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关汉卿戏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关汉卿,元朝,戏剧,关羽
关汉卿戏剧论文文献综述
宋云青[1](2019)在《论关汉卿戏剧的社会背景及其戏剧人物形象塑造——以《单刀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元朝时代背景为立足点,解析其社会阶级矛盾;以关汉卿《单刀会》的两支曲子为例,分析关羽的人物形象;剖析戏剧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产生的不可扭转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14期)
张丽[2](2019)在《论元代书会意义和关汉卿戏剧观的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书会和书会文人,是元代极具文化意义的社会现象,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和繁盛。关汉卿是元杂剧奠基者和元代书会的领袖人物,考察以关汉卿为代表的书会文人的戏剧观有助于了解元代特殊环境中知识分子的分化生存、文学意识形态变迁及元杂剧戏剧艺术演进成熟的路径。(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杨岱林[3](2017)在《论关汉卿戏剧对司马迁《史记》的继承与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关汉卿在受到打击之后,忍住辛酸泪,最终走上戏剧创作的道路。用戏剧的形式揭露社会的黑暗,控诉是非颠倒的社会,呼唤正义和公道,与前辈司马迁创作《史记》具有相同之处。《史记》和关汉卿戏剧都体现出对人生命运的怀疑和反思。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中表达冤屈,正是在《伯夷列传》中找到了情感的契合点,有意承袭,从表现内容、抒情方式,甚至词句和表现手法的使用,都有意识地学习和模拟。(本文来源于《丝绸之路》期刊2017年22期)
戚悦[4](2017)在《浅议关汉卿戏剧结尾反映出的元代文人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元代从总体来看是一个思想文化衰落的时期,但以关汉卿为代表的一批元曲大家为这个衰败时代的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股生命力。在无数啧啧称赞关汉卿这位"本色派"戏剧大家的声音中,也有不少人认为他的戏剧在结构方面存在弊端。殊不知,在元代的时代背景下,已斋叟戏剧结尾在"完整框架""回味余地"和"思想情怀"等叁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从中可以以小见大地窥见元代文人的思想价值。(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7年09期)
李辉[5](2016)在《坚定的救赎——小议关汉卿戏剧的现实主义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关汉卿剧作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在剧情突破了因果报应模式,而走向自救与救赎。(本文来源于《参花(下)》期刊2016年10期)
何雨婷[6](2014)在《删繁就简叁秋树 法国版关汉卿戏剧《救风尘》、《蝴蝶梦》》一文中研究指出10月22日,"创想周"接近尾声之际,由法国高等戏剧学院、法国里昂大学联盟出演的小剧场戏剧《救风尘》、《蝴蝶梦》在上戏新空间列中国传统戏曲剧目进行了一次跨文化的演绎。《救风尘》和《蝴蝶梦》是两出由关汉卿编写的着名元杂剧。前者结构精巧,讲述的是妓女宋引章本与安秀才有约,却被恶少周舍的花言巧语迷惑,不听赵盼儿的劝阻嫁给周舍,婚后饱受虐待,不得不写信给赵盼儿求救,赵盼儿巧用计(本文来源于《上海戏剧》期刊2014年11期)
梁静雯[7](2013)在《关汉卿戏剧在元初的接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戏剧艺术是人类艺术的奇葩,是“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性艺术,戏剧向人传达的是复杂、生动的美。《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元杂剧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链条中不可替换的重要一环,但又表现出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体式和风貌,既有汉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又吸收了元蒙游牧民族文化的思想观念,还迎合了宋元发展起来的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最能体现出元代文学的美学特质和时代精神。而“初为杂剧之始,故卓以前列”的伟大杂剧作家关汉卿,在戏剧体制和情节模式等方面对后来的杂剧发展有着奠基作用。关汉卿以强烈的反抗意识,丰富的演剧经验,博大的同情胸怀创作了一部部具有深刻内涵的戏剧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下层人民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因此,本文选取元杂剧中最有代表性的关汉卿戏剧作为对象,研究其在元初的接受情况,探讨观众(读者)接受与剧作家创作的关系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对戏剧发展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了关汉卿杂剧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的可行性和目的、意义后,主要从四个部分来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关汉卿戏剧的文本内涵与文本结构。关剧主要有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和婚姻爱情题材叁种,各有特点,分别表现为:在史实的框架内抒发感情的内涵;以文本中的悲剧观照现实中的悲剧;以喜剧的文本描摹广泛的世态,从中还可以看到符合市民趣味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精神内涵。通过对关剧的文本内涵和文本结构分析,总结出其特点,发现与市民观众审美情趣相联系的地方。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历史文化、社会氛围与元代人的“前理解”之间的关系。首先,可以从元杂剧的体制、内容中发现与前代文学(主要指通俗文学)的联系,“主题、题材及其显示的审美趣味也是以市民的爱憎观念为转移的”。