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南地区论文-高晓敏,王英,王继明

藏东南地区论文-高晓敏,王英,王继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藏东南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稞条锈病,抗锈育种,藏东南

藏东南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高晓敏,王英,王继明[1](2019)在《青稞条锈病防治及抗锈育种选择——以藏东南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藏东南地区在最近几年发展成为我国青稞生产的重要地区,并结合地区特色,构建了一整套服务机制。现阶段,藏东南地区青稞生产面积不断扩大,但由于种植技术落后,加上地区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青稞种植产生严重病害,降低了青稞产量,并且其青稞品质也严重下降。本文谨以青稞条锈病的防治措施以及青稞抗锈育种决策进行分析,望以此助力藏东南地区基础农业发展。(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4期)

王盈,金家梁,袁仁茂[2](2019)在《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在地质灾害解译的基础上,对藏东南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质灾害点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北段以及"叁江"流域南北两侧,在空间展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和分段群集性。在断裂活动、地层岩性、地形地貌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地质灾害点集中发育在高山峡谷地貌、河流切割强烈的地区,以大理岩、板岩、白云岩、石灰岩、钙质砂岩、超基性岩类等为主的较坚硬岩类和以片岩、片麻岩类为主的较坚硬-较软弱岩性分布的地区,断裂带分布、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如主要公路沿线等。(本文来源于《地震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沈霞,廖桄辰,冯杰,王培清[3](2019)在《藏东南地区高陡边坡堆积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藏东南地区高陡边坡堆积土的实地调研和大型叁轴试验:高陡边坡因为地震作用和降雨容易发生滑坡地质灾害;高陡边坡堆积土试样叁轴剪切后,土样应力~应变特性为应变硬化型,土样的抗剪强度包络线为直线,符合莫尔库仑强度准则。在叁轴试验中,试样沿着抗剪强度最弱的剪切面发生破坏,剪切面位于试样底部与圆柱土体的侧面呈近似45°的斜面上。(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21期)

沈霞,冯杰[4](2019)在《藏东南地区砂卵石土叁轴试验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藏东南地区河谷地带砂卵石地层较为普遍,选取藏东南地区的砂卵石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叁轴试验,测定在不同围压条件下,对砂卵石土的影响。将通过试验得出的一些试验结论应用于工程建设当中,砂卵石土作为地基填料,可以根据围压对砂卵石土的影响来控制围压,以此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地基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9年13期)

渠畅[5](2019)在《藏东南地区动植物互惠共生网络中的华山松(Pinus armandii)种子捕食者》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对植物种子的捕食与传播是协同进化关系研究的基础,一些植物与动物经过长期相互作用,进化出了稳定的互惠关系。因此研究植物尤其是大种子植物的捕食和传播过程,有助于明确生态系统中的互惠网络,加深对生态系统协同进化过程的理解。在2016年至2018年间,利用红外相机、样线调查、笼捕等方法,对藏东南地区华山松林动物多样性、华山松种子捕食者特征进行调查,进而通过种子放置实验分析华山松种子命运,得到以下结果:(1)藏东南地区华山松林内共监测到48种鸟兽物种,其中鸟类33种,隶属于6目12科;兽类15种,隶属于6目11科。鸟兽物种的香农-威纳指数为2.58,其中鸟类的物种多样性高于兽类。灰腹噪鹤(Garrulax henrici)和黄嘴山鸦(Pyrrhocoraxgraculus)是鸟类中的优势物种,喜马拉雅鼠兔(Ochotonahimalayana)和藏猕猴(Macacamulatta westita)则是华山松林下兽类中的优势物种。(2)监测到4种华山松种子主要捕食者,按捕食者出现频次由多至少排列,按顺序依次为:大耳姬鼠(Apodemus latronum)、藏猕猴、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和橙腹长吻松鼠(Dremomyslokriah)。星鸦在树冠捕食华山松种子,且有分散贮藏行为;其余兽类为华山松种子的地面捕食者。两者的捕食模式分别为释放前捕食和释放后捕食。星鸦、藏猕猴和松鼠主要在昼间捕食种子;大耳姬鼠则主要在夜间捕食种子。啮齿类等地面捕食者的拜访频次和种子雨密度的波动趋势无显着的相关关系,说明地面活动的种子捕食者对华山松种子的依赖性较弱,并未形成特定的互惠共生关系。(3)放置的带标签种子仅有5%的原地剩余,大部分种子被取食,其中原地取食种子占10.33%,搬运后取食种子占61.06%。还有一部分种子搬运后被丢弃。鼠类对搬运后取食的生境具有选择性,相比于空地,其更偏好选择倒木和洞穴内取食。发现2个洞穴内有完好的标签种子,均只有1粒,说明地面活动的鼠类是主要的种子消耗者,其分散贮藏种子数量极少,对华山松传播作用很小。(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4-01)

