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混凝土论文_赵筠,路新瀛

导读:本文包含了智能混凝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混凝土,智能,石墨,喷射机,裂缝,水灰比,颗粒。

智能混凝土论文文献综述

赵筠,路新瀛[1](2019)在《构建科学智能混凝土配制新技术体系的设想和建议(二)》一文中研究指出2.混凝土的合理水灰比(水胶比)与水粉体积比范围拌和水在水泥浆、砂浆和混凝土中有双重功能,其一是使固体颗粒拌合物具有工作性、流动性或可施工性;其二是供给水泥进行水化反应,产生胶结作用。配制混凝土需要平衡兼顾这两方面对水的需求。(本文来源于《混凝土世界》期刊2019年11期)

赵筠,路新瀛[2](2019)在《构建科学智能混凝土配制新技术体系的设想和建议(一)》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的混凝土配制技术明显落后于时代科技进步的步伐,传统配合比设计的经验方法已与现代混凝土的发展不相匹配;依靠大量试验进行配制与优化,难以应对如今多样性、性质和品种差异化的原材料,以及更高的混凝土性能需求。然而,水泥、混凝土和其他学科的研究至今所积累知识和认知,已为科学配制混凝土指明了技术方向,揭示出混凝土潜在的、未有效利用的性能,以及绿色化或低碳化的潜力;将科学理念与规律贯彻于混凝土配制优化,可以实现"用更少的水泥,获得性能更好的混凝土"。高效率、智能化实施科学配制混凝土,即不依靠大量试验获得最优或较优的混凝土组成与配合比,需要"先做好颗粒堆积体,再用好混凝土化学",如今可以借助两项关键技术来实现—"颗粒堆积体的智能优化与密实化"和"混凝土新拌、硬化性能的智能预测与优化"。本文综述和分析了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建议以固体颗粒粒径分布优化(Dinger-Funk模型)和机器学习为核心,构建混凝土配制的新技术体系,以及具体的技术方案。(本文来源于《混凝土世界》期刊2019年10期)

吴文鑫,田雨婷,陈锦毅,翟笑秋,刘琼[3](2019)在《用于结构损伤自监测的智能混凝土电阻-损伤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石墨烯智能混凝土电阻率与损伤之间的关系,向试件施加轴向载荷以及循环载荷,通过电阻率的变化反应混凝土的损伤程度,同时使用非金属超声探伤仪器测量波速,根据应力波理论,表征试件的损伤程度;将损伤与电阻率进行对比,利用隧道效应理论解释电阻率变化的原因,最终得出混凝土损伤与电阻率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新型建筑材料》期刊2019年02期)

[4](2018)在《3D打印塑料模具铸造智能混凝土墙体》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6月29日,从外媒获悉,大尺寸3D打印机制造商Big Rep与Immensa Technology Labs完成了一个智能混凝土墙项目,并希望在整个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推进3D打印。所谓的智能混凝土墙采用六角网格形状,它具有自适应表面,通过触摸即可激活。2018年6月初Immensa提交了3D打印模板的相关专利,希望到2025年,3D打印将用于构建迪拜每个新建筑的至少25%。此前,Immensa工程师Edem Dugenboo解释说,(本文来源于《商品混凝土》期刊2018年07期)

谢昊威[5](2018)在《钢纤维对智能混凝土裂缝自监测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结构构件在正常使用阶段由于受荷载作用、疲劳效应和环境腐蚀等因素影响,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裂缝,裂缝的出现会导致结构的损伤及承载力的下降,也会降低水和有害离子等进入混凝土基体的难度,造成混凝土耐久性的降低。如果能够在裂缝发展的早期阶段及时发现,可以尽早进行修复与补强,极大降低了后期维修成本。这表明,结构构件的实时裂缝监测,对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一种通过制备试件时,预先埋入好电极,并在试件成型后通过测量试件电阻以实现对荷载作用下裂缝出现及发展的监测。为保证钢纤维的掺入满足实际工程质量标准,以钢纤维作为变量,对于不同钢纤维掺量下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弯曲韧性及电阻感知裂缝能力进行了试验与分析。此外,本文还研究了钢纤维掺量、养护龄期、测量频率等可能对电阻测量造成干扰的因素与电阻间的关系。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坍落度与含气量试验,对不同钢纤维掺量新拌混凝土的工作度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拌合物的坍落度呈下降趋势,含气量呈增加趋势。(2)通过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钢纤维的掺加对于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的作用。结果表明钢纤维掺量对于混凝土抗压强度没有明显影响。(3)通过叁分点弯曲试验,研究了钢纤维掺量对于混凝土弯曲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弯曲韧性逐渐提高,通过拟合可以发现混凝土梁能量吸收指标与纤维掺量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4)通过弯曲试验与同步的电阻测量试验。研究了在混凝土梁弯曲加载过程中,试件电阻在试件开裂前、开裂后随裂缝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分析了双裂缝与双区段试验曲线。结果表明,通过监测电阻可以及时发现裂缝出现及多裂缝梁中新裂缝的产生;双区段试验表明开裂区段与未开裂区段在混凝土梁开裂前后信号存在明显差异,说明通过电阻测量可以判断试件开裂处所在区段。(5)通过对钢纤维掺量、龄期、交流电测量频率等一系列影响因素改变时,混凝土试块电阻进行测量。研究了这些因素对于混凝土测量电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混凝土试件的电阻降低;混凝土电阻随养护龄期的增加而增加;交流电频率会影响混凝土电导率的测量值,且影响程度且随着钢纤维掺量的提高而提高。(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4)

