼠血浆、脏器和实体瘤组织中的HPLC检测方法。考察了杠柳次苷和奥曲肽-杠柳次苷偶联物在小鼠体内组织分布特性。以H22肝癌实体瘤为模型,评价了杠柳次苷和奥曲肽-杠柳次苷偶联物的体内抑瘤效果及其心脏和肝脏毒性。1、酶解法转化杠柳毒苷制备杠柳次苷的条件优化:以酶解转化率为指标,考察了温度、PH值、底物浓度、酶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酶解转化率的影响。最佳条件:温度50℃、反应介质p H=5.0柠檬酸-柠檬酸叁钠缓冲液,底物质量浓度为50 g/L,酶与底物比为0.6:1,反应时间24 h。反应产物相对分子量为534.63,经核磁图谱证实为杠柳次苷,得率为0.075%。2、奥曲肽-杠柳次苷偶联物的合成及其体外细胞毒性的评价:以丁二酸酐为连接剂,合成得到奥曲肽-杠柳次苷偶联物,分别是OCT(Phe)-S-PPM、OCT(Lys)-S-PPM和OCT-2S-2PPM。通过HPLC-UV、红外、核磁共振氢谱对上述叁种反应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证实得到了纯度在95%以上的多种奥曲肽-杠柳次苷偶联物。以MTT法评价各种奥曲肽-杠柳次苷偶联物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OCT(Phe)-S-PPM对肿瘤细胞MCF-7和Hep G2的毒性最强,且显着高于PPM的毒性,而对L-02细胞毒性显着低于PPM。表明OCT(Phe)-S-PPM能提高PPM的抗肿瘤活性并降低对正常肝脏细胞的毒性,具有一定的选择性。3、OCT(Phe)-S-PPM的组织分布和药效学研究:尾静脉注射给药后,PPM在肝脏、肾脏和心脏中分布最多,而在肿瘤组织中分布较少。OCT(Phe)-S-PPM能显着提高PPM在小鼠瘤组织中的分布,并降低PPM在心脏和肝脏组织中的分布。表明OCT(Phe)-S-PPM提高了PPM的肿瘤靶向性和药物递送效率。药效学研究结果显示,PPM和OCT(Phe)-S-PPM组的H22肝癌实体瘤体积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OCT(Phe)-S-PPM对小鼠H22实体瘤的抑制率为69.4%,显着高于PPM组(52.18%,P<0.01)。病理切片结果显示,PPM组心脏组织表现为心肌细胞排列不规则,伴有淋巴细胞浸润。肝组织表现为肝细胞萎缩、肝细胞索变细、肝窦变宽和肝窦淋巴细胞增多,而OCT(Phe)-S-PPM组未见明显病理变化,肝功能检查结果亦显示OCT(Phe)-S-PPM的肝毒性明显小于PPM,表明OCT(Phe)-S-PPM能显着降低PPM的心脏和肝脏毒性。空白对照组的肿瘤组织表现为肿瘤细胞密集和细胞核浓染。PPM组和OCT(Phe)-S-PPM组的肿瘤细胞数量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且细胞呈坏死状态,而OCT(Phe)-S-PPM组表现的更明显,说明OCT(Phe)-S-PPM能提高PPM的体内抑瘤活性。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杠柳次苷偶联奥曲肽后其细胞和肿瘤靶向性得到提高,毒性显着降低,体内抑瘤活性增强,为强心甾类固醇活性成分靶向前体药物关键技术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创新思路和重要参考。第五章氧化-还原感应性PEG化长循环纳米前药的研究本章采用二硫醇二羟基乙酸作为连接剂,将杠柳次苷和维生素E进行偶联形成前体药物。与甲基醚聚乙二醇2000-亚油酸(m PEG2000-LD)混合溶解在乙醇中,通过纳米沉淀法制备成氧化还原感应性的新型PEG化杠柳次苷-维生素E偶联物自组装纳米前药(MPSSV-NPs)。对该纳米前药进行了表征、稳定性和体外释放研究,对大鼠体内药动学参数、H22肝癌实体瘤小鼠体内组织分布和体内抗肿瘤药效进行了考察。1、新型PEG化杠柳次苷-维生素E偶联物自组装纳米前药(MPSSV-NPs)的制备和表征:以二硫醇二羟基乙酸作为连接剂,合成得到杠柳次苷-维生素E偶联物。同时将甲基醚聚乙二醇2000与亚油酸通过酯化反应合成得到m PEG2000-LD,采用ESI-MS和NM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证实合成得到了目标产物杠柳次苷-维生素E偶联物(PPM-S-S-VE)和甲基醚聚乙二醇2000-亚油酸(m PEG2000-LD)。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了杠柳次苷-维生素E偶联物纳米前药(PSSV-NPs)和不同含量m PEG2000-LD修饰的杠柳次苷-维生素E偶联物自组装纳米粒前药(MPSSV-NPs)。以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纳米粒的粒径与Zeta电位。结果显示,随着m PEG2000-LD投入量的增加,其粒径逐渐减少,分散系数均小于0.2。透射电镜观察显示PSSV-NPs和MPSSV-NPs均呈均匀分散的类球状物。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PSSV-NPs在PBS(p H=7.4)介质中不稳定,而MPSSV-NPs在一个月内粒径无明显变化。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显示,MPSSV-NPs中PPM的释放和偶联物的降解均具有氧化还原感应性。2、MPSSV-NPs的药动学、组织分布和药效学研究:MPSSV-NPs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结果表明,经尾静脉注射给药后,与原料药相比,Cmax显着降低,而Tmax、t1/2和AUC0-24 h均显着提高,分别提高到8、91.86和21.68倍。与PSSV-NPs相比,Cmax、Tmax、t1/2和AUC0-24 h均显着提高,分别提高到4.43、2.00、8.99和9.25倍。H22肝癌实体瘤小鼠体内组织分布结果表明,PSSV-NPs和MPSSV-NPs主要分布在肝脏、脾和肺脏器中,且显着高于PPM。MPSSV-NPs在肿瘤组织的分布显着高于PSSV-NPs和PPM,而在心脏中分布与PSSV-NPs无显着差异,显着低于PPM。药效学研究结果显示,PPM、PSSV-NPs和MPSSV-NPs组的H22肝癌实体瘤体积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MPSSV-NPs对小鼠H22实体瘤的抑制率为66.41%,显着高于PPM和PSSV-NPs组。病理切片结果显示,PPM组心脏组织表现为心肌细胞排列不规则、心肌纤维化,伴有淋巴细胞浸润,而PSSV-NPs和MPSSV-NPs组与PBS组无明显差异型。