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有机化论文_刘万超,闫琨,张朝普,段光福,和新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有机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表面,疏水,机化,纳米,电气石,甲基丙烯酸,氢氧化镁。

表面有机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万超,闫琨,张朝普,段光福,和新忠[1](2018)在《赤泥微粉表面有机化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研究了多种偶联剂对有机化改性赤泥微粉吸油值和活化指数的影响,确定了最优改性剂及最佳改性条件。结果表明,复合偶联剂FH-1(NDZ-101与DL-411-D复合)对赤泥的改性效果最佳,最佳改性条件为:复合偶联剂使用量为赤泥质量的1.0%~1.2%、在120~150℃改性0.5~1h。改性后的赤泥吸油值100g粉体低于30mL,活化指数95%~97%,可作为无机矿物填料用于有机复合材料的制备。(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部分)》期刊2018年10期)

张文乔[2](2018)在《Fe_3O_4@MWNTs的表面有机化改性及其细胞吞噬、电磁屏蔽与吸波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纳米管由于具有容易官能化、稳定性好及介电性能高等特性,在生物医药、电磁屏蔽及微波吸收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相互物理缠结与范德华力等作用,碳纳米管的分散性较差,使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效果大大降低。如何实现碳纳米管在肿瘤治疗靶向治疗载体及电磁屏蔽与微波吸收方面的应用效能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基于水热回流法成功制备了内填充Fe3O4颗粒的磁性碳纳米管(Fe3O4@MWNTs),并采用ATRP法对Fe3O4@MWNTs进行了以荧光修饰为目标的表面有机化改性,获得了两种集磁响应性与荧光示踪成像性一体的荧光磁性碳纳米管,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肿瘤细胞对Fe3O4@MWNTs-FITC的吞噬行为及Fe3O4@MWNTs-PGMA含量与取向状态对其复合材料电磁屏蔽、吸波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水热回流法和酸化氧化法首先制备出内填充Fe3O4粒子的羧基化磁性碳管(Fe3O4@MWNTs-COOH-1),然后采用ATRP法和荧光标记法成功制备了 FITC标记磁改性碳管(Fe3O4@MWNTs-FITC)和RhoB标记磁改性碳管(Fe3O4@MWNTs-RhoB)。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FS)、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UV-Vis)、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等表征手段测试表明,获得的 Fe3O4@MWNTs-FITC-1 和 Fe3O4@MWNTs-RhoB-1分别具有显着的绿色荧光特性和红色荧光特性,同时具有较强的磁响应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优先采用先酸化氧化法再水热回流法制备的羧基化磁性碳管(Fe3O4@MWNTs-COOH-2)表现出更高磁响应性,以此为基础表面有机化制备的 Fe3O4@MWNTs-FITC-2 和 Fe3O4@MWNTs-RhoB-2 具有更优异的荧光成像性。(2)在成功制备不同磁性和荧光特性的Fe3O4@MWNTs-FITC-1和Fe3O4@MWNTs-FITC-2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不同有机包覆层厚度对荧光碳纳米管分散性的影响规律。采用SEM和DLS等测试表明Fe3O4@MWNTs-FITC-1 与 Fe3O4@MWNTs-FITC-2 的团聚体尺寸较小,分散性较好。以上述两种荧光改性碳管为预想的靶向载体,探究了其被肿瘤细胞吞噬的生物学行为。荧光显微镜(FM)和CLSM测试结果表明,Fe3O4@MWNTs-FITC-1 与 Fe3O4@MWNTs-FITC-2 中尺寸较小的 MWNTs团聚体被吞噬到细胞内部。由于磁刺激作用,磁含量较高的Fe3O4@MWNTs-FITC-2 吞噬效果较 Fe3O4@MWNTs-FITC-1 显着。(3)系统考察了 Fe3O4@MWNTs-PGMA含量对石蜡复合材料及环氧复合材料屏蔽效能和吸波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Fe3O4@MWNTs-PGMA含量增加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屏蔽效能。作为一种介电损耗型材料的MWNTs与磁损耗材料如四氧化叁铁(Fe3O4)复合后,实现了多损耗机制的协同效应,获得较高的匹配阻抗和良好的吸波效果。因此,Fe3O4@MWNTs-PGMA/石蜡复合材料的吸波效果优于MWNTs,且随着Fe3O4@MWNTs-PGMA吸收剂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吸收衰减值更高且吸收峰向低频移动。其中,Fe3O4@MWNTs-PGMA含量为20wt.%的复合材料(Composite2-20)在材料厚度为5.5mm时,最小反射损耗值最低,可达-14.2dB。(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2)

