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论文_沈子涵,王仁和,张栏译,杨宇峰,石岩

导读:本文包含了先秦两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先秦,两汉,医书,儒家,漆器,海峡两岸,因病。

先秦两汉论文文献综述

沈子涵,王仁和,张栏译,杨宇峰,石岩[1](2019)在《先秦两汉时期对不寐病因病机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寐是中医最常见的病证之一,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患者睡眠时间、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各部经典就有对不寐的记载,并且对不寐的认识已经形成雏形,为后世医家更深入认识此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着求本溯源的目的,笔者通过对先秦两汉时期的重要中医文献《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进行梳理,细致归纳出本时期对不寐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本病通常与外邪内侵、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失治误治等因素相关,病机总属营卫失和、阳不入阴,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等密切相关。通过梳理不寐的因机理论,以期为本病科研及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马焰瑾,张烁,王群,罗浩,李锦江[2](2019)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养生类医方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养生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医家的青睐与追捧。医籍中有关养生的方药层出不穷,通过对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养生类方书的探索,从方剂分类、药物组成、方药特色等叁个方面分析先秦两汉医家的养生观念。当时医者对于中医药养生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对养生方剂、药物功效、采摘时节、药食配伍、辅药利用、服药方法等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进行了一些总结。更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些思想作为中医早期的养生思想流传至今,被历代医家传承与发扬。因此,先秦两汉简帛中养生类医方的价值值得肯定与发掘。(本文来源于《吉林中医药》期刊2019年08期)

梁秋语,王群,罗浩,张延丞,张烁[3](2019)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对“血”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就目前已经完成整理并公布的先秦两汉出土文献中"血"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并旁参《黄帝内经》和其他先秦两汉传世经典文献,以期梳理出这一时期中医对"血"的认识。整理按照血与生命的联系、血与气及其相关问题、血的转化和相关的禁忌、病证及治疗几个角度进行,结果显示:1)人们关于血的认识,总是以生命作为起点; 2)血与气关系密切,目前出土的文献中以血气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不是气血; 3)血的转化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 4)先秦两汉时期血相关病证很多,血忌日是针灸家时日忌针说的来源。当时的人们对于血的认识包括生理和文化2个层面,并且这2个层面的认识既相对独立、相互交织,又相互影响。(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9年07期)

谷文虎[4](2019)在《致和溯源,盛聚新篇——“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2月1日~12月2日,在中国广东珠海召开了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这是先秦两汉学术研究的又一高峰论坛。会议共提交论文42篇,涉及先秦诸子思想内涵的再探究、先秦两汉制度观念文体以及文学现象的解读、出土文献与金石画像的研究、先秦两汉文学元典分析等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包容性和实用性,体现了精益求精、扎实创新的学术精神。(本文来源于《甘肃高师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洪石[5](2019)在《先秦两汉嵌绿松石漆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嵌绿松石漆器的类型,新石器时代主要是腕饰和头饰,夏、商、西周以觚、豆为基本组合,西汉以杯、盘、案、奁为基本组合。至迟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已能按需制作各种形状的绿松石嵌片。镶嵌方法主要为槽孔式平嵌,绿松石片的分布呈散点式或拼合式,西汉出现地纹式。嵌绿松石漆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很高。云南嵌绿松石漆绘铜腰扣的普遍使用则体现了滇文化特色。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和中原地区陶寺文化以绿松石饰漆器,良渚文化则以玉饰漆器,体现不同地区间的文化联系与差异。(本文来源于《考古与文物》期刊2019年03期)

赵程[6](2019)在《试析先秦两汉史传文学作品的文本肌理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两汉史传文学虽然属于典型的历史叙事作品,但是并不能由此说明转喻的文本构成模式在作品中占到了绝对优势的地位。受中国古代历史意识"通""变""具象思维""情感介入"四个方面特点的制约,史传文本中的隐喻和转喻两种文本肌理形成了平分秋色、相得益彰的局面。通和变的史观决定了历史叙事在时间和因果关系上的转喻,具象思维和情感介入生成了历史叙事在形象和审美关系上的隐喻。最终解释了史传文学具有文学与史学二重性质的深层原因是隐喻与转喻两种话语生成肌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10期)

李竞恒[7](2019)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双首龙玉器源流及其文化含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龙首璜主要以玉为主,最早见于史前红山晚期,至西周开始逐渐流行,在东周时期颇为兴盛,北及晋、中山,南至楚、吴越,乃至西汉南越国墓都有分布。随着双首龙玉器的流行,战国时期也出现了青铜的仿品,多分布于周和叁晋地区。本文通过对史前到秦汉时期大量玉、铜类双首龙璜的研究,结合文献整理,认为这种双首龙造型表现的是古人心目中的虹霓之形,至迟从殷墟时代就将虹视为双首之龙,并能啜饮河水,见之于甲骨卜辞。传世文献中亦多有虹霓饮水、饮酒的记载,或言虹能化为龙,或又化为璜。在古人看来,虹能饮水导致干旱,却也能涸淫雨洪水,是灾祥一体的超自然神物,属于"阴阳不测之谓神"之属,因此古人重之,援其形制以为配饰。(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9年03期)

