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心理学论文_李胜操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间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理学,民间,民间舞,民间故事,心灵,苗族,哲学。

民间心理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胜操[1](2019)在《进化心理学视角下齐鲁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解析——以山东枣庄民间故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进化心理学的科学解析,进一步确证作为齐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齐鲁民间故事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两性关系、同胞关系、亲子关系、婆(公)媳关系以及社会群体生活等领域,齐鲁民间故事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这种教育价值是通过对人类进化而来的原始心理机制进行有效的调控来实现的。(本文来源于《齐鲁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帅[2](2019)在《民间心理学能否被取消?》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民间心理学”或“常识心理学”(Folk psychology)刚发现时的定义,它指的是潜藏在我们每个人内心之中的一种心理资源,这一资源的发现对心灵哲学的意义非同小可,因而成了近几十年心灵哲学长盛不衰的研究对象。其最重要的成果是催生了取消主义这一新型而激进的物理主义形态的诞生。取消主义者在本体论上所主张的是,不存在民间心理学所断定的心理状态。随着研究的深入,取消论的立场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从最初主张完全抛弃民间心理学到最近出现的“辩证的”取消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斯蒂克。如果我们追溯民间心理学之前的研究结果,那么就不难发现过去的哲学和科学之所以对心灵的认识这一问题上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是因为研究者们心底潜存着“民间心理学”的枷锁,它像一个紧箍一样钳制着人们的认识。因此,当代心灵哲学的当务之急是查清民间心理学的真相、根源、机制、作用和实质。他认为,虽然民间心理学贯穿于我们日常的解释、预测活动之中,并且渗透到了心理学、哲学和经典的认知科学里,但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错误的理论。诸如信念、愿望之类的心理状态就像“金山”“独角兽”一样是不存在的。由此他重塑民间心理学,将其分为“内隐的”和“外显的”两部分。把作为理论部分的民间心理学剔除,保留其作为能力的部分,试图建立一种崭新的、辨证式的取消主义。第一部分主要对民间心理学进行了“地理大发现”,考察民间心理学的来龙去脉。对民间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内容、实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且规范“民间心理学”一词的使用范围,对民间心理学的语词、用法、意义进行界定。阐述了西方传统式的民间心理学样式和权威性的心灵观。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斯蒂克本人早期的“取消式唯物主义”理论。首先他将取消主义者们的一般性主张规定为四种。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演绎出这四种论据的因果联系。其次,他对大多数哲学家和科学家心中所默许的理论提出质疑,沿波讨源地追溯其历史成因。第叁部分主要阐述了斯蒂克取消论立场产生变化的原因。他深入挖掘潜藏在人们内心中的民间心里学资源,通过对塞拉斯学派神话的解剖,他发现我们对自己内部的心理状态的报告可能是错误的。即信念、愿望和其他常识性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心灵的民间心理学假设。因此,他将问题转向认知科学领域,进而发现认知科学通常是试图通过一个内化的、内隐的理论来解释认知和行为能力。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斯蒂克试图重新建立“民间心理学”能力的库存清单。他将民间心理学的能力划分为五种。为了更好的区分,他将其囊括在能力机制清单中的五种能力称之为民间心理学能力的“内隐”部分。将清单机制之外的民间心理学称之为“外显”部分。随后介绍了斯蒂克取消论立场的变化。从之前的“激进式”取消主义转变为现在的“温和式”取消主义。他认为民间心理学应当部分取消而非全部取消。将作为认知结构中的“内隐”能力的民间心理学保留,作为清单能力之外的“民间心理学理论”进行“奥卡姆剃刀”。第五部分作为结尾,阐明了斯蒂克本人对民间心理学的态度。作为理论的民间心理学就像燃素、热量和以太一样,是根本错误的。民间心理学的最终命途仍旧是走向消亡,但是它却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理论图景。在当代心灵哲学的本体论变革中,首当其冲的是做好心灵的“祛魅”工作,我们只有解构了常识和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图式,才能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心灵观。(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谢丹妮,汤晓颖[3](2018)在《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民间工艺美术数字化传承——以广府家具纸上博物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难归根结底是因为维持原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环境与发展趋势不合。在新的媒体时代里民间工艺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最大弊端就是封闭性和保守性,缺少创新性,在面临没有文化认同感、实用性下降等挑战时,被逐渐边缘化。但通过体验、获得基于自身认知的文化观念,使传承不断层,让传统民间美术在未来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是我们对民间美术数字化传承的期望。(本文来源于《艺术与设计(理论)》期刊2018年06期)

