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动心轨道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轨道工程,道岔设计,理论研究,小号码可动心轨撤叉
可动心轨道岔论文文献综述
柳亚楠[1](2017)在《小号码可动心轨道岔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小号码可动心轨道岔的需求,通过对传统单肢弹性可弯结构心轨的理论分析,结合小号码可动心轨道岔的结构特点,采用新型可动心轨形式——枢轴式的可动心轨辙叉。该辙叉采用心轨插入组件,并人为设定枢轴使之作为旋转中心,实现心轨可动从而消除有害空间的目的,并通过枢轴与垫板轴孔的配合,对心轨插入组件进行限位。这种新型可动心轨形式有效减小了心轨转换所需要的纵向长度,避免了过大的心轨扳动力以及因后端不足位移产生的道岔几何形位病害。(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7年03期)
马莉[2](2016)在《客货共线铁路12号可动心轨道岔线型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多体动力学和非线性有限元仿真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客货共线铁路12号可动心轨道岔建立轮轨接触应力瞬态分析模型和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不同轴重条件下的轮轨接触应力分布特性,得出货车直向和侧向通过道岔时的动力学响应,并针对曲尖轨提出5种线型优化方案。方案对比分析表明:为保证行车安全性并减小道岔养护维修工作量,在道岔长度不变的条件下,曲尖轨宜增大曲线尖轨半切线的相离距离;在相邻间距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曲尖轨更适宜采用切线线型并增大导曲线半径。(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6年08期)
徐井芒,王平,谢铠泽,孙晓勇[3](2014)在《可动心轨道岔转换结构动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指导可动心轨道岔转换结构优化设计,根据道岔区轮轨系统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可考虑转换结构实际特性的车辆-道岔动力学模型,以60 kg/m钢轨客运专线18号道岔可动心轨辙叉外锁闭装置为例,分析心轨不足位移,顶铁离缝和扣件横向刚度等对心轨转换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心轨第一牵引点处转换结构力学性能主要受不足位移影响,其受力及变形随着心轨不足位移增大而增大,呈线性增长关系,故在道岔运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心轨不足的出现;心轨第二牵引点处转换结构力学性能主要受顶铁离缝影响,但影响范围有限,在顶铁离缝小于1 mm范围内,其受力及变形随着顶铁离缝增大而减小,之后影响较小;扣件横向刚度变化对转换结构的受力及变形几乎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贺勇军[4](2009)在《可动心轨道岔一动心轨转换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客运专线道岔的研究设计中,优化心轨及钩锁结构,取消了转换凸缘,并通过工、电联合设计,针对心轨、翼轨及锁钩等部件提出了多种优化方案,应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准静态荷载作用下的外锁机构强度分析和可动心轨一动扭转分析,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解决了心轨扭曲"翻背"问题,保证了4mm不锁闭。(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期刊2009年03期)
段剑峰[5](2009)在《可动心轨道岔心轨折断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津浦线发生的可动心轨道岔心轨折断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金相试验、心轨疲劳裂纹源位置、裂纹扩展特点对伤损原因进行研究,通过对该类型道岔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列车通过时的应力、位移等现场测试,对裂纹产生的原因和该类道岔运营的安全性进行确认,并对今后道岔的设计、维护提出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09年05期)
李志刚[6](2008)在《可动心轨道岔换铺施工方法浅谈》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可动心轨高速道岔代替原有的提速道岔,消除了固定辙叉上存在的"有害空间",提高了列车过岔速度。文章介绍可动心轨道岔换铺施工技术,在指导现场实践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所得的结论希望对铺设既有线上的可动心轨道岔有一定借鉴。(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08年06期)
杜功,刘卫峰,徐炳辉[7](2007)在《朔黄铁路新铺75kg/m可动心轨道岔病害工电联整实践经验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75kg/m可动心轨道岔进行了病害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整治措施,最后对工电联整管理实践经验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技术》期刊2007年S2期)
田德仓,何雪峰[8](2007)在《广州地铁4号线9号可动心轨道岔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铁在中、高速铁路上采用可动心轨道岔,由于消灭了“有害空间”,心轨处结构固有不平顺降低,利于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采用可动心轨道岔同样具有行车平稳以及减振降噪的优点。介绍广州地铁直线电机系统用的9号可动心轨道岔线型选择及平面形式、可动心轨辙叉及其他主要结构。经道岔动力仿真计算,验证设计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07年07期)
井国庆,李成辉[9](2007)在《18号可动心轨道岔不足位移的ANSYS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号码提速道岔和高速道岔中道岔可动心轨扳动力及不足位移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文章采用ANSYS,以UIC60D钢轨为准,根据短心轨跟端4种不同处理方式分别建立模型仿真分析,得到其随摩擦系数、牵引点布置等参数变化的规律。(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07年04期)
王菁,田德仓[10](2006)在《60kg/m钢轨9号可动心轨道岔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城市轨道交通用60 kg/m钢轨9号可动心轨道岔的研究与设计及厂内试铺、试验。该道岔为国内首次采用,可较好地满足直线电机运载系统的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06年06期)
可动心轨道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多体动力学和非线性有限元仿真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客货共线铁路12号可动心轨道岔建立轮轨接触应力瞬态分析模型和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不同轴重条件下的轮轨接触应力分布特性,得出货车直向和侧向通过道岔时的动力学响应,并针对曲尖轨提出5种线型优化方案。方案对比分析表明:为保证行车安全性并减小道岔养护维修工作量,在道岔长度不变的条件下,曲尖轨宜增大曲线尖轨半切线的相离距离;在相邻间距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曲尖轨更适宜采用切线线型并增大导曲线半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动心轨道岔论文参考文献
[1].柳亚楠.小号码可动心轨道岔的研究与设计[J].铁道建筑.2017
[2].马莉.客货共线铁路12号可动心轨道岔线型优化[J].铁道建筑.2016
[3].徐井芒,王平,谢铠泽,孙晓勇.可动心轨道岔转换结构动力学特性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4
[4].贺勇军.可动心轨道岔一动心轨转换结构优化研究[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9
[5].段剑峰.可动心轨道岔心轨折断原因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09
[6].李志刚.可动心轨道岔换铺施工方法浅谈[J].铁道建筑.2008
[7].杜功,刘卫峰,徐炳辉.朔黄铁路新铺75kg/m可动心轨道岔病害工电联整实践经验探讨[J].铁道建筑技术.2007
[8].田德仓,何雪峰.广州地铁4号线9号可动心轨道岔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2007
[9].井国庆,李成辉.18号可动心轨道岔不足位移的ANSYS仿真分析[J].铁道建筑.2007
[10].王菁,田德仓.60kg/m钢轨9号可动心轨道岔的研究与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