其次,历史、现实环境的变化,文化氛围的开放与思想的解放都对元初人接受杂剧的“前理解”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研究元代杂剧的接受,必须将其放在客观条件中进行宏观审视,才能真正地挖掘出接受变为可能的深层原因。因此,本章尽量还原元初杂剧产生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总结在此背景下所形成的元代人的普遍性审美意识。第叁部分,主要对关汉卿戏剧文本与读者反应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承接前文的内容,论述在文化转型时期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变化,以及戏剧内容变化的情况,并揭示这些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剧作者在创作时自觉地对观众反应进行迎合。进而从文本内容、思想内涵、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展开观众审美趣味对创作影响,创作对观众反应迎合的论述。第四部分,主要对关汉卿戏剧文本中体现的作者创作与观众“期待视野”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创作与接受的交往情况以及二者的互相影响对文本的意义、对戏剧发展的作用。指出了关剧为满足观众审美需求形成了情节结构程式化、人物形象类型化等特点,同时观众的期待视野在对关剧接受的过程中也发生了打破、重建的变化。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在审美交流中不断基于对观众的迎合刺激了关汉卿戏剧的因循与革新。从对关汉卿戏剧在元初的接受研究,可以发现作者、作品与读者都是文学进程的基本要素和动力因素,缺一不可。尤其是在戏剧这种以舞台演出为表现形式的文学样式中,观众(读者)的存在与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正是有了客观上历史文化背景给予了特殊的契机,主观上观众审美需求和趣味对初期元杂剧的影响以及作者与观众(读者)的审美交流,才产生了具有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特质的元杂剧,推动剧作家随观众(读者)审美经验期待视野变化而创新的创作。本文亦可对元杂剧的繁荣与衰落成因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王焕荣[8](2012)在《关汉卿戏剧语言的地域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关汉卿是我国古代成就最大的戏剧家,被誉为"戏剧大师",但他的籍贯一直争论不休,元钟嗣成《录鬼簿》认为是"大都(北京)人",朱佑《元史补遗》认为是"解州(山西运城)",清乾隆《祁州志》记他是"祁州(河北安国)人"。直到今天仍无定论。斯人已去,流风犹存,翻开他的戏剧,眼前活跃的是鲜明的形象,耳边回荡的是熟悉的声音。虽然那行腔的激越澎湃与婉转低回已无法复制,但那道白与唱词,如洪钟巨响,余音千载。因此,从(本文来源于《长城》期刊2012年10期)
方宽[9](2012)在《关汉卿戏剧否定的人格范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关汉卿长期被认为是"本色当行"元代文人代表,其戏剧作品体现了他的社会认知。本文通过对关汉卿戏剧作品的阅读与研究,对其戏剧中的人格范型进行研究和探讨,认为关汉卿戏剧否定了拜金人格、权势人格、享乐人格、门第人格等人格范型,这种人格否定在当下仍具有社会意义。(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2年09期)
魏洪[10](2012)在《《关汉卿戏剧集》量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汉卿是元代最着名的戏剧家之一。其一生创作了六七十种戏剧名作,目前流传下来的仅有十八种,分刊在各种版本中。其作品语言通俗,口语化明显,充分体现了当时语言的特点。本文以《关汉卿戏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收集的关汉卿十八种杂剧为底本,旨在通过对其中量词的研究来展现元代量词的特点。全文共有叁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了《关汉卿戏剧集》的作者、版本选定,量词的研究动态以及量词的正名和次分类情况。第二部分为正文。本部分共划分为四章,第一章和第叁章分别对名量词和动量词分次类进行描写,并结合不同时期量词的语义特点,梳理作品中出现量词的语义特征。第二章和第四章分别对名量词和动量词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和研究。第二章主要考察了名量词的语法特征,并总结出该时期名量词的独特特征。第四章首先将作品中动量词阵营与现代汉语量词系统进行了比较,然后考察了动量词的语法特征,并对同形动量词结构作了专题研究。最后总以小结形式总结出该时期动量词的独特特征。第叁部分为结论。该部分站在量词发展史的高度,从历史纵面来探讨元代量词的时代特点。(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2-05-20)
关汉卿戏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元代书会和书会文人,是元代极具文化意义的社会现象,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和繁盛。关汉卿是元杂剧奠基者和元代书会的领袖人物,考察以关汉卿为代表的书会文人的戏剧观有助于了解元代特殊环境中知识分子的分化生存、文学意识形态变迁及元杂剧戏剧艺术演进成熟的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关汉卿戏剧论文参考文献
[1].宋云青.论关汉卿戏剧的社会背景及其戏剧人物形象塑造——以《单刀会》为例[J].明日风尚.2019
[2].张丽.论元代书会意义和关汉卿戏剧观的演进[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3].杨岱林.论关汉卿戏剧对司马迁《史记》的继承与接受[J].丝绸之路.2017
[4].戚悦.浅议关汉卿戏剧结尾反映出的元代文人思想[J].名作欣赏.2017
[5].李辉.坚定的救赎——小议关汉卿戏剧的现实主义精神[J].参花(下).2016
[6].何雨婷.删繁就简叁秋树法国版关汉卿戏剧《救风尘》、《蝴蝶梦》[J].上海戏剧.2014
[7].梁静雯.关汉卿戏剧在元初的接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8].王焕荣.关汉卿戏剧语言的地域特征[J].长城.2012
[9].方宽.关汉卿戏剧否定的人格范型[J].文学教育(下).2012
[10].魏洪.《关汉卿戏剧集》量词研究[D].青岛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