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彬[1]2002年在《当代高等学校校园规划的实践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当代我国高校建设的一般状况及创作实践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并对当前高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历史沿革的回顾与思考。力图对新时期我国高校建设工作及规划设计的创作新趋势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经历着“调整结构、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为指导方针的高等教育改革。改革中的高校建设基于对未来大学模式及校园规划新理论的独特把握,进行了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规划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建设范例。同时,目前正在建设或规划中的一些高校,由于不能脱离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其实施的举措仍然同高校发展理念相差甚远。借鉴和运用国外高校发展建设中的一些成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创作经验,对我国高校建设目标的实现与创作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总结我国高校建设经验,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将大学建设置身于城市总体发展环境中,努力寻求一种适应当代高校建设与规划的解决措施和运用策略已势在必行。 当代高校建设与规划应体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原则,遵循开放式规划的运用策略。强调校园规划是一动态的发展过程,而非最终形态,其规划手段也应具有容纳对当代大学校园未来发展的适度的空间与弹性,体现高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时构筑一种外向型开放式的办学模式,使校园规划的组织过程及设计成果均走向开放,让使用者获得最大的使用空间,并使校园生活的具体需求同规划中的理想模式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当代高校建筑形态与社会生活的开放式的动态适应关系。 为此,中国高校建设,伴随着教育事业不断深化与发展,其创作理论研究与实践也将进一步提高。研究当前我国大学规划与实践,并对其中若干问题作深入分析与研究,对于蓬勃发展的我国大学教育事业及大学校园环境的实质进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本论文希望通过在寻求规划理论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建设作一全面系统的论述。
迟敬鸣[2]2009年在《论大学校园开放性空间》文中认为大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有机体,它必须和社会联系才能保证它的生存和发展。当今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系统,大学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大学校园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身处于社会大系统之中,因此需要建立起多层次的共享空间和活动场所来支持与满足社会人员的需要;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代大学的核心功能已经发生变异,大学正在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转向一个智力、文化、经济复合体,由一个封闭的教育机构转向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综合体。而作为其容器和舞台的大学校园空间在调整完善之中亦出现了新的时代发展特征。本文通过对国外着名高等学校的研究发现其校园规划的最大特征便是开放性。开放性表达了它们的包容力和创造力,开放不应该是简单的让学校的资源和社会共享,还应该包括更深层次的内容,高校的产业和科研、文化、旅游等,不仅要服务于校园内的受教育者,更要向社会开放。因此,该论文通过探讨开放式大学校园内涵,以我国现有新型的大学校园规划为实例,从新校园的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系统、开敞空间系统叁个角度入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各自的特点,有必要科学地调整校园规划设计的模式与方法,深入地研究高校校园的规划设计理论,并根据这些特点构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模式,为我国的校园规划提供参考。最后,通过总结我国目前校园规划的现状,找出差距和不足,明确未来我国校园规划的努力方向,实现校园内的资源与社会共享,为学校和社会同时使用,使得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对论文中开放性校园的相关背景概念,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的阐述。第二章:通过对国内外大学形态的演变过程,总结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的规律和开放性校园的发展方向。第叁章:深入分析开放式大学校园的用地布局系统。第四章:提出大学校园开放性空间的设计原则与对策,并通过实际例子论证校园开放性的必要性。第五章:回顾本次研究的内容,并指出开放性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参考文献:
[1]. 当代高等学校校园规划的实践与研究[D]. 廖彬. 武汉理工大学. 2002
[2]. 论大学校园开放性空间[D]. 迟敬鸣. 华南理工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