章灿林[3](2017)在《表面有机化LDHs/沥青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沥青和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改性沥青以其优异的路用性能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公路交通建设中,但与其它有机物类似,沥青和SBS在受到紫外光、热、氧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老化,导致沥青路面易发生各种病害,大大缩短了沥青路面的服役寿命。因此,提高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的抗老化能力对延长沥青路面的服役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层状双羟基复合金属氢氧化物(LDHs)对紫外光具有优良的物理反射作用,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阻隔氧和热,近些年来,LDHs已被用于提高沥青及SBS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但LDHs是一种具有较强的亲水疏油性的无机粉末,难以在沥青中均匀分散,且与沥青相容稳定性较差,易发生离析,严重影响了LDHs对沥青和SBS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的改善效果。本文采用硅烷偶联剂对LDHs进行表面有机化改性,提高LDHs在沥青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并将表面有机化LDHs与SBS混合形成复合改性剂,提高LDHs与SBS在沥青中的分散稳定性,以制备抗老化性能和储存稳定性优良的LDHs改性沥青及LDHs/SBS复合改性沥青材料。本文选用乙烯基叁乙氧硅烷(TEVS)、γ-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KH550)、γ-(2,3-环氧丙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560)等叁种含有不同有机官能团的硅烷偶联剂对LDHs进行表面有机化改性,制备出了不同类型的表面有机化LDHs,并通过机械共混制备了不同有机化LDHs/SBS复合物,利用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不同表面有机化LDHs和LDHs/SBS复合物的化学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熔融共混分别制备了表面有机化LDHs和LDHs/SBS复合物改性沥青,研究了表面有机化LDHs和LDHs/SBS复合物在沥青中的相容稳定性及其对沥青物理流变性能、热氧和光氧老化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探测器(TLC-FID)、FTIR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对改性前后和老化前后表面有机化LDHs和LDHs/SBS复合物改性沥青的组分、化学结构以及微观形貌进行表征,探讨了表面有机化LDHs和LDHs/SBS复合物对沥青抗老化性能改善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FTIR、XPS分析证明叁种硅烷偶联剂均通过化学键连接到LDHs层板表面;XRD和SEM测试表明硅烷偶联剂表面改性未影响LDHs的晶体结构,LDHs颗粒间团聚状态显着减弱;接触角测试显示表面有机化LDHs的亲水性明显降低;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表明,表面有机化改性明显提高了LDHs的紫外吸收能力,对其反射紫外光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表面有机化LDHs改性沥青在热储存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的沉降,表现出优良的相容稳定性。叁种表面有机化LDHs在沥青中的相容稳定性有一定的差异,硅烷偶联剂有机端分子链越长,有机官能团极性越小,表面有机化LDHs与沥青的相容稳定性越好。(3)相比LDHs,表面有机化LDHs提高了沥青抗热氧老化和紫外老化能力。表面有机化LDHs在沥青中相容稳定性越好,其对沥青抗热氧和光氧老化能力提升效果越明显,对沥青抗老化性能改善效果依次为:KH560表面有机化LDHs(KH560-LDHs)>TEVS表面有机化LDHs(TEVS-LDHs)>KH550表面有机化LDHs(KH550-LDHs)。FTIR分析表明表面有机化LDHs显着减少了沥青老化过程中含氧官能团的生成;TLC-FID测试显示表面有机化LDHs可抑制沥青中芳香分向胶质转变、胶质向沥青质转变,减弱了沥青体系中分散相的缔合,阻止了光氧老化后的沥青体系向单一相转变。(4)SEM观察表明表面有机化改性提高了LDHs在SBS中分散性。FTIR和XPS分析发现不同表面有机化LDHs与SBS之间分别以化学键合或物理缠结方式相互作用,其中TEVS-LDHs和KH550-LDHs可与SBS分子链形成化学键接,KH560-LDHs则与SBS分子链形成物理缠结。(5)表面有机化LDHs与SBS复合后可同时增强LDHs和SBS在沥青中相容稳定性,有效避免了LDHs和SBS在沥青中的离析分离,提高了沥青中SBS网络结构稳定性,改善了沥青的低温抗裂和高温抗变形能力。(6)热氧和紫外光氧老化前后的物理和流变性能测试表明,表面有机化LDHs显着提高了SBS改性沥青的抗热氧和紫外光氧老化能力。FTIR分析表明,相比LDHs,表面有机化LDHs可更好地抑制SBS改性沥青在紫外老化过程中含氧官能团的增加和碳碳双键的减少。AFM显示,表面有机化LDHs/SBS复合物可有效抑制紫外老化过程中沥青由溶胶-凝胶结构(两相结构)向凝胶结构(单相结构)转变,提高了沥青的抗紫外老化能力。(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张士润[4](2014)在《Nano-Si_3N_4陶瓷粉体表面有机化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硅烷偶联剂KH-845-4包覆改性纳米Si3N4陶瓷粉体,通过沉降实验、IR、TG、粒度测定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改性前后粉体的溶剂中悬浮稳定性、热重、粒度分布等物性。结果表明:KH-845-4改性纳米Si3N4粉体为化学改性,添加量为10%时,粉体在甲苯中悬浮性最好;粉体改性后粒径降低,为纳米级分布。(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4年06期)

