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荔枝螺论文_田传远,夏佩伦,张嘉荣,于瑞海,郑小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疣荔枝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荔枝,丁基,基因,性状,化合物,线粒体,结构。

疣荔枝螺论文文献综述

田传远,夏佩伦,张嘉荣,于瑞海,郑小东[1](2020)在《疣荔枝螺形态性状对质量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机抽取100只同龄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 Kuster),开展其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和软体部质量的相关与通径分析。实验选取并测量了壳长(X_1)、壳宽(X_2)、壳厚(X_3)、壳口长(X_4)和壳口宽(X_5)等5项形态性状以及体质量(Y)和软体部质量(Z)等2项质量性状,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和软体部质量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疣荔枝螺各项性状间的相关均呈极显着(P<0.01)。通径分析表明,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直接影响大小的顺序为壳长(0.459)>壳宽(0.277)>壳厚(0.209)>壳口宽(0.140);壳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决定系数最大(0.220),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Y=-9.714+0.220X_1+0.204X_2+0.195X_3+0.151X_5。(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20年02期)

吴晓雯,余海,陈青萍,彭欣,张华伟[2](2019)在《基于COⅠ基因对温州沿海岛屿疣荔枝螺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州沿海岛屿众多,水文环境复杂,疣荔枝螺(Reishia clavigera)是岩相潮间带常见种,对其群体间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有助于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种质资源。本实验对温州沿海14个典型岛屿的158个疣荔枝螺个体,进行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序列测定,得到158条长度为672bp的序列,A、T、C、G四种碱基含量分别为23.0%、38.4%、17.4%和21.2%。共检测到保守位点562个,变异位点108个,其中包括简约信息位点57个,单突变位点51个。所有个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8 0±0.029 7,单倍型多样性为指数Hd为0.978±0.006,平均核苷酸差异度为5.328。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005 7~0.011 1之间,群体内遗传距离在0.005 7~0.010 8之间,不同疣荔枝螺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处于同一水平。霓屿岛和大竹峙岛群体内遗传距离最小,洞头岛群体内遗传距离最大。共检测到102个单倍型,大部分单倍型聚合为一支,没有形成明显的区系结构,各个岛屿的疣荔枝螺存在基因交流。(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吴晓雯,余海,彭欣,张华伟,张永普[3](2018)在《基于COI基因对温州沿海岛屿疣荔枝螺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州沿海岛屿众多,水文环境复杂,疣荔枝螺是岩相潮间带常见种,对其群体间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岛屿间疣荔枝的遗传结构关系。本实验对温州沿海14个典型岛屿的158个疣荔枝螺个体,进行COI基因序列测定,得到158条长度为672bp的序列,A、T、C、G四种碱基含量分别为23.0%、38.4%、17.4%和21.2%。共检测到保守位点562个,变异位点108个,其中包括简约信息点57个,单突变位点51个。所有个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80±0.0297,单倍型多样性为指数Hd为0.9778±0.0064,平均核苷酸差异度为5.328。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0057-0.0111之间,群体内遗传距离在0.0057-0.0108之间,不同疣荔枝螺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处于同一水平。霓屿岛和大竹峙岛群体内遗传距离最小,洞头岛群体内遗传距离最大。共检测到102个单倍型,大部分单倍型聚合为一支,没有形成明显的区系结构,各个岛屿的疣荔枝螺存在基因交流。(本文来源于《浙江省动物学会第十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0)