邹子南,任志刚[6](2018)在《藏东南地区土石坝防渗土料赋存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防渗土料是土石坝筑坝重要材料。受区域地层岩性控制,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的藏东南地区土石坝防渗土料匮乏且分散,经大范围地质普查、系统地表地质调查和勘探试验,藏东南可供开采利用的料源主要有:堰塞堵江形成的河湖相沉积层;风积堆积的粉土层;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内砂板岩和千枚岩地层区的碎石土层等叁类。但受物质组成、层次结构、颗粒级配和含水量等因素影响,其质量不能完全满足质量技术指标的要求,不能直接上坝使用,需要人工改良和掺合利用。且由于受埋藏条件、分布高程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开采运输条件总体较差,运距往往偏远。(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屈永平,肖进,潘义为[7](2018)在《藏东南地区冰川泥石流形成条件初步分析——以天摩沟冰川泥石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融雪、降雨融雪等条件诱发的冰川泥石流形成过程,为了更好的认识藏东南地区冰川泥石流形成条件,选取藏东南地区天摩沟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流域特征、冰川覆盖面积以及气温等条件,在热化学、土力学以及流体力学等理论基础上,分析得到藏东南地区冰川泥石流在融雪条件下的起动流深阀值。结果表明:由于藏东南地区冰川泥石流沟分布高程影响,使得冰川泥石流沟所处的大气压为41. 0×103~54. 0×103kPa,使得雪线位置的冰川熔点上升至0. 352~0. 45℃;天摩沟冰川泥石流沟道冰碛物表层有效粒径(d10=10 mm)起动的临界流深为0. 04 m;天摩沟冰川泥石流沟道冰碛物发生冲蚀剪切破坏时的临界地表流深为其侵蚀厚度的3. 17倍;当天摩沟的降雨强度大于10. 22mm/h时可诱发冰川泥石流过程。研究成果为藏东南地区冰川泥石流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徐梦,李晓亮,蔡晓布,李晓林,张旭博[8](2018)在《藏东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周转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自然植被转变为农业用地显着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森林或草地转换为农田的面积逐年增加,但其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周转特征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阐明藏东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可为该地区农业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藏东南地区长期耕作的农田(50年以上)及毗邻的自然森林和草地土壤,采用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技术以及稳定性碳同位素测定,分析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数量、碳含量的差异,探究不同有机碳组分周转差异及其对农田耕作的响应规律。【结果】农田0—2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39.4±2.0) Mg C·hm~(-2),比自然森林的(81.5±8.5)Mg C·hm~(-2)和草地的(71.4±7.3)Mg C·hm~(-2)分别降低了约52%和45%。农田耕作导致粗颗粒有机质(cPOM)数量相对于自然植被降低了63.4%—70.8%,微团聚体(μagg)和黏粉粒(dSilt+Clay)的数量分别增加了10.0%—25.9%和65.7%—86.2%。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与森林和草地土壤相比降低了51.7%—58.1%,其中不稳定性、物理稳定性和生物化学稳定性有机碳库分别降低79.8%—86.3%、72.4%—73.1%、32.4%—39.8%,且与总有机碳的变化显着正相关,但化学稳定性有机碳库没有显着变化。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不同有机碳组分的C/N值和δ~(13)C值差异明显。农田土壤cPOM组分的C/N值(10.0±0.5)显着低于森林(13.5±0.4),而δ~(13)C值(-21.6±0.5)‰则显着高于森林土壤(-23.6±0.4)‰。微团聚体保护的颗粒有机质(iPOM)和难酸解组分(NH-dSilt+Caly和NH-μSilt+Clay)具有较低的δ~(13)C值(-25.3‰—-27.2‰),并且其C/N在农田土壤为8.4—9.4,显着低于森林土壤(13.5—15.9)。【结论】藏东南地区长期耕作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相比于自然植被降低了约50%。农业耕作显着加速了不稳定颗粒有机质的周转,减少了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如微团聚体保护的有机碳组分的形成,是导致土壤有机碳库明显下降的关键原因。因此,为有效降低农业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负面影响,免耕和保护性耕作或可成为藏东南农耕区固碳增汇、维持该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选择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9期)

