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精神自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个体,自由,精神,知识,哲学,课程,语文。
个体精神自由论文文献综述
李经,蒲蕊[1](2014)在《传统传承与个体精神自由——“花儿”进校园散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花儿"能否在学校环境下传承发展,要看其是否具有与学生的个体精神世界建立起"意义联系"的可能性,要在传承的同时,成为个体精神成长的养分。以传承为目的的强制灌输只能损害、限制学生的个体精神自由,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4年01期)
丁玉玫[2](2013)在《“教”需标准“育”更需创新——从洞穴故事谈个体精神自由》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工具理性,而是促进人心灵转向的事业。引导学生追求的也不应该是标准答案,而是答案的标准。盲从标准答案必然遏制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影响着一个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的发展与思想品德的形成。教,应该规范标准,因为一定的标准性可以使教师更正确的引领学生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育,重在培养,一味的用标准模板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3年29期)
郑娜[3](2012)在《自由精神的个体表达与个体精神的自由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当代艺术从来离不开民间力量的推动,离不开艺术家坚持不懈的实践探索。本次展览正是这两股力量彼此结合的又一例证。西南历来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生活习俗乃至语言传承自成一体。民众心性散漫,少有拘束,奇思怪想层出不穷,血性冲动与诗意浪漫相依并存,有别于中原文化与主流思想。云贵高原的原始精神、成都平原的农耕文化、重庆山城的码头习气等等,形成了这片区域异样的文化品质。(本文来源于《画刊》期刊2012年02期)
任金霞[4](2011)在《基于个体精神自由的教师个体教学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目前关于教学哲学的体系建设,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学术或观念层面的。为了更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教师个体教学哲学的理论建构,笔者从精神自由的永恒主题入手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教师个体精神自由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从精神哲学的角度对教学生活中“教师个体精神自由”、“教师个体教学哲学”进行概念分析。把教师个体精神自由与教师个体教学哲学二者结合起来探究它们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从而在精神层面上审视“教师个体教学哲学”,进行其合理性、必然性、意义性的建构。另外一方面,把“个体性”在教学生活的层面上突显出来的必要性上升到理论高度。这些将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教师个人方面的理论依据。具体的研究目的主要是让教育界意识到教师个体教学哲学及其意义,以促进教师终身发展;对教学研究视野的拓宽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教师教育理论的丰富、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教师个体教学哲学的建构提供精神自由层面的依据。本论文以拓宽教师个体教学哲学为目的,以个体精神哲学和逻辑学为指导,着眼于现阶段对教师个体教学哲学的认识,紧密结合当代教师理论的新理念、新思想以及研究成果,在借鉴了国外教师个体教学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一定数量教师关于精神自由和教学哲学认识的现状调查,再对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及其对学生的影响的回馈调查,在以往的对教师个体教学哲学的理解上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对教师个体教学哲学的内涵和外延,教师个体精神自由的界定以及现状分析,对教师个体精神自由和教师个体教学哲学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逻辑和实践层面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个体教学哲学的更高追求或者说是实现的更高价值,以实现教师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本论文在文献研究、概念思维和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以对现阶段教师个体教学哲学已经存在的基本理论和认识为切入点,重点结合教学的根本目的和理念、教师心理学和中小学教学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基于教师个体精神自由的认识,对我国教师个体教学哲学的内涵和特征进行深度思考和分析。最后提出教师个体教学哲学在生存论意义上的必要性拓展。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逻辑思维法、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本论文是以个体精神自由为基础展开的,在主体部分的开始界定了教师个体教学哲学和教师个体精神自由的相关概念,并对教师个体精神自由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哲学分析。在阐述了研究的哲学、逻辑学、心理学基础后,运用概念思维法对“个体性”进行概念界定,阐述教师个体性突显的意义。在接下来的一章中借助逻辑学的概念关系把教师个体教学哲学和教师个体精神自由这两个概念存在的简单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梳理,并对两者在现实复杂情境中存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出单层次的映射和双螺旋的递进关系,并试图用图像表示,并通过其个案得到说明。在论文的最后,笔者从生存论的角度对教师个体教学哲学分别从“隐性’到“显性”;“单一目的”到“多重价值”;“被作用”到“主观能动性”进行拓展。(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1-06-01)