边静[5](2012)在《电气石粉体表面有机化改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气石作为环境友好型矿物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由于电气石具有释放负离子、发射远红外线、抗菌、防霉、杀虫、除臭等功能,被广泛应用于环保、医疗保健、建筑以及功能性纺织品等领域。电气石超细粉体具有较大的表面能,团聚现象严重。由于极性差异的缘故,电气石粉体不易在有机高分子中稳定分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电气石/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电气石粉体进行表面有机化改性,使其表面呈现疏水特性,由此提高电气石粉体与聚合物基体的相容性和分散稳定性。本文以湿法工艺为基础,在提高改性电气石的疏水性方面取得了积极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在汲取国内外对电气石改性研究方面先进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深入研究了电气石有机表面改性的方法和条件,制备了多种改性电气石,系统研究了有机表面改性对电气石性能和结构的影响,并采用XRD、IR、SEM、DTA等手段对改性电气石进行了表征。本文主要结论如下:以月桂酰氯作为改性剂,通过对电气石粉体表面有机化改性反应的探讨,得出了优化的工艺条件。改性后电气石粉体的接触角超过120°,活化指数达96%。月桂酰氯与电气石粉体表面发生酯交换反应,且表面的有机化改性没有影响到电气石本身的晶体结构,并且提高了干燥状态下粉体的分散性。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斯潘80对电气石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改性后接触角达107.3°,显示了较强的疏水性能。分析表明,斯潘80与电气石表面的羟基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酯基而引入长链的烃链。反应没有影响其内部晶体结构,改性后的电气石粉体团聚现象有所改善。采用硬脂酸钠作为改性剂,对电气石粉体进行改性,并优化了改性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硬脂酸钠与电气石粉体表面发生酯化反应,表面的有机化修饰没有破坏电气石本身的晶体结构,且提高了干燥状态下粉体的分散性。将月桂酰氯改性后的电气石粉体与聚乙烯制备成复合材料,并用扫描电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电气石粉体在聚乙烯基体中显示了很好的分散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2-05-01)

杨雪[6](2011)在《电气石粉体表面有机化改性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气石由于具有发射远红外线、释放负离子及抗菌除臭等功能,广泛应用于环保、功能性纺织品及建材等领域。但电气石粉体在超细状态下,具有较大的表面能,易产生严重的团聚现象;同时由于极性差异,电气石粉体不易在高分子聚合物中分散稳定。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电气石/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对电气石粉体进行表面有机化改性,是解决应用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通过研究电气石粉体表面的有机化改性,可使粉体颗粒表面呈现疏水化特性,并由此提高其与聚合物基体的相容性及分散稳定性。本文主要结论如下:通过Span60对电气石粉体表面有机化改性反应的探讨,得出其优化工艺条件。改性的电气石粉体接触角达到124.8°,活化指数接近100%。Span60与电气石粉体表面发生了酯交换反应,且表面的有机化改性没有影响电气石本身的晶体结构,但使改性电气石颗粒表面极性降低,提高了干燥状态下粉体分散性和负离子释放量。同时,改性后电气石在PP中的分散性具有明显改善;改性电气石/PP复合材料的负离子释放量明显高于未改性电气石/PP复合材料。利用钛酸酯偶联剂JN-646湿法改性电气石粉体,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改性电气石粉体在液体石蜡中的沉降时间从未改性电气石粉体的14min提高到467min。钛酸酯偶联剂JN-646与电气石粉体表面发生了化学偶联反应,且表面有机改性没有影响电气石本身的晶体结构,改性电气石在干燥状态下粉体分散性提高,释放负离子量也略有增多。将硬脂酸做改性剂,对电气石粉体改性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硬脂酸与电气石粉体表面发生了酯化反应,同时表面的有机化修饰并没有破坏电气石本身的晶体结构,且干燥状态下粉体的分散性及负离子释放量有所提高。改性电气石/PP复合材料的负离子释放量明显高于未改性电气石/PP复合材料。用PVA改性电气石粉体,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改性过程没有影响电气石本身的晶体结构,且改性后的电气石颗粒表面极性有所降低,干燥状态下粉体分散性提高,释放负离子量略有增多。对AGE改性电气石粉体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AGE与电气石粉体表面发生了化学键作用,干燥状态下粉体的负离子释放量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1-05-01)