任鹏程[8](2019)在《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性论和气论是先秦两汉儒家哲学中的两个重要议题。检阅先秦两汉典籍,我们发现,古人论“性”的时候常常涉及“气”,论“气”的时候也常常谈及“性”,甚至有些时候性、气是不分的,以为性中含气,甚至性即是气。性和气的关系十分紧密,究其根源,这与古代宇宙论思想是分不开的。在先秦两汉儒家学者看来,天是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材质。天含有气并能以气生物。这就是说,万物开始于气,气即生存的开端。而生存的本原,在儒家传统哲学中,又与性有关,它甚至便是指性,此即“生之谓性”。因此,先秦两汉儒家学人普遍以为,性含气。或者说,性即是气。这种人性理论形态可称为“气性论”。气论为我们研究人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源于此故,本文将先秦两汉儒家人性论的研究放置于宇宙论视域下进行考察,通过梳理和解读儒家原典资料,并参考当代学人的研究成果,着重阐发从先秦到两汉儒家气论性的不同内涵及其历史演变逻辑。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前言、正文(上中下叁篇)、结语和附论四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缘起、意义、文献综述、写作思路及其方法、创新点及其难点。正文的第一部分是上篇,该部分主要阐述先秦儒家学者以气论性思想的历史演变逻辑及其特点,范围上涵盖第一、二、叁、四章,内容上探讨孔子、郭店儒简、孟子、荀子四者的气性论。我们以为,孔子是儒家学派气性论的开创者,他的“性与天道”致思路线成为后世儒家气性论之根基。在孔子看来,性是人初生所有东西,并且它来源于天。而天含有气,并能以气生物。因此,性作为天的产品,它自然含有气。郭店儒简以为,性是生命的原始状态,而天能够给人以生命,并且儒简将性视为是情气。然而,孔子和郭店儒简都并未对性之属性进行明确分辨,他们以为人性可善、亦可恶,性之善恶取决于后天驯导,或者说,两者持善恶未分的立场。而从孟子开始,性开始有了质的属性,孟子将“性”视为是类似浩然之气的善良之气,善良之气是仁义的发端,这便是性善论。荀子则将“性”视为是不善之气,不善之气是致恶之端。这便是性恶论。由此开出了先秦儒家哲学中以气论性的两个不同致思路向,即善气说与恶气说,同时也形成了传统儒家之中“养气”和“治气”的两种工夫论修养路径,养气重在自然,治气重在人为。正文的第二部分是中篇,该部分主要阐述秦、汉之际儒家学者以气论性思想的历史演变逻辑及其特点,范围上涵盖第五、六章,内容上探讨《易传》、《礼记》二者的气性论。较之于先前的儒家学者,《易传》和《礼记》都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气化宇宙论框架,两者都以为阴阳二气是构成万物的材质,并将阴阳二气引入到人性领域的研究,认为阴阳之气在人便是性。性含有阴阳二气,这是《易传》、《礼记》两者的共同立场。与此同时,《易传》、《礼记》两者都持有“阳尊阴卑”的原则,并开始以阴阳二气论性之善恶,呈现出综合孟子善气说和荀子恶气说的趋势,这反映了在战国末期到西汉初年,儒家人性论与宇宙论相结合的趋势逐步紧密,并且这种思潮推动了汉代儒家性情阴阳说的兴起,从此之后,儒家气性论步入了汉儒性善恶混的阶段。正文的第叁部分是下篇,该部分主要阐述两汉儒家学者以气论性思想的历史演变逻辑及其特点,范围上涵盖第七、八、九、十章。两汉儒家以气论性说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即西汉和东汉。其中,西汉以董仲舒、扬雄最具代表,东汉以《白虎通义》、王充最具为典型。在两汉儒家那里,气化宇宙论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完备和健全,无论是前汉的董仲舒和扬雄,还是后汉的《白虎通义》和王充,这些学者和专着论性都没有逃离出天人之学的致思路线。他们普遍站在天人一气的立场上,或以气之阴阳论人之性情,比如在董仲舒看来,天有阴阳两气,性是天的产品,它自然含阴阳二气,这便是贪、仁之性。或以气之厚薄多寡论性之善恶,比如王充以为,万物都是禀赋元气而生,性亦是气的产物。人身上含有五常之气,亦含有不善之气,所含气的数量决定了性之善恶。所以,性情有善有恶。或者说,性含有善恶相混的气。这是汉代儒家气性论的共同立场。结语部分简明阐述了从先秦到两汉儒家学者以气论性的致思路线及其特点,并且得出几点结论。首先,从气性论发展的演变路线来看,先秦到两汉,儒家气性论的发展呈现出由一元到多元的趋势。古代儒者强调人性中含有气,孔子和郭店儒简二者将人性视为一个整体,并未对性之属性做出明确辨别。到了孟子那里,性开始一分为二。孟子将善气视为人性,善气是仁义的本源。荀子则将恶气称之为性,恶气是性恶的根源。秦、汉之际的《易传》和《礼记》二者表现出将孟荀善气恶气说相融合的倾向,并以阴阳二气论性之善恶。两汉儒家董仲舒、扬雄、《白虎通义》、王充等全部以为,人性是善气和恶气的混合体,这便是性善恶混论。其次,教化制度的设计实以人性论为基础。就功夫论而言,在先秦两汉儒家中存在两个阵营,孟子将性视作是善良之气,善良之气是善的基础,他强调对气的养育,顺着善气自然发展,这便是率性。率性意味着对个体的否定,任由天性的自然呈现。善是率性的结果。这意味着,人性之中不善之气便被忽略,由此导致礼义规章制度合理性的缺失,这是荀子及其以后学者所不能满意的。为此,以天人之学为视角,在天人一气原则的基础上,荀子及后来的性善恶混说者论证了礼乐制度与自然之气的关系,比如以气之阴阳论“叁纲六纪”,以气之阴阳论祭祀之礼,以气之阴阳论刑罚制度等,并极为强调以感应(同气相求)为原理,以乐教为手段进行扬善气抑恶气。附论部分考察了“性”、“气”二字的起源与字形,并总结了先秦两汉儒家对于“性”、“气”两个范畴所含特质及属性的探讨。综而言之,先秦两汉儒家学者论性是以气论、天论、宇宙论等思想为理论基础,普遍将天视为性的最终根源,并以为天能以气生物。或者说,气是生存之始和发端。而气,在先秦两汉儒者那里,普遍含有物质性。因此,由气所构成的产品自然具备物质性。这也就是说,性乃天的产物,它具有材质义,并且性含有气。我们认为,这是先秦两汉儒家学派学者论“性”之通义。这种对人性的理解显然不像宋明理学家们那样,将“性”视为是纯粹而超越的范畴,并且以额外的形而上之理论“性”。另而言之,以气论性(性中含气)不失为一种合理的、且有意义的解读先秦两汉儒家人性论的操作方式。(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1)