范达志[6](2018)在《石墨烯增强智能混凝土电学与力学特性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和量子计算软件Material Studio(MS)对石墨烯增强智能混凝土的电学与力学性质进行了数值模拟。课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中APDL程序建立3D石墨烯增强智能混凝土随机分布模型,计算了智能混凝土的电流密度和不同长宽比以及不同形状的片状石墨烯增强智能混凝土的等效电阻率,采用量子力学计算软件MS中CASTEP模块建立二维石墨烯平面模型,研究了石墨烯分别在扭转、吸附、掺杂等的作用下其电学特性的变化规律。有限元计算结果显示,随着石墨烯体积分数的增加,石墨烯增强智能混凝土内部越易形成导电网络;长宽比对有效电阻率影响较大,在0.5%和0.75%石墨烯体积掺量下,长宽比为1:3时有效电阻率最低,而在1%体积掺量下,长宽比为1:4时电阻率最低;长方形石墨烯片状结构形成导电网络最好。MS计算结果显示,扭转可实现本征石墨烯由准金属到半导体的转变;O原子对石墨烯的吸附作用也可将石墨烯变成半导体;与本征石墨烯受扭体系相比,吸附O原子体系的电子结构对扭转形变的敏感度降低;缺陷石墨烯时,Al原子的掺入会有效提高增强体与基体的结合强度。(2)运用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研究了模型在拉伸和压缩作用下的力学性能。拉伸计算显示,模型上表面发生屈服,基体和增强体界面间接触良好,没有明显的过渡层;模型底端与石墨烯尖端附近易发生断裂。X方向基体开裂及界面脱离的可能性较大,Y及Z方向,界面与增强体接触良好,不会发生断裂和脱粘。压缩计算显示,基体上表面先发生屈服,基体和增强体界面间接触良好,没有明显的过渡层;基体开裂及界面脱离现象易由增强体尖端开始发生,进而此区域先发生破坏。(3)采用有限元法对智能混凝土的弹性模量进行预测。通过后处理中ETABLE命令提取所有单元应变、应力及体积,通过模块自带的计算功能,计算出应力加权平均值和应变加权平均值,从而获得等效应力和等效应变。再利用应力-应变的关系得出智能混凝土的宏观模量,进而讨论石墨烯长宽比对智能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最终对智能混凝土的弹性模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石墨烯体积掺量低于0.5%时,长宽比1:1对应的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最大;体积掺量高于0.5%时,长宽比1:1、1:2、1:3对应智能混凝土弹性模量基本一致;所有石墨烯体积掺量下,长宽比1:4的料弹性模量低于其它叁种。(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8-05-30)

康志斌,杨树坤,叶扬春,鲍朱杰,陈锦毅[7](2018)在《基于石墨烯智能混凝土健康监测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智能混凝土是指在素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石墨烯而成的石墨烯基复合混凝土材料。这种复合材料不仅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而且具备一定的压敏性能,利用这种压敏性能,将石墨烯基复合混凝土材料代替各种"传感元件"对各种大型桥梁结构、生命线工程等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监测其应变情况,来反映结构的受力状况,实现准确的数据化处理并及时采取措施,达到健康监测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市场》期刊2018年04期)