张芳,杨善军,王昭凯,杨隆河,吴鹏[4](2017)在《海洋疣荔枝螺体外抗肿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枝螺是福建海域常见食用螺类,古方记载和民间长期食用证实具有良好药用价值,但国内外对其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以福建海域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为研究材料,从疣荔枝螺消化腺部位获得抗癌组分E-EA-2,通过液相色谱、气质联用色谱分析发现其主要成分为6-溴靛红(6-bromoisatine),分子结构式C_8H_4BrNO_2.E-EA-2能有效抑制人乳腺癌MCF-7、人肝癌QGY-7703细胞增殖,药物浓度高于40μg/cm~3时,癌细胞存活率显着降低.E-EA-2能诱导肝癌细胞QGY-7703发生PARP蛋白剪切,加入泛caspase抑制剂使细胞存活率显着提高.同时,E-EA-2使MCF-7细胞核产生固缩,线粒体膜电位显着下降,凋亡细胞数量显着增加.E-EA-2对肝癌细胞QGY-7703的IC50为46μg/cm~3,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IC50为28μg/cm~3,对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主要是以促凋亡方式实现的.(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解亚娇[5](2014)在《疣荔枝螺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 Kuster)属骨螺科(Muricdae)、荔枝螺属(Thais)动物。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地。相关的药理学研究表明疣荔枝螺的提取液在抗肿瘤、抗菌、免疫调节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人们从疣荔枝螺中提取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主要有神经肽、有机锡化合物、胆碱、酚类化合物、有机酸、挥发性成分等。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对疣荔枝螺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寻找具有一定药用价值的天然单体化合物,以便更好地综合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本文首先研究了疣荔枝螺的脂溶性部分。以甲醇溶液为提取溶剂,将疣荔枝螺肉反复提取叁次,旋转蒸发浓缩所得浸膏加水后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萃取,然后采用常压硅胶柱层析、重结晶、制备型液相(PTLC)等方法,对各部分浸膏进一步分离纯化,从疣荔枝螺石油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共分得18个单体化合物。根据各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并借助核磁共振(~1H-NMR,~(13)C-NMR)、质谱等波谱分析方法并与文献对照,经结构鉴定,确认了其中11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它们分别是:胆甾醇(Cholesterol)、6-溴靛红(1H-indole-2,3-dione,6-bromo-)、6-溴-1,3-二氢-3-羟基-3-(2-氧丙基)吲哚(2H-indol-2-one,6-bromo-1,3-dihydro-3-hydroxy-3-(2-oxopropyl)-)、2-氨基-N-(4-氨基-4-氧代丁基)-4-溴苯甲酰胺(Benzamide,2-amino-N-(4-amino-4-oxobutyl)-4-bromo-)、1,2-二醇-3-十二烷氧基丙烷((S)-3-dodecyloxypropane-1,2-diol)、2-甲基-3-羟甲基-5-羟基吲哚(1H-Indole-3-methanol-5-hydroxy-2-methyl)、正十八烷酸(Octadecanoic acid)、羟基二氢博伏内酯(5-hydroxyl-3,4-dimethy-5-pentyl-2(5H)-furanone)。本文还研究了疣荔枝螺的水溶性多糖。采用单因素试验对提取疣荔枝螺粗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料液比为1:30,提取时间为2 h,提取温度为70℃时,粗多糖的提取率最高。在此条件下,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提取液的总糖含量为(8.35±0.42)mg,提取率为(0.17±0.01)%。本研究采用酶法除蛋白工艺,结果显示,利用胰蛋白酶除蛋白的蛋白质去除率达(60.26±1.12)%。除蛋白后的溶液经旋转蒸发浓缩后添加乙醇沉淀,得到的沉淀经冷冻干燥得到粗多糖,测得该粗多糖的总糖含量为(48.17±0.17)%,蛋白质含量为(31.85±0.42)%。并对该粗多糖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发现疣荔枝螺粗多糖对羟基自由基(·OH)和1,1-二苯基-苦肼基自由基(DPPH·)均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IC_(50)分别为6.31 mg/mL和2.25 mg/mL。(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4-05-03)

