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变质核杂岩论文_郑媛媛,张若愚,甘浩男,李弘珂,蒋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辽南变质核杂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断层,万福,结晶学,应变,褶皱,作用,韧性。

辽南变质核杂岩论文文献综述

郑媛媛,张若愚,甘浩男,李弘珂,蒋浩[1](2019)在《中下部地壳拆离断层带演化中的褶皱作用:以辽南变质核杂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变质核杂岩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拆离断层带内广泛发育的褶皱构造与其寄主岩石一样记录了中下地壳拆离作用过程。选取辽南变质核杂岩金州拆离断层带内褶皱构造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叶理与褶皱构造关系分析,划分了褶皱期次与阶段性;通过形态组构分析、结晶学组构分析及石英古温度计等技术方法的应用,初步分析了拆离断层内褶皱的形成机制,为辽南地区拆离作用过程提供约束。根据褶皱形成与拆离作用的时间关系,将拆离带内褶皱分为拆离前褶皱、拆离同期褶皱和拆离后褶皱;拆离作用同期的褶皱按时间早晚分为早期(a1)阶段、中期(a2)阶段、晚期(a3)阶段。不同阶段褶皱的野外形态、叶理与褶皱关系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形态组构与结晶学组构的特征,为判断和恢复褶皱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佐证,揭示出拆离断层带褶皱是在纵弯-压扁和顺层流变的共同作用下递进剪切变形的产物。在拆离作用过程中,a1阶段和a2阶段褶皱以纵弯、压扁褶皱作用为主,a3阶段褶皱以弯滑作用为主。褶皱作用记录了拆离断层一定温度范围内(主要集中在380~500℃)的变形特征,拆离作用从早期到晚期的演化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的应变状态下。对金州拆离断层带而言,在区域NW-SE向伸展过程中,还伴随着NE-SW向微弱的收缩。(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9年02期)

李建波,郭磊,欧阳志侠,曾涛,丁园军[2](2015)在《辽南变质核杂岩韧性拆离带的变形特征、应变与运动学涡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南变质核杂岩西侧为一NNE走向、NWW倾向的低角度拆离断层带,其中韧性剪切带由位于拆离断层带下部的糜棱岩组成,糜棱岩中所有运动学指向标志都指示上盘向NWW方向的伸展拆离。基于长石的Rf/φ有限应变法,对该糜棱岩进行测量,结果显示糜棱岩的应变强度(Es)介于0.36~1.0之间,平均0.75。付林图解与霍塞克图解显示应变类型为压扁型(罗德参数υ=0.11~0.98)。使用极摩尔圆法与有限应变法测量糜棱岩面理与线理形成时的运动学涡度,其值介于0.74~0.96之间,平均0.85。使用C′法获得的伸展褶劈理C′形成时的运动学涡度介于0.10~0.84之间,平均0.58。依据运动学涡度、有限应变及拆离带的真实厚度,计算获得拆离带的韧性减薄量为130~705 m。综合以上结论,辽南变质核杂岩剪切变形机制是以糜棱岩面理与线理发育为代表的早期单剪为主的一般剪切以及以伸展褶劈理发育为代表的晚期纯剪为主的一般剪切。(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郑媛媛[3](2014)在《拆离断层带演化中的褶皱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伸展体制下,中下地壳发生大型低角度正断层,即拆离断层。褶皱(尤其是枢纽平行于拉伸线理的褶皱)是其中一种特有的、具有一定指示意义的典型构造。本文选取辽南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带中发育的褶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野外观察,根据褶皱形成与拆离作用的时间关系,将褶皱分为拆离前褶皱、拆离同期褶皱和拆离后褶皱,本文主要对拆离同期褶皱进行显微构造观察,有限应变分析,石英颗粒形态学和c轴组构分析。拆离作用同期的褶皱按时间早晚分为早期(a1)、中期(a2)、晚期(a3)。早期的褶皱主要表现为轴面与糜棱叶理严格平行化,并且轴面可见叶理化现象;中期的褶皱可见透镜体内褶皱或者片内无根褶皱,大量褶皱聚集成为褶皱群;晚期的褶皱表现为糜棱叶理的弯曲,包括鞘褶皱(如不对称或者Ω形褶皱)为特征。不同阶段褶皱的野外形态、叶理与褶皱关系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形态组构与结晶学组构的特征,为判断和恢复褶皱的形成机制提供佐证,揭示出拆离断层带褶皱是在纵弯-压扁和顺层流变的共同作用下,发生递进剪切的产物。在拆离作用过程中,每个阶段褶皱均是在X方向以剪切为主流,YZ面以纵弯褶皱作用为主;其中,a1阶段和a2阶段褶皱以纵弯、压扁褶皱作用为主,a3阶段褶皱以弯滑作用为主。褶皱作用记录了拆离断层一定温度范围内(主要集中在380-500℃)的变形情况,这与糜棱叶理形成近乎一致,进一步证明了褶皱形成与拆离作用的成因联系及时间关系。在形成褶皱的拆离作用过程中,整体处于稳定的剪切状态,剪切作用后期对褶皱转折端的影响更明显,表现为转折端各向异性更强,且发生了低温变形的迭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4-05-01)

