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含水层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含水层,岩溶,地震波,系统,伊犁,地质,地温。
含水层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苏淑娟,邹春红,王合乾,孙豪,邹钟毅[1](2019)在《基于Matlab的井水位反演含水层体应变可视化系统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反演含水层体应变的数学模型,在Matlab GUI界面下研发1款高效、便捷的体应变反演软件,实现了规定时间阈内连续体应变值和实时体应变曲线的一键获得功能。软件的用户界面操作简便,经实例验证,其运算速度和结果均可满足计算和分析需求。(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刘蓉[2](2019)在《含水层系统压缩释水对地下水循环参数和给水能力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承压水)长期处于严重超采状态,导致地下水资源枯竭、含水层给水能力降低和大面积地面沉降,直接威胁到该地区用水安全、粮食安全和重大工程设施安全。深层地下水开采很大一部分来自弱透水层压密释水,这部分变形是非弹性变形不可恢复,因此弱透水层压密释水量对于整个地下水资源量是一种永久性损失。同时,伴随地面沉降发生的是含水层系统水循环参数变化,土层压缩变形的发生会使孔隙度不断减小,渗透系数、释水系数随之减小,不同时期不同深度的土层压缩指数和释水系数都不相同。因此,厘清深层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的耦合关系,探究关键水循环参数变化规律与趋势,查明深层地下水储量和给水能力的变化,对华北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开发与保护,减缓与地下水超采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和含水层系统压缩释水原理,采用数学手段构建含水层系统释水系数和渗透系数变化的一维非线性压缩释水模型,以华北平原典型沉降区沧州为研究对象。模拟随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地面沉降开始发生,承压水头不断下降,引起的相关水循环参数变化规律以及地下水给水能力和储量变化,分析对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探究了地下水超采引发地面沉降带来的水循环参数非线性变化规律和给水能力的损失。分别以沧州沉降中心的承压水头变化和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作为模型输入条件,模拟相关水循环参数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显示沧州沉降中心非弹性释水系数减小了39%,最高可减小77%,整个沧州地区非弹性释水系数损失量为0.005~0.032,造成沧州地区每下降1米承压水位可开采的深层地下水平均减少2.2亿m3。(2)探究了地下水超采引发地面沉降造成的深层地下水资源的永久性消耗量。模拟结果显示,1972-2015年期间,沧州沉降中心地区弱透水层非弹性释水量占单位总开采量比例由76%降低到35%,累计非弹性释水量占总开采量54%。根据沧州地区累计地下水开采量,估算出整个沧州地区地下水资源永久性消耗量为94.1亿m3,同时也是地下水库容的损失,相当于损失了两座密云水库的库容。(3)讨论了越流补给量的发生对深层地下水开采和地下水循环的影响。随着承压水位不断下降,含水层系统压缩释水量逐渐减小,而越流补给量对深层地下水开采量的贡献却逐渐增大,缓解了含水层系统压缩释水能力降低的危机,并且减缓了承压水位下降速率,但可能造成浅层咸水和污染物下移的负面影响。(4)分析了水循环参数变化、给水能力减低、深层地下水储量减小对沧州地下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影响。一方面水循环参数的动态变化改变了地下水循环的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使用固定参数会影响地下水模拟计算的可靠性,给水能力降低和深层地下水储量的减少则影响沧州地区地下水安全保障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5-01)
杨青松,刘文超,李春艳[3](2019)在《多层含水层系统水文地质参数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求取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常用的试验方法是抽水试验。在进行抽水试验时,经常有越流现象,计算时一般采用越流模型计算。越流模型假定非抽水含水层的水位恒定不变,但在实际抽水过程中,抽水含水层和非抽水含水层间通过越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只考虑抽水含水层的水位变化而不考虑非抽水含水层的水位变化,会导致计算的水文地质参数不准确。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在非抽水含水层中布置一口观测井来观测抽水含水层抽水时对非抽水含水层的影响。如果采用多层含水层系统模型的方法,即可利用各含水层观测井中的数据计算出每个含水层和相关弱透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提高参数计算精度、节省资金和工作量。(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9年02期)
