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效微生物菌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生物,高效,氯乙烯,菌种,纤维素,废水,活性。
高效微生物菌群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丽[1](2019)在《浅谈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在垃圾堆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彰显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在垃圾堆肥中的应用价值,需深入探索资源处理方式。基于此,本文以实验分析法为主导,着重对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的设计操作要点加以叙述,以达到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提升社会资源利用率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傅冰,吴芳英[2](2019)在《高效降解纤维素微生物产酶条件优化及复合菌群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唯一碳源,从白蚁肠道中分离出具有高效降解纤维素能力的菌株,通过16s rDNA鉴定种属关系,叁株菌株命名为2号、4号、5号,2、5号为蜡样芽孢杆菌、4号为链球菌。通过条件优化,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CMC-Na为碳源、牛肉膏为氮源、pH值为7、37℃、发酵时间24 h、2%接种量。随机组合不同菌株构建复合菌群,复合菌群产酶能力最强的为4号+5号菌株,酶活达3.67 U/mL。(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玮[3](2018)在《降解喷漆废气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的构建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喷漆废气含有毒有害的VOCs,产生量大,对人体具有“叁致”效应,且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寻找一条合理、高效的喷漆VOCs降解方法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污泥驯化,筛选并鉴定出喷漆VOCs优势降解菌,并应用于生物滴滤池中以构建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将构建的高效复合菌群用于生物滴滤池处理模拟喷漆废气,以期为实际喷漆废气的处理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首先,采用苯、甲苯、二甲苯对活性污泥进行60天的驯化,从污泥中分离筛选出3种降解优势菌。采用传统生理生化鉴定法结合脂肪酸鉴定和16SrRNA测序鉴定3种优势菌分别为恶臭假单胞菌、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将叁种优势菌按1:1:1的比例接种于生物滴滤池处理由苯、甲苯和二甲苯按1:1:1组成的模拟喷漆废气,考察运行时间、填料种类、停留时间、有机负荷对生物滴滤池处理VOCs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滴滤池填料为火山岩时,停留时间为45s,处理废气浓度为1000 mg/m~3左右,有机负荷为250 g/m~3·h左右时,VOCs去除率达到90%左右。取生物滴滤池稳定运行状态下的填料表面的生物膜,采用平板计数法确定各优势菌的比例,结果表明,恶臭假单胞菌、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最佳比例为17:22:61。在以上所确定的运行条件下,将构建的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用于生物滴滤池处理模拟喷漆废气,经过10d左右,成熟生物膜形成,处理效果达到90%以上。通过GC-MS对连续稳定运行的生物滴滤池中气相、液相及填料表面的生物膜中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模拟废气中苯、甲苯和二甲苯在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的作用下开环,降解过程中的形成重要中间产物邻苯二酚,进一步发生开环被转化为有机醇、醛和酸等,最终被矿化。最后,结合生物滴滤池的降解过程,基于“吸附-生物膜”理论,建立了生物滴滤池处理模拟废气过程的运行性能模型。(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8)
陈建发[4](2018)在《高效微生物菌群强化抗生素类废水生物处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抗生素工业废水极难处理的特点,探讨了某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在用A2 O法处理以抗生素类制药废水为主的混合工业废水的强化效果与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该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对降解废水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其出水CODCr、NH3-N、TP(总磷)的平均去除效率较常规系统分别提高了3.9%、9.3%、4.1%。该组合工艺为难生物降解的以抗生素类制药废水为主的混合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提供了新途径。(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8年06期)
