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递阶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温室,摄动,智能控制,匝道,车辆,理论。
递阶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勇[1](2019)在《基于叁级递阶控制的煤矿智能化管控平台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煤矿智能化管控平台系统结构复杂,关联的子系统较多,在数据采集、处理、决策中难以建立数学模型的问题,引入叁级递阶控制理论,通过构建需求预测、按需生产、高效运行与精准核算为一体的智能化管控平台,创建全矿人-机-环境多闭环控制,实现煤矿重大灾害隐患实时监测、动态识别、有效预警、超前控制,使煤矿智能化管控平台在设计中有了理论支撑。通过在四川、贵州等地煤矿的现场应用,从设备监控层、区域协同层、全矿优化层逐级智能拓展,实现了用最少的人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产出最大的效益。(本文来源于《煤炭与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邹祥莉,徐建闽,于洁涵,林观荣[2](2019)在《基于分层递阶结构和S模型预测控制的快速路多匝道协同控制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缓解快速路匝道拥堵,提出一种基于分层递阶结构和S模型预测控制的快速路多匝道协同控制模型,包括上层主线关联多匝道协同控制模型和下层子系统的模型预测控制,案例分析中以VISSIM为仿真平台,结合MATLAB进行二次开发,结果表明:协同控制模型相对于ALINEA控制模型来说,在快速路主线的平均行程时间和车均延误方面没有优化效果,但是在入口匝道的平均行程时间、平均排队长度和车均延误方面都有较大程度的优化,且从整体上来说,协同控制模型相对于ALINEA控制模型在平均行程时间、平均排队长度和车均延误方面分别优化了14.6%、88.9%和71.7%,总体上能够提高快速路系统,尤其是入口匝道的运行效率。(本文来源于《公路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顾江洋[3](2019)在《基于递阶控制的车辆防自燃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车辆自燃问题,在对车辆内部环境的监测信息进行探测、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车辆防自燃智能控制系统。系统主要包括温湿度监测、自动喷洒系统、自动报警3个子系统。温湿度检测子系统对监测区域进行温度检测和湿度检测,为后续系统提供输入条件,给驾驶员提供直观的事故图像信息;自动喷洒子系统根据车辆状态采取启动控制;自动报警子系统由车载系统、显示系统和控制中心系统联动组成,以无线通信和接口技术为基础,从而达到同时向警方和车主提供报警信息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余天宇,徐祖华,赵均,陈曦[4](2019)在《基于灵敏度理论的分层递阶式非线性预测控制方法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规模的工业系统常具有强耦合、非线性等特征。为了满足流程工业日益增长的控制要求,采用分层递阶结构的非线性预测控制算法成为了研究热点。为了解决非线性控制策略所带来的计算时延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灵敏度理论的分层递阶式预测控制方法,通过将非线性反馈控制律的计算过程分解为离线计算和在线更新两部分,加快了系统输入量的计算速度。本算法在反应器-分离器系统中得到应用,结果表明了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第3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 2019)摘要集》期刊2019-07-31)
杨晓川[5](2019)在《一种分层递阶智能控制系统中的信息安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工业控制领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工业设备通过总线网络相互连接,部署相对分散。由于总线协议缺乏足够的安全性,导致入侵者利用总线协议的信息安全隐患攻击系统。因此现场总线协议的信息安全研究对于工业领域信息安全防护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出发,对工业控制系统中常用的几种现场总线,即Modbus/RTU、CAN、EtherCAT总线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采用Petri网形式化建模的方法分别对上述总线进行建模与分析,同时利用可达性分析方法对模型的有界性、可逆性、活性等性质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确保模型的正确性。针对目前总线协议可能存在的隐患,采用Petri网模型对攻击行为进行形式化描述。实验部分采用Modbus/RTU、CAN、EtherCAT几种现场总线,搭建了一种分层递阶智能控制系统来模拟实际的工业控制场景,将系统分成决策层、控制层、执行层,实现了每一层之间的通信与上下层之间的通信。为了模拟攻击者的行为进行了几种攻击实验,包括洪泛攻击、窃听盗取数据帧、中间人攻击等攻击方式,扰乱系统的正常运行进行,并记录实验效果。最后设计了一种总线监控系统,以CAN总线为监控对象,该系统可以根据数据帧流量来进行实时监控CAN总线传输数据时的状态,同时进行数据采集,鉴别非法的数据帧,一定程度上实现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本文重点在于采用Petri网的建模分析方法对几种现场总线进行分析与研究,并通过攻击实验来分析总线系统的信息安全隐患,希望本文研究内容可以对工业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安全防护提供理论借鉴。(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4)
