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鱼论文_张云雷,徐宾铎,张崇良,任一平,薛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黄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黄鱼,广义,模型,线性,大黄鱼,梭子蟹,时空。

小黄鱼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雷,徐宾铎,张崇良,任一平,薛莹[1](2019)在《基于Tweedie-GAM模型研究海州湾小黄鱼资源丰度与栖息环境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根据2011年及2013—2016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同步采集的底层海水温度、底层海水盐度、水深、底质类型,以及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鳀(Engraulis japonicus)、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等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主要饵料生物的资源丰度数据,采用条件数κ和方差膨胀因子(VIF)度量多重共线性的程度,选取关键环境因子,再应用基于Tweedie分布的广义可加模型(GAM)研究不同季节和不同生长阶段的小黄鱼资源丰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多重共线性的检验表明,所有初始变量之间没有显着的多重共线性,均可作为解释变量代入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和生长阶段,影响小黄鱼资源分布的主要因子及其偏差解释率各不相同,各变量所对应的适宜范围也不同。例如:影响春季小黄鱼幼体资源分布的主要因子有底层海水温度、底层海水盐度、水深和脊腹褐虾的分布,其中偏差解释率最大的因子为水深(16.09%);而影响春季成体资源分布的因子为底层海水温度、底层海水盐度、水深及脊腹褐虾和鳀的分布,其中偏差解释率最大的因子为底层海水盐度(13.56%)。本研究表明,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不同季节和不同生长阶段小黄鱼的资源分布与其自身的生态习性、海洋环境以及饵料生物的分布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尹洁,王晶,张崇良,徐宾铎,薛莹[2](2019)在《利用two-stage GAM研究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小黄鱼鱼卵的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海洋环境变化对鱼类繁殖的影响,深入了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补充机制,本研究基于2015年、2017年、2018年5月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产卵场调查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可加模型(two-stage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研究了小黄鱼鱼卵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小黄鱼鱼卵丰度的年际变化较大,鱼卵高丰度区集中分布在33.5°N~34.5°N、水深10~20 m的近岸河口区。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小黄鱼鱼卵分布重要的因素。鱼卵集中分布区表层温度为17℃,表层盐度为29.5~30.5;底层温度为16~18℃,底层盐度为29。水温的年际变动也影响了小黄鱼鱼卵丰度,在水温较高的年份鱼卵丰度明显较高。本研究揭示了小黄鱼鱼卵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小黄鱼产卵场保护区、资源量化管理等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施雯,邵敏,陈飘飘,徐承旭[3](2019)在《小黄鱼明年将实现商品化养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式挂牌。由该所学科带头人楼宝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全国率先攻克了小黄鱼的人工养殖技术难题,预计明年将向市场推出人工养殖的小黄鱼。小黄鱼是我国最重要海产经济种类之一,与大黄鱼、墨鱼、带鱼并称为"四大海产"。在江浙地区,小黄鱼深受大众欢迎,是着名的中高端海产,消费需求十分旺盛。东海海域,(本文来源于《水产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寅儿,郑学斌,高心明,王景倩,谢庆平[4](2019)在《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消化道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特征及其消化酶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消化道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与食性的相关性,采用解剖、石蜡切片、AB-PAS反应及酶活检测技术,观察研究了小黄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黏液细胞定位及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道、胃及肠构成,食道粗短,胃卜型,肠呈"S"型弯曲,肠指数为0.63;舌上皮中分布有味蕾及少量各型黏液细胞。食道、胃及肠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外膜组成;食道含初级及次级突起,分别被覆复层扁平及单层柱状上皮,大量黏液细胞分布于复层上皮内,以Ⅱ型为主。胃内胃腺发达,分布有大量Ⅰ及Ⅱ型黏液细胞;胃中蛋白酶活性较高。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层分布有各型黏液细胞,以Ⅱ型为主;肠道肌层厚度、黏膜褶皱高度及黏液细胞总密度由前往后递增;肠道中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且后肠高于前、中肠。小黄鱼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及酶活性分布特点与其肉食食性相适应,口咽腔(舌)及食道上皮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胃在蛋白质消化吸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在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等物质的消化吸收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5期)

李慧,罗腾飞[5](2019)在《今年开海第一网梭子蟹收获颇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李慧 通讯员 罗腾飞)随着第一批开海渔船的扬帆起航,沉寂已久的沿海渔港码头再次热闹起来。8月2日,出海开捕的第一批渔船满载而归。“上货啦!今年的梭子蟹质量好!个头大!”负责出货的张船长高兴地吆喝着。海上,面对着今年开海第一网,船长、(本文来源于《连云港日报》期刊2019-08-06)