沈永红,薛玉,刘宇鹏,李黎[5](2015)在《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复合菌群培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活性污泥和土壤中筛选到数株能发酵生产絮凝剂的菌株,其中编号为M15、M10、Y1、F4的菌株具有显着的絮凝效果(絮凝率均大于70%).将其两两混合培养,发现M15+Y1、M10+F4混合培养后其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较单一菌株培养时均有较明显的提高,并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其中M15+Y1复合菌群在添加营养盐的污水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其发酵液对城市污水的絮凝效果可达80.5%,且具有良好的脱色效果(脱色率为90.3%).(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胡淼[6](2014)在《高效叁氯乙烯厌氧微生物降解菌群构建与分子生物学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地下水受叁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 TCE)污染的态势日益严重。鉴于地下水中TCE污染的广泛性,TCE污染治理已成为国内外研究人员广泛关注的问题。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完全降解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TCE污染治理的新技术。由于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reactor. UASB反应器)中具有高浓度的微生物和微生物多样性,因此,与其它的厌氧反应器相比,UASB反应器在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领域更有优势,高浓度的微生物能够快速地将污染物转化降解。但是,TCE在UASB反应器中的生物降解方面的研究国内外罕有报道,以及TCE在厌氧反应器中代谢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在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UASB反应器为基础,在其中构建TCE高效降解菌群。展开TCE对厌氧颗粒污泥的产甲烷毒性影响以及颗粒污泥产甲烷活性恢复情况;通过培养和驯化的手段,基于UASB反应器构建TCE厌氧降解菌群,探讨TCE在UASB反应器中的代谢机理;探索运行参数对TCE降解效果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菌群降解TCE过程中各运行参数的变化对厌氧微生物类群的多样性以及结构、功能的影响;并对UASB反应器的运行参数进行优化。论文所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虽然TCE抑制甲烷菌的活性,并且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但是,甲烷菌可以逐渐适应TCE的抑制作用,TCE的浓度越大,甲烷菌需要的适应时间就越长:TCE对甲烷菌的抑制作用较强,TCE浓度为10-15mg/L时,属于中度抑制:TCE浓度高于20mg/L时,属于重度抑制。当TCE浓度为5-15mg/L时,厌氧颗粒污泥产甲烷活性得到恢复,而浓度大于20mg/L时,产甲烷活性并未恢复。(2)通过培养和驯化手段,在UASB反应器中成功获得TCE厌氧降解菌群,以葡萄糖和乳酸为碳源,TCE处理浓度为14.6-73mg/L时,TCE降解率在85%-90%,TCE的降解产物为顺式-二氯乙烯(cis-dichloroethylene, cis-DCE)、氯乙烯(vinyl chloride, VC)和乙烯(ethene).通过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TCE厌氧降解菌群的群落结构。菌群中存在Petrimonas、Clostridium、Enterobacter和Lactococcus等多种发酵产酸菌和能将TCE降解为cis-DCE的厌氧脱氯菌Dehalobacter和Geobacter,以及嗜乙酸甲烷菌(Methanosaeta)(99.54%),而其他类型的古细菌所占比例很小,不到总序列数的0.5%。推测菌群在UASB反应器中代谢TCE的机理为:多种发酵产酸菌(例如:Petrimonas、 Acetanaerobacterium、Syntrophobacter、Trichococcus、Clostridium、Enterobacter和Lactococcus)发酵葡萄糖和乳酸成乙酸,并产生H2:Dehalobacter和Geobacter利用H2为电子供体,TCE为电子受体,降解TCE,生成cis-DCE、VC和少量ethene; Desulfovibrio和Syntrophobacter维持厌氧环境和为厌氧脱氯菌群中的微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Methanosaeta利用发酵葡萄糖和乳酸产生的乙酸进行产甲烷作用。(3)在温度为30℃C,进水pH值为7.0±0.1,TCE浓度为36.5mg/L,进水COD为3100mg/L的条件下,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由25h缩短至5h,TCE的处理负荷由35.04mg/L/d增加到175.2mg/L/d,结果表明:TCE在25h时降解率最大,为99.10%,而在5h时最低,为83.99%;随着HRT的缩短,TCE处理负荷随之升高,且HRT的缩短导致进水速度过快,使得菌群与TCE接触的几率减小,导致TCE不能够及时被完全降解,TCE降解率下降。利用Illumima Miseq高通量测序,在不同HRT条件下,在细菌群落中均检测到Dehalococcoidia的存在,能将TCE彻底降解为ethene的Dehalococcoides sp均属于Dehalococcoidia. Lactococcus和Petrimonas在不同HRT条件下均占主导地位,厌氧脱氯菌Geobacter和Dehalobacter的相对丰度随着HRT的缩短而降低。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表明:Lactococcus与TCE的去除率为负相关,而Clostridium, Desulfovibrio, Eubacterium, Petrimonas, Syntrophobacter, Thermanaerovibrio与TCE的去除率正相关。