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美论文_张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平淡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平淡,美学,诗歌,古代,指数,田园诗,文论。

平淡美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1](2018)在《追求平淡美:非中国古代文艺一以贯之的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平淡美是"文采论"中的一种语言风格美,指在文艺创作和理论方面讲究形式的朴素平淡,即不追求辞藻、声律的华美,讲究诗歌的质朴与平淡美。许多学者认为追求平淡美是中国古代文人所一致追求的审美标准,而笔者以为把追求平淡美作为中国古代文艺一以贯之的传统有失偏颇,平淡美不能统摄整个中国古代文艺的美学思想,故而澄清了中国古代文艺的美学追求,对中国古代文艺美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李东军[2](2018)在《中世和歌:由“妖艳美”到“平淡美”的审美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平安朝后期,从《古今集》到《金叶集》《词花集》的时代,和歌创作同样经历了片面追求"体格声律"的绮靡艳丽的发展阶段。而《新古今集》之后,审美风尚由"词艳"转向"心艳",由"体格声律"转向"兴象风神"。这种转化反映了"幽玄"美学的成熟发展的演变历程,广义的幽玄美以物哀美为基调,妖艳与寂美成为相对的两个极端。此后,浓丽细婉的妖艳美转向清风美、平淡风,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最终平淡美衍生出以寂寥枯淡为基调的闲寂美,而妖艳美则在能乐艺术中得到了继承。(本文来源于《日语教育与日本学》期刊2018年01期)

刘韫哲[3](2017)在《平平淡淡才是真——谈汪曾祺作品的平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汪曾祺是我国当代着名作家,他的文风与作品独立文坛,宛如一抹素净的风景和一丝淡远的炊烟,独特而飘然。细细品味汪曾祺的作品,无论是民间风俗,还是人物命运,亦或是风景描写,都有一种温和淡然的感觉,他的作品,能够使人浮躁的心灵沉淀下来,享受难得的宁静。本文立足于汪曾祺的具体作品,从题材、描写、语言等层面阐述平淡之美的体现,并挖掘蕴含这种美感的原因,分析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平淡美。(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7年12期)

张坤旭[4](2017)在《苏轼平淡美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轼在青壮年时并不是十分推崇平淡之美,但其目睹了宋王朝的由盛转衰,自身也经历了仕途的起起落落,这一切都让他看透了世间的浮华而逐渐倾向于平淡之美。本文试图将苏轼置于宋代的时代语境中,并联系其家庭和个人因素来分析其平淡美思想的形成基础,然后具体分析其平淡美思想的内容、构成特征以及实现方式等。论文的绪论部分首先梳理了平淡美的发展流变,在此基础上可知“平淡美”主要有叁层含义:就个人的自身修为来说,指超脱于物质之外,保持内心的虚静恬淡与平和;就文学创作而言,要有感而发,富于真情实感,而不能刻意为之;就文学风格来讲,指平易流畅、质朴天真的形式与饱含韵味的内容之统一。本文对苏轼平淡美思想所作的讨论也将基于此而展开。其次,本部分对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梳理,并点明了创新之处,简要阐释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探究了苏轼平淡美思想形成的基础,分别就北宋的社会环境与苏轼的家学渊源及人生经历等方面来阐述。首先,北宋时整个社会呈现内敛状态,士人的精神变得沉静起来,审美取向更倾向于高雅淡泊;诗文革新运动进一步发展,扫除了晚唐五代留下的靡丽之风;佛禅思想与儒道进一步相融,为苏轼平淡美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次,苏轼生于“不乐仕宦”(范镇《族谱后录》下篇)的西蜀之地,其父苏洵亦不喜浮艳之风,都在无形当中影响着苏轼的审美取向;而儿时以及贬谪时期的农村生活让苏轼更加超脱淡泊,也为其最终实现平淡美思想提供了客观环境;坎坷的人生经历促使其不断超越现实、超越自己,也使其更加倾向于平淡之美。论文的第二部分为苏轼平淡美思想的概述。首先,通过苏轼对平淡美思想的相关阐释,将苏轼平淡美思想的内涵揭示为“恬静淡泊”、“以他平他”和“旷达超越”。其次,将“平淡”与“豪放”、“自然”两个美学范畴进行辨正,从而更加明确平淡美的内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苏轼对平淡美思想的发展:将平淡美思想由诗歌领域拓展到所有的艺术领域;明确地指出平淡美的形成是随着人生阅历及艺术修养的积累而不断提高的自然过程;强调平淡美思想极富辩证性。论文的第叁部分主要分析了苏轼平淡美思想的构成特征,分别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以及审美理想叁个方面具体而谈。就审美主体来说,是其恬静淡泊的审美心境,主要表现为审美主体的博观约取、虚静以待以及超然物外;就审美对象来说,是其平淡质朴的审美形态,主要表现为审美对象的萧散简远、自然质朴以及老境成熟之美;而就审美理想而言都指向平淡简远,主要由丰富的奇趣、不绝的至味以及萦绕其中的远韵而形成广阔的“意”域。论文的第四部分主要探讨的是苏轼平淡美思想的实现,文章主要从文艺创作和人生实践两个方面来讨论。在文艺创作上,主要体现为在题材上化俗为雅,在语言上不事雕琢,在技巧上无意于佳乃为佳;另一方面则是苏轼苦中得以超越从而体得至味的休闲人生得以实现,主要表现为苏轼在人生中随遇而安、物我两忘,最终得以畅游于世。(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6-13)