张晶晶,王锡昌,施文正[6](2019)在《白姑鱼和小黄鱼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新型固相萃取整体捕集剂(Mono-Trap)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技术对白姑鱼和小黄鱼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分别得到42种和49种挥发性成分。进一步通过芳香萃取物稀释分析法分别从白姑鱼和小黄鱼肉挥发物中筛选出12种和6种挥发物,其中9种挥发物经质谱和线性保留指数鉴定。进一步结合校准频率(modified frequency,MF)法,各筛选出2种鱼肉中排名前10的气味物质。白姑鱼中香气稀释(flavor dilution,FD)因子最高为40的化合物为叁甲胺、2-辛烯-1-醇、壬醛及金属味未知化合物。结合MF排名,得到叁甲胺和2-辛烯-1-醇对白姑鱼贡献较大;小黄鱼中FD因子最高为40的化合物为己醛和2-辛烯-1-醇,但结合MF排名,对其气味贡献较大的是叁甲胺和未知烧烤味化合物。6-甲基-5-庚烯-2-酮为2种鱼中均鉴定出的一种带金属味或血腥味成分,根据MF排名,该化合物对白姑鱼影响更大。2,3-戊二酮、1-戊烯-3-醇为小黄鱼中MF较靠前的物质,结合叁甲胺和未知烧烤味化合物以及白姑鱼中未鉴定到的二甲基二硫醚,这些挥发物可能是造成其与白姑鱼气味感知差异的原因。(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14期)

刘尊雷,袁兴伟,杨林林,严利平,程家骅[7](2019)在《有限数据渔业种群资源评估与管理——以小黄鱼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需以翔实的调查和渔业数据为基础,而现有的大多数种类面临着着渔获量、基础生物学、有效捕捞努力量等数据缺失问题,因此并不适合采用数据需求较高的模型进行评估和管理。面临着渔业资源衰退的严峻形势和渔获量限额管理的迫切要求,基于有限数据的评估方法和渔获量相关的管理方案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本研究以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为例,根据渔获量、自然死亡、消减率、生物学参数、开捕体长等数据,采用54种有限数据评估方法,模拟3种捕捞动态,对小黄鱼进行管理策略评价和资源评估。结果显示,以相对产量(relative yield, RY)不低于50%、过度捕捞概率(probability of overfishing, POF)小于50%,生物量低于最大可持续生物量的10%(B<0.1B_(MSY))的概率小于20%为风险控制水平,捕捞强度随机波动和增长情景下,分别有6个管理方案(management procedures, MPs)满足既定管理目标;"一般型"和"增长型"捕捞强度情景下, 14个MPs满足管理目标。权衡分析3种捕捞动态下的MPs, 50%FMSY基准法(FMSYref50)可作为小黄鱼渔业最佳的管理方案,POF介于5.46%~6.70%, B<0.5B_(MSY)概率介于15.66%~22.73%,长期获得的相对产量介于52%~100%;然而, FMSYref50确定的可接受生物学渔获量(acceptable biological catch, ABC)仅有1.08×10~4 t,与当前产量相差较大。因此,考虑到降低捕捞强度为渔业管控的发展趋势,建议采用动态F比值法(DynF)为小黄鱼渔业管理方案,"下降型"捕捞强度情景下,POF为37.84%, B<0.5B_(MSY)概率为38.63%,长期获得的相对产量为84%, ABC为4.03×10~4 t。根据敏感性分析,发现DynF评估的ABC对捕捞产量、资源丰度指数不敏感,而对自然死亡系数、最大可持续捕捞死亡系数与自然死亡系数比值(FMSY_M)和当前资源量均较为敏感,参数值增加会导致ABC增加,表明在开展渔业资源评估时需要着重提高这3种参数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韩青鹏,单秀娟,万荣,关丽莎,金显仕[8](2019)在《基于地统计二阶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的黄海冬季小黄鱼时空分布和资源量指数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地统计二阶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eostatistical delta-GLMM)分析了2001—2011和2015—2017年黄、渤海小黄鱼越冬群体在黄海中部、南部的空间分布,并用geostatistical delta-GLMM、基于普通克里格插值法和基于站位调查设计的扫海面积法分别估计了小黄鱼资源量指数,对geostatistical delta-GLMM相较基于普通克里格插值法和基于站位调查设计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2001和2002年,黄海越冬场主要存在北部(36°00′~37°37.5′N,123°15′~124°15′E)、中部(33°75′~36°00′N,123°15′~124°75′E)和东南部(32°00′~33°75′N,124°00′~125°15′E)3个生物量高密度区,其中中部区密度最高。从2003年开始,小黄鱼的生物量密度开始下降,北部和东南部高密度区下降程度高于中部高密度区;至2016—2017年高密度区变得不明显。冬季小黄鱼总资源量指数与小黄鱼的年产量、渔船功率变化趋势相反,呈下降趋势,且大部分年份站位数在37站以上,站位范围覆盖了本实验区域,可排除采样站位因素,这说明小黄鱼资源仍面临过度捕捞,种群处于衰退状态。研究表明,地统计二阶广义线性混合模型估计的2001—2017年冬季黄海中部、南部小黄鱼的总资源量指数相对扫海面积法和普通克里格法的估计值精确度更高。(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李方研[9](2019)在《致香煎小黄鱼(外一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园文学》期刊2019年14期)

