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红跃1张威2许云2
(1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吴剑鸣医院315153;2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集仕港医院浙江宁波315171)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手术联合药物治疗与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手术联合药物治疗52例(治疗组),手术联合放射治疗50例(对照组),3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手术+药物组总有效率96.2%,手术+放射组总有效率82.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对瘢痕疙瘩的疗效明显优于手术联合放射治疗。
【关键词】瘢痕疙瘩手术得宝松
【中图分类号】R61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162-01
瘢痕疙瘩是由皮肤损伤后引发的皮肤纤维组织增生的一种良性疾病,其发生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临床上的治疗也是非常棘手,虽然方法很多,但以往治疗大多单一,疗效差,复发率高,都很难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自2009年3月—2011年3月,笔者采用手术加药物得宝松治疗瘢痕疙瘩52例,效果良好,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来源于我院外科门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18-43岁,平均30.3±3.04;对照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20-44岁,平均29.9±3.08;病程1-3年。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皮损大小约为(1.0-2.0)cm×(1.5-3.0)cm,均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疼痛,部分有感觉减退。
2诊断标准[1]
①皮肤损害超过原有损伤范围并向周围正常皮肤侵犯,具有持续性生长、发红、瘙痒等临床症状;②瘢痕病程超过9个月仍无自发消退征象;③既往经手术切除又复发者。HE染色病理检查表现为大量不规则排列的胶原纤维结构,可见幼稚成纤维细胞分裂。
3治疗方法
3.1手术方法:手术在无菌条件下,距瘢痕疙瘩边缘约0.5cm处切除,深达肌膜层,并在深筋膜浅层向切口两侧锐性分离,游离边缘皮瓣,分层减张使皮肤层在无张力下自然对位缝合。所有患者拆线时间同常规手术拆线时间。术前及术后按外科常规处理伤口,治疗结束后随访1~2年,每1~2个月复诊1次,观察患处的变化,同时评价临床效果。
3.2治疗组:治疗组患者术后2-4周开始皮内得宝松1ml注射,必要时可加2%利多卡因(混合)。一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3个月后评定疗效。
3.3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拆线后第2天开始90Sr一90Y敷贴治疗。周围皮肤用橡胶皮片屏敝保护,敷贴治疗范围均以皮损处或切口缝合处为中心0.5cm为照射范围,1次/d,连续10次,总剂量为15~20Gy。3个月后评定疗效。
4疗效标准[2]
根据瘢痕厚度、生长速度及自觉症状改善程度等分为:(1)治愈,痛痒症状消失,皮损全部变平,1年后无复发;(2)显效,痛痒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皮损面积有一半以上变软变平,治疗结束后1年随访未复发;(3)无效,痛痒症状有所减轻或无变化,或已达到有效标准,但在1年内又复发者。有效=治愈+显效。
5统计学分析
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行×列x2检验。
6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
7随访结果
随访期内无局部皮肤坏死、感染及明显皮肤萎缩、变薄现象,也无局部肿瘤的发生。但有少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色素沉着及轻微鳞状脱皮,手术+药物组6例(11.5%),手术+放疗组5例(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8讨论
瘢痕疙瘩是一种良性肿瘤,多继发于皮肤损害。主要病理表现为大量致密旋涡状排列的、透明变性的胶原纤维和分裂像较多的纤维母细胞[3],其发病机制不很明确,但有研究显示,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纤维母细胞高表达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可能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4]。
该病常见于青壮年,尤以青年女性多见,瘢痕高出皮肤表面,生长迅速,超出原创伤面并向周围扩展,皮损多呈紫红色,常伴有疼痛及瘙痒症状,受压或摩擦时症状加重。该病病程迁延,无自愈倾向,严重影响患者容貌外观和生活质量。
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很多,主要有手术切除、放疗、同位素治疗、药物治疗、压迫治疗、硅酮薄膜敷贴、激光治疗以及冷冻治疗等。目前认为手术结合皮质激素是治疗瘢痕疙瘩的最有效方法。研究表明:皮质类固醇激素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降低组织中毛细血管内皮芽的增生;还能抑制瘢痕组织中a2-m球蛋白的含量,以及对瘢痕组织中胶原表达的基因进行降调节。得宝松是高溶解性和低溶解性的倍他米松酯类复方制剂,为强效激素,可影响糖及蛋白质的代谢,加强糖元异生,使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能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减少胶原的沉积,从而抑制肉芽组织的形成[5]。笔者采用约间隔4周注射激素一次,注射后,可溶性倍他米松磷酸酯钠能被很快吸收而迅速起效,而微溶性的二丙酸倍他米松可储存起来被缓慢吸收,维持疗效,从而更长时间地控制症状,但并不严格限制两次注射的间隔时间,而是以瘢痕是否有复发趋势以及是否出现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为依据。如出现红、痒等复发症状则应提前注射,但不应少于3周,当出现皮肤变薄,较多毛细血管扩张等皮质激素副作用时,则应将注射时间延后,如出现严重的激素副作用则应停止注射。经实验统计显示:得宝松组无论是注射后3个月还是1年,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远近期均有显著性差异。证明得宝松是一种治疗瘢痕疙瘩疗效较好的药物,它同时具有起效快、疗效维持时间长双重效果,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少,患者痛苦减少,在临床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惠斌,蔡景龙,刘振中等.综合标准在瘢痕疙瘩诊治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3):361-362.
[2]孙传兴主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06.
[3]姜笃银,付小兵,陈伟等.血管生成因子及其受体过表达与瘢痕疙瘩侵袭性生长[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4,20(2):128-131.
[4]鲁峰,高建华,黎小间.瘢痕疙瘩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0,16(1):49-52.
[5]刘嘉锋,张一鸣.激素与瘢痕[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3):32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