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激元超表面的矢量光场产生和轨道角动量控制研究

等离激元超表面的矢量光场产生和轨道角动量控制研究

论文摘要

光场调控是光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一直以来,人们都期望能够实现光场的任意调控。光场调控通常是对振幅、相位、偏振及频率等描述光波特性的基本参量的调控,其中对相位和偏振的调控是实现光场控制的关键。传统的控制波前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控制光学元件的空间变化的折射率和边界的几何形状来实现。但是,由于其体积大、重量大、结构复杂以及功能单一等特点,已经无法满足小型化,集成化,多功能化的形势需求。光学超表面是具有亚波长间隔的纳米单元排列成的二维表面材料结构。它利用单元的光学共振响应,在亚波长尺度上改变局域光波分布,实现全域光场控制。最近几年由新结构单元构成的超表面不断被提出,其小型化平板特征及可取代传统折射光学元件的前景吸引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应用领域迅速拓展;重要的应用包括可见宽波段光束偏折、超透镜、自旋轨道角动量转换、涡旋光束产生、单色、彩色、消色差全息、矢量全息和拓扑光子学光波传输控制等。矢量光场作为实现相位和偏振调控的典型代表,其空间非均匀的偏振态分布为光场的时空演化和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带来新的效应,并极大促进了矢量光束在量子信息、量子纠缠、光学微操纵、紧聚焦、超分辨成像以及激光加速等经典物理和量子科学领域的研究。由于矢量光场多样化的偏振态分布,高阶庞加莱球、杂化庞加莱球及广义庞加莱球相继被提出以对不同矢量光束进行描述和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矢量光场的研究进展。本论文基于超表面对相位和偏振的控制实现矢量光束及高阶庞加莱球光束的产生,利用超表面对相位的调控对表面等离激元场轨道角动量的叠加态进行控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概述了等离激元的基本概念及应用;介绍了有关超表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并对基于超表面的功能器件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综述和分析;综述了偏振的四种描述方法,概述了涡旋光束的基本概念及轨道角动量叠加态的研究进展。综述了高阶庞加莱球、杂化庞加莱球以及广义庞加莱球等三类矢量光场偏振态的描述方法,并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综述和分析。2.第二章主要提出了利用由正交纳米缝对组成的螺旋超表面在表面等离激元(SPP)场中产生径向偏振矢量涡旋的方法。首先在理论上利用表面等离激元的激发原理推导出一对纳米缝的激发公式,根据激发公式的特点将纳米缝对与阿基米德螺旋线相结合来构造螺旋超表面。利用惠更斯-菲涅尔原理推导出螺旋超表面中心区域x和y两分量场的表达式。根据所得公式计算出理论结果并与软件模拟结果相比较。在实验上搭建马赫-曾德尔干涉系统记录螺旋超表面透射光场四个分量的光强图样以及与参考光的干涉条纹。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验证了利用螺旋超表面产生径向偏振矢量涡旋这种方法的可行性。3.第三章提出一种可以克服线偏振方向依赖性的等离激元超表面,在入射的线偏振光为任意偏振角度的情况下都产生了径向偏振矢量涡旋(RPVBs)。我们通过模拟计算发现矩形纳米缝对单元结构,其出射偏振方向与入射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无关,只与纳米缝对的旋转方向有关,且出射偏振方向始终与纳米缝的方向垂直。因此我们将方位角度不断旋转的矩形纳米缝对结构排列成阿基米德螺旋线的形状,阿基米德螺旋线半径变化产生的螺旋相位对纳米缝对旋转引起的PB相位进行补偿,从而在不同的线偏振光照射下都产生了RPVBs。我们分别从理论推导、时域有限差分(FDTD)仿真和实验三方面对上述结果进行了验证。4.第四章主要提出了一种利用等离激元超表面实现表面等离激元场(SPP)轨道角动量(OAM)任意叠加的方法。这种超表面结合了旋转的矩形纳米缝结构和分段螺旋线结构,其中旋转的纳米缝会引入与其角度相关的几何相位,分段的螺旋线会引入动态相位,两种相位的结合是实现OAM态叠加的关键。首先我们从单缝激发等离激元的理论出发,发现由单个纳米缝激发的SPP场包含两个径向分量:入射自旋和转换自旋。由纳米缝的旋转引入的几何相位只作用于入射自旋分量,得到两倍于旋转角度的螺旋相位波前。由螺旋线半径变化引起的动态相位会同时对两个分量的相位进行调制。