程兴兴,刘峰,宋红彬,田璐,陈睿毅[10](2019)在《小黄鱼(♀)×大黄鱼(♂)杂交子代遗传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小黄鱼(♀)×大黄鱼(♂)杂交子代及其双亲染色体核型和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旨在对其杂交遗传特性进行研究。其中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小黄鱼的核型为2n=6sm+42t,NF=54;大黄鱼的核型为2n=2sm+22st+24t,NF=72;杂交子代为2n=8sm+12st+28t,NF=68。杂交子代和亲本在染色体数目上一致,但在组型上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杂交过程中双亲染色体组发生了融合和重配。同时,对杂交子代及其亲本672bp的COI基因同源序列进行分析,表明杂交子代与其母本小黄鱼的序列几乎一致,利用Kitumra-2-Parameter-Distance双参数模型分析显示杂交子代与小黄鱼的遗传距离为0.011,该数值接近其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基于COI基因片段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杂交子代与小黄鱼聚成一支。杂交子代在线粒体COI基因上表现出严格的母系遗传特征。(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小黄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分析海洋环境变化对鱼类繁殖的影响,深入了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补充机制,本研究基于2015年、2017年、2018年5月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产卵场调查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可加模型(two-stage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研究了小黄鱼鱼卵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小黄鱼鱼卵丰度的年际变化较大,鱼卵高丰度区集中分布在33.5°N~34.5°N、水深10~20 m的近岸河口区。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小黄鱼鱼卵分布重要的因素。鱼卵集中分布区表层温度为17℃,表层盐度为29.5~30.5;底层温度为16~18℃,底层盐度为29。水温的年际变动也影响了小黄鱼鱼卵丰度,在水温较高的年份鱼卵丰度明显较高。本研究揭示了小黄鱼鱼卵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小黄鱼产卵场保护区、资源量化管理等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黄鱼论文参考文献

[1].张云雷,徐宾铎,张崇良,任一平,薛莹.基于Tweedie-GAM模型研究海州湾小黄鱼资源丰度与栖息环境的关系[J].海洋学报.2019

[2].尹洁,王晶,张崇良,徐宾铎,薛莹.利用two-stageGAM研究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小黄鱼鱼卵的时空分布特征[J].中国水产科学.2019

[3].施雯,邵敏,陈飘飘,徐承旭.小黄鱼明年将实现商品化养殖[J].水产科技情报.2019

[4].陈寅儿,郑学斌,高心明,王景倩,谢庆平.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消化道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特征及其消化酶活性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9

[5].李慧,罗腾飞.今年开海第一网梭子蟹收获颇丰[N].连云港日报.2019

[6].张晶晶,王锡昌,施文正.白姑鱼和小黄鱼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鉴定[J].食品科学.2019

[7].刘尊雷,袁兴伟,杨林林,严利平,程家骅.有限数据渔业种群资源评估与管理——以小黄鱼为例[J].中国水产科学.2019

[8].韩青鹏,单秀娟,万荣,关丽莎,金显仕.基于地统计二阶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的黄海冬季小黄鱼时空分布和资源量指数估算[J].水产学报.2019

[9].李方研.致香煎小黄鱼(外一首)[J].中国校园文学.2019

[10].程兴兴,刘峰,宋红彬,田璐,陈睿毅.小黄鱼(♀)×大黄鱼(♂)杂交子代遗传特征分析[J].海洋通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年夏季南黄海小黄鱼仔、幼...年夏季南黄海鱼卵和仔、稚、幼鱼...小黄鱼调查和生产区域模式图小黄鱼-小黄鱼—2009年小黄鱼(a)和黄鮟鱇(...3 1971—1982 年小黄鱼产量百分比...

标签:;  ;  ;  ;  ;  ;  ;  

小黄鱼论文_张云雷,徐宾铎,张崇良,任一平,薛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