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际政治社会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国际,政治,大国,社会发展,作用,联合国,全球。
国际政治社会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长城[1](2016)在《新中国成立前体育大国社会性成长研究——基于国际政治社会化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合秩序性发展、体育大国形象和国际体育话语权叁个方面就新中国成立前、国际政治社会化处于迅速扩展阶段的体育大国社会性成长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新中国成立前,作为远东重要国家从被迫国际社会化开始,到二战的巨大牺牲和贡献而步入战后国际新秩序中心。体育大国合秩序性发展经历了从西方体育文化传播到加入重要国际和区域组织、制定体育的相关政策等的转变。体育大国形象经历了从单一的"强国强种"的战略意志到塑造现状性身份、做出世界贡献、参与国际治理、民族主义教育等变化。国际体育话语权经历了从没有话语权甚至没有体育主权到进入重要国际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和参与公共议题的转变。(本文来源于《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陈霞[2](2015)在《论国际政治社会化对国际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当今时代主题,各国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性较强的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逐渐突出,国际政治逐渐表现出以直接的物质经济关系为渠道,以多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为方向的既相互竞争又争取共存,既相互依存又不可避免互动的社会化关系,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基本理论,国际政治社会化必然会对国际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国际政治社会化的分析,对国际政治社会化对国际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展开研究,为全面认识国际政治社会化作出努力。(本文来源于《亚太教育》期刊2015年32期)
苗红娜[3](2014)在《国际政治社会化:国际规范与国际行为体的互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政治一体化和全球治理的兴起,加强了国际体系结构及制度规范与国际行为体的互动关系。在国际行为体互动过程中,如何内化国际规则和制度、传播国际体系文化,以及实现全球治理,是国际政治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认为,中国作为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建设者,必须积极回应和创造性地介入国际政治社会化进程,从文化层面提升全球治理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太平洋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凌云志[4](2008)在《试析国际政治社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政治社会化是正在构建中的国际政治社会学(IPS)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中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文史博览(理论)》期刊2008年03期)
佟德志,苟轶[5](2006)在《文化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社会化——以新自由主义为个案分析西方政治文明扩张的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政治社会化是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政治文明的新扩张模式。在已经过去的全球化进程中,由于西方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主导地位,事实上形成了以西方政治文化为内容的国际政治社会化。国际政治社会化的基本模式是:以经济全球化为主要途径,以间接的政治社会化为特征,以普世主义理论为指导推行西方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国际政治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塑造了非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同时也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本文来源于《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许宁[6](2006)在《国际政治社会化问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化问题近年来才被国际政治学界重视,在系统理论成为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今天,对于与体系的稳定与变革息息相关,使体系与个体间互动得以展开的社会化进程的重视与深入探讨,构成了对于系统理论的重要的支撑与补充。本文以系统理论为分析方法,在体系结构与单元互动与互构的思维空间中,对于国际政治社会化进程的本质、模式和原因展开了尝试性的分析。在认同“文化是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一着名论断,并且将过程性要素作为结构性要素的补充引入分析框架后,本文从社会化的视角出发,在综合分析了国际政治社会化进程的短期效应与长远影响之后,对于未来国际关系的总体发展方向做出了谨慎乐观的预测。(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6-04-25)
郭树勇[7](2006)在《论国际政治社会化对国际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社会化主要是指不同民族国家由于足够的交往,形成了某种国际政治文化,而这种文化反过来又从发源地向周边其他国家扩大传播的过程。国际政治社会化是人类历史进步在国际政治层面上的基本表现,也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它首先导致了国际体系的产生,接着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而在当代国际政治中促成了许多安全共同体。笔者认为,未来世界社会时代的到来,也有待于国际政治社会化的深入发展。(本文来源于《国际观察》期刊2006年02期)
