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四川江油621700)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改良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将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两组(n=32),采用传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的为常规组,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的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前的JOA评分、VAS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但其术后融合率、治疗总有效率及JOA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既可以增强椎体稳固性,提高椎间融合率,又能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减少手术出血量,更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传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改良;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9-0211-02
腰椎管狭窄症作为退行性腰椎疾病,会导致相邻椎体间出现病理性变化,导致患者腰椎管骨性及纤维结构出现异常,造成其神经根及硬膜囊受压迫,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腰腿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由于患者出现脊椎退行性变化,如脊柱节段发生侧弯,或脊柱节段稳定性较差等情况,都会影响腰椎的整体稳定性。由于传统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术后腰椎稳定性不佳,融合率较低,对患者术后的腰椎功能恢复效果影响不利[2]。因此,此次研究以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对象,通过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来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术后椎体融合及腰椎功能的影响,探讨适合用于临床推广的有效治疗方案。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研究以2015年1月—2017年2月接收的64例腰椎管狭窄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2例。常规组:男性19例,女13例,年龄54~73(64.8±3.5)岁;病程2~9(5.3±1.7)年。研究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55~75(65.4±3.3)岁;病程1.5~10(5.6±1.5)年。研究纳入对象经CT和X线检查后,确诊为腰椎管狭窄;所有患者都符合相关的医学伦理要求标准,且签有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存在严重的心、肝、肾等功能障碍或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1.2方法
两组均采取全麻俯卧位,常规组采用传统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手术行椎板开创减压,锥间植骨后进行融合固定。研究组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在确保手术区域为最佳视野的条件下,以病变部位为中心,行手术切口,充分暴露椎板、棘突和两侧小关节及横突根部,在椎间隙上下椎体双侧植入椎弓根钉,切除患侧半椎板及下关节突,扩大椎管容积,并对患侧椎管进行减压,清除周围韧带及组织,将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后,进行加压固定,对患处对侧进行植骨处理。术后冲洗伤口,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手术切口。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腰腿痛程度、临床症状及括约肌功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融合率、治疗总有效率。患者的腰椎恢复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系统(JOA)评价,腰腿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腰椎狭窄症状改善评分分级:10分为椎管闭塞;0分为无狭窄。疗效评定标准:无效:腰椎狭窄症状无变化,8—10分;有效:腰椎狭窄症状有所改善,4~7分;显效:腰椎狭窄症状明显改善,0—3分。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计数及计量资料分别用(n,%)和(x-±s)表示,组间数据对比检验用χ2和t表示,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前后的JOA、VAS评分、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
两组术前的JOA与V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的JOA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但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腰椎管狭窄症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传统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不仅手术操作流程繁琐,耗时较长,而且术中容易发生出血过多的情况,对患者的腰椎功能和神经功能损伤大。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可保留多裂肌起止点,能减少其失神经支配区域,且手术缩短了肌肉牵拉时间,可预防多裂肌内局部血液供应中断,以免多裂肌出现缺血性坏死[3]。
与传统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相比,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能改善患者腰椎管狭窄症状,矫正脊柱,促使腰椎结构恢复正常,加强脊柱的稳定性。而且,该项手术能充分暴露受压迫的神经根,清除病变椎体、关节突周围组织及韧带,降低手术治疗对患者神经根的损伤程度,减少了手术出血量[4-5]。另外,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操作简便,能有效节省手术时间。此次研究通过给予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传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和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但患者术后的JOA评分、术后融合率及治疗总有效率则明显高于常规组,表明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能减少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
综上所述,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能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治疗时间,增强患者术后的腰椎功能,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更适合用于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林晓毅,林凤晖.两种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23(08):33-36.
[2]宁明亮.腰后路改良PLIF椎间融合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合并下腰椎不稳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4):52-54.
[3]于海波.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与传统PLIF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01):9-10+12.
[4]余游,江伟,宋玉光,刘兵,樊元胜.改良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24):4744-4746.
[5]储惊蛰,崔志明,徐冠华,李卫东,保国锋,孙郁雨,王玲玲.改良PLIF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骨科杂志,2012,18(05):394-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