甘浩男[4](2013)在《中上地壳岩石流变与拆离断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辽南变质核杂岩为研究对象,深入开展了有限应变、运动学涡度、动态重结晶颗粒温度计、石英结晶学优选以及差应力计等方面的分析,进而建立变质核杂岩下盘的岩石流变学强度模型,为辽南地区早白垩世伸展作用期间地壳流变学提供约束。辽南变质核杂岩下盘发育大量片麻岩,其线理产状基本一致,并与拆离断层作用运动学指向相同。主拆离断层下伏发育了一套完整的构造岩序列,变质程度从低绿片岩相到高角闪岩相。通过对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及运动学涡度分析,得出拆离断层下盘主要发育减薄作用,且瞬时运动学涡度值介于0.24-0.72之间。石英结晶学优选分析结果表明,距拆离断层带由近及远岩石的变形温度从300℃变化至650℃,与岩石宏观表现的变形变质作用相符。同时,运用动态重结晶颗粒温度计获得下盘构造岩的变形温度从320℃变化至480℃。距离拆离断层面由近及远,岩石所受差应力从60.48 MPa变化至22.98 MPa。结合变形温度分析,估算得到辽南变质核杂岩的应变速率应为10-12~10-13s-1,说明辽南变质核杂岩下盘主体岩石在变形过程中的应变速率较快。辽南地区的中上地壳强度模型符合”Creme Brulee"模型,莫霍面温度较高,显示出该地区具有岩石圈较热,地幔热流较高的特点。根据华北地区典型变质核杂岩运动学涡度变化规律推论出,下地壳流动与地幔上涌可能是辽南地区岩石流变及拆离断层作用的动力来源。根据变质核杂岩与侏罗纪岩浆的密切关系,侏罗纪的岩浆作用可能为伸展拆离作用发生前的岩石圈加热与演化形成提供了热源。侏罗纪岩浆活动加热地壳,提高了局部地壳的地温梯度,并使得脆韧性转变域变浅。这导致了在受到相同驱动力的情况下,有岩浆活动的地区由于地壳更热,且脆韧性转变域较浅,中上地壳尺度的拆离断层更易于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3-05-01)