张亚蕊[4](2017)在《生态心理学视域下苗族民间信仰的生态潜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心理学认为人来保护自然环境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持续、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也是内心生态潜意识本能的需求。生态潜意识是人与自然之间天生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是人的原始的本性。[1]而苗族的宗教是一种原生态的民间信仰,云贵高原破碎封闭的生活形态,使得苗族人民只能将人从出生在世到死亡的希望寄托于朴素的多鬼神信仰崇拜。本文借助于生态潜意识这个概念从更深的理论层面来分析关注苗族民间信仰的基本形式。(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7年17期)

吴建秀[5](2016)在《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民间舞教学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舞作为一门专业学科,从诞生之日起,人们对其教学法的研究与探索从未停止过,言传身教、目力所及的教学方法仍是目前民间舞课堂上普遍采用的教学法。从心理学的角度寻找突破、丰富课堂,启发思维、激发创作,设计符合专业特色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思维能力,使民间舞课堂教学收到更佳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6年24期)

韩雪军[6](2016)在《论布鲁纳的民间心理学——基于布鲁纳晚年着述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布鲁纳看来,民间心理学主要存在于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中。人们通常将其称为民间社会心理学,甚至更简单地称为"普遍意识"。作为一种学说,民间心理学缘起于20世纪叁四十年代的人类学特别是认知人类学的研究,社会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转向"、科学心理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反叛"为其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民间心理学的核心思想主要由心灵、自我和知识叁个相互关联的信念构成。其中,关于心灵的信念主要包括四种心灵模型,即:模仿的心灵、白板的心灵、互动的心灵和经营知识的心灵;关于自我的信念主要包括自我的本质和自我的建构;关于知识的信念主要包括知识的本质、知识的来源和知识的获得。(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冯启晏[7](2016)在《从文艺心理学视角看走马民间故事的传承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走马镇是重庆市九龙坡区的一个镇子,这里流传着一种由以"走马"为职业的人群口头创作并传承的民间故事,人们通常将其称作"走马故事"。民间故事是一个地方民众或族群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地为走马镇民间故事增加精彩内容,使之人文内涵更加丰富。(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6年07期)

井瑶[8](2016)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民间舞中专课堂教学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娱自乐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一大特性。营造活泼快乐、轻松热情的民间舞课堂氛围,是有效完成教学的一个有利条件。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将积极心理学,借鉴和运用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实践中,并试图提炼和总结出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实施"鼓励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的有效方法,从而提升民间舞蹈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本文来源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李朝旭[9](2013)在《民间文化心理学在曲阜的落地生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记载了民间文化心理学2007 2013在中国曲阜艰辛创建的学科建设历程,汇报给全国心理学同行,求教于四方。西元2007年6月13日(丁亥年四月廿八)晚,在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大楼401教室正式成立"民间心理学研究小组",英文为Folk Psychology Research Team。小组创始成员包括李朝旭副教授、邵景进讲师、陈思远、于福洋、唐海波(06级硕士生)、屈青青、张琳琳,李敏(03级本科生)。其实,当天李朝旭副教授刚在孔子文化学院楼内举行的拜师仪式上,接收了年轻教师邵景进递上的拜师帖。西元2008年3月11日晚,在书法系楼105教室师生共同对那个"建议开展民间心理学研究"(李朝旭,2006)做出了一些新的修补,正式更名为"民间文化心理学",提出了学科标准定义:民间文化心理学(folk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古老分门,肇始于德国学者冯特。它研究主要存在于中下层社会的非官方、非学院式、非典籍规定的行为模式及其背后蕴藏的信仰和观念。4月在重庆的全国社会心理学学术会议上做了题目为《民间文化心理学发凡》的报告。年底学科定义正式发表在《心理研究》第六期上。民间概念研究:包括一些核心概念的内隐理论研究(爱情/友谊、鬼/神仙、死亡、祖先、巫术、荣/辱、送礼等)的字词联想表征,或者原型分析。民间心态研究:网络文本的内容分析。民间信仰研究:尤其是孔子、关公、毛泽东等历史人物的神化研究。研究成果:共有20余项发表,硕士论文7篇,其中中国人"秘密"的研究获中国社会心理学2008年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大学生的毛泽东崇拜研究于2010年获得邓普顿基金会(John Templeton Foundation)资助并应邀赴美国富勒神学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国际学术交流。研究在圣城曲阜开展,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研究的实地调查、搜集史料等方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本文来源于《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11-01)