钱建秀,刘春平,樊春燕,石云,廖欣[4](2019)在《地震前后井-含水层系统潮汐参数变化特征分析——以云南弥勒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弥勒井2004~2016年井水位同震响应形态及地震前后井水位潮汐参数变化关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弥勒井水流运动方向总体是以垂向流为主、径向流为辅的前提下,天然因素(地震)和人工因素(洗井、装置改造)均可改变含水层水流运动方向。当震前潮汐因子和相位差反向变化时,能量较大的地震可以改变其水流运动方向,使震后潮汐因子和相位差呈同向变化,水流运动方向由以垂向为主变为以径向为主;能量较小的地震只是改变其含水层渗透系数,没有改变其水流运动方向,震后仍以垂向流为主。当震前潮汐因子和相位差呈同向变化时,能量较大的地震发生可以使径向含水层渗透系数增大,水流运动方向不变,震后仍以径向为主。通过分析潮汐参数变化,可以进一步得知井-含水层径、垂向流渗透系数的变化,为进一步精确计算含水层参数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9年01期)
燕旭辉[5](2019)在《基于Fluent的含水层储能系统温度场模拟及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含水层储能技术作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一种,是当今社会解决能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该技术推广应用,含水层储能系统的基本设计及运行参数对含水层温度场的影响逐渐成为了研究重点。本文基于对含水层储能系统温度场的研究,结合Fluent和多目标决策分析法,对含水层储能温度场的相关影响参数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和含水层储能系统优化设计,提出含水层储能系统有效利用的优化方案。对含水层储能技术的推广、能源类型的扩大和环境的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基于含水层储能系统的相关理论基础,运用CFD软件Fluent建立含水层储能系统模型,模拟含水层储能系统运行。同时结合响应面曲线分析法研究系统运行时含水层厚度、井底垂直高度差、井间距、泵送量对含水层温度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水层厚度的增加、井底垂直高度差增加、井间距增加、泵送量减小可以有效地减缓系统周围温度场的改变,其中井间距的影响最为显着;通过模拟得到了井间距对温度场变化的影响规律,即热水回灌时,井间距与含水层温度变化速度呈非线性相关趋势,冷水回灌时则呈线性相关趋势。所以,井间距的设计对含水层储能的高效利用非常重要。2.定量分析不同井间距组合对含水层储能系统综合效益的影响,建立含水层储能井群系统模型;基于热效率、投资成本和CO2排放等评价指标,通过TOPSIS法得出最佳的井间距设计方案。通过与传统系统对比,分析含水层储能系统推广使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忽略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井间距的设计会对储能系统产生显着影响,能使系统热效率最高达到92.8%,当循环井中水的体积确定,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可以得到最佳的井间距设计方案;通过与传统系统的对比,含水层储能系统可以节省一半的用电量,投资成本和总的使用费用也比传统系统减少叁分之一左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减少一半左右。该对比证明了含水层储能系统应用的可行性。系统在有效地解决资源紧张、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3-01)
赵頔,史浙明,王广才,周平根,孙小龙[6](2018)在《由井-含水层系统对地震波的响应估计BK_u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地震波引起的地下水位振荡和持久性变化特征被广泛探讨,然而水位对S和Love波的响应及敞口自流井井孔储积效应的校正未得到定量化研究。以理想孔隙弹性介质线性孔隙弹性理论为基础,探究了井-含水层系统孔隙压力变化与体应变和偏应变之间的数学表达式,通过对2011年3月11日日本Mw9. 0地震引起的北京昌平地震台地下水观测井实测水位变化与曲线拟合得到的计算值对比,肯定了孔隙压力的影响因素并求解岩石线弹性系数BKu。与潮汐分析方法对比,验证了由地震方法推算的岩石弹性特性代表实际的含水层特征。此外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水位振荡同时受到体应力和偏应力的共同影响。(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8年06期)