王旭[6](2013)在《黄口荔枝螺和疣荔枝螺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口荔枝螺(Thais luteostoma)和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均属骨螺科荔枝螺属,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为我国沿海渔民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近年来,其资源量严重衰退。本研究以黄口荔枝螺和疣荔枝螺为研究对象,采用线粒体DNA16S rRNA和COI基因序列测定技术和形态多变量分析对其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其资源评估、保护及今后开展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其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采自中国舟山、南麂、福州及珠海潮间带的4个黄口荔枝螺群体,共115个个体,对其外部10个形态特征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差异系数检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珠海和福州群体、南麂和舟山群体形态差异较小,珠海和南麂群体趋异最大。差异系数检验结果表明,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2.采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采自中国沿岸潮间带舟山、南麂、福州、珠海及海口的5个疣荔枝螺群体,共132个个体,对其外部10个形态特征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差异系数检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南麂、福州和舟山群体形态差异较小,海口与其余4个群体形态差异较大。经差异系数检验,5个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3.黄口荔枝螺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1)对mtDNA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得到414bp的碱基序列。在16S rRNA基因片段上检测到8个变异位点,1个简约信息位点。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789~0.0048,但均不显着(P>0.05)。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01,群体内遗传距离为0.001。AMOVA分析显示:在整个遗传变异中群体内的分子差异为99.12%。NJ和UPGMA系统树显示:来源于不同地理群体的个体分布散乱,未形成明显的聚类。Tajima’s D为-2.10023(P<0.05),Fu’s Fs为-7.99651(P=0.000),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呈单峰分布。2)对mtDNA COI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得到了658bp的同源序列,检测到36个变异位点,7个简约信息位点。珠海群体与南麂群体、福州群体的分化差异显着(0.01<P<0.05),但其仍具有一定的基因流(Nm>1)。其它群体间的分化程度分化差异不显着。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04~0.006,群体内遗传距离为0.002~0.006。AMOVA分析显示:在整个遗传变异中群体内的分子差异为98.06%。NJ和UPGMA系统树显示:来源于不同地理群体个体分布散乱,未形成明显的地理聚类。Tajima’s D为-2.33271(P=0.000),Fu’s Fs为-25.35681(P=0.000),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呈单峰分布。黄口荔枝螺群体的线粒体DNA16S rRNA和COI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黄口荔枝螺群体间不存在显着地遗传分化,而且在历史上经历了种群扩张。4.疣荔枝螺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1)对线粒体DNA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得到414bp的同源序列,检测到14个变异位,6个简约信息位点。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74~0.075,均不显着(P>0.05)。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02~0.003,群体内遗传距离为0.002~0.004。AMOVA分析显示:在整个遗传变异中群体内的分子差异为100.51%。NJ和UPGMA系统树显示:不同地理群体来源的个体分布散乱,未形成明显的地理聚类。Tajima’s D为-1.78943(P<0.05),Fu’s Fs为-10.11827(P=0.000),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呈单峰分布。2)在对线粒体DNA COI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得到了658bp的同源序列,检测到62个变异位点,31个简约信息位点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220~0.0955,但均不显着(P>0.05)。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22~0.010,群体内遗传距离为0.0062~0.012。AMOVA分析显示:在整个遗传变异中群体内的分子差异为97.75%。NJ和UPGMA系统树显示:不同地理群体来源的个体分布散乱,无明显的地理结结构和谱系结构。Tajima’D为-1.96586(P=0.000),Fu’s Fs为-25.22775(P=0.000),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呈单峰分布。疣荔枝螺群体的线粒体DNA16S rRNA和COI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疣荔枝螺群体间不存在显着地遗传分化,而且在历史上经历了种群扩张。(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学院》期刊2013-05-01)

方超,王新红,王文雄,李永玉,穆景利[7](2011)在《食物相暴露下叁丁基锡(TBT)在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体内的吸收和代谢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牡蛎消化腺分别暴露在1000ng.L-1和100ng.L-1TBT水溶液中4周,然后将染毒的牡蛎消化腺分别投喂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经过45d的暴露和30d的净化,我们发现雌雄疣荔枝螺的消化和生殖系统能较快地吸收TBT(吸收速率ku=0.004-0.022.d-1),并且其代谢(生物代谢系数BDI=5.59-23.30)和排出速率(净化速率ke=0.024-0.053.d-1)也相对较快,各器官中TBT的代谢产物MBT占了相对较高的比例,因此TBT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没有出现生物放大的现象。此外,TBT有逐渐从雌螺消化系统向生殖系统转移的趋势,并且雌螺生殖系统对TBT的吸收和富集能力(ku=0.006-0.022.d-1,生物放大系数BMF=0.181-0.664)要显着强于雄螺(ku=0.004-0.014.d-1,生物放大系数BMF=0.142-0.376),但其代谢和净化速率(BDI=5.59-10.50,ke=0.024-0.025.d-1)却显着低于雄螺(BDI=11.5-12.4,ke=0.031-0.050.d-1),雌螺的生殖系统被认为是TBT转移和富集的潜在靶器官,这对我们今后开展TBT污染的环境监测和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方超,王新红,李永玉,穆景利,吴水平[8](2010)在《食物相暴露下叁丁基锡(TBT)在不同性别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不同器官中的富集和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在分别投喂先在1000ng/L和100ng/L TBT水溶液中暴露4周后的牡蛎消化腺,经过45天的暴露和30天的净化,我们发现TBT能迅速在雌雄疣荔枝螺的消化和生殖系统中富集(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0-06-20)

谢卫,王新红,郑金树,施华宏,赵冬梅[9](2010)在《厦门海域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体内有机锡化合物含量与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戊基化格式衍生法,GC-FPD分析了厦门港周边海域9个小岛屿分布的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体内3种丁基锡化合物(butyltins)和3种苯基锡化合物(phenyltins)的存在形态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丁基锡化合物总浓度(ΣBTs)为0.3~70.6ng.g-1,平均值为28.8ng.g-1,以一丁基锡化合物(MBT)为主.苯基锡化合物总浓度(ΣPhTs)为nd~18.8ng.g-1,平均值为7.9ng.g-1,以叁苯基锡化合物为主.厦门港周边海域以丁基锡化合物为主要污染物,占到总有机锡化合物(ΣOTs)的74.3%~96.8%.疣荔枝螺体内(ΣBTs)和(ΣPhTs)呈现从厦门港内到港外逐渐降低的趋势.疣荔枝螺体内TBT和TPhT的浓度显示良好的相关关系(R2=0.7109,p<0.01),说明TPhT和TBT来源趋同,即来源于船舶防污涂料,或水产养殖污染源.与我国东南沿海港口相比,厦门海域疣荔枝螺体内丁基锡化合物的污染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但比2002年有所加重.(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0年04期)