计敏[9](2019)在《从政治英雄向智勇之士的转身——先秦两汉之际伍子胥形象流变及其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至两汉时期,伍子胥从英雄形象向忠孝者、军事家、逃难者、智勇者的不同形象逐渐发展,直至《吴越春秋》渐趋完善。促使伍子胥形象的变化既是早期文本自身演变的内在原因,亦有社会教化与娱乐化需求的外在原因。梳理伍子胥形象的演变轨迹并探析其中的原因,有利于深入研究早期文本的特质和文学形象的典型化进程。(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群,熊益亮,赵希睿,张其成[10](2019)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的“痹”与“痿”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痹"与"痿"是中医学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两个概念,虽然目前学术界对二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治疗多有讨论,但尚未涉及出土文献材料的挖掘与利用。在整理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涉及"痹"与"痿"的医学材料的基础上,对其医学内涵进行考察,发现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痿痹"合称,二者之间的联系体现在症状表现上,其区别体现在病因病机方面。同时发现,痹证理论与经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喉与四末均为人体与外界沟通的道路。在治疗方面,当时的技术已经涵盖了药物、导引、施灸等多种疗法,对现代临床对痹证与痿证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先秦两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养生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医家的青睐与追捧。医籍中有关养生的方药层出不穷,通过对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养生类方书的探索,从方剂分类、药物组成、方药特色等叁个方面分析先秦两汉医家的养生观念。当时医者对于中医药养生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对养生方剂、药物功效、采摘时节、药食配伍、辅药利用、服药方法等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进行了一些总结。更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些思想作为中医早期的养生思想流传至今,被历代医家传承与发扬。因此,先秦两汉简帛中养生类医方的价值值得肯定与发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先秦两汉论文参考文献

[1].沈子涵,王仁和,张栏译,杨宇峰,石岩.先秦两汉时期对不寐病因病机的认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

[2].马焰瑾,张烁,王群,罗浩,李锦江.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养生类医方探析[J].吉林中医药.2019

[3].梁秋语,王群,罗浩,张延丞,张烁.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对“血”的认识[J].世界中医药.2019

[4].谷文虎.致和溯源,盛聚新篇——“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甘肃高师学报.2019

[5].洪石.先秦两汉嵌绿松石漆器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9

[6].赵程.试析先秦两汉史传文学作品的文本肌理结构[J].现代交际.2019

[7].李竞恒.先秦两汉时期的双首龙玉器源流及其文化含义[J].中华文化论坛.2019

[8].任鹏程.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9

[9].计敏.从政治英雄向智勇之士的转身——先秦两汉之际伍子胥形象流变及其原因[J].陇东学院学报.2019

[10].王群,熊益亮,赵希睿,张其成.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的“痹”与“痿”探析[J].中医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汉代河图》画像石拓片一 先秦3.3先秦两汉寸期水利工程示意...1 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图2 全国出土先秦两汉时期铁农具数...3.2东汉汴水示意图C据唐元海,...10周家台秦简二十八宿占日廷图是从...

标签:;  ;  ;  ;  ;  ;  ;  

先秦两汉论文_沈子涵,王仁和,张栏译,杨宇峰,石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