霍华德·斯韦尔布拉特,张枕河[5](2016)在《表现平淡 美股进入“后大选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总体而言,上周市场进入了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后的“稳固期”,或者说是“后大选时代”,美股表现较为平淡,标普500指数微跌0.06%。但是仍应该看到各种惊喜仍然层出不穷,标普指数在上周二再度刷新历史高位,这已经是11月8日美国大选以来,标普指数第8次刷新纪(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期刊2016-12-19)

陈琳静[6](2016)在《论诗的平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有华丽美,也有平淡美。春山鸟语花香,妖艳妩媚;夏山葱葱郁郁,苍苍翠翠。——可归于华丽。秋山气韵幽幽,空灵明净;冬山旷达邈然,沉静健稳。——可归于平淡。平淡,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谓之"冲淡"。这是一株脱尽浮艳的花,它不装腔作势,不弄姿色,不争奇斗艳,而每以其天然资质之色和素朴纯净之美为人称是。(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26期)

李伟玲[7](2015)在《陶渊明诗歌艺术之平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在他以前,还没有一个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歌来歌咏田园生活。田园诗是他的独创,其诗歌风格呈现出与其他诗歌迥然不同的平淡之美,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亲切淳真。陶诗的平淡主要是其内容贴近生活,陶诗的淳真主要是富于真情实感。陶诗的内容多为自己亲身经历和感觉。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叙写的事情,均为人们所熟知习见。这些人生日常现实生活中的内容,本身就使读者感(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期刊2015年18期)