孙忠林,郑鹏远[6](2019)在《复杂双容水箱系统的递阶预测控制优化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复杂双容水箱系统,以控制两个下水箱液位跟踪设定值为设计目标。为实现良好的水箱液位控制效果,首先构造液位控制的无穷时域性能指标,建立了复杂双容水箱无穷时域性能优化问题的数学描述;随后将基于时间分解协调的递阶优化和预测控制的滚动优化思想引入水箱液位控制,将优化时域较长所引起的大规模参数优化问题分解为各时间点上独立的小规模参数优化问题,从而得出显式优化解,取得较优的水箱液位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上海电力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孔小兵,刘向杰,韩梅[7](2018)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分级递阶分布式预测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电力系统是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与信息互联网高度融合的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这其中,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系统具有间歇性且受到较多外部条件约束.协同优化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控制可以在满足负荷需求的同时,减少机械损耗,延长机组使用寿命,保证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针对大规模且地理分散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本文提出一种分级递阶分布式预测控制策略.上层优化控制器采用迭代分布式预测控制策略,不仅实现功率优化分配,而且能够实现减少风机低速轴机械损耗、降低系统发电成本的经济性目标.下层控制器采用监督预测控制算法可同时保证子系统的跟踪性能和经济性能.所构造的分级递阶分布式预测控制策略通过各子系统间的协同优化,实现了分布式能源的"即插即用".仿真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分级递阶分布式预测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地实现微网的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灵活互动等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陈俐均,杜尚丰,何耀枫,梁美惠[8](2018)在《温室温度分层递阶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作物生长周期为小时级,温室温度变化为分钟级,两者响应时间尺度相差较大.针对这种双时间尺度特性,提出了一种温室温度分层递阶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系统具体分为作物层和环境层.在作物层,根据奇异摄动理论获取解耦的低阶模型,设计优化控制器以求取温室温度设定值,使生产净成本达到最小,并将设定值传递给环境层;在环境层,设计模糊控制器以有效跟踪设定值.最后,对该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各层控制器均可有效发挥作用,控制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邵景峰,马创涛[9](2018)在《多工序递阶的棉纺过程质量智能控制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纺纱质量特征值之间因存在非线性关系而难以精准控制的问题,对影响纱线质量波动的关键指标进行了辨识,并提取断裂强度为关键指标;设计了基于纱线断裂强度的质量控制点及质量损失函数,提出了纺纱过程多工序质量控制点间知识关联方法;以质量损失函数为目标函数构建了基于多工序递阶的棉纺过程质量控制模型,并利用多目标烟花算法求解。结果表明,提出的质量控制模型实现了纱线断裂强度的多工序控制,有利于解决质量特征值之间"输入—输出"关系的非线性化问题。该模型控制结果与未考虑多工序间知识关联以及控制前的结果相比,其纱线断裂强度提高了1.27%和3.40%,因纱线断裂强度不达标导致的纱线不合格品率降低了23.48%和50.00%。