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形成论文_安芳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星系形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星系,恒星,银河系,测光,伴星,河外星系,变星。

星系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安芳霞[1](2019)在《高红移恒星形成星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星系是组成宇宙的基石,其形成与演化是天体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星系中的恒星形成活动是星系成长和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已有的星系巡天给出比较一致的宇宙恒星形成历史:宇宙的恒星形成密度从高红移一直增加到红移z~2,随后按指数率下降直到z=0.系统地研究宇宙恒星形成峰值时期恒星形成星系的性质对我们理解并限制星系形成与演化的理论模型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程程,张程鹏,彭影杰[2](2019)在《中心星系与卫星星系恒星形成活动终止过程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SDSS和GALEX的巡天数据,本文利用星系中心区域和外围的mNUV-mr颜色梯度研究了局域星系(0.02<z<0.06)死亡(quenching)过程中恒星形成活动的径向分布与星系整体比恒星形成率的关系.在quenching过程中,中心星系和卫星星系的mNUV-mr颜色梯度都逐渐变大,即具有"inside-out"的quenching模式.相比于中心星系,卫星星系的颜色梯度变化相对较小.通过进一步比较中心星系和卫星星系内外2部分的mNUV-mr颜色,发现卫星星系较小的颜色梯度是由于其外围的mNUV-mr颜色更红导致的.本文的结果表明,中心星系和卫星星系具有相似的"insideout"的quenching模式,但是环境的作用抑制了卫星星系外围的恒星形成.(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高颖[3](2019)在《大质量致密星系的形成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星系的诞生、演化与宇宙的环境息息相关。处于不同宇宙时期的星系有不同的性质,因此,研究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对宇宙早期物理的揭示十分重要。而大质量星系的形成与早期宇宙有很大关联,所以大质量星系演化的研究一直是星系的结构与演化研究的热点。大量的观测事实表明,星系满足许多标度关系,其中为人所知的是星系大小-质量关系。在对星系的大小-质量关系研究时发现,高红移星系的半径-质量关系偏离近邻星系半径-质量关系,且红移越高星系的半径-质量关系越偏离近邻星系半径-质量关系。可以得到同等质量高红移星系的有效半径远小于低红移星系的有效半径。星系的有效半径在数十亿年内迅速演化,对星系大小的演化有几种机制获得了研究者们的支持:(1)观测效应;(2)活动星系核的反馈的作用;(3)并合机制等。并合作用中次并合对星系大小的增长解释很受欢迎,因为次并合模型与观测到的星系半径增长正比于质量增长的平方的观测现象相符。星系的演化分为两个阶段的次并合理论更是受到研究者们广泛支持,该理论认为星系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星系的核心区域在高红移时期形成在后期演化过程中逐渐构建了外围延展部分。但上面所提到的解释机制都不能很完美解释观测现象,星系大小的演化可能存在其他演化方式。由于高红移致密星系与近邻大质量椭圆星系有类似的椭球结构且中心密度一致,研究者们猜想大质量早期星系的核区很可能是由高红移致密星系演化而来,这种猜想为大质量星系的演化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的演化路径,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近邻星系核区光谱的分析,利用星系核区的年龄、金属丰度、恒星形成历史进一步验证高红移大质量致密星系的演化路径,为大质量星系的形成与演化研究新思路提供有力支持。本文中,我们从斯隆数字巡天数据中选取了182个满足条件的低红移大质量核区致密的星系,并对它们的核区光谱拟合结果和星系形态分类进行分析。首先,对182个低红移大质量致密的核区源与选择的低红移比较样本的光谱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个样本光谱分析所得核区的质量权重年龄-质量、质量权重金属丰度-质量关系没有明显区别,在一定质量范围内,质量权重金属丰度随星系核区质量的增加而增加。两者的质量权重年龄中值约为12Gyr表明低红移大质量星系的核区是在高红移处形成的(z=3-4)。然后利用样本星系光谱得到的星系核区的年龄反推样本星系核区的形成时间,根据致密核随红移的演化与高红移致密宁静星系(red-nuggets)的分布得到高红移致密宁静星系很可能是低红移星系致密核的祖先这一结论。因此低红移大质量核区致密星系的致密核区很可能是由高红移致密宁静星系演化而来。最后我们对低红移大质量核区致密星系进行了形态分类,得出样本星系中有约80%的早期类型星系和20%的晚期类型星系的结论。结合对星系核区年龄等研究得到高红移致密星系很可能幸存于现今大质量核区致密星系中,且存在多种演化路径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08)

贾萌[4](2019)在《CANDELS中红移0.5-1星系的恒星形成熄灭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比恒星形成率(specific Star Formation Rates,简称为s SFR,s SFR=SFR/M*)的空间分布有助于理解星系沿恒星形成主序(Star Formation Main Sequence,简称为SFMS)演化时其恒星质量是如何增长的,以及随着星系离开SFMS逐渐变成宁静星系的过程中,其恒星形成是如何停止的(quenching过程)。广义而言,有两类物理过程致使星系发生quenching过程:即内部和外部过程。这两类过程可通过星系径向s SFR轮廓的演化进行鉴别。在本文的工作中,我们使用CANDELS巡天所有5个观测场中?4400个星系样本研究了中红移(0.5<z<1.0)星系的quenching过程。我们利用星系整体的比恒星形成率(s SFR)将整个样本划分为四个子样本:恒星形成主序(SFMS)上方和下方的恒星形成星系(SFGs),过渡星系和宁静星系。通过研究样本星系的UVI(U-V与V-I)颜色梯度来推断他们延展至两倍有效半径内(2*Re)的s SFR轮廓。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来说,所有恒星形成星系和过渡星系内部的任一半径处的恒星形成活动均未完全熄灭,而宁静星系在所有半径位置都已熄灭;在小质量端(M*=109-1010M⊙),在SFMS上方和下方的SFGs通常具有平坦的s SFR轮廓,而同质量的过渡星系通常在其外围具有被压制的s SFR(s SFR更低)。相反,在大质量端(M*>1010.5M⊙),SFMS上方和下方的SFGs和过渡星系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于其外围被压制的s SFR。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红移z?0.5-1.0,星系的quenching模式主要取决于其已经形成的恒星质量,并呈现从M*<1010M⊙的“由外向内”到M*>1010.5M⊙的“由内向外”转变的特点。可见,星系内部的物理过程在大质量星系的quenching过程中可能起主导作用,而外部物理过程在低质量星系的quenching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吴月辉[5](2019)在《银河系恒星盘“翘曲”结构首次被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宇宙当中,规则星系最常见的形态是一个盘加一个中心核球。其中的“盘”指的就是星系盘。很多人都会认为,星系盘就是一个很平的圆盘子,但事实并非如此。大量观测表明,很多巨大的星系盘在外盘处都会逐渐向上或向下卷起,整体形成一个接近炸薯片一样的弯曲状态,天文学家称(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9-02-12)

