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生代论文_刘维

导读:本文包含了晚生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晚生,作家,知青,文革,上山下乡,小说,你我。

晚生代论文文献综述

刘维[1](2016)在《晚生代知青小说的想象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当代历史上进程复杂、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同时也是当代文学中重要的创作母题。虽然这段历史早已远去,但人们对知青岁月所蕴藏的丰富文学资源的开掘却并没有完成。晚生代知青小说的想象书写做了这样的努力。他们由于各自体验的不同与知青身份的差异,从个人化、边缘化的角度对逝去的知青历史展开丰富想象,知青记忆也在革命年代的漫游中得以改写。不仅如此,晚生代还对知青的日常生活进行细致开掘,书写了大量“上山下乡”时期的知青劳作与闲暇生活,使得长久以来封闭的知青记忆得以敞开,但敞开的同时也形成了另一种新的遮蔽——过分专注于个人眼中的知青叙事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商业文化的浸润也使得知青小说不自觉地沾染了消费文化的气息,影响了晚生代反思知青历史的深度和力度。但总体而言,晚生代的知青小说创作展现了真实而丰富的历史面貌,对知青话语权力进行了有力反拨。论文以想象为突破口,潜在地把传统意义上的知青小说作为参照对象,着重研究晚生代知青小说的想象特质及其出现的缘由,以此来窥测知青小说背后所蕴藏的深层肌理。由于晚生代是以时间刻度划分的文学流派,因而论文在写作过程中既从历时性的角度考察知青小说和晚生代内部的创作流变,又从共时性的角度研究晚生代的知青小说创作与当下消费文化、怀旧思潮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补充以往研究中被忽略的资料,增加未能引起注意的晚生代其他作家的知青作品,并吸收新近出版的知青小说研究专着以及作家访谈等,对晚生代知青小说的想象书写进行了深入研究。围绕“晚生代知青小说的想象书写”,论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结束语叁个部分,其中论文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对晚生代、知青小说和想象进行概念界定,阐述论文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价值意义。第一章主要从个人化的立场与新历史的质疑来探讨晚生代作家出场的艰难与自我的营造,强调“讲述话语的年代”对晚生代进入知青历史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第二章主要从想象主体代际差异的角度来考察晚生代对知青身份认同的分野,根据知青经验的多与寡、知青身份的虚与实将其分为叁大类,即亲历者、见证者和后来者。第叁章依据叁类作家对知青岁月的不同认知,相应地形成了晚生代知青小说想象书写的叁种类型,包括亲历者的实践想象、见证者的体验想象以及后来者的超验想象。第四章主要从叙事学的角度来探讨晚生代是如何建构知青想象的,选取了叙事视角、叙事过程和叙事风格来进行观察与分析。第五章从文化的角度来反思晚生代知青想象的得失与当下诉求以及导致晚生代知青小说精品缺席的原因。结束语主要是对全文进行深化和总结,阐述论文的创新之处与写作中遭遇的困难,并展望晚生代知青小说想象书写研究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6-04-01)

武秋芝[2](2010)在《晚生代作家知青叙事的几个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出于对以往历史叙述的怀疑,晚生代作家对知青生活进行了另类想象,从而对知青作家笔下的知青历史图景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解构。为了更好地完成解构的任务,他们采用了童年视角,其中成人与儿童两重世界的明暗交织、双重话语的显微错杂、过去与现在的时间往复,使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复调的诗学意味。(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期刊2010年03期)

王东波[3](2009)在《晚生代小说:欲望与叙述之间》一文中研究指出晚生代是目前活跃在文坛上不容忽视的一个小说作家群体,无论是作家创作的成熟程度,还是作品的反响及其文化意味,都越来越引起小说界及批评界的关注。本文着意从晚生代小说的欲望化主题与平面化叙述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解析,以探寻其在当代审美文化图景中的地位和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西蓝天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任动[4](2008)在《晚生代作家指称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批评界关于"晚生代作家"的指称众说纷纭,有着不同的命名,甚至有"命名的尴尬"之说。文章认为,无论是"新生代作家"、"60年代出生作家",还是"‘文革后一代’作家"、"‘断裂的一代’作家"等,不同的命名虽各有其特点和所指,但还是以"晚生代作家"的指称最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因而应该得到更为广泛的确认。(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张小燕[5](2001)在《晚生代的文化身份与边缘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晚生代的出场及其被认可为一个文学代群,是九十年代—个惹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与当下的文化语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论文将晚生代作家界定为在九十年代的相对宽松而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介入全球性的边缘话语并转换了文化身份的一批年轻作家。他们普遍以60年代出生为主,后起于先锋和新写实,以个人化写作取得边缘立场,然而他们的边缘性的文化身份在文本表述中呈现出悖逆、差异和多元。这里的全球性话语指: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背景下,由西方文化思想界开始并扩散的以走出“历史遮蔽”、“寻找身份”为目的的话语,如知识分子话语、性别话语、种族话语等以前被主流压抑至边缘的话语。这些话语普遍以“边缘解构中心”为策略,寻求建构自身的文化身份,如人文知识分子对主流话语的解构寻求自己的本位身份、女性主义对男权中心的解构寻求建构女性身份、后殖民理论对西方话语的解构寻求本土文化身份。全球性的边缘话语在九十年代的中国掀起了叁次文化潮汐,深刻地影响了晚生代的文化身份。晚生代在上述叁个方面的边缘话语操作中,显示了创作实绩获得了意义。语言的牢笼和大众文化的改写,使得晚生代的边缘性立场与文本实际产生了悖逆、差异和多元,更加深刻地反映出晚生代与当下文化之间的共生关系。 论文共分两章。第一章旨在梳理晚生代与当下文化的共生关系,概述晚生代文化身份的转变,共分四节。第一节是晚生代的概念和群体;第二节是晚生代出场的整体文化语境;第叁节是边缘话语与晚生代的文化身份;第四节是晚生代的整体文学/文化特征。第二章旨在阐明晚生代的边缘叙事在叁个方面取得的实绩和陷入的困境。第一节是主流的边缘/漂泊之身: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表述;第二节是男权的边缘/自我放逐:女性主义的身份认同;第叁节是西方的边缘/后殖民想象:本土知识分子的文化述求。(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1-05-01)

