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莉[1]2007年在《论网络与青少年犯罪及侦防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时代来临了。网络的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工具。中国的网民也日益增多,其中青少年占很大的比例,是我国网民的主力军。网络对青少年影响巨大,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其中负面的影响日益引人注目。网络已经成为新时期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表现在: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犯罪层出不穷,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也给青少年自身和家庭带来极大的不幸和灾难,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所以,本文旨在分析网络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以及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犯罪的表现类型,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努力研究有效的侦防对策,做到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双管齐下,防止青少年因受网络的负面影响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首先是本文的引言部分,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即总览世界,网络兴起,在整个世界尤其是中国发展迅速且影响深远。观中国现实,中国的网民不断增多,尤其是青少年网民更是与日俱增。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不断扩大,其中负面影响日益凸显,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犯罪层出不穷。网络成为诱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的侵害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为了减少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本文特从此方面进行研究。文章的正文分成以下叁个部分进行阐述,介绍网络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犯罪的表现类型及其侦查与预防对策。本文的第一部分是介绍网络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文章首先提出问题:网络是否对青少年犯罪有影响?再运用分析说理、举例、引用等方法加以说明。在得出肯定结论后,又分为叁个较小的部分对“网络是如何影响青少年犯罪”的进行具体阐述:一是网络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文章认为网络通过信息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造成影响,并从暗示、模仿、教唆、激发等方面介绍了这种影响。二是网络特征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文章分别阐述了网络的巨大信息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征与当代青少年的某些犯罪的联系。叁是网络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文章从六个更小的方面介绍了网络是如何通过影响这些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而达到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目的的。这六个方面是:(1)家庭、学校教育缺失;(2)网吧的吸引而社会、国家监管不力;(3)网络的诱惑与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原因;(4)消极的网络文化造成青少年各种观念的偏离;(5)符号化的网络交往和任意的网络行为削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6)沉溺网络造成青少年的性格缺陷。本文的第二部分是介绍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犯罪的表现类型。文章认为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犯罪既包括与网络有关的传统犯罪也包括新兴的网络犯罪,可以分为贪财型犯罪、模仿型犯罪、猎奇型犯罪、报复型犯罪。并运用各种说明方法像举例、列数字等具体介绍了它们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本文的第叁部分是介绍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犯罪的侦查和预防对策。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也是全文的主旨之所在,又分为两个较小的部分:一是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犯罪的侦查对策。文章先阐述了侦查此类犯罪的指导方针和主要原则,然后接着阐述了侦查此类犯罪的具体的侦查策略与措施。文章认为侦查此类犯罪的指导方针是要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感化、挽救。主要原则包括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保护社会秩序与保护青少年有机结合的原则;侦教结合、寓教于侦原则;全面调查原则;迅速及时原则等。这是从总的大政方针方面来阐述的,并将指导方针和每一条主要原则分别进行了解释与细化。至于侦查策略与措施,文章一边分析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一边阐述了相应的侦查对策。文章认为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有:(1)犯罪动机简单但多样;(2)犯罪手段简单,遗留线索较多;(3)犯罪诱发快,且与网络有一定关联;(4)犯罪大部分为共同犯罪;(5)犯罪具有模仿性,犯罪人具有可塑性、反复性;(6)犯罪中网络犯罪占有一定的比例,侦查难度大。而特别强调的侦查对策包括分析判断案情、现场勘查、调查访问、讯问、教育与引导等等。在此要特意加以说明的是:文章的意思并不是说只有出现了这些特点才能采用这些侦查对策。文章中提到的侦查对策是针对所有这一类犯罪的,适当的时候都可以也都应该使用,有的甚至是自始至终都应该使用的。而且由于篇幅问题,文章也不可能将侦查此类犯罪要用的侦查对策都列举出来加以说明,只是拣了其中本人认为应该更加注意的加以说明。二是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人们常说:治理犯罪重在预防。的确,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所以文章也是用了重墨。文章分两个层次总结了预防对策即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治理网络环境和社会各界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引导。其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治理网络环境部分又分为:(1)加强网络资源建设,以健康的资讯占领网络阵地;(2)以德治网,开展网络道德教育;(3)以法治网,加强网络法制建设;(4)以技治网,加强网络监控技术的开发应用。社会各界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引导部分又分为:(1)家庭的职责;(2)学校的职责;(3)社会的职责;(4)国家的职责。每一个对策都是与前文二、叁部分介绍的情况相关联的。正因为有了网络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和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犯罪的各种表现类型,才能对症下药,也才有了这些对策。文章对每一对策都进行了详细深入的阐述,既摆明道理又注重操作性。
吕娜[2]2008年在《网络与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逐渐成为我国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娱乐以及交往的重要工具,网络对我国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程度也正日益加深。通过问卷调查,网络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成瘾以及不良网友等四个方面。由于网络不良活动对一部分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确实存在影响,这就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重视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在指导好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这一工具的同时,努力为我国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一个良性的网络环境。