李弘珂[5](2013)在《辽南变质核杂岩波瓦状拆离断层的形成机制研究及其模拟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晚中生代时期,辽南地区大规模地伸展作用,形成了典型的变质核杂岩(辽南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构造(大营子拆离断层)和断陷盆地(丹东、本溪和通远堡盆地)构造。因此,辽南地区一直被认为是华北克拉通破坏与岩石圈减薄较为典型和强烈的地区。本论文选取辽南变质核杂岩波瓦状拆离断层为研究对象。论文重点:1)通过野外工作,几个剖面的勘察,研究金州拆离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的特征;2)通过EBSD技术,并结合显微镜下研究,探索金州拆离断层附近及其下盘岩石中矿物晶体在构造演化中的定向规律,揭示不同构造部位的矿物晶体变形过程中应力变化;3)建立符合地质背景的模型,通过地质模拟实验的方法,揭示辽南变质核杂岩波瓦状拆离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野外地质工作表明金州拆离断层在切割深度上的局部不均一性,体现在不同的构造岩序列。北部的构造岩有同构造的花岗质饮马湾山岩体介入,南部的构造岩序列仅以发育糜棱岩化为主,说明了金州拆离断层在北部区域比南部区域的切割深度要深。2)通过EBSD测量,金州拆离断层带中变质岩均呈现为Y轴、Z轴极密,说明其形成于一个中低温的变形环境。3)伸展构造在金州拆离断层波瓦状形态的发育中起到了巨大的贡献。在模拟实验中,我们采取两组模拟实验,一组为两侧伸展的模型,另一组为两侧伸展一侧挤压的模型。两组模型均产生了波瓦状正断层构造的结果。通过这个结果表明伸展作用可以产生波瓦状甚至是波瓦状系列的正断层。我们推测,伸展作用就是金州拆离断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3-05-01)

李建波,鲁勇花,蒋振频[6](2012)在《辽南万福变质核杂岩韧性剪切带的应变与剪切作用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南万福变质核杂岩韧性剪切带为一走向近SN,倾向NE的低角度韧性剪切带,带内的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质糜棱岩。以长石为应变标志体的Rf/φ应变测量显示应变类型为压扁应变;以极莫尔圆与长短轴法的运动学涡度估算表面,剪切带的剪切作用类型为以简单剪切为主的一般剪切。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与年代学资料,认为辽南万福变质核杂岩韧性剪切带形成于加厚地壳造山后垮塌,且在早白垩纪华北克拉通大规模地壳伸展的联合作用下由地壳的中、深层次被抬升至地表,并与各时代的岩石在同一露头上并置而成。(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纪沫,刘俊来,胡玲,关会梅,G,DAVIS[7](2009)在《辽南变质核杂岩饮马湾山和赵房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南变质核杂岩形成于晚中生代华北岩石圈伸展和减薄背景下,其演化过程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约130Ma),在伸展作用下辽南地区发育拆离断层及其下伏韧性剪切带;第二阶段(130~120Ma),同构造花岗质岩体的主动侵位影响了拆离断层的演化;同时在124Ma变质核杂岩的构造-岩浆活动达到峰值;第叁阶段(113Ma之后)花岗质岩体在较浅层次侵位于停止活动的拆离断层带。辽南变质核杂岩发育与演化过程在年代学意义上揭示了华北板块晚中生代时期的区域性岩石圈伸展与减薄过程。本文认为由伸展后期侵位的赵房岩体所记录的拆离断层停止的时限(113Ma)可以作为华北岩石圈强烈构造岩浆活动的转捩点,113Ma之前华北板块广泛发育变质核杂岩、拉分盆地等一系列伸展构造,之后则以平稳的隆升和冷却过程为主。(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关会梅[8](2008)在《辽南—万福变质核杂岩及其区域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统总结了辽南变质核杂岩的组成与结构及其特点。厘定了万福变质核杂岩,对其基本特点开展了深入研究,确定了辽南-万福变质核杂岩对,阐述了其剥露机制。并结合中国东部、俄罗斯远东和东蒙地区区域伸展构造的特点综合分析,阐述了该变质核杂岩对对于区域岩石圈减薄过程的意义。获得以下成果:(1)对辽南变质核杂岩的主拆离断层带及其构造-岩浆关系开展了深入研究。辽南变质核杂岩具有叁层结构,由五部分组成。主拆离断层带内岩石在空间上具有分带性,它是一套以糜棱岩为主的反映地壳深部岩石在隆升过程中不断演变的糜棱片麻岩到微角砾岩构造岩组合。辽南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具有典型的波瓦状构造特征,它与下盘晚期阶段花岗质岩体的侵位同步发育。(2)首次厘定了万福变质核杂岩,它是一个典型的Cordillera型变质核杂岩,具有叁层结构。主拆离断层倾向东倾角较小,拆离断层带拉伸线理与擦痕构造倾伏向东,运动学指向显示下盘向北西西方向运动。(3)对五个岩浆岩样品进行锆石U-Pb测年得出,火山岩的年龄具有两个时期,分别为为构造期前(SL0530,169±8 Ma)和同构造期(SL0585,123±7 Ma);花岗岩的年龄具有叁个阶段,分别为:构造期前(SL05103,166±4 Ma)、同构造期(SL0543,124±3 Ma)和构造期后(SL0536,113±2 Ma)。而同一构造期的火山岩和花岗岩样品的年龄非常相近,说明本区岩浆事件时间上的一致性。(4)万福与辽南变质核杂岩构成一个变质核杂岩对。辽南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间略早于前者。万福变质核杂岩的发现为阐述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岩石圈的力学和流变学属性,及岩石圈减薄范围提供了新证据。(5)辽南、万福变质核杂岩演化过程的年代学格架,为阐述辽东半岛南部晚中生代时期岩石圈伸展减薄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赵房岩体所记录的拆离断层停止时限(113Ma)可以作为辽东半岛南部强烈构造岩浆活动的转捩点。(6)辽南、万福变质核杂岩与其他地区发育的伸展构造在形成时代、运动学规律等方面具有统一性。揭示了整个东亚地区岩石圈在晚中生代时期遭受了强烈的伸展作用改造,同时伴随着大规模岩石圈减薄作用。区域伸展作用的动力学过程纯剪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地壳拆离作用主要发生在中浅部地壳层次。(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8-05-01)