PPM组的肝组织病理切片表现为肝细胞索变细、肝窦变宽和肝细胞萎缩增多,PSSV-NPs组和MPSSV-NPs组的肝组织病理切片表现轻微肝损伤。空白对照组的肿瘤组织表现为肿瘤细胞有丝分裂指数高、细胞密集和浓染的圆形或者椭圆性泡状核,PPM组和PSSV-NPs组的肿瘤细胞数量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且细胞坏死区域面积大于对照组,MPSSV-NPs组细胞坏死状态明显,细胞坏死区域面积大于PPM组和PSSV-NPs组。以上实验结果表明,MPSSV-NPs是一种具有氧化还原感应性的长循环纳米前药,显着延长了PPM体内循环时间、提高了肿瘤组织分布和体内抑瘤效果,为PPM的高效低毒和纳米化靶向给药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关英慧[6]2010年在《氯喹体外抗肝细胞癌作用的实验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肝细胞癌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之一。寻求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及治疗方法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氯喹是老药,具有广泛的生理学效应,以往主要用来治疗疟疾、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近年来发现氯喹具有治疗肿瘤的作用。本研究旨在研究氯喹的抗肝细胞癌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采用MTT法检测氯喹对人肝细胞癌HepG2细胞生长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氯喹对人肝细胞癌HepG2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氯喹对HepG2细胞周期蛋白cyclinB1及NF-кB、p-IкBa、ERK、p-JNK和P38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喹可抑制HepG2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发生G2/M期阻滞而影响细胞周期进程以及通过抑制HepG2细胞周期蛋白cyclinB1表达、抑制NF-кB、p-IкBa及ERK和诱导p-JNK蛋白表达水平促进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增殖有关。本研究结果将为肝细胞癌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并且对老药氯喹用于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曹威[7]2016年在《高粗榧碱诱导吉非替尼抗性非小细胞肺癌凋亡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肺癌是目前全球罹患癌症患者中人数最多的癌症。肺癌分为两类:小细胞肺癌和(SCLC)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其中NSCLC占到肺癌患者的80%。已有许多有效的药物如PD-1和EGFR激酶抑制剂Gefitinib(吉非替尼)和Erlotinib(厄洛替尼)等用于治疗肺癌患者,但是利用Gefitinib治疗一段时间(6~12个月)一般会产生耐药性,然而其中原因目前却知之甚少。EGFR的第790位苏氨酸突变为甲硫氨酸(T790M)和IL-6的异常表达是目前已知的原因。单一的抑制EGFR活性的治疗在NSCLC治疗中是不够的,而第二代EGFR TKIs效果有限。因此需要开发新的药物来最大程度的缓解治疗中的这种耐药性,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们挖掘开发新的治疗药物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库。高粗榧碱(HHT)是一种来源于叁尖杉的化合物,我们对其在吉非替尼抗性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的作用和可能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HHT可以有效地抑制A549和H1975的体外增殖、细胞活力和软琼脂克隆形成的能力,但是这些抑制能力都未影响EGFR。实验中发现HHT诱导了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并且凋亡抑制蛋白MCL1和Survivin表达降低,而这两个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区都有STAT3的结合区。进一步实验发现HHT通过抑制JAK1的活性抑制了STAT3的磷酸化激活。IL-6是赋予细胞耐药性一个重要的细胞因子。实验中发现,HHT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形式,可逆性地抑制IL-6诱导的STAT3激活。多西紫杉醇(DTX)是治疗NSCLC的二线药物,实验中我们发现联合使用这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可以更加有效地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而诱导凋亡。这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组合。此外,我们以H1975细胞异种移植瘤模型在体内环境下评估HHT治疗吉非替尼抗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结果显示,与对照处理组和吉非替尼处理组可以更加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而并未显示出明显的副作用。在分子水平上,体内环境下HHT同样有效的抑制了STAT3的激活,而并未影响ERK和AKT的磷酸化,对肿瘤组织的组织免疫荧光实验进一步确认了上面的结果。以上结果证明了HHT在治疗Gefitinib抗性NSCLC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能。另外,为了改善抗肿瘤药物的传递方式,我们设计、合成并评估了一种星形纳米载药体系TAPP-PCL-b-TPGS,实现了高效载药、可控释放的同时,将化疗与光动力治疗联合起来,为DTX的传递提供了借鉴。