唐彦[3]2003年在《网络与青少年犯罪心理》文中提出互联网自上一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国出现以来,迅速在我国实现了应用和普及。随着广大青少年日益成为使用网络的主力军,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因素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作用逐渐凸显。网络中的不良内容以及青少年在互联网上的不良活动也成为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一种新的外界因素。本文针对网络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可能产生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建立预防网络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对策框架进行了一定探讨。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简单介绍网络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着重分析网络的负面特征——弱规范性、价值多元性和缺乏制约的互动性,以及由此给我国带来的一些社会法律问题,其中,倍受人们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是网络不良内容对我国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第二章讨论网络环境成为当今中国青少年成长面对的复杂挑战。在青少年成为我国互联网最主要用户群的同时,网络也成为青少年生活中重要的学习、娱乐、交往和工作工具,从而使网络逐渐成为了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着重分析青少年成为网络主要用户的原因,重点介绍对我国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几种网络活动: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和网络色情,提出本文主要观点——网络已经日益成为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社会因素。第叁章着重从叁个方面分析网络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包括:网络游戏的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网络游戏本身具有的极大趣味性强烈的吸引着广大青少年,这使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电视、电影中的暴力镜头,也超过了传统的电子游戏,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内容能够让青少年完成攻击性行为的全部习得过程,并强化他们的攻击性思维;网络色情内容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网络中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色情内容会让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学习到错误的性知识,养成扭曲的性道德,产生淡薄的性法制观念,甚至刺激其产生性犯罪的犯罪动机,从而成为诱发青少年性犯罪的直接诱因;网络瘾癖的危害以及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网络瘾癖导致青少年的交往障碍,影响青少年顺利完成社会化,会给青少年带来经济压力促发部分青<WP=4>少年盗窃、抢劫等财产犯罪动机的产生。第四章提出我国抑制网络消极影响的相关对策,建议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家庭、学校、社会叁个方面入手建构我国预防网络对青少年不良影响的对策框架。
付广环[4]2009年在《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文中提出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能否美满幸福,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青少年犯罪原因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彼此互为作用的相关系统,它包含有心理、生理等主体因素,家庭、学校、社会和文化等客体因素及道德、网络和法制缺失等多种因素。当这诸多因素有机结合而形成一定的罪因结构时,便可能导致青少年某种犯罪现象的发生。所以,我们要全方位的预防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的预防需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整体上的通力合作,共同引导,才能根本上处理好青少年犯罪问题。本文在分析当前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特征和内涵的基本上,提出了从政府、司法、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领域采取措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具体构想,提出青少年犯罪预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全员行动,共同做好当前青少年犯罪预防,同时本文还提出了青少年犯罪不但害了别人,同时他也害了自己,从教育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看,青少年犯罪本身就是被害的过程,青少年被害预防就是预防青少年犯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及互联网等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一些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有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可以说,在社会转型时期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新的因素在不断的增加,这就需要全方位的预防青少年犯罪。从根本上解决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这是时代的呼唤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因此,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研究是一个具有巨大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的问题。
黄明[5]2006年在《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也越来越大,青少年犯罪研究成为法学界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本论文运用犯罪学、法理学、法律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综合分析了当代中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成因及治理对策。论文第一部分着重阐述了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第二部分主要运用犯罪学的有关理论,研究团伙型、暴力型和计算机犯罪等叁种主要的青少年犯罪类型。第叁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青少年犯罪的家庭背景因素、学校因素、社会根源及思想文化根源。第四部分从治理青少年犯罪的基本方略、根本对策和基础工程等叁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法治与德治并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及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与管理等治理青少年犯罪的有效对策。
陈思思, 王广新[6]2015年在《青少年犯罪的网络危险因子与保护性因子》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网络成瘾、暴力网络游戏和网络不良行为等青少年犯罪的危险因子,以及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利他行为等青少年犯罪的保护性因子,共同影响着青少年心理、行为和社会性的发展。未来研究可以以犯罪青少年为对象,使用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挖掘更多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网络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巴莹[7]2017年在《青少年犯罪预防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危害社会、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世界难题。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青少年犯罪率逐年递增的惊人数字,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困扰当今世界的一种"疑难杂症",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都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为青少年创建和谐的成长与生活环境,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将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研究青少年犯规预防,并提出了很多有效办法。