张永兆,陈军[7](2010)在《氢氧化镁表面有机化及在阻燃PVC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在氢氧化镁[Mg(OH)2]表面接枝聚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考察了PMMA包覆量对Mg(OH)2粉体的吸油值、水中的沉降速度、水接触角以及对阻燃PVC复合材料中的氧指数(LOI)、形貌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MMA包覆量的增加,粉体的吸油值及粉体在水中的沉降速度明显减小,水接触角明显变大。在PVC复合材料中的氧指数减小,但变化不大。形貌结构分析表明,PMMA经处理后粉体与PVC基体的相容性明显提高,力学性能由于粉体的加入量随着PMMA包覆量的增加而增多,导致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逐渐降低,断裂伸长率先增大后减小。(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0年S1期)

杨茂,高峻,王钰修,赵泽琳[8](2009)在《纳米TiO_2表面有机化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次采用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丙烯酸羟乙酯(HEA)对纳米TiO2表面进行有机化改性,通过FT-IR、激光粒度分析和分散性测试表征其表面的结构并对改性前后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TDI-HEA与TiO2表面的羟基发生了反应,表面化学键接的TDI-HEA量在40℃较20℃高,并随TDI-HEA/TiO2摩尔比的增大迅速增加,当摩尔比达0.4时趋于平缓,达到10.46%。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改性后的TiO2分散性较未改性时有了明显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09年04期)

刘颖慧,彭淑鸽,张艳慧,许莉晓,王垒[9](2008)在《氢氧化镍纳米晶的制备与表面有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乙醇为反应介质,浓氨水为沉淀剂,醋酸镍为镍源,在水热条件下制备了具有片状结构的β-Ni(OH)2纳米晶;然后采用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实现了β-Ni(OH)2纳米晶的表面有机化。通过XRD,TEM,UV-vis,FT-IR以及分散性实验对β-Ni(OH)2的结构及表面有机化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成功实现了片状β-Ni(OH)2纳米晶的表面有机化。(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洪月蓉,张玲,张天水,李春忠[10](2008)在《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有机化处理及在PBT基中的分散》一文中研究指出溶液法利用功能化弹性体E-MA-GMA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表面有机化修饰改性,分析了表面改性过程机理,同时考察了改性后纳米二氧化硅在四氯乙烷溶剂和PBT基体中的分散情况;FIRT、TEM、SEM测试结果表明,E-MA-GMA的环氧基团与纳米SiO_2的—OH基团发生反应,降低纳米二氧化硅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改善了纳米二氧化硅在PBT基体中的分散,提高复合材料的相容性。(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颗粒测试学术会议、2008上海市颗粒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06-01)