纪沫,胡玲,刘俊来,关会梅,Gregory,Davis[9](2008)在《辽南变质核杂岩主拆离断层的波瓦状构造(corrugation)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辽南变质核杂岩主拆离断层及下伏韧性剪切带的几何学分析以及拆离断层带构造岩的显微构造研究,结合变质核杂岩构造—岩浆活动及其形成过程和力学机制,重点讨论了主拆离断层的波瓦状构造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果表明:波瓦状构造的发育与下盘晚期阶段花岗质岩体的侵位具有同时性。伸展构造发育初期就位的深成岩体加热和软化了上部地壳,此时岩石力学属性控制的钝角锯齿状断裂构成了波瓦状构造的雏形,晚期阶段花岗质深成侵入岩的不均匀侵位制约了波瓦状构造的发育。(本文来源于《地质科学》期刊2008年01期)

纪沫[10](2007)在《辽南变质核杂岩晚中生代构造岩浆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借鉴大量前人工作成果基础上,主要完成了野外的测量取样和室内的分析整理以及实验工作,建立了辽南变质核杂岩的构造—岩浆演化格架。在室内资料整理阶段,确定了辽南变质核杂岩为典型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具有典型的叁层结构五个部分。在野外地质工作、室内资料整理和实验测量过程中,我们通过辽南变质核杂岩构造—岩浆演化的成因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和剥露历史的研究,将辽南变质核杂岩的构造—岩浆演化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130Ma):在伸展作用和下部岩体的烘烤作用下,辽南地区发育拆离断层及其下伏韧性剪切带,赵屯岩体就位于25km,因受到拆离断层作用而形成高温变形组构,揭示出拆离断层及其下伏韧性剪切带发育于至少25km的中下地壳;第二阶段(130~120Ma):辽南变质核杂岩的发育经历大规模岩浆就位过程,饮马湾山岩体作为这一系列岩体的代表,发育早期和晚期岩体。早期(130~125Ma)花岗质岩体就位;晚期(125Ma~120Ma)就位;同时在124Ma变质核杂岩的构造—岩浆活动达到峰值。其中晚期同构造花岗质岩体的主动就位控制了主拆离断层带波瓦状构造的发育。124Ma侵位于拆离断层带内的饮马湾山岩体就位深度在20km左右,说明此时拆离断层带及其下伏韧性剪切带垂向上剥露抬升了至少5km的距离;第叁阶段(113~Ma)花岗质岩体在较浅层次(<3km)侵位于停止活动的拆离断层带,124~113Ma之间,辽南变质核杂岩经历了20~3km的快速剥露过程,其剥露速率可达1.55km/Ma,随后进入了整体的隆升和冷却过程。辽南变质核杂岩的构造—岩浆演化格架,特别是伸展后期就位的赵房岩体所记录的拆离断层停止的时限(113Ma)可以作为华北岩石圈强烈构造岩浆活动的转捩点,113Ma之前华北板块广泛发育变质核杂岩、拉分盆地等一系列伸展构造,之后则以平稳的隆升和冷却过程为主,为研究辽东半岛地区的变质核杂岩群发事件乃至华北板块的区域性岩石圈伸展与减薄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7-05-01)