孙小龙,向阳[7](2018)在《地震波作用引起的井-含水层系统渗透率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井-含水层系统处于封闭性良好的承压体系中时,可视为一个天然体应变仪,外力作用引起含水层介质体应变的微小变化,井水位都能灵敏的做出响应。远场地震引起的井水位产生的水震波是地震波作用于井-含水层系统最直接的体现形式之一。国内外学者在水震波响应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Cooper等(1965)研究了水位对地震波的影响因素,认为影响水位对地震波响应的因素有井孔的尺寸、含水层的导水系数、贮水系数、孔隙度以及波的类型等,并(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8年08期)
尹鹏浩[8](2018)在《伊犁河谷西部平原区第四系含水层系统叁维结构模型构建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叁维地质建模技术,将石油、矿产行业的叁维地质建模与储量计算技术引入到水文地质行业的第四系含水层结构模型的构建与渗透系性能分析中。基于GOCAD的叁维地质建模技术对伊犁河谷西部平原区复杂多变的第四系地质结构与含水层属性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平原区第四系的地质构造、沉积环境与含水层系统结构特征。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应用叁维地质结构建模技术对伊犁河谷西部平原区第四系进行叁维地质结构建模,分析钻孔数据与剖面图,判断平原区第四系地层的地层分界线与断层位置和空间展布情况。应用GOCAD叁维地质建模软件构建伊犁河谷西部平原区的叁维地质结构模型,得出区域内各地层的体积与地质构造。结果表明,区域内的地层较为平缓,控制性断层主要有叁个:红山嘴断层、清水河断层与霍城断层;研究区上更新统(Qp~3)体积约为5.25×10~(11)m~3,中更新统(Qp~2)积约为8.75×10~(11)m~3,下更新统(Qp~1)体积约为4.9375×10~(11)m~3。(2)通过对研究区内第四系岩性空间结构及各类岩性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砂砾石、卵砾石、卵石等主要含水层组的岩性在区域内的含量较多,但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现代河流域、古河道与冲洪积扇的扇后缘,其中砂砾石含量最高,占全区岩性的32.9%,其次为粘土,含量占14.6%。由于研究区内的岩性结构多为弱透水介质夹含水介质,区域内含水层多以多层结构的承压含水层为主,仅在研究区内的山前与河流区域以潜水含水层为主。(3)通过分析西部平原区的渗透性能特征可知,渗透系数在全区内的变化较大,各类岩性的渗透系数的变化范围较广,与理想值略有差异,主要含水介质的渗透系数基本符合规律。透过渗透系数叁维结构图可分析出,研究区内的渗透系数一般在0-2m/d之间,最大可达12m/d。其中大于2m/d的高渗透区主要集中在伊犁河冲洪积平原、霍尔果斯河与果子沟冲洪积扇位置以及乌孙山山前区域,该区域内的岩性分选较好,结构单一,平原区内的其他区域含水介质与弱透水介质交替出现,含水层由粗颗粒的单一结构的潜水含水层过度到含细粒土的多层结构的承压含水层,渗透性能变差。(本文来源于《防灾科技学院》期刊2018-06-01)
张艳,谷洪彪,兰双双,迟宝明,姜海宁[9](2017)在《井-含水层系统水位响应规律振动台试验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行设计的刚性渗流模型箱,结合地震模拟振动台,初步探索了振动条件下井-含水层系统水位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试验箱与振动台固定良好,试验箱边界效应不明显。相同振动条件,不同含水层特征,井水位响应特征不同。承压性大的非排水条件的含水层水位响应幅度比承压性小的排水条件的含水层小,但变化速度快;同时会出现急升-缓降和缓升-急降等不同形态。此次试验可为后续探索水位对地震波响应规律提供基础。同时还探讨了井-含水层系统振动台模型试验技术,为今后开展此类试验提供技术经验。(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7年12期)
雷炳霄,许亮,辛宝东,郭高轩[10](2017)在《裸露和浅埋藏型岩溶含水系统渗透特征研究——以北京市房山蓟县系岩溶含水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含水层岩性特殊,岩溶裂隙发育,含水层渗透性具有很强的不均一性。为探讨裸露区和浅埋藏区岩溶含水层的渗透性特征,依据地层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通过2011年至2013年开展的北京市重大水资源勘查项目"北京岩溶水资源勘查评价工程",利用稳定流公式计算了94组简易抽水试验数据,结合地下水位和地质剖面,对房山区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含水岩组的裸露区和浅埋藏(径流、排泄区)的渗透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房山区蓟县系雾迷山组含水系统的渗透性主要可以分为叁个区,第一区位于房山区的东北部山区;第二区位于房山区的南部山区;第叁区位于房山区西山区;在水动力场中,在不考虑含水岩组是否为相同含水层段的条件下,渗透系数随地下水流向方向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期刊2017年20期)