吴文鑫,康志斌,王洁,张勇,刘琼[8](2018)在《石墨烯智能混凝土在正交和斜交于受力方向的压敏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石墨烯智能混凝土棱柱体试块,在其中埋置电极形成沿受力方向、正交于受力方向和斜交于受力方向的电极对,在施加弹性阶段的循环荷载情况下,测试其不同方向的电阻变化趋势,对照该方向的应变变化规律,总结石墨烯智能混凝土在不同方向上的压敏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沿受力方向、正交方向和斜交方向的电阻变化规律相似,都随压力的增加而减小,随压力的释放而增加,电阻变化率都在8%左右,这说明它们主要受体积变化的控制,然而,正交于受压方向的压敏性能也受泊松比的影响,使其电阻变化幅度变小,为7.16%。用体积变化率和应变率共同构建的压敏特征模型方程能统一描述叁个方向的电阻变化率。(本文来源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期刊2018年05期)

[9](2018)在《绿色智能混凝土行业转型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绿色化发展已经是一种共识,即使业内尚在坚持传统制造方式的人们,内心也清晰知道绿色化潮流最终是不可抗拒的。而业内的研究者思考的早已不是潮流问题,而是怎样将绿色化更早、更好地实现。混凝土绿色化可从多方面着手,但最终离不开智慧化的实现,从而为绿色化的突破找到路径,也将智能制造的意义层次大大提高。当前要针对(本文来源于《建材发展导向》期刊2018年04期)

俞慧友,张玉良,胡清[10](2018)在《全球首台全智能混凝土喷射机长沙下线》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讯 (记者俞慧友 通讯员张玉良 胡清)近日,记者从铁建重工获悉,其自主研制的全智能型混凝土喷射机在长沙下线。据悉,这也是世界上首台可实现对隧道喷射区域3D扫描建模,具备自动定位、路径规划、智能喷射、自动修正、数据交互等功能的自感知、自决策与自适应(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8-02-14)

智能混凝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在的混凝土配制技术明显落后于时代科技进步的步伐,传统配合比设计的经验方法已与现代混凝土的发展不相匹配;依靠大量试验进行配制与优化,难以应对如今多样性、性质和品种差异化的原材料,以及更高的混凝土性能需求。然而,水泥、混凝土和其他学科的研究至今所积累知识和认知,已为科学配制混凝土指明了技术方向,揭示出混凝土潜在的、未有效利用的性能,以及绿色化或低碳化的潜力;将科学理念与规律贯彻于混凝土配制优化,可以实现"用更少的水泥,获得性能更好的混凝土"。高效率、智能化实施科学配制混凝土,即不依靠大量试验获得最优或较优的混凝土组成与配合比,需要"先做好颗粒堆积体,再用好混凝土化学",如今可以借助两项关键技术来实现—"颗粒堆积体的智能优化与密实化"和"混凝土新拌、硬化性能的智能预测与优化"。本文综述和分析了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建议以固体颗粒粒径分布优化(Dinger-Funk模型)和机器学习为核心,构建混凝土配制的新技术体系,以及具体的技术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智能混凝土论文参考文献

[1].赵筠,路新瀛.构建科学智能混凝土配制新技术体系的设想和建议(二)[J].混凝土世界.2019

[2].赵筠,路新瀛.构建科学智能混凝土配制新技术体系的设想和建议(一)[J].混凝土世界.2019

[3].吴文鑫,田雨婷,陈锦毅,翟笑秋,刘琼.用于结构损伤自监测的智能混凝土电阻-损伤试验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9

[4]..3D打印塑料模具铸造智能混凝土墙体[J].商品混凝土.2018

[5].谢昊威.钢纤维对智能混凝土裂缝自监测性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8

[6].范达志.石墨烯增强智能混凝土电学与力学特性数值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8

[7].康志斌,杨树坤,叶扬春,鲍朱杰,陈锦毅.基于石墨烯智能混凝土健康监测的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8

[8].吴文鑫,康志斌,王洁,张勇,刘琼.石墨烯智能混凝土在正交和斜交于受力方向的压敏响应[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8

[9]..绿色智能混凝土行业转型之路[J].建材发展导向.2018

[10].俞慧友,张玉良,胡清.全球首台全智能混凝土喷射机长沙下线[N].科技日报.2018

论文知识图

一2SMA智能混凝土梁加载装置一5SMA智能混凝土梁有限元模型形状记忆合金智能混凝土智能混凝土真空饱水机智能混凝土梁自监测裂缝自闭合...微生物自修复智能混凝土模型1161

标签:;  ;  ;  ;  ;  ;  ;  

智能混凝土论文_赵筠,路新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