谌安荣[5](2009)在《语文知识教学中个体精神自由的消解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文知识教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在知识与能力这一传统的思维范式中无法彻底解决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只有在个体精神自由这一新的视阈中才能充分显示语文知识的价值。传统的哲学认识论、语文工具观、封闭的知识呈现方式以及知识权威等,从不同方面消解了学生的精神自由。确立动态生成的语文知识观,设计境域化的语文知识,使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知识才能促进学生精神的自由生长。(本文来源于《教育探索》期刊2009年09期)
谭刚[6](2008)在《浅谈我国当代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精神自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教育作为一个人人都要经历的特殊性机制,它对人的一生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蓄含在人的个体中的极其珍贵的精神自由,在每个人的人生中能否得到充分发展与我们学校教育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关联,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来探讨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精神自由的发展起到何种作用,并指出今后学校教育的改革方向。(本文来源于《时代人物》期刊2008年11期)
谌安荣[7](2007)在《语文知识教学与个体精神自由》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一石击起千重浪,语文教育界围绕着语文知识教学这一话题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该如何看待语文知识?语文课程需不需要系统的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包含哪些内容?语文知识教学的意义何在?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可谓仁(本文来源于《语文学习》期刊2007年02期)
郭晓明[8](2003)在《课程知识供应制度与个体精神自由》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课程知识“合法”化的内在机制和操作体系,课程知识供应制度通过控制教育知识的选择、组织、分配和解释而从根本上影响着学习者的个体精神自由。思想自由乃万事之本,凡是与个体精神自由不相宜的课程知识供应制度都必须重构。专制型知识供应制度不可能给学习者以个体精神自由,必须遵循理性自主的原则进行调整。(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与实验》期刊2003年04期)
郭晓明[9](2003)在《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一文中研究指出课程知识的学习不能以牺牲个体精神自由为代价,但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的内在矛盾以及人们对待课程知识的不当态度与方式往往导致学习者个体精神自由的陷落。因而,追寻学习者的个体精神自由,便成为课程哲学以及课程实践的时代课题。 课程学习者的个体精神自由之所以有可能,乃因知识具有“意义性”,即知识并非如人们以往所认为的那样是绝对确定、绝对客观和与价值无涉的,而是可理解的、价值性的和类型多样的,具有与人们的个体精神世界建立起“意义关系”的可能性。 而要使学习者的个体精神自由真正得以实现,则必须重新理解课程及教材,并充分重视学习者的个体精神趋向性、课程知识类型的完整性以及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调整; 课程知识的学习必须遵循“意义标准”,即在“教化”的视野中使课程知识成为个体精神成长的养分,必须在“进化”的视野中看到课程知识在教育场域的内在演化。由此,课程应被理解为“学习者与知识‘对话’的可能情境”。 教材的功能应定位为一个“对话者”,而不是学习的“支配者”,为此,教材的设计应把知识的存在方式作为核心问题,尤其应促进知识的“动姿化”,并以“生态式设计”为基本设计理念。 个体精神自由的完整性以课程知识类型的完整性及学习者与知识的整体交往为前提,因此,课程设计应确保课程知识在结构上的平衡,并研究不同知识类型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贡献在侧重点与方式上的不同,尤其要反思近代以来文化结构的失衡对个体精神自由所造成的后果。 专制式课程知识供应制度是损害课程学习者个体精神自由的强有力因素,中国的课程知识供制度在社会激剧转型的背景下亟待作如下调整:从“国家主导”到“多元权力主体共契”;从一元化意识形态的强行干预到“公共领域”的平等协商。 学习者的“个体精神趋向性”决定着学习者是否内在地要求或珍视自己的精神自由,由此,培植有助于个体精神自由的个体精神趋向性,在个体精神自由的追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个体精神自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工具理性,而是促进人心灵转向的事业。引导学生追求的也不应该是标准答案,而是答案的标准。盲从标准答案必然遏制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影响着一个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的发展与思想品德的形成。教,应该规范标准,因为一定的标准性可以使教师更正确的引领学生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育,重在培养,一味的用标准模板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精神自由论文参考文献
[1].李经,蒲蕊.传统传承与个体精神自由——“花儿”进校园散议[J].黄河之声.2014
[2].丁玉玫.“教”需标准“育”更需创新——从洞穴故事谈个体精神自由[J].课程教育研究.2013
[3].郑娜.自由精神的个体表达与个体精神的自由表达[J].画刊.2012
[4].任金霞.基于个体精神自由的教师个体教学哲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5].谌安荣.语文知识教学中个体精神自由的消解与重构[J].教育探索.2009
[6].谭刚.浅谈我国当代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精神自由的影响[J].时代人物.2008
[7].谌安荣.语文知识教学与个体精神自由[J].语文学习.2007
[8].郭晓明.课程知识供应制度与个体精神自由[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
[9].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