薛晓芳[8]2014年在《知识可视化理论、方法和工具及军事医学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呈爆炸式增长,如何从海量知识中揭示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其结构特征等可视化的信息,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军事医学符合一般科学发展规律,军事医学知识的快速增长需要从大量知识中揭示其发展规律和结构特征。此外,军事医学科学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两型一流发展目标,针对一流的发展目标,需要全面把握国际重要军事医学机构的研究方向及其变化趋势,需要对优势学科、优秀科研团队和优秀人才等进行科技评价。这就需要基于定量分析的知识可视化方法来揭示。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系统分析、综合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梳理了知识可视化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基础、不同学科中知识可视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关联性,提出了情报界的知识可视化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全面梳理了情报界知识可视化方法的分类、流程以及流程中各步骤涉及的数学和计算机方法。采用知识可视化方法集成分析、多元统计方法集成分析、知识可视化工具的综合应用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对科研机构、研究方向、学科领域和研究团队进行了知识可视化试验研究,较好地证明了方法和工具的适用性以及部分不足。重点研究内容及结论分为以下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首先,系统分析了教育界和情报界的知识可视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界的知识可视化概念为“视觉表征应用于改善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知识创造和传递的研究”。发现教育界的研究缺乏可视化作用效果研究,所使用的经典表征方法只是一些图解表示,未形成批量的实际应用范式或工具。情报界的知识可视化可归纳为利用各种数学和计算机辅助方法对科学知识进行图表展示,来揭示科学发展规律和科学知识内部结构特征。其次,探讨了情报界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基础为计量学和知识图谱,将计量学分为统计分析、科学发展规律的数学模型和揭示知识单元结构特征。知识图谱则是将计量学中揭示知识单元结构特征的系列方法集成的系列软件。最后,提出情报界知识可视化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情报界知识可视化的概念:运用数学和计算机辅助方法,以图表等直观方式揭示科学技术产出的文献、专利和成果等知识的数量、质量、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方法。研究内容:衡量知识的量化指标、知识的发展规律和知识的结构特征。并归纳了衡量知识的量化指标的10种常用科学技术指标和7种常用科学计量指标。研究对象:作者/发明者、关键词(主题词)、期刊、学科、引用作者、引用文献、引用期刊、机构、国家/地区和时间等。第二部分:方法和工具研究。将情报界知识可视化分为统计类、数学模型类和结构特征类。系统梳理了知识可视化流程,统计类和数学模型类知识可视化流程为数据获取、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叁个步骤。结构特征类知识可视化的流程为数据检索、数据清理、选择知识单元、构建知识单元关系、数据标准化、数据简化、可视化和解读七个步骤。总结各步骤涉及的方法,其中构建知识单元关系的二维、叁维或多维共现是结构特征类知识可视化揭示研究对象的社会关系结构、概念结构、知识结构等的重要手段。将常用集成工具分为统计分析软件、社会网络软件和专业软件,并描述各软件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根据数据处理需求和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需求选择了本论文试验研究中使用的TDA、TI、BICOMB、SPSS和CiteSpaceII软件和相关方法。第叁部分:应用和实证研究。首先,根据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应用分析,将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按照目的、功能和内涵进行分类。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目的分为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中的知识可视化应用,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功能分为统计类、关联网络类、结构空间类和路径决策类知识可视化。统计类包括科学技术指标、科学计量指标、科学发展规律的数学模型以及一维知识单元数量等的统计。关联网络类是知识节点之间的属性连接关系。结构空间类是从知识的位置关系角度,揭示研究对象在知识空间中的结构。路径决策类是在关联网络类和空间结构类知识可视化基础上加入时间的动态分析考量。将常用内涵分为研究机构、科研方向、研究领域和科研团队知识可视化。然后,针对军事医学机构知识可视化试验研究,选取全军医院为例,基于全军医院的SCI文献和TI专利数据,得出全军医院的研究方向及其随时间变化、军内医院合作及其随时间变化、与外单位合作的原因、重要作者之间的可能合作/竞争领域以及领域的潜在快速发展可能。证明了词共现、机构合作、作者合作、词共现与时间以及机构合作与时间知识单元关系方法能够进行军事医学机构知识可视化研究。但专利地图与专利技术词条共现聚类相比较,专利技术词条共现聚类更适合军事医学机构重要专利技术的领域划分。然后,针对军事医学研究方向的知识可视化试验研究,选取国际重要军事医学机构的研究方向为例,分析了这些机构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其随时间变化,并与情报调研结果比较,证明了基于SCI论文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能够揭示军事医学的研究方向,但还需要增加非英语文献和专利数据的知识可视化揭示才更完善。然后,针对军事医学科研领域的知识可视化试验研究,选取睡眠剥夺领域为例,分析了睡眠剥夺领域的子领域分类、子领域方向随时间变化,领域突现词,重要机构合作、重要作者合作和重要研究基础。证明了主题词共现方法能较好的进行子领域分类,突现词能够揭示领域中的突发研究方向和技术,文献共被引能够揭示领域的重要研究基础。最后,针对军事医学研究团队的知识可视化试验研究,选取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蛋白质组学创新团队为例,分析了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成员、与外部机构合作、作者合作、团队子结构以及团队的重要研究基础。证明了作者合作网络可揭示研究团队的内部结构,文献和期刊共被引能揭示科研团队的重要研究基础。H指数能够评价研究团队和研究人员的学术影响力,但还需要增加发表文献的期刊评价指标、文献的同行评议分值(如f1000分值)以及专利强度指标(如Innography的专利强度分值)等质量评价指标。