汤丽,刘青坡,施华宏,王新红,洪华生[10](2009)在《厦门海域岩相海岸带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与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性畸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海产腹足类性畸变以其对有机锡的敏感性、特异性和不可逆性而成为海洋有机锡污染的理想指示种。调查研究了厦门海域岩相海岸带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和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的性畸变情况,通过生物学指标IOI(性畸变率)、RPSI(相对阴茎发展指数)、VDSI(输精管发展指数)及SRI(性比指数)综合评价其性畸变发展程度,间接指示厦门周边海域的有机锡污染程度。研究结果发现,在采集疣荔枝螺的17个站点中有5个站点种群性畸变率为100%,其中宝珠屿种群性畸变程度最为严重,VDSI达4,采集甲虫螺的4个站点的种群性畸变率均为100%。性畸变程度较严重的种群普遍集中于厦门西港,并且表现出由港内到港外逐渐减轻的趋势,而白城、会展中心和大嶝岛等位于开阔的厦门东海域的种群性畸变程度最轻,与往年厦门西海域有机锡污染监测数据相比一致,体现出性畸变程度与有机锡污染程度及海港码头远近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9年09期)

疣荔枝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温州沿海岛屿众多,水文环境复杂,疣荔枝螺(Reishia clavigera)是岩相潮间带常见种,对其群体间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有助于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种质资源。本实验对温州沿海14个典型岛屿的158个疣荔枝螺个体,进行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序列测定,得到158条长度为672bp的序列,A、T、C、G四种碱基含量分别为23.0%、38.4%、17.4%和21.2%。共检测到保守位点562个,变异位点108个,其中包括简约信息位点57个,单突变位点51个。所有个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8 0±0.029 7,单倍型多样性为指数Hd为0.978±0.006,平均核苷酸差异度为5.328。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005 7~0.011 1之间,群体内遗传距离在0.005 7~0.010 8之间,不同疣荔枝螺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处于同一水平。霓屿岛和大竹峙岛群体内遗传距离最小,洞头岛群体内遗传距离最大。共检测到102个单倍型,大部分单倍型聚合为一支,没有形成明显的区系结构,各个岛屿的疣荔枝螺存在基因交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疣荔枝螺论文参考文献

[1].田传远,夏佩伦,张嘉荣,于瑞海,郑小东.疣荔枝螺形态性状对质量性状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

[2].吴晓雯,余海,陈青萍,彭欣,张华伟.基于COⅠ基因对温州沿海岛屿疣荔枝螺遗传多样性研究[J].动物学杂志.2019

[3].吴晓雯,余海,彭欣,张华伟,张永普.基于COI基因对温州沿海岛屿疣荔枝螺遗传多样性研究[C].浙江省动物学会第十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8

[4].张芳,杨善军,王昭凯,杨隆河,吴鹏.海洋疣荔枝螺体外抗肿瘤活性[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7

[5].解亚娇.疣荔枝螺的化学成分研究[D].集美大学.2014

[6].王旭.黄口荔枝螺和疣荔枝螺遗传多样性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3

[7].方超,王新红,王文雄,李永玉,穆景利.食物相暴露下叁丁基锡(TBT)在疣荔枝螺(Thaisclavigera)体内的吸收和代谢动力学[J].生态毒理学报.2011

[8].方超,王新红,李永玉,穆景利,吴水平.食物相暴露下叁丁基锡(TBT)在不同性别疣荔枝螺(Thaisclavigera)不同器官中的富集和转化[C].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2010

[9].谢卫,王新红,郑金树,施华宏,赵冬梅.厦门海域疣荔枝螺(Thaisclavigera)体内有机锡化合物含量与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10

[10].汤丽,刘青坡,施华宏,王新红,洪华生.厦门海域岩相海岸带疣荔枝螺(Thaisclavigera)与甲虫螺(Cantharuscecillei)性畸变[J].生态学报.2009

论文知识图

厦门港疣荔枝螺性畸变调查站点版Ⅰ 疣荔枝螺疣荔枝螺性腺发育不同时期精巢...疣荔枝螺疣荔枝螺性腺发育不同时期卵巢...疣荔枝螺精巢发育周期图:A-E...

标签:;  ;  ;  ;  ;  ;  ;  

疣荔枝螺论文_田传远,夏佩伦,张嘉荣,于瑞海,郑小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