表面有机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碳纳米管由于具有容易官能化、稳定性好及介电性能高等特性,在生物医药、电磁屏蔽及微波吸收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相互物理缠结与范德华力等作用,碳纳米管的分散性较差,使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效果大大降低。如何实现碳纳米管在肿瘤治疗靶向治疗载体及电磁屏蔽与微波吸收方面的应用效能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基于水热回流法成功制备了内填充Fe3O4颗粒的磁性碳纳米管(Fe3O4@MWNTs),并采用ATRP法对Fe3O4@MWNTs进行了以荧光修饰为目标的表面有机化改性,获得了两种集磁响应性与荧光示踪成像性一体的荧光磁性碳纳米管,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肿瘤细胞对Fe3O4@MWNTs-FITC的吞噬行为及Fe3O4@MWNTs-PGMA含量与取向状态对其复合材料电磁屏蔽、吸波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水热回流法和酸化氧化法首先制备出内填充Fe3O4粒子的羧基化磁性碳管(Fe3O4@MWNTs-COOH-1),然后采用ATRP法和荧光标记法成功制备了 FITC标记磁改性碳管(Fe3O4@MWNTs-FITC)和RhoB标记磁改性碳管(Fe3O4@MWNTs-RhoB)。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FS)、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UV-Vis)、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等表征手段测试表明,获得的 Fe3O4@MWNTs-FITC-1 和 Fe3O4@MWNTs-RhoB-1分别具有显着的绿色荧光特性和红色荧光特性,同时具有较强的磁响应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优先采用先酸化氧化法再水热回流法制备的羧基化磁性碳管(Fe3O4@MWNTs-COOH-2)表现出更高磁响应性,以此为基础表面有机化制备的 Fe3O4@MWNTs-FITC-2 和 Fe3O4@MWNTs-RhoB-2 具有更优异的荧光成像性。(2)在成功制备不同磁性和荧光特性的Fe3O4@MWNTs-FITC-1和Fe3O4@MWNTs-FITC-2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不同有机包覆层厚度对荧光碳纳米管分散性的影响规律。采用SEM和DLS等测试表明Fe3O4@MWNTs-FITC-1 与 Fe3O4@MWNTs-FITC-2 的团聚体尺寸较小,分散性较好。以上述两种荧光改性碳管为预想的靶向载体,探究了其被肿瘤细胞吞噬的生物学行为。荧光显微镜(FM)和CLSM测试结果表明,Fe3O4@MWNTs-FITC-1 与 Fe3O4@MWNTs-FITC-2 中尺寸较小的 MWNTs团聚体被吞噬到细胞内部。由于磁刺激作用,磁含量较高的Fe3O4@MWNTs-FITC-2 吞噬效果较 Fe3O4@MWNTs-FITC-1 显着。(3)系统考察了 Fe3O4@MWNTs-PGMA含量对石蜡复合材料及环氧复合材料屏蔽效能和吸波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Fe3O4@MWNTs-PGMA含量增加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屏蔽效能。作为一种介电损耗型材料的MWNTs与磁损耗材料如四氧化叁铁(Fe3O4)复合后,实现了多损耗机制的协同效应,获得较高的匹配阻抗和良好的吸波效果。因此,Fe3O4@MWNTs-PGMA/石蜡复合材料的吸波效果优于MWNTs,且随着Fe3O4@MWNTs-PGMA吸收剂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吸收衰减值更高且吸收峰向低频移动。其中,Fe3O4@MWNTs-PGMA含量为20wt.%的复合材料(Composite2-20)在材料厚度为5.5mm时,最小反射损耗值最低,可达-14.2dB。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有机化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万超,闫琨,张朝普,段光福,和新忠.赤泥微粉表面有机化改性研究[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8

[2].张文乔.Fe_3O_4@MWNTs的表面有机化改性及其细胞吞噬、电磁屏蔽与吸波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3].章灿林.表面有机化LDHs/沥青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

[4].张士润.Nano-Si_3N_4陶瓷粉体表面有机化改性研究[J].广东化工.2014

[5].边静.电气石粉体表面有机化改性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6].杨雪.电气石粉体表面有机化改性及表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7].张永兆,陈军.氢氧化镁表面有机化及在阻燃PVC中的应用[J].塑料工业.2010

[8].杨茂,高峻,王钰修,赵泽琳.纳米TiO_2表面有机化改性的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9

[9].刘颖慧,彭淑鸽,张艳慧,许莉晓,王垒.氢氧化镍纳米晶的制备与表面有机化[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10].洪月蓉,张玲,张天水,李春忠.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有机化处理及在PBT基中的分散[C].第七届全国颗粒测试学术会议、2008上海市颗粒学会年会论文集.2008

论文知识图

不同表面有机化LDHs对沥青疲劳...不同表面有机化LDHs对沥青紫外...不同表面有机化LDHs对沥青相位...不同表面有机化LDHs对沥青蠕变...不同表面有机化LDHs对沥青车辙...不同表面有机化LDHs改性沥青紫...

标签:;  ;  ;  ;  ;  ;  ;  

表面有机化论文_刘万超,闫琨,张朝普,段光福,和新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