含水层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承压水)长期处于严重超采状态,导致地下水资源枯竭、含水层给水能力降低和大面积地面沉降,直接威胁到该地区用水安全、粮食安全和重大工程设施安全。深层地下水开采很大一部分来自弱透水层压密释水,这部分变形是非弹性变形不可恢复,因此弱透水层压密释水量对于整个地下水资源量是一种永久性损失。同时,伴随地面沉降发生的是含水层系统水循环参数变化,土层压缩变形的发生会使孔隙度不断减小,渗透系数、释水系数随之减小,不同时期不同深度的土层压缩指数和释水系数都不相同。因此,厘清深层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的耦合关系,探究关键水循环参数变化规律与趋势,查明深层地下水储量和给水能力的变化,对华北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开发与保护,减缓与地下水超采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和含水层系统压缩释水原理,采用数学手段构建含水层系统释水系数和渗透系数变化的一维非线性压缩释水模型,以华北平原典型沉降区沧州为研究对象。模拟随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地面沉降开始发生,承压水头不断下降,引起的相关水循环参数变化规律以及地下水给水能力和储量变化,分析对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探究了地下水超采引发地面沉降带来的水循环参数非线性变化规律和给水能力的损失。分别以沧州沉降中心的承压水头变化和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作为模型输入条件,模拟相关水循环参数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显示沧州沉降中心非弹性释水系数减小了39%,最高可减小77%,整个沧州地区非弹性释水系数损失量为0.005~0.032,造成沧州地区每下降1米承压水位可开采的深层地下水平均减少2.2亿m3。(2)探究了地下水超采引发地面沉降造成的深层地下水资源的永久性消耗量。模拟结果显示,1972-2015年期间,沧州沉降中心地区弱透水层非弹性释水量占单位总开采量比例由76%降低到35%,累计非弹性释水量占总开采量54%。根据沧州地区累计地下水开采量,估算出整个沧州地区地下水资源永久性消耗量为94.1亿m3,同时也是地下水库容的损失,相当于损失了两座密云水库的库容。(3)讨论了越流补给量的发生对深层地下水开采和地下水循环的影响。随着承压水位不断下降,含水层系统压缩释水量逐渐减小,而越流补给量对深层地下水开采量的贡献却逐渐增大,缓解了含水层系统压缩释水能力降低的危机,并且减缓了承压水位下降速率,但可能造成浅层咸水和污染物下移的负面影响。(4)分析了水循环参数变化、给水能力减低、深层地下水储量减小对沧州地下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影响。一方面水循环参数的动态变化改变了地下水循环的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使用固定参数会影响地下水模拟计算的可靠性,给水能力降低和深层地下水储量的减少则影响沧州地区地下水安全保障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含水层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苏淑娟,邹春红,王合乾,孙豪,邹钟毅.基于Matlab的井水位反演含水层体应变可视化系统的研制[J].震灾防御技术.2019
[2].刘蓉.含水层系统压缩释水对地下水循环参数和给水能力影响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9
[3].杨青松,刘文超,李春艳.多层含水层系统水文地质参数计算[J].地下水.2019
[4].钱建秀,刘春平,樊春燕,石云,廖欣.地震前后井-含水层系统潮汐参数变化特征分析——以云南弥勒井为例[J].中国地震.2019
[5].燕旭辉.基于Fluent的含水层储能系统温度场模拟及优化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6].赵頔,史浙明,王广才,周平根,孙小龙.由井-含水层系统对地震波的响应估计BK_u系数[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8
[7].孙小龙,向阳.地震波作用引起的井-含水层系统渗透率变化[J].国际地震动态.2018
[8].尹鹏浩.伊犁河谷西部平原区第四系含水层系统叁维结构模型构建与应用[D].防灾科技学院.2018
[9].张艳,谷洪彪,兰双双,迟宝明,姜海宁.井-含水层系统水位响应规律振动台试验初探[J].科技通报.2017
[10].雷炳霄,许亮,辛宝东,郭高轩.裸露和浅埋藏型岩溶含水系统渗透特征研究——以北京市房山蓟县系岩溶含水层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