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更加准确地找出青少年犯罪预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切实提出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和措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主要应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与比较分析等方法,系统地对L省某管教所的少年犯进行问卷调研和现场访谈,并归纳总结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原因。文章以社会控制理论和综合治理理论为基础,从L省某管教所少年犯犯罪的现状出发,深入地分析了犯罪的特点,并从青少年的自身因素以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等方面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针对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及青少年自身等预防机制,以求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共同构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网络体系。本文的研究对当前青少年犯罪预防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温润华[8]2013年在《论网络文化环境下的青少年犯罪》文中提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给青少年生活给予方便的同时也给其生活学习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当前,青少年在网络的影响下,犯罪日益频发,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难题。如何正确看待和利用网络文化,如何正确处理网络文化下青少年犯罪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准确把握我国青少年在网络文化下犯罪的现状、特点、成因,以便在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下,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有效预防和制止青少年犯罪。本篇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网络文化下的青少年犯罪概述。在这一章中,首先对网络文化的概念做出释义,概括出网络文化的内涵,以为后文在网络文化下展开论述奠定语境基础。在第二节中明确了青少年犯罪的概念。第叁节中从五个方面分析并总结出网络文化下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一是侵犯互联网信息安全的犯罪不断增多;二是财产型犯罪发案比例不断攀升;叁是青少年团伙犯罪日益增多;四是犯罪手段变化多样,难以琢磨;五是诱发犯罪的不良网络文化严重侵害青少年。第二章,网络文化的发展对青少年犯罪是否具有影响?如若有,是什么样的影响导致青少年走向犯罪?二者又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让青少年网络文化下选择犯罪。本章从四个方面,即网络文化下易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信息化的网络为青少年犯罪提供契机、开放自由的网络为青少年犯罪提供有利条件、虚拟网络的交互性引导青少年走向犯罪,分别对网络与青少年犯罪存在的内在联系一一展开论述。第叁章,网络文化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剖析。这章主要论及网络文化下,青少年实施犯罪的主、客观原因,包括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及网络本身四个因素。第一节从青少年个体因素分析,分别从生理、心理、文化及行为四个层面分别进行探讨。第二节至第四节,分别从家庭、学校及社会叁个不同的社会化主体角度,总结并分析其在青少年犯罪中的影响及存在的教育遗憾。第五节重点围绕当前网络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目前我国网吧管理秩序混乱,社会、国家对网吧监管不力;不良网络文化造成青少年观念发生偏离;虚拟的网络交往造成青少年性格缺陷,缺乏社会责任感。第四章,网络文化下青少年犯罪的治理措施。这一章强调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治理要以教育为根本原则,以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最终目的。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学校基础教育的缺陷,社会不良环境的外在诱惑,青少年自身的行为出现偏离。在分析造成网络文化中青少年走上犯罪的原因的基础上,从家庭、学校、社会及青少年自身等四个社会化主体出发,提出有效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应对措施,帮助其走出人生困惑,重新踏上人生新的旅程。本章中,对应上述网络文化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别从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发挥家庭监护和教育的功效、发挥学校基础教育作用、构建社会预防体系及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五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求寻找一种适当的方式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发生。
陶重任[9]2011年在《当前我国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大学生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命运,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与速度的提高,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弱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扭曲,并导致违法犯罪现象发生。如何切实有效地发挥教育的功能,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施预防和教育相结合的方针,是摆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体现了党中央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殷切希望。因此,推动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发挥教育的功能,真正预防和减少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十分重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我国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现状和特征的分析,探索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产生的原因,充分发挥教育在预防和治理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中的作用,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欧阳艳文[10]2008年在《网络的负面影响与青少年犯罪——以犯罪心理学为视角》文中认为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消极选择、在网络社会的消极互动、不良心理意识在网上的强化及网络造成的青少年社会化的缺陷,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加强网络的管理,加强青少年健康上网的引导,重视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疏导,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发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论网络与青少年犯罪及侦防对策[D]. 康莉. 西南政法大学. 2007
[2]. 网络与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J]. 吕娜. 河北法学. 2008
[3]. 网络与青少年犯罪心理[D]. 唐彦. 中国政法大学. 2003
[4]. 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D]. 付广环. 燕山大学. 2009
[5]. 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D]. 黄明. 黑龙江大学. 2006
[6]. 青少年犯罪的网络危险因子与保护性因子[J]. 陈思思, 王广新.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
[7]. 青少年犯罪预防对策研究[D]. 巴莹. 大连海事大学. 2017
[8]. 论网络文化环境下的青少年犯罪[D]. 温润华. 江西农业大学. 2013
[9]. 当前我国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 陶重任. 天津商业大学. 2011
[10]. 网络的负面影响与青少年犯罪——以犯罪心理学为视角[J]. 欧阳艳文.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标签:公安论文; 青少年犯罪论文; 犯罪心理论文; 网络文化论文; 青少年教育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网络犯罪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犯罪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