通过改变超表面的几何参数改变两个分量的相位进而实现可控制的OAM叠加。实验上通过扫描近场显微镜(SNOM)对四个样品的SPP光场进行了探测,得到了与理论相符合的结果。5.第五章主要提出一种可以在亚波长尺度对光波的相位和偏振同时调控产生高阶庞加莱球光束的等离激元超表面结构。超表面由旋转角度可调且几何尺寸可变的矩形纳米缝与几何参数可调节的分段螺旋结合而成。这种超表面将纳米缝角度变化引起的几何相位和螺旋线半径变化引起的动态相位相结合,实现了两个正交的拓扑荷数值相同符号相反的圆偏振涡旋的叠加,其中两个涡旋的振幅可以通过改变纳米缝的几何尺寸进行调节,二者之间的相位差可以通过改变纳米缝的旋转角度来改变。而且通过改变纳米缝的旋转阶数和螺旋线的几何参数可以实现任意阶矢量光束的产生。我们基于偏振转化的理论对上述方法进行了验证,并通过实验的方法实现了庞加莱球赤道上的柱对称性矢量光束的产生,实现了庞加莱球一条完整经线上从左旋圆偏振涡旋到右旋圆偏振涡旋的光束的演化过程,并进一步而且还可以实现了任意高阶径向偏振及旋向偏振的矢量光束的产生,实验结果非常理想。该方法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灵活便捷的方式来对相位和偏振同时操控进而实现高阶庞加莱球矢量光束的生成,为高阶庞加莱球光束向小尺度方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纳米光子器件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表面等离激元
  •     1.1.1 表面等离激元基本特征
  •     1.1.2 表面等离激元器件
  •   1.2 超表面的研究进展
  •     1.2.1 基于相位的超表面分类
  •     1.2.2 超表面功能器件
  •   1.3 偏振态概述
  •     1.3.1 偏振态的描述
  •     1.3.2 斯托克斯参量与庞加莱球
  •     1.3.3 偏振光与偏振元件的琼斯矩阵
  •   1.4 涡旋光束与矢量光束概述
  •     1.4.1 涡旋光束及其轨道角动量叠加
  •     1.4.2 高阶庞加莱球矢量光场
  •     1.4.3 杂化庞加莱球和广义庞加莱球矢量光场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安排
  • 第二章 等离激元超表面产生径向偏振矢量涡旋
  •   2.1 引言
  •   2.2 螺旋超表面的理论推导
  •     2.2.1 纳米缝的几何表示及光场推导
  •     2.2.2 SPP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和螺旋超表面中心点处光场
  •     2.2.3 光场的偏振分析
  •   2.3 FDTD模拟和实验验证
  •     2.3.1 螺旋超表面的FDTD模拟
  •     2.3.2 实验验证
  •   2.4 总结
  • 第三章 基于等离激元超表面的线偏振独立的径向偏振矢量光束的产生
  •   3.1 引言
  •   3.2 矩形纳米缝对的偏振转换功能
  •   3.3 螺旋超表面结构的设计原理与模拟计算
  •     3.3.1 螺旋超表面的理论推导
  •     3.3.2 螺旋超表面的理论计算与FDTD模拟
  •   3.4 实验设计与验证
  •   3.5 总结
  • 第四章 基于等离激元超表面相位和偏振调控的高阶庞加莱球光束产生
  •   4.1 引言
  •   4.2 高阶庞加莱球及超表面结构设计原理
  •     4.2.1 高阶庞加莱球
  •     4.2.2 矩形纳米缝单元对透射光场振幅相位偏振的调制原理
  •   4.3 螺旋超表面产生高阶庞加莱球光场的理论推导
  •   4.4 实验验证
  •     4.4.1 柱对称矢量光束实验产生
  •     4.4.2 高阶庞加莱球矢量光束实验产生
  •     4.4.3 不同阶矢量光束的实验产生
  •   4.5 总结
  • 第五章 表面等离激元轨道角动量的任意叠加
  •   5.1 引言
  •   5.2 等离激元超表面结构设计与理论推导
  •     5.2.1 等离激元超表面的设计原理
  •     5.2.2 等离激元超表面实现轨道角动量叠加的理论推导
  •   5.3 .超表面SPP场的FDTD模拟仿真与实验验证
  •     5.3.1 超表面SPP场的FDTD模拟计算
  •     5.3.2 近场扫描显微镜(SNOM)实验验证
  •   5.4 等离激元OAM状态的任意叠加
  •     5.4.1 不同圆偏振光入射情况下不同轨道角动量叠加
  •     5.4.2 等离激元轨道角动量叠加态的演化
  •   5.5 总结
  • 第六章 工作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张玉芹

