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部凝胶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凝胶,海藻,酸钠,微生物,药物,参数,工艺。
内部凝胶化论文文献综述
林粤顺,韩文强,周红军,周新华,龚圣[1](2015)在《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制备2,4-D/膨润土/海藻酸钠微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膨润土为改性剂,纳米碳酸钙为交联剂,2,4-二氯苯氧乙酸(2,4-D)为模型药物,采用乳化-内部凝胶法制备了2,4-D/膨润土/海藻酸钠复合微球,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激光粒度仪对微球的形貌和平均粒径分别进行了表征,对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油水体积比、乳化剂用量、纳米碳酸钙用量以及搅拌速度)对微球的形貌、平均粒径和载药量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当油水体积比为5∶1,乳化剂用量为石蜡体积分数的1%,纳米碳酸钙为0.2 g,搅拌速度为400 r/min时,载药微球的粒径分布均一、球形度较好,其平均粒径为640.57μm,载药量为15.66%.这种复合材料可以作为农药载体,有望应用于缓释农药领域.(本文来源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于炜婷,林军章,刘袖洞,马小军[2](2009)在《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制备固定化酵母微胶囊》一文中研究指出乳化-内部凝胶化技术可制备粒径可控且分布较均匀的海藻酸钙凝胶微球,其工艺易于放大以实现工业规模生产,因而已被用于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缓控释载体和酶的固定化研究。本文提出将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用于微生物固定化培养的研究,以啤酒酵母S.cerevisiae BY4741为模型,重点考察了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过程相关参数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规律,发现酸是影响其活性的主要因素。因此,从内部凝胶化的原理入手,确定了适合微生物包埋的工艺条件,制备过程中微生物活性可保持77.0%,凝胶微球体积产率93.5%。进而制备载细胞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AC微胶囊),考察AC微胶囊固定化培养过程中啤酒酵母的生长动力学,结果表明:在细胞增殖过程中,微胶囊形态保持良好,酵母菌的生长动力学明显优于游离培养组。因此,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有望成为规模化微生物固定化培养和生产的新技术。(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林军章,于炜婷,徐小溪,刘袖洞,马小军[3](2008)在《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制备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乳化/内部凝胶化制备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的机理入手,系统考察了制备工艺参数如油水比、表面活性剂添加量、碳酸钙添加量和冰乙酸添加量对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的球形度、粒径大小及分布、产率的影响规律。通过对该工艺参数的优化,能够制备出球形度良好,产率在85%以上,粒径分布均一的海藻酸钙凝胶微球。(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08年11期)
刘袖洞[4](2002)在《膜乳化内部凝胶化过程及海藻酸钙凝胶珠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和多肽类生化药物临床应用需求与药物制剂水平相对滞后的矛盾,直接推动了稳定、有效、安全的生化药物释放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以海藻酸钙凝胶珠外覆壳聚糖膜形成的微胶囊(ACA微胶囊)因其良好的材料特性(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粘附性)及温和的反应特性而成为最具潜力的生化药物释放载体。作为极具潜力的海藻酸钙凝胶珠及ACA微胶囊规模制备技术,乳化/内部凝胶化法中乳化产生的高剪切力不利于包埋生物物质的活性保持,且造成凝胶珠尺寸分布不均匀;缺少对凝胶珠真实结构的直观和定量认识;对于认识和解释凝胶珠结构、性能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的过程机理尚未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建立了膜乳化/内部凝胶化新方法,并力图认识内部凝胶化过程规律和机理,研究过程机理——凝胶珠结构——性能之间关系及其对微胶囊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首先,利用膜乳化技术能够在温和条件下制备均匀乳化液滴或微粒的特点,将其与内部凝胶化过程结合,成功制备出表面光洁、球形度好、尺寸小且分布均匀的海藻酸钙凝胶珠。考察了过程参数(如膜孔径、压力、连续相流速和分散相浓度等)对凝胶珠尺寸、分布及球形度的影响规律,从而可以根据需要优化工艺条件。 其次,考察了内部凝胶化过程海藻酸钙凝胶珠中Ca含量及凝胶珠重量变化规律,并结合理论分析,认为内部凝胶化过程是由一步扩散和四步反应构成的复杂反应过程,即 HAc(油相) HAc(水相) HAc H~++Ac~- 2H~+CaCO_2 Ca~(2+)+H_2O+CO_2 2Alg~-+Ca~(2+) Ca(Alg)_2 2H~++Ca(Alg)_2 Ca~(2+)+2HAlg 进而通过分析、计算与比较,确定HAc扩散过程是内部凝胶化过程的控制步骤。 再次,引入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技术(CLSM),首次获得了海藻酸钙凝胶珠在含水状态下的直观、真实结构图像及孔尺寸定量结果。通过比较内、外部凝胶化胶珠结构,发现凝胶化过程机理的不同导致了凝胶珠结构的差异。而这种结构上的差异又进一步造成物质在凝胶珠中扩散性能的差异。 接着,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技术,考察了外覆壳聚糖的ACA微胶囊膜结构。发现微胶囊膜结构是由海藻酸钙凝胶珠结构决定的,且比凝胶珠结构更为致密。而且首次获得膜孔结构的叁维信息,表明膜孔并不是直通孔,而是沿Z轴的非对称孔。进一步研究表明微胶囊膜强度性能是受膜结构影响的。 最后,以牛血红蛋白(Hb,分子量 64,500 Dation)为模型药物,制备载药ACA微胶囊,考察了成膜反应条件对其载药量、包封率及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体系中微胶囊具有一定的缓释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期刊2002-04-15)
内部凝胶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乳化-内部凝胶化技术可制备粒径可控且分布较均匀的海藻酸钙凝胶微球,其工艺易于放大以实现工业规模生产,因而已被用于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缓控释载体和酶的固定化研究。本文提出将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用于微生物固定化培养的研究,以啤酒酵母S.cerevisiae BY4741为模型,重点考察了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过程相关参数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规律,发现酸是影响其活性的主要因素。因此,从内部凝胶化的原理入手,确定了适合微生物包埋的工艺条件,制备过程中微生物活性可保持77.0%,凝胶微球体积产率93.5%。进而制备载细胞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AC微胶囊),考察AC微胶囊固定化培养过程中啤酒酵母的生长动力学,结果表明:在细胞增殖过程中,微胶囊形态保持良好,酵母菌的生长动力学明显优于游离培养组。因此,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有望成为规模化微生物固定化培养和生产的新技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部凝胶化论文参考文献
[1].林粤顺,韩文强,周红军,周新华,龚圣.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制备2,4-D/膨润土/海藻酸钠微球[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
[2].于炜婷,林军章,刘袖洞,马小军.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制备固定化酵母微胶囊[J].化工学报.2009
[3].林军章,于炜婷,徐小溪,刘袖洞,马小军.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制备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8
[4].刘袖洞.膜乳化内部凝胶化过程及海藻酸钙凝胶珠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