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漱石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女性,文学,狂气,形象,文学批评,代词,神经衰弱。
漱石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周若文[1](2019)在《夏目漱石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夏目漱石对于从事文学工作的人们一定不会陌生,他是日本近代文学的代表,文学影响跨度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当时日本的着名文学巨匠。同时期他的作品也在中国留下了很多的译本,对于当时的文学工作者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所以很有必要对于夏目漱石这位文学大师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做一次深层次的总结归纳。(本文来源于《山海经》期刊2019年12期)
颜淑兰[2](2019)在《夏丏尊的“会话”理论与夏目漱石《文学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夏丐尊20世纪30年代编写的文章作法类书籍和教材曾多次论及"会话"。为了构建关于"会话"的理论,夏丐尊借鉴了夏目漱石《文学论》中的相关内容。他结合《文学论》中关于"会话"的论述和"事—读"这一图式,将"会话"的叙事效果表达为"人物—读者"的关系。30年代夏丐尊乃至知识界关注"会话",离不开汉语标准语音的进一步普及使得"从说话里学做白话文"得以可能这一前提。夏丐尊的"会话"理论也充分体现在《国文百八课》的编辑中,这使得《国文百八课》在同时期语文教材中独具特色。(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周珈谊[3](2018)在《浅析漱石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以《叁四郎》、《从那以后》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夏目漱石(1867-1916)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中的"明治文豪",其作品跨越时代深受不同年龄层读者的喜爱。本文聚焦夏目漱石的《叁四郎》、《从那以后》两部作品,以女主人公美弥子和叁千代为研究重点,结合明治时期的女性生存、思想状况进行分析,解读夏目漱石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揭示女性的自我觉醒与"家"的压抑造成的时代悲剧。(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3期)
周珈谊[4](2018)在《漱石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夏目漱石(1867-1916)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中的“明治文豪”,其作品跨越时代深受不同年龄层读者的喜爱。在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中,以处女作《我是猫》(1905)的今田富子为例,女性主人公的出场与揭示作品主题密切相关,漱石塑造的女性人物不仅在作品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其女性形象也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都具有娴熟温柔的外表和细腻的内心等。《叁四郎》(1908)《从此以后》(1909)创作于明治四十年左右,正值女权主义运动的萌芽期,以杂志《青鞜》为代表的“新女性”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这些“新女性”们对以往传统的“贤妻良母”“男尊女卑”的家父长制度为核心的家族文化持否定批判的态度,追求人格独立、性和恋爱自由,并开始探索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可能性。上述激荡的时代背景想必对于漱石的女性观起到了一定影响,并对其女性形象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积极的作用。《叁四郎》的美弥子,《从此以后》的叁千代,两位女性的形象不仅象征着日本文明开化的历史时期,即西洋文明涌入日本的特殊变化期;而且从中也可探知日本社会中前近代的残留。美弥子与叁千代的女性形象反映了无法坚守个人意志生活的明治女性的共同命运特征,她们虽然接受了自由平等思想的新式教育,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但是仍然无法逃脱被家父长制度支配的“家族”,乃至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等。本论文主要围绕《叁四郎》、《从此以后》两部作品中的明治时期女性的生存状况,夏目漱石的女性观,女性形象的类型和共同点这叁个方面对夏目漱石的文学展开研究和探讨。并且以女主人公美弥子和叁千代为考察重点,通过分析两位女性形象的塑造特点,解读夏目漱石文学作品中的新女性形象、自然女性形象、女性人物的两面性及其本质,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夏目漱石文学的超越性。(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8-05-01)
秦乐乐[5](2017)在《论夏目漱石文学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一文中研究指出日语中的人称代词种类繁多,且要根据上下关系·亲疏关系·性别·年龄·场景等不同要素的变化来区分使用。明治40年代,随着标准语的发展和小说文体的变更,第一人称代词的表现方式逐渐固定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夏目漱石文学作品中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我是猫》中的“吾辈”。《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处女作,发表于《杜鹃》杂志,是一部以“猫”为叙述视角的风格迥异的杰作,叙述者·视点人物的猫所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吾辈”本身就是小说的特色之一。在朝日新闻就职后,夏目漱石作为职业作家开始接触创作新闻小说这一文体,在创作《虞美人草》和《坑夫》两部作品之时,对新闻小说文体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在创作第叁部新闻小说《叁四郎》的时候已掌握新闻小说文体。然而,《叁四郎》中的视点人物叁四郎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却很简单。对比《我是猫》和《叁四郎》这两部作品,作为视点人物的猫和叁四郎所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差异格外显着。首先,本论文将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明治时期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其次,将以夏目漱石主要作品中的12部作品为对象,对其中出现的第一人称代词及其使用次数进行比较,同时明确漱石书信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最后,重点分析《我是猫》和《叁四郎》中叙述者·视点人物的第一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通过探讨夏目漱石作品中叙述者·视点人物对于第一人称代词的不同使用,分析总结夏目漱石对读者距离意识的变迁过程。(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7-05-26)