辽南变质核杂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辽南变质核杂岩西侧为一NNE走向、NWW倾向的低角度拆离断层带,其中韧性剪切带由位于拆离断层带下部的糜棱岩组成,糜棱岩中所有运动学指向标志都指示上盘向NWW方向的伸展拆离。基于长石的Rf/φ有限应变法,对该糜棱岩进行测量,结果显示糜棱岩的应变强度(Es)介于0.36~1.0之间,平均0.75。付林图解与霍塞克图解显示应变类型为压扁型(罗德参数υ=0.11~0.98)。使用极摩尔圆法与有限应变法测量糜棱岩面理与线理形成时的运动学涡度,其值介于0.74~0.96之间,平均0.85。使用C′法获得的伸展褶劈理C′形成时的运动学涡度介于0.10~0.84之间,平均0.58。依据运动学涡度、有限应变及拆离带的真实厚度,计算获得拆离带的韧性减薄量为130~705 m。综合以上结论,辽南变质核杂岩剪切变形机制是以糜棱岩面理与线理发育为代表的早期单剪为主的一般剪切以及以伸展褶劈理发育为代表的晚期纯剪为主的一般剪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辽南变质核杂岩论文参考文献

[1].郑媛媛,张若愚,甘浩男,李弘珂,蒋浩.中下部地壳拆离断层带演化中的褶皱作用:以辽南变质核杂岩为例[J].地学前缘.2019

[2].李建波,郭磊,欧阳志侠,曾涛,丁园军.辽南变质核杂岩韧性拆离带的变形特征、应变与运动学涡度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郑媛媛.拆离断层带演化中的褶皱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4].甘浩男.中上地壳岩石流变与拆离断层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5].李弘珂.辽南变质核杂岩波瓦状拆离断层的形成机制研究及其模拟实验[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6].李建波,鲁勇花,蒋振频.辽南万福变质核杂岩韧性剪切带的应变与剪切作用类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7].纪沫,刘俊来,胡玲,关会梅,G,DAVIS.辽南变质核杂岩饮马湾山和赵房岩体锆石SHRIMP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09

[8].关会梅.辽南—万福变质核杂岩及其区域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9].纪沫,胡玲,刘俊来,关会梅,Gregory,Davis.辽南变质核杂岩主拆离断层的波瓦状构造(corrugation)及其成因[J].地质科学.2008

[10].纪沫.辽南变质核杂岩晚中生代构造岩浆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论文知识图

辽南变质核杂岩构造简图(据1∶...一5辽南变质核杂岩地质简图(据Li...2 辽南变质核杂岩构造地质图(a)、...辽南变质核杂岩饮马湾山和赵房岩...辽南变质核杂岩群分布图一巧辽南变质核杂岩晚中生代花岗...

标签:;  ;  ;  ;  ;  ;  ;  

辽南变质核杂岩论文_郑媛媛,张若愚,甘浩男,李弘珂,蒋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