(4)在温度30℃C,为HRT为15h, TCE浓度为36.5mg/L,进水COD为3100mg/L的条件下,进水pH值由6.0逐步提升(6.5,7.0)至7.5时,菌群的活性逐渐增强,TCE降解率随之提高。TCE降解率在进水pH值7.0下最大,为96.76%,而在6.0时最低,为79.33%;而且,pH值小于7.0时TCE的降解率明显小于pH值大于7.0时TCE的降解率,说明pH值小于7.0的偏酸环境对菌群的活性影响较大。在不同pH条件下,在细菌群落中均未检测到Dehalococcoidia的存在。由于Lactococcus和Petrimonas为发酵产酸菌,因此它们在不同pH条件下均占主导地位,厌氧脱氯菌Geobacter和Dehalobacter的相对丰度随着pH的提升而增加。而在pH为6.0时,未检测到Dehalobacter的存在,并且Geobacter丰度较低(0.81%),这可能是TCE的降解率在pH为6.0时最低的原因。RDA分析表明:Lactococcus与TCE的去除率为负相关,而Propionicicella, Petrimonas, Syntrophobacter和Thermanaerovibrio与TCE的去除率正相关。(5)在HRT为15h,TCE浓度为36.5mg/L,进水COD为3100mg/L,进水pH值为7.0±0.1的条件下运行,温度由20℃逐步提升(25℃,30℃)至35。C时,TCE降解率随之提高,TCE降解率在30℃C下最大为97.89%;而温度提升到400C时,菌群的活性受到抑制,TCE降解率只有77.90%,温度的升高使得菌群中可以适应温度改变的类群逐渐成为优势种,进而提高了对TCE的降解效能,过高的温度,菌群的活性下降,使菌群对TCE的降解效能下降。温度为25。C--40℃C时,在细菌群落中检测到Dehalococcoidia的存在。温度为200C-300C时,厌氧脱氯菌Geobacter和Dehalobacter的相对丰度随着温度的提升而增加:在400C时,未检测到Dehalobacter的存在,并且Geobacter丰度较低(1.76%),这可能是TCE的降解率在400C最低的原因。RDA分析表明:Lactococcus, Syntrophobacter, Desulfovibrio, Petrimonas, Clostridium和Blvii28 wastewater-sludge group与TCE的去除率为负相关,而只有Thermanaerovibrio与TCE的去除率正相关。(6)采用响应面法中的中心组合设计对HRT、温度和进水pH值等UASB反应器的运行条件进行优化。通过模型预测的最优UASB反应器运行条件为HRT为19.44h,温度为31.07℃,进水pH为7.13时,TCE去除率达到96.52%,以模型预测的最佳条件进行验证,实际操作中UASB反应器运行条件为HRT为20h,温度为32℃和进水pH为7.2时,TCE的平均去除率为97.71%,并且TCE去除率比优化前(90.17%)提高了8.36%。(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4-12-01)
裴宇航[7](2012)在《降解秸秆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高效菌群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高效降解纤维素的混合菌群,以解决秸秆类固废污染和秸秆资源有效利用的问题,本试验进行了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效果研究。高效纤维素降解菌群的筛选:采用刚果红纤维素琼脂平板培养基,从土壤样品中初步筛选纤维素降解菌,对降解作用较好的菌株,再以内切酶(CMC)、纤维素全酶(FPA)、外切酶(C_1)和β-葡萄糖苷酶(β-Gase)4种酶活性指标进行复筛。对复筛获得的高效菌株进行混合培养,分别测定比较组合菌群的CMC、FPA、C_1和β-Gase 4种酶活性,筛选出高效纤维素降解菌群。产酶影响因素研究:将构建菌群ye-9/er-72/se-93接种于液体产酶培养基中,连续培养7 d,测定不同时间、温度、pH、碳源和氮源条件下其酶活性。菌群的纤维素降解能力测定:采用失重法和扫描电镜分析对菌群降解玉米秸秆的能力进行试验研究。菌种鉴定:对ye-9,er-72和se-93 3株菌进行形态鉴定以及分子鉴定。通过上述实验得到以下结果:高效纤维素降解菌群的筛选:筛选获得了y3、yi-71、ye-9、er-72和se-93等5株活性较高的纤维素降解菌。对5株纤维素降解菌进行组合培养,得到1个最好组合ye-9/er-72/se-93,其CMC、FPA、C_1和β-Gase 4种酶活分别为3.18,1.67,1.08和1.12U/mL,均比单菌株时有一定程度提高。产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该菌群最适产酶时间是第4 d,最适产酶温度是40℃,最适产酶pH值是7.5,最适产酶碳源为玉米秸秆,最适产酶氮源为NaNO_3。高效降解菌群的纤维素降解能力测定:到第8 d培养结束时纤维素降低了24.07%,半纤维素降低了28.31%,木质素降低了18.39%。通过比较电镜扫描图片可以看出菌群ye-9/er-72/se-93对玉米秸秆的降解能力强于单菌株。菌种鉴定:ye-9为链霉菌属的鲤链霉菌(Streptomyces carpaticus),er-72为灰略红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rubens),se-93为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混合菌群纤维素降解效果高于单一菌株,本试验为微生物混合培养降解纤维素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2-05-01)