张梦然[6](2018)在《盖亚望远镜数据揭秘银河系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11月1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英国《自然》杂志1日发表的一项天文学研究,欧洲科学家团队通过盖亚望远镜发布的数据,确定了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形成原因——大约100亿年前,银河系与另一个星系碰撞,导致银河系银晕内充满了恒星,并且使银盘增厚,而这个相撞(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8-11-02)

吴长锋[7](2018)在《环星系结构形成机制找到》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讯 (记者吴长锋)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吴许芬副教授与孔旭教授合作,用数值计算了盘状星系与矮星系通过偏心碰撞产生星系外环结构,分析了盘状星系的核球—盘质量比(英文缩写B/D)对星系外环结构的影响,发现B/D值越小的盘星系,碰撞后形成的外(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8-10-25)

文世铭,孙艳春,邱佳杰,王娇娇[8](2018)在《邻近星系中HCO~+J=3→2和HNC J=3→2发射线强度与恒星形成率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James Clerk Maxwell Telescope(JCMT)的观测数据对邻近星系HNC J=3→2和HCO+J=3→2这2条发射线的强度与星系Hα谱线强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得出这2条分子发射线的强度与星系Hα谱线强度成较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的结论.有研究表明,星系Hα发射线的强度是跟踪星系内恒星形成率的有效手段,因此星系的恒星形成率也与这2条谱线的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当前国内外缺少对这2条分子发射线的观测,这些结果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一些空白,给研究星系恒星形成的示踪分子奠定进一步翔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康晓宇[9](2018)在《近邻盘星系的演化及恒星形成历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星系是构成宇宙的基石,其形成与演化是21世纪天体物理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近邻星系具有大范围的空间参数,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得高空间分辨率和高信噪比的观测数据,为研究星系形成与演化的理论模型提供最丰富的观测约束,因此近邻星系是研究星系形成、结构和演化历史的理想"实验室".为了了解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历史,对单个星系个性特征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星系个性特征的研究方面,唯象模型体现了其独特的价值.本文利用唯象模型分别研究了一个较为简单的、孤立的(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倪思洁[10](2018)在《银河系厚盘中被预言的“异类”现身》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天体元素丰度与星系化学演化研究团组邢千帆博士与赵刚研究员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光谱巡天数据,在银河系厚盘中确认了吸积成分的存在,为富气体并合模型描述的厚盘形成机制提供了观测上的支持。该研究成果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8-07-11)

星系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SDSS和GALEX的巡天数据,本文利用星系中心区域和外围的mNUV-mr颜色梯度研究了局域星系(0.02<z<0.06)死亡(quenching)过程中恒星形成活动的径向分布与星系整体比恒星形成率的关系.在quenching过程中,中心星系和卫星星系的mNUV-mr颜色梯度都逐渐变大,即具有"inside-out"的quenching模式.相比于中心星系,卫星星系的颜色梯度变化相对较小.通过进一步比较中心星系和卫星星系内外2部分的mNUV-mr颜色,发现卫星星系较小的颜色梯度是由于其外围的mNUV-mr颜色更红导致的.本文的结果表明,中心星系和卫星星系具有相似的"insideout"的quenching模式,但是环境的作用抑制了卫星星系外围的恒星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星系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1].安芳霞.高红移恒星形成星系的研究[J].天文学报.2019

[2].刘程程,张程鹏,彭影杰.中心星系与卫星星系恒星形成活动终止过程的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高颖.大质量致密星系的形成演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9

[4].贾萌.CANDELS中红移0.5-1星系的恒星形成熄灭机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5].吴月辉.银河系恒星盘“翘曲”结构首次被呈现[N].人民日报.2019

[6].张梦然.盖亚望远镜数据揭秘银河系成因[N].科技日报.2018

[7].吴长锋.环星系结构形成机制找到[N].科技日报.2018

[8].文世铭,孙艳春,邱佳杰,王娇娇.邻近星系中HCO~+J=3→2和HNCJ=3→2发射线强度与恒星形成率的相关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康晓宇.近邻盘星系的演化及恒星形成历史研究[J].天文学报.2018

[10].倪思洁.银河系厚盘中被预言的“异类”现身[N].中国科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1.6宁静星系形成的两种路径,摘...1.1:星系的形成理论模型图不同星系形成模型预言的星系在...2.9现阶段全球地面探测器的分布引...个成员星系的平均金属丰度与星系中的...1.5:左图:Coma团的光学图像

标签:;  ;  ;  ;  ;  ;  ;  

星系形成论文_安芳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