    导师: 程传福

    关键词: 超表面,表面等离激元,矢量光束,波前调控,高阶庞加莱球光束,轨道角动量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信息科技

    专业: 物理学,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

    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分类号: O436;O441.4

    总页数: 113

    文件大小: 5459K

    下载量: 516

    相关论文文献

    • [1].携带时变轨道角动量的超快时空波包的产生(英文)[J]. Science Bulletin 2020(16)
    • [2].可重构轨道角动量天线的研究进展[J]. 电讯技术 2020(06)
    • [3].一种轨道角动量在大气湍流中的畸变补偿方法[J]. 中国新通信 2020(18)
    • [4].轨道角动量模式识别方法综述[J]. 物理实验 2019(02)
    • [5].光子轨道角动量在量子通信中的应用[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7(01)
    • [6].声波的“漩涡”——声学轨道角动量的产生、操控与应用[J]. 物理 2017(10)
    • [7].基于单光子轨道角动量态的量子匿名否决方案[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8].轨道角动量光的区分[J]. 光学学报 2015(06)
    • [9].光子高阶轨道角动量制备、调控及传感应用研究进展[J]. 物理学报 2015(16)
    • [10].光子轨道角动量的应用与发展——记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蔡鑫伦课题组及其研究学科[J]. 科学中国人 2016(34)
    • [11].声轨道角动量水下发射与数据传输实验[J]. 声学学报 2020(06)
    • [12].连续超表面:产生任意涡旋光[J]. 光电工程 2017(01)
    • [13].轨道角动量态复用通信研究[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14].全光纤光子轨道角动量模式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 [15].轨道角动量技术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J]. 电信网技术 2013(09)
    • [16].基于光轨道角动量的光通信数据编码研究进展[J]. 量子电子学报 2008(04)
    • [17].光子飓风——具有光子横向轨道角动量的时空涡旋[J]. 物理 2020(04)
    • [18].基于毫米波和轨道角动量的下一代手机无线通信技术设计[J]. 电视技术 2019(03)
    • [19].单粒子散射对拉盖尔-高斯光束轨道角动量的影响[J]. 光学学报 2018(06)
    • [20].圆偏振可见光可改变光子轨道角动量[J]. 中国光学 2014(04)
    • [21].长周期多芯手征光纤轨道角动量的调制[J]. 物理学报 2019(06)
    • [22].非傍轴拉盖尔-高斯光束的轨道角动量密度特性[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7(03)
    • [23].光的自旋和轨道角动量[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4(10)
    • [24].聚合物中空环芯光纤中OAM模式传输的几何容差特性研究[J]. 光子学报 2020(06)
    • [25].目标物散射对轨道角动量的影响[J].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19(07)
    • [26].电磁波轨道角动量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J]. 中国无线电 2019(08)
    • [27].光子轨道角动量纠缠实现量子存储[J]. 中国光学 2015(02)
    • [28].基于轨道角动量的循环差分相移量子密钥分发[J]. 光学学报 2019(02)
    • [29].一种携子阵轨道角动量天线的设计和传输研究[J]. 微型电脑应用 2019(03)
    • [30].光子轨道角动量传输光纤技术[J]. 光通信研究 2017(06)

    标签:;  ;  ;  ;  ;  ;  

    等离激元超表面的矢量光场产生和轨道角动量控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