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十二井穴针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针法,针刺,白细胞,脑缺血,因子,半影,疗法。
十二井穴针法论文文献综述
杨佃会,宋洪堰,高华伟,陈新勇[1](2014)在《十二井穴大接经针法与原络大接经针法治疗中风恢复期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十二井穴大接经针法与原络大接经针法两种不同方法为主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其差异。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病恢复期患者按病情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每型纳入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十二井穴大接经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原络大接经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各分型患者综合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病情各分型患者综合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二井穴大接经针法与原络大接经针法均能改善中风病恢复期的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的临床症状,两种治疗方法有相似的临床疗效,但原络大接经针法操作更方便、容易被患者接受。(本文来源于《上海针灸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马惠芳,图娅,马文珠,郭长青,郝晋东[2](2006)在《“十二井穴”针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皮质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十二井穴”针法对脑缺血损伤后大鼠肿瘤坏死因子TNF-α影响的时效性。方法:雄性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各8只,脑缺血模型组、针刺治疗组各40只。后两组又分为1、3、6、12、24 h各时段组,每时间段组各8只。采用光化学诱导法制作一侧大脑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施以“十二井穴”针法,在造模后1、3、6、122、4 h不同时间段开始进行针刺治疗,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动物脑皮质及血清中TNF-α含量。结果:局灶性脑缺血后1 h,脑皮质及血清TNF-α即明显升高,至24 h仍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针刺后各组动物脑皮质及血清中TNF-α含量与同时段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针刺“十二井穴”有降低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及血清TNF-α的作用,这可能是“十二井穴”针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特别是早期介入治疗的机理之一。(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06年01期)
图娅,郝晋东[3](2003)在《十二井穴针法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机理的时效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高、预后较差,已成为中老年人第一致残和前叁位致死原因,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远高于脑出血,且局灶性脑缺血是脑血管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找适当有效的治疗措施是针灸临床与实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来源于《全国首届刺络放血研究及临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3-10-01)
郝晋东,孟宏,金智秀,赵万标,图娅[4](2003)在《“十二井穴”针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TGF-β1的时效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十二井穴”针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TGF β1的时效性影响。方法 :采用光化学诱导Wistar大鼠一侧大脑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施以“十二井穴”针法在造模后 1、3、6、1 2、2 4hr不同时间段开始进行针刺治疗 ,治疗 6天后处死大鼠 ,沿缺血中心制成冠状面切片 ,运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治疗组半暗带与对照组神经细胞TGF β1表达量的变化 ,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各时段模型组TGF β1表达的总面积及 3、6、1 2、2 4hr各组的积分光度均比假手术及正常组明显升高 (P <0 0 5) ,针刺组 3、6、1 2、2 4hrTGF β1表达的总面积及 6、1 2、2 4hrTGF β1表达的积分光度均较同时段模型组明显升高 (P <0 0 5或P <0 0 1 )。结论 :针刺对保护半暗带神经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03年02期)
郝晋东[5](2003)在《十二井穴针法治疗局灶性脑缺血机理的时效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十二井穴针法治疗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不同时间段血清与缺血侧脑组织炎症反应与形态学改变,以及在缺血半暗区部分与此相关的神经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的变化情况,分析“十二井穴”针法干预作用的时效相关性. 方法:(1)采用光化学诱导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区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2)应用神经行为学指标观察治疗前后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统计判断;(3)应用形态学方法观察缺血侧脑组织炎症反应,重点观察缺血半暗带炎性细胞的粘附及浸润现象;(4)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缺血侧脑组织及血清中IL-1β、IL-6、IL-8、TNF-α的含量;(5)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酶联免疫技术(ELISA法)动态观察缺血侧脑组织半暗区TGF-β1、BDNF、ICAM-1的表达水平,分析十二井穴针法在不同时间段的干预效果。 结果:(1)急性脑缺血后3到24小时,缺血皮质半影区出现炎性细胞的粘附及浸润,并逐渐加剧,同时坏死灶中心区也逐渐扩大;而十二井穴针刺治疗后各组缺血坏死灶范围减小,半影区炎性细胞粘附及浸润的程度明显减轻.(2)急性脑缺血后3到24小时,缺血侧脑组织IL-Iβ,IL-6、IL-8、TNF-α以及血清IL-8、TNT-α含量显著增高,应用针刺可使之明显降低;缺血后6小时血清中IL-6含量急剧升高,12到24小时降至正常范围,应用针刺在缺血早期(3~12小时)可明显降低血清IL-6含量,而在急性脑缺血后期(12~24小时),针刺可使其含量显着升高.(3)急性脑缺血后3~24小时,缺血侧脑皮质神经元TNF-α表达水平增高,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水平升高(高峰均出现在缺血后6小时),模型对照组缺血皮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TGF-β1、BDNF表达水平也升高;应用针刺可使缺血皮质神经元TNF-α、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同时,也使神经元和胶质细胞TGF-β1、BDNF的表达水平显着增高,且均随缺血时间的延长有逐渐增高趋势。 结论:“十二井穴”针法可通过干预不同时间段脑组织及血清中上述神经细胞因子含量,调节缺血侧半暗区神经细胞相关神经因子和粘附分子在急性期的动态表达,从而减轻脑缺血时的炎症反应,发挥脑神经功能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十二井穴”针法能有效改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侧半暗区组织的坏死程度,减轻脑梗死灶病理形态学改变程度,其对神经功能保护作用机制途径有改善微循环与侧枝循环,提高脑血流量,改善能量代谢,保护神经细胞缺糖缺氧性损伤,抗自由基及NO损害,降低细胞内钙,减少ICAM-1表达、增加TGF-β1、BDNF表达的作用有关。本研究为“十二井穴”针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3-05-01)
十二井穴针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十二井穴”针法对脑缺血损伤后大鼠肿瘤坏死因子TNF-α影响的时效性。方法:雄性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各8只,脑缺血模型组、针刺治疗组各40只。后两组又分为1、3、6、12、24 h各时段组,每时间段组各8只。采用光化学诱导法制作一侧大脑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施以“十二井穴”针法,在造模后1、3、6、122、4 h不同时间段开始进行针刺治疗,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动物脑皮质及血清中TNF-α含量。结果:局灶性脑缺血后1 h,脑皮质及血清TNF-α即明显升高,至24 h仍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针刺后各组动物脑皮质及血清中TNF-α含量与同时段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针刺“十二井穴”有降低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及血清TNF-α的作用,这可能是“十二井穴”针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特别是早期介入治疗的机理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十二井穴针法论文参考文献
[1].杨佃会,宋洪堰,高华伟,陈新勇.十二井穴大接经针法与原络大接经针法治疗中风恢复期疗效比较[J].上海针灸杂志.2014
[2].马惠芳,图娅,马文珠,郭长青,郝晋东.“十二井穴”针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皮质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6
[3].图娅,郝晋东.十二井穴针法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机理的时效相关性研究[C].全国首届刺络放血研究及临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3
[4].郝晋东,孟宏,金智秀,赵万标,图娅.“十二井穴”针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TGF-β1的时效性影响[J].针刺研究.2003
[5].郝晋东.十二井穴针法治疗局灶性脑缺血机理的时效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