(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陈俐均[10](2018)在《温室生产分层递阶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室生产自动化是现代智慧农业发展的方向,系统的建模与控制技术是实现自动化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温室生产过程中的双时间尺度特性,同时考虑系统的不确定、时变、非线性、强耦合等特点,开展了温室生产自适应模型构建与分层递阶控制系统设计的研究,为提高温室自动化生产的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本文重点开展了以下五方面的研究工作:[1]开展了温室作物-环境自适应机理模型的研究。针对温室系统模型参数的时变和不确定特性,使用无损卡尔曼滤波器原理构建了系统的自适应模型,该方法可对模型的参数和状态进行在线联合预估。仿真结果表明该自适应模型可有效预测具有时变参数的温室系统状态。[2]研究了温室生产分层递阶控制系统的结构。针对温室生产过程的双时间尺度特性,利用奇异摄动理论将系统模型进行降阶分解,将相互耦合的作物和环境状态进行解耦,获得时间尺度较大的作物层子模型和时间尺度较小的环境层子模型;基于降阶解耦的子模型,提出了分层递阶控制系统的结构,包括上层作物层控制器和下层环境层控制器,该结构可将环境设定值的获取和跟踪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子控制器。[3]提出了作物层闭环优化控制器设计方法。利用无损卡尔曼滤波器对作物状态进行预估构成反馈,在室内环境和执行机构状态的约束下,基于滚动时域优化原理设计了作物层闭环优化控制器,使经济性能指标达到最优;利用修正的共轭梯度法对形成的受约束优化问题进行求解,获得优化的环境设定值。仿真结果表明,该优化控制器可在满足约束范围的条件下,获取有效的环境设定值。[4]提出了基于精确反馈线性化的环境层鲁棒预测控制器设计方法。利用非线性状态反馈原理对系统模型进行精确线性化,解除环境状态之间的耦合关系;基于线性化解耦模型,设计了最小-最大化鲁棒预测控制器,以最优化最大干扰情形下的控制性能;利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形成的带约束非线性规划问题进行求解,获得控制输入值。仿真结果表明,在未知干扰存在的情形下,相比常规的反馈线性化预测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获得更合理的控制输入和更理想的设定值跟踪效果。[5]研发了温室环境远程测控系统,为控制算法的验证和实施提供测试平台。该系统包括VB用户应用层、Web服务器层和底层传感器和输入输出控制电路板。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现温室环境数据的采集和执行机构状态的监测和控制功能,且运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递阶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缓解快速路匝道拥堵,提出一种基于分层递阶结构和S模型预测控制的快速路多匝道协同控制模型,包括上层主线关联多匝道协同控制模型和下层子系统的模型预测控制,案例分析中以VISSIM为仿真平台,结合MATLAB进行二次开发,结果表明:协同控制模型相对于ALINEA控制模型来说,在快速路主线的平均行程时间和车均延误方面没有优化效果,但是在入口匝道的平均行程时间、平均排队长度和车均延误方面都有较大程度的优化,且从整体上来说,协同控制模型相对于ALINEA控制模型在平均行程时间、平均排队长度和车均延误方面分别优化了14.6%、88.9%和71.7%,总体上能够提高快速路系统,尤其是入口匝道的运行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递阶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李勇.基于叁级递阶控制的煤矿智能化管控平台的设计[J].煤炭与化工.2019
[2].邹祥莉,徐建闽,于洁涵,林观荣.基于分层递阶结构和S模型预测控制的快速路多匝道协同控制模型研究[J].公路工程.2019
[3].顾江洋.基于递阶控制的车辆防自燃系统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9
[4].余天宇,徐祖华,赵均,陈曦.基于灵敏度理论的分层递阶式非线性预测控制方法及应用[C].第3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2019)摘要集.2019
[5].杨晓川.一种分层递阶智能控制系统中的信息安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6].孙忠林,郑鹏远.复杂双容水箱系统的递阶预测控制优化算法[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9
[7].孔小兵,刘向杰,韩梅.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分级递阶分布式预测控制[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8
[8].陈俐均,杜尚丰,何耀枫,梁美惠.温室温度分层递阶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8
[9].邵景峰,马创涛.多工序递阶的棉纺过程质量智能控制模型[J].纺织学报.2018
[10].陈俐均.温室生产分层递阶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