李娇[6](2017)在《夏目漱石文学中知识分子阶层在婚恋伦理观上的近代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坛上首屈一指的"国民大作家",他的作品大多反映了日本明治时代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想,将笔触伸向明治时代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灵魂深处,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个充满理想和追求又与残酷现实格格不入、迷茫矛盾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笔下的知识分子阶层,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由"、"追求爱情"的近代婚恋伦理观,反对"遵从忠孝"、"父母包办"、"追求利益、门当户对"的封建婚恋伦理观,是明治时代日本社会伦理道德观念近代嬗变的一个缩影。(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7年05期)
庄焰[7](2017)在《“科学”作为文学研究的方法——夏目漱石《文学评论》考论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夏目漱石作为日本明治时期的代表性文人、明治日本"文明开化"运动的亲历者和思考者,在其文论着作中结合文学对现代文明的基本理论以及日本语境中的文明开化之路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讨,并表达了自己对日本文学发展的看法。本文以漱石在其早期英国文学批评着作《文学评论》一书中倡导的外国文学研究方法为引,探讨他对盛行于明治后期文坛的科学主义之看法。(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期刊2017年01期)
孟智慧[8](2016)在《成仿吾前期文学批评与夏目漱石《文学论》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创造社的中坚人物之一,成仿吾以其粗粝直率、尖锐泼辣的文艺批评风格驰名于20世纪20年代的文坛,在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20世纪二叁十年代,他在创造社的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文章,逐步形成了个人风格突出且自成体系的文论思想,对早期新文学的批评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按照温儒敏的划分,成仿吾的文学批评可以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社会—审美"模式,后期是(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2016年06期)
陈俏俏[9](2016)在《疾病的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狂气”是隐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神秘之物”。夏目漱石在《文学论》的序中提到“英国人视余为神经衰弱”、“我坚信余当应对此神经衰弱与癫狂深深致谢”。由此可见,狂气是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源泉,是探讨漱石文学本质的永恒课题。近代以来,随着身体医学的发展,“狂气”作为一种疾病为人们所认识。“狂气”从神学思辨性解释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实证性疾患。因此,本论文将夏目漱石的“狂气”作为一种精神疾病来探讨,而在其文学作品中“狂气”主要体现为“神经衰弱”和“歇斯底里”两种精神病症。夏目漱石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患有精神疾病,通常男主人公患有神经衰弱,女主人公患有歇斯底里。本文从隐喻的角度,通过分析夏目漱石作品中神经衰弱和歇斯底里的病症、病因、治疗法,探究漱石文学中“狂气”的深层隐喻。(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6-04-18)
王向远[10](2015)在《“翻译度”与缺陷翻译及译文老化——以张我军译夏目漱石《文学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翻译研究中,特别是在以译文研究为中心的"译文学"的研究中,"译本老化"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象,同时也是"译文学"建构中值得阐述的理论问题之一。就此而言,1931年出版的张我军译夏目漱石着《文学论》是一个可供解剖分析的典型文本。张译存在着不少误译甚至漏译,但最主要的还是由缺乏"翻译度"的"机械迻译"方法所造成的诸多"缺陷翻译",加上语言本身的发展变迁,致使许多表述与表达已经与今天高度成熟的现代汉语有了相当距离,今人读之会觉得滞涩不畅,恍如隔代,这就是该译本老化的表征。对张我军译文与日文原文加以比照,并与新译文加以对比分析,可以了解误译尤其是缺陷翻译的形成机理,见出现代中国文学理论着作翻译的发展演变以及现代汉语理论语言的艰辛的形成过程。(本文来源于《日语学习与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漱石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夏丐尊20世纪30年代编写的文章作法类书籍和教材曾多次论及"会话"。为了构建关于"会话"的理论,夏丐尊借鉴了夏目漱石《文学论》中的相关内容。他结合《文学论》中关于"会话"的论述和"事—读"这一图式,将"会话"的叙事效果表达为"人物—读者"的关系。30年代夏丐尊乃至知识界关注"会话",离不开汉语标准语音的进一步普及使得"从说话里学做白话文"得以可能这一前提。夏丐尊的"会话"理论也充分体现在《国文百八课》的编辑中,这使得《国文百八课》在同时期语文教材中独具特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漱石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周若文.夏目漱石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影响[J].山海经.2019
[2].颜淑兰.夏丏尊的“会话”理论与夏目漱石《文学论》[J].文学评论.2019
[3].周珈谊.浅析漱石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以《叁四郎》、《从那以后》为中心[J].青年文学家.2018
[4].周珈谊.漱石文学中的女性形象[D].东华大学.2018
[5].秦乐乐.论夏目漱石文学中的第一人称代词[D].青岛大学.2017
[6].李娇.夏目漱石文学中知识分子阶层在婚恋伦理观上的近代嬗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
[7].庄焰.“科学”作为文学研究的方法——夏目漱石《文学评论》考论之一[J].外国文学.2017
[8].孟智慧.成仿吾前期文学批评与夏目漱石《文学论》之关系[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
[9].陈俏俏.疾病的隐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
[10].王向远.“翻译度”与缺陷翻译及译文老化——以张我军译夏目漱石《文学论》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