伍瑶瑶[8](2014)在《唐宋诗学中的“冲淡”美与“平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冲淡”美和“平淡”美是中国古典美学史上两个重要的范畴。最初,二者都不是用在诗歌批评领域,而是用于人物品评。“冲淡”一词最早见于《晋书·杜夷传》,直到唐代皎然才把它运用到诗论中,后来又有司空图把“冲淡”列为《二十四诗品》第二品。“平淡”最早出现在《人物志》,及至钟嵘在《诗品》里写下“……始变永嘉平淡之体……”后,也才用于诗歌批评。“冲淡”和“平淡”只有一字之差,很多着作都把二者视为彼此可以替代的诗论术语。的确,它们二者有相同的部分。二者在审美取向上都归属于“淡”美这一路;其次,在文化取向上以庄禅,特别是以禅宗为依凭;再次,在创作取向上以陶诗为标榜。“冲淡”美主要表现在中唐诗论和诗人创作中,如王维、司空图、韦苏州。“平淡”美作为宋诗的主要特征已是定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当推梅圣俞、苏黄。“冲淡”和“平淡”有交集,但是二者还有不同的地方。第一,二者在美学意义上不同。从审美特征上看,“冲淡”美表现为灵动飘逸和柔美;“平淡”美则是平易、枯淡、老健。从诗人主体情感角度来看,“冲淡”美之主体表现出超逸、高洁的情感力量;而“平淡”美之主体情感则是内敛的、泰然的。从诗歌境界开拓上来讲,“冲淡”美有丰富、悠远的意境;而“平淡”的宋诗,其意境却不甚明朗。第二,社会审美趣味不同。中唐诗人尚“冲淡”,他们的审美情趣表现在自然景象上,而宋人则聚集于书斋的人文意象。第叁,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冲淡”美多用直寻,不以力致之;“平淡”美是为造语,非以力不能致之。二者是既有亲缘关系,又各具特点。(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7)

龙冬梅[9](2014)在《浅论宋诗平淡美的创作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平淡"作为中国传统文论史、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并不是在宋代才出现的。但已有研究者明确指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平淡美,作为审美理想而确立于成熟的理论自觉之中,应该说,是自宋代开始的。"[1]平淡美可以说是宋代诗学的主流思想,处于宋代时序的重心位置。平淡并非平庸浅俗,而是要求"意新语工,得前人未道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2]。"平淡"作为宋诗学的重要审美理想,在宋代不仅在观念形态上得到重视,而且在实践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4年06期)

王亚博[10](2013)在《禅摄影的平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平淡美是禅摄影意境美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是在质朴无华真率自然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平淡自然,真实生动,意味深远,情、景、理叁者浑然融为一体。平淡美的表现形式有平中有奇、淡中有情、淡中有理叁种。(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13年06期)

平淡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日本平安朝后期,从《古今集》到《金叶集》《词花集》的时代,和歌创作同样经历了片面追求"体格声律"的绮靡艳丽的发展阶段。而《新古今集》之后,审美风尚由"词艳"转向"心艳",由"体格声律"转向"兴象风神"。这种转化反映了"幽玄"美学的成熟发展的演变历程,广义的幽玄美以物哀美为基调,妖艳与寂美成为相对的两个极端。此后,浓丽细婉的妖艳美转向清风美、平淡风,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最终平淡美衍生出以寂寥枯淡为基调的闲寂美,而妖艳美则在能乐艺术中得到了继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平淡美论文参考文献

[1].张超.追求平淡美:非中国古代文艺一以贯之的传统[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

[2].李东军.中世和歌:由“妖艳美”到“平淡美”的审美转向[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18

[3].刘韫哲.平平淡淡才是真——谈汪曾祺作品的平淡美[J].中国文艺家.2017

[4].张坤旭.苏轼平淡美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5].霍华德·斯韦尔布拉特,张枕河.表现平淡美股进入“后大选时代”[N].中国证券报.2016

[6].陈琳静.论诗的平淡美[J].名作欣赏.2016

[7].李伟玲.陶渊明诗歌艺术之平淡美[J].中学语文.2015

[8].伍瑶瑶.唐宋诗学中的“冲淡”美与“平淡”美[D].云南师范大学.2014

[9].龙冬梅.浅论宋诗平淡美的创作意识[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

[10].王亚博.禅摄影的平淡美[J].艺海.2013

论文知识图

古人焚香令人心生想象和向往运用了“框架构图法‘用树叶这个包装设计元代卵白釉蓝釉红釉孔雀绿釉朱熹画像种内蕴着浓和远的平淡是要经过...

标签:;  ;  ;  ;  ;  ;  ;  

平淡美论文_张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