李宏毅,肖子牛,朱玉祥[9](2018)在《藏东南地区草地下垫面湍流通量和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3年5月20日至7月9日藏东南林芝地区草地下垫面的野外试验站点观测资料,分析了晴雨转换过程中林芝地区草地下垫面的近地层基本气象要素、湍流通量和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变化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比分析它们在典型晴天和阴天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1)草地观测站的各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相互吻合,即相对湿度与降水有着一致的变化趋势,而气温、地面温度和风速均与降水的变化相反;观测期间草地站的潜热交换大于感热交换,在无降水时期,感热明显偏高,潜热偏低,降水时期则相反;感热与向下短波辐射的变化趋势一致,同时,向上短波辐射、向上长波辐射、净辐射、地表反照率和土壤热通量均与向下短波辐射保持同步的变化关系,而向下长波辐射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2)典型晴天和阴天的分析结果表明,晴天条件下各变量的日变化均比阴天条件下剧烈,在白天,感热和潜热在典型晴天的值均大于典型阴天天气下的值,除向下长波辐射外,其他地表辐射分量在晴天条件下的值远大于阴天的值;在夜间,晴天的向上长波辐射、净辐射和土壤热通量小于阴天的值。(3)相对湿度最大值出现在早晨,最低值出现在午后;风速的最小值出现在早晨,最大值出现在中午,且基本上都是晴天天气下大于阴天天气下。因此,藏东南林芝地区草地下垫面的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辐射平衡各分量、基本气象要素均与晴、雨的转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协同变化关系,这些变量之间相关系数高,吻合度好,表明了该边界层观测数据的可靠性,该观测试验数据可为数值模式在藏东南林芝地区地气交换过程的模拟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8年04期)

徐江,付丽,戎海霞,陈萍[10](2018)在《藏东南地区泥石流沟发育地质环境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藏东南地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发育是一系列各种条件的相互组合的综合结果,因此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以及相关的地质背景条件,为了更好的对藏东南地区泥石流灾害的深入研究,文章以藏东南地区的地质环境为切入点深入的研究了藏东南地区域泥石流的发育背景,为藏东南地区域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评价提供了基础支撑。(本文来源于《西藏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藏东南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在地质灾害解译的基础上,对藏东南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质灾害点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北段以及"叁江"流域南北两侧,在空间展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和分段群集性。在断裂活动、地层岩性、地形地貌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地质灾害点集中发育在高山峡谷地貌、河流切割强烈的地区,以大理岩、板岩、白云岩、石灰岩、钙质砂岩、超基性岩类等为主的较坚硬岩类和以片岩、片麻岩类为主的较坚硬-较软弱岩性分布的地区,断裂带分布、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如主要公路沿线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藏东南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高晓敏,王英,王继明.青稞条锈病防治及抗锈育种选择——以藏东南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2].王盈,金家梁,袁仁茂.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震研究.2019

[3].沈霞,廖桄辰,冯杰,王培清.藏东南地区高陡边坡堆积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4].沈霞,冯杰.藏东南地区砂卵石土叁轴试验浅析[J].科技与创新.2019

[5].渠畅.藏东南地区动植物互惠共生网络中的华山松(Pinusarmandii)种子捕食者[D].东北林业大学.2019

[6].邹子南,任志刚.藏东南地区土石坝防渗土料赋存条件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18

[7].屈永平,肖进,潘义为.藏东南地区冰川泥石流形成条件初步分析——以天摩沟冰川泥石流为例[J].水利水电技术.2018

[8].徐梦,李晓亮,蔡晓布,李晓林,张旭博.藏东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周转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8

[9].李宏毅,肖子牛,朱玉祥.藏东南地区草地下垫面湍流通量和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18

[10].徐江,付丽,戎海霞,陈萍.藏东南地区泥石流沟发育地质环境初探[J].西藏科技.2018

标签:;  ;  ;  

藏东南地区论文-高晓敏,王英,王继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