李珂, 胡志敏[9]2019年在《迷迭香酸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迷迭香酸(RA)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羟基化合物,常见于多种植物中,如迷迭香和紫苏。它是一些中草药的主要活性成分,有抗炎、抗氧化、抗抑郁的能力,并且同时还具有抗菌作用、抗病毒活性,这些属性增加了对RA及其衍生物的需求,使其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和化妆品领域。本文对其生产方法、药理作用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其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维生素E琥珀酸酯抑制淋巴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信号传导机制研究[D]. 肖浩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2003

[2]. 维生素E琥珀酸酯对NB4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D]. 王伟琼. 郑州大学. 2014

[3]. α-生育酚琥珀酸酯的合成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 李红卫. 哈尔滨医科大学. 2005

[4]. DR5抗体诱导白血病细胞系凋亡与DR5表达[D]. 王赟. 河南大学. 2010

[5]. 天然活性成分强心甾类固醇的靶向前体药物的研究[D]. 张辉云. 江苏大学. 2016

[6]. 氯喹体外抗肝细胞癌作用的实验研究及机制探讨[D]. 关英慧. 吉林大学. 2010

[7]. 高粗榧碱诱导吉非替尼抗性非小细胞肺癌凋亡机理研究[D]. 曹威. 清华大学. 2016

[8]. 知识可视化理论、方法和工具及军事医学应用研究[D]. 薛晓芳.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4

[9]. 迷迭香酸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J]. 李珂, 胡志敏.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

标签:;  ;  ;  ;  ;  ;  ;  ;  ;  ;  ;  ;  ;  

维生素E琥珀酸酯抑制淋巴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信号传导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