王晓华[6](2001)在《晚生代知识分子与后文革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已经成为过去的“文革”就这样被无力走出其阴影的知识分子所不断复活着,“文革”的历史就这样成为当代史。人们的出生年代往往就是人们的命运,很多人都难以超越自己在过去年代里形成的生存方式。过去是悲剧,现在也充满致命的缺陷,未来更不可靠,那么,我们应该栖居何处呢?只能是无家可归或生活在乌托邦中。(本文来源于《粤海风》期刊2001年01期)

闽光汉[7](2000)在《晚生代:二十世纪最末与 二十一世纪最初的一代》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代”代表着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历史,“知青代”则浓缩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历史,“晚生代”的异军突起,正是中国新的一代诞生的文学上的标志,其灵魂也确实深深地打上了异质社会的烙印。学术界有勇气正视他们是“五四代”、“知青代”之后的又一“代”吗 ?(本文来源于《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6期)

刘树英,沈农夫[8](2000)在《晚晚生代崇拜Cartoon》一文中研究指出厌倦了竞争与压力的晚晚生们找到了童年的惬意与欢乐,变了形的晚晚生们也许比挂着假面具的你我真实得多 不由得你不信:我们的这个世界真是越来越卡通了──如果你还认为,流行音乐、影视剧情和休闲(本文来源于《中国信息报》期刊2000-11-20)

葛红兵[9](1999)在《世纪末中国的审美处境──晚生AI写作作论纲(下)》一文中研究指出五、感官的力量──纪末审美时代症他说,他认为所有身体上的问题,也就是生活的问题。──朱文:《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无父的书写晚生AI写作作保留了对“父亲”这个符号的情感重视,例如朱文的《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中,主人公受伤以后,“他在心里喃喃地说道,爸爸,你保存(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1999年06期)

葛红兵[10](1999)在《世纪末中国的审美处境──晚生AI写作作论纲(中)》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奔跑的仪式──晚生代创作心理他不能找到定居之所。他生活在消耗感、隔阂感、游离感之中,一种无法立定、停止、站住、守望、宁神、稳住的苦恼揪住了他。──作者笔记奔跑:因为无处安妥一天到鲁羊家,他把他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手稿拿给我看。这个小说的题目是《在北京奔(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1999年05期)

晚生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出于对以往历史叙述的怀疑,晚生代作家对知青生活进行了另类想象,从而对知青作家笔下的知青历史图景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解构。为了更好地完成解构的任务,他们采用了童年视角,其中成人与儿童两重世界的明暗交织、双重话语的显微错杂、过去与现在的时间往复,使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复调的诗学意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生代论文参考文献

[1].刘维.晚生代知青小说的想象书写[D].辽宁大学.2016

[2].武秋芝.晚生代作家知青叙事的几个特点[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10

[3].王东波.晚生代小说:欲望与叙述之间[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

[4].任动.晚生代作家指称刍议[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

[5].张小燕.晚生代的文化身份与边缘叙事[D].厦门大学.2001

[6].王晓华.晚生代知识分子与后文革意识[J].粤海风.2001

[7].闽光汉.晚生代:二十世纪最末与二十一世纪最初的一代[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

[8].刘树英,沈农夫.晚晚生代崇拜Cartoon[N].中国信息报.2000

[9].葛红兵.世纪末中国的审美处境──晚生AI写作作论纲(下)[J].小说评论.1999

[10].葛红兵.世纪末中国的审美处境──晚生AI写作作论纲(中)[J].小说评论.1999

论文知识图

一5中深部地质测线的剖面图一3昌马盆地残留石炭一二迭系厚度图(资...寒武纪-早奥陶世盆地构造格局图宽漠王属的分布格局示意图一5一1德南洼陷成藏事件图一28莫河卜拉矿区构造裂隙内成矿现象重...

标签:;  ;  ;  ;  ;  ;  ;  

晚生代论文_刘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