钱春元[8](2003)在《美国私人基金会与美中关系——兼论国际政治社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私人基金会是美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独特产物。作为公民社会的一种类型,它们成为美国参与国际政治进程的开路先锋,其触角伸展到全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以及诸多全球问题领域,成为国家关系层次和全球关系层中非政府行为体的重要组成力量。 美国私人基金会参与国际政治进程的动因和势能根植于:(1)美国的传统宗教文化、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其中包括基督教新教精神、分权制衡政治制度体系、结社与慈善传统、志愿主义等;(1)由新技术革命推动的经济全球化及全球社团革命,以及国际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取向,以及众多国家采取的积极的开放政策;(3)私人基金会自身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传播美国主流价值观、关注人类社会共同命运和前途的主动意识与追求,以及运用雄厚的财力资源改变和解决全球问题的积极愿意。 私人基金会对美国与中国国家层次关系的影响表现在:(1)通过开创和加深对中国的研究和了解、促进美中关系正常化、拓展对华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参与、干预、影响美国政府对华决策进程;(2)鼓励、推动和参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法律制度建设、政府有效治理和公共政策发展;(3)通过与中国进行环境交流与合作,参与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能源安全、农业友展与食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通过促进中国教育改革、反贫困、弱势人群权益保护、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传染病防治、公民社会和非营利组织发民展等,帮助中国社会的和谐友展。 美国私人基金会顺应了中国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变革需求”、“发展需求”、“学习需求”、“借鉴需求”和“合作需求”,并有意愿和能力处理好与中国政府的关系,成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跨国合作的典范。它们选择了能够发挥最佳效能的路径,即重视社会基层变革和建设的基础作用和扩散作用。私人基金会的对华活动拓宽了美中关系的基础,丰富了美中关系的内涵,产生了对美中关系正常发展强烈和持久的粘合作用、弹性作用和缓冲作用。这也恰好地印证了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国际政治社会化进程的加快,揭示了国家及国家以外的各种社会组织、社会运动甚至个体正不断影响和改变国际政治的概念、性质、运作模式、内在要素和体系结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正从国家关系层次主宰转而向各社会关系层次深化、拓展。这一进程具有以下特点:(1)社会体系结构全球化;(2)参与国际政治生活主体扩展;(3)对全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全球治理。私人基金会等慈善性质的非政府行为体的价值取向,符合世界政治的特性与发展取向。(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03-06-02)
刘中民[9](1999)在《国际政治社会化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认为,从本质上而言,国际政治社会化是在全球化不断加深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在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性因素在国际政治中作用不断抬升的前提下,国际政治所呈现出的以一定的物质经济关系为枢纽,以共同的利益目标为导向的竞争共处、依存互动的新趋势。具体表现有:(1)国际政治体系的社会化,即世界体系在全球化的推动下日益成熟,国际社会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并表现为以国际组织为代表的非国家行为主体作用的强化;(2)时代主题的社会化,即以世界经济繁荣为基础的全球共同发展与和平问题一起成为人类的共同目标追求,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不断迫切并深化了国际社会改革、合作、协调的历史潮流;(3)大国关系的社会化,即大国关系日益在注重国家利益基础上构筑良性互动、多边平衡的新机制,并在内外战略上向以经济、科技为导向的综合国力竞争倾斜;(4)国家安全利益的社会化,即世界各国日益超越传统安全观所拘泥的军事领域向全方位的综合社会安全的转型及其由此导致的战略调整;(5)国际政治影响因素的社会化,即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性因素作用的强化及其由此导致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新变化(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1999年03期)
王军[10](1998)在《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的社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一词究竟始于何时,现今已无从考察。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的两篇报告——《增长的极限》和《人类处在转折点》——问世以来,全球性问题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逐渐成为东西方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本世纪最后十多年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及其对整个世界影响力度的增加,毫不夸张地说,这几乎导致了我国学者研究国际政治问题方法论上的一场变革。换言之,把国际政治问题同世界历史连接(本文来源于《国际政治研究》期刊1998年03期)
国际政治社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当今时代主题,各国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性较强的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逐渐突出,国际政治逐渐表现出以直接的物质经济关系为渠道,以多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为方向的既相互竞争又争取共存,既相互依存又不可避免互动的社会化关系,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基本理论,国际政治社会化必然会对国际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国际政治社会化的分析,对国际政治社会化对国际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展开研究,为全面认识国际政治社会化作出努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际政治社会化论文参考文献
[1].张长城.新中国成立前体育大国社会性成长研究——基于国际政治社会化视角[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
[2].陈霞.论国际政治社会化对国际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J].亚太教育.2015
[3].苗红娜.国际政治社会化:国际规范与国际行为体的互动机制[J].太平洋学报.2014
[4].凌云志.试析国际政治社会化[J].文史博览(理论).2008
[5].佟德志,苟轶.文化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社会化——以新自由主义为个案分析西方政治文明扩张的模式[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
[6].许宁.国际政治社会化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06
[7].郭树勇.论国际政治社会化对国际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J].国际观察.2006
[8].钱春元.美国私人基金会与美中关系——兼论国际政治社会化[D].外交学院.2003
[9].刘中民.国际政治社会化初探[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
[10].王军.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的社会化[J].国际政治研究.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