温树梅[8](2009)在《AAC反应器高效微生物菌群的构建及其处理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AAC反应器能有效处理废水和剩余污泥减量化的特点,分离了以番茄酱加工废水为处理对象的好氧-厌氧耦合(AAC)反应器中的微生物,对各微生物的性能进行了研究,依据不同的筛选指标通过配伍实验确定了一组高效微生物菌群。对该菌群处理番茄酱加工废水的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从好氧-厌氧耦合法处理番茄酱加工废水反应器的好氧区中分离得到29株好氧菌,研究了各菌的处理性能、沉降性能和单位TOC降解率的菌体增长量,确定了6株降解优势菌和4株沉降优势菌。2.经过配伍组合最终得到一组降解率较高,污泥产量少,沉降性较好的好氧复配菌群(T7,T9,T10,F10,F3a,F7b,F11),TOC降解率达到78.92%,单位降解率的菌体增长(CG/TOC)为0.94,相比于基础组合污泥产量减少了50.26%,沉降性能明显提高,OD600值仅为0.347。3.从AAC反应器的厌氧区分离出10株厌氧菌,考查了厌氧菌对于废水、好氧菌群降解物、好氧菌群细胞及好氧区物质的作用,结果表明,厌氧菌对于废水有一定的处理能力,但是不如好氧菌的效果好;在只有好氧菌群降解物的情况下,厌氧菌不能有效的利用好氧降解物,会发生自身衰解;厌氧菌对于好氧菌群细胞能够主动性的攻击,使好氧菌细胞成为再次利用的基质;在好氧菌群细胞和好氧降解物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厌氧菌能够更好的破解细胞,利用释放的有机物;选取具有破解好氧细胞并利用其有机物的6株厌氧菌构建厌氧微生物菌群,能够更好的实现厌氧菌对于污泥减量化的作用。4.将构建的高效微生物菌群运用到AAC反应器中,对其处理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当水力停留时间为24h,反应器具有较快的启动时间和效率,五天就能实现生物膜的快速生长。连续运行一个月,COD值从初始的600mg/L-1800mg/L下降到24h的COD平均值211.8mg/L。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2h时,反应器连续运行30个循环,出水COD的平均值为140.6mg/L,pH和溶氧始终维持在正常水平,SS平均值为40.5mg/L,无任何剩余污泥排出,出水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类污染物二级标准(GB 8978-1996)。(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09-06-01)
张士萍,郑广宏,王磊[9](2008)在《高效微生物菌群降解含机油废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受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及驯化得到以机油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代谢的混合菌种。该混合菌种对高浓度含机油废水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初始含油约2g/L的人工废水,接种量为0.1%,经过7d的降解,可降至420mg/L,其去除率达到80%。与甘油共基质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经过7d的降解,当甘油浓度高于100mg/L时,混合菌种的除油率则受到抑制。在高盐度实验条件下,当海藻晶盐浓度高于1.0g/L时,对混合菌种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08年02期)
范俊,沈树宝,杨维本,陈英文[10](2003)在《高效复合生态链微生物菌群处理污水的研究——城市综合污水的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几种高效复合微生物群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对城市污水的处理效果,用空白活性污泥作对照,对出水CODCr值及CODCr的去除率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单一菌体与活性污泥混合处理时,光合细菌一活性污泥系统混合处理效果最佳,水力停留时间在6 h时,去除率大于90%;在多菌体与活性污泥混合综合处理时,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结合活性污泥系统,随着进水CODCr的提高,CODCr去除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和相应的耐冲击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4期)
高效微生物菌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唯一碳源,从白蚁肠道中分离出具有高效降解纤维素能力的菌株,通过16s rDNA鉴定种属关系,叁株菌株命名为2号、4号、5号,2、5号为蜡样芽孢杆菌、4号为链球菌。通过条件优化,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CMC-Na为碳源、牛肉膏为氮源、pH值为7、37℃、发酵时间24 h、2%接种量。随机组合不同菌株构建复合菌群,复合菌群产酶能力最强的为4号+5号菌株,酶活达3.67 U/m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效微生物菌群论文参考文献
[1].张金丽.浅谈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在垃圾堆肥中的应用[J].生物化工.2019
[2].傅冰,吴芳英.高效降解纤维素微生物产酶条件优化及复合菌群的构建[J].湖南农业科学.2019
[3].王玮.降解喷漆废气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8
[4].陈建发.高效微生物菌群强化抗生素类废水生物处理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8
[5].沈永红,薛玉,刘宇鹏,李黎.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复合菌群培养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6].胡淼.高效叁氯乙烯厌氧微生物降解菌群构建与分子生物学诊断[D].东北农业大学.2014
[7].裴宇航.降解秸秆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高效菌群的构建[D].天津理工大学.2012
[8].温树梅.AAC反应器高效微生物菌群的构建及其处理能力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
[9].张士萍,郑广宏,王磊.高效微生物菌群降解含机油废水研究[J].环境工程.2008
[10].范俊,沈树宝,杨维本,陈英文.高效复合生态链微生物菌群处理污水的研究——城市综合污水的处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