陈秀[10](2013)在《论民间心理学本体论地位的动摇及其对心灵哲学的解构——基于小悦悦“道德公共事件”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心理学将信念理论作为重要的解释和预言行为的原则,它的核心内容是求助于信念和意图解释人的纷繁复杂的行为。信念理论的发展变迁不仅引发了民间心理学本体论地位和未来命运的激烈讨论,更重要的是,它动摇了多年来一直稳固如山的心灵哲学的根基和地位,由此对现实生活中人们身心问题尤其是对心灵的解构有着极其重要的观照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民间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据“民间心理学”或“常识心理学”(Folk psychology)刚发现时的定义,它指的是潜藏在我们每个人内心之中的一种心理资源,这一资源的发现对心灵哲学的意义非同小可,因而成了近几十年心灵哲学长盛不衰的研究对象。其最重要的成果是催生了取消主义这一新型而激进的物理主义形态的诞生。取消主义者在本体论上所主张的是,不存在民间心理学所断定的心理状态。随着研究的深入,取消论的立场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从最初主张完全抛弃民间心理学到最近出现的“辩证的”取消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斯蒂克。如果我们追溯民间心理学之前的研究结果,那么就不难发现过去的哲学和科学之所以对心灵的认识这一问题上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是因为研究者们心底潜存着“民间心理学”的枷锁,它像一个紧箍一样钳制着人们的认识。因此,当代心灵哲学的当务之急是查清民间心理学的真相、根源、机制、作用和实质。他认为,虽然民间心理学贯穿于我们日常的解释、预测活动之中,并且渗透到了心理学、哲学和经典的认知科学里,但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错误的理论。诸如信念、愿望之类的心理状态就像“金山”“独角兽”一样是不存在的。由此他重塑民间心理学,将其分为“内隐的”和“外显的”两部分。把作为理论部分的民间心理学剔除,保留其作为能力的部分,试图建立一种崭新的、辨证式的取消主义。第一部分主要对民间心理学进行了“地理大发现”,考察民间心理学的来龙去脉。对民间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内容、实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且规范“民间心理学”一词的使用范围,对民间心理学的语词、用法、意义进行界定。阐述了西方传统式的民间心理学样式和权威性的心灵观。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斯蒂克本人早期的“取消式唯物主义”理论。首先他将取消主义者们的一般性主张规定为四种。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演绎出这四种论据的因果联系。其次,他对大多数哲学家和科学家心中所默许的理论提出质疑,沿波讨源地追溯其历史成因。第叁部分主要阐述了斯蒂克取消论立场产生变化的原因。他深入挖掘潜藏在人们内心中的民间心里学资源,通过对塞拉斯学派神话的解剖,他发现我们对自己内部的心理状态的报告可能是错误的。即信念、愿望和其他常识性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心灵的民间心理学假设。因此,他将问题转向认知科学领域,进而发现认知科学通常是试图通过一个内化的、内隐的理论来解释认知和行为能力。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斯蒂克试图重新建立“民间心理学”能力的库存清单。他将民间心理学的能力划分为五种。为了更好的区分,他将其囊括在能力机制清单中的五种能力称之为民间心理学能力的“内隐”部分。将清单机制之外的民间心理学称之为“外显”部分。随后介绍了斯蒂克取消论立场的变化。从之前的“激进式”取消主义转变为现在的“温和式”取消主义。他认为民间心理学应当部分取消而非全部取消。将作为认知结构中的“内隐”能力的民间心理学保留,作为清单能力之外的“民间心理学理论”进行“奥卡姆剃刀”。第五部分作为结尾,阐明了斯蒂克本人对民间心理学的态度。作为理论的民间心理学就像燃素、热量和以太一样,是根本错误的。民间心理学的最终命途仍旧是走向消亡,但是它却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理论图景。在当代心灵哲学的本体论变革中,首当其冲的是做好心灵的“祛魅”工作,我们只有解构了常识和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图式,才能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心灵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间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胜操.进化心理学视角下齐鲁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解析——以山东枣庄民间故事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9

[2].陈帅.民间心理学能否被取消?[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谢丹妮,汤晓颖.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民间工艺美术数字化传承——以广府家具纸上博物馆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

[4].张亚蕊.生态心理学视域下苗族民间信仰的生态潜意识[J].明日风尚.2017

[5].吴建秀.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民间舞教学法[J].现代职业教育.2016

[6].韩雪军.论布鲁纳的民间心理学——基于布鲁纳晚年着述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6

[7].冯启晏.从文艺心理学视角看走马民间故事的传承文化[J].艺术品鉴.2016

[8].井瑶.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民间舞中专课堂教学探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

[9].李朝旭.民间文化心理学在曲阜的落地生根[C].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10].陈秀.论民间心理学本体论地位的动摇及其对心灵哲学的解构——基于小悦悦“道德公共事件”的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论文知识图

科研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科研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科研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科研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科研课题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科研课题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

标签:;  ;  ;  ;  ;  ;  ;  

民间心理学论文_李胜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