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裂缝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裂缝,碳酸盐,密度,应力,压裂,函数,弹性。
裂缝面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胡志平,王启耀,张勋,张亚国[1](2018)在《考虑裂缝面开合和滑移的应力波传播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应力波在裂缝面处的传播规律,建立了考虑法向开合的切向滑移行为的裂缝面模型,并基于波前动量守恒原理得出了求解波动在裂缝面处传播的时域递归方程组。在验证了方法正确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应力波在裂缝面处斜入射时的透反射波形、裂缝面的相对位移和应力时程。研究结果表明:法向开合会延长波动的持续时间,而切向滑移对波动的持续时间没有影响;裂缝面的法向应力状态会影响其切向应力状态,但切向应力状态并不会影响法向应力状态。本文弹性状态时采用的线弹性本构可以被进一步推广为非线性本构,应用范围较广,为研究应力波在裂缝面中的传播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庞林,林皋[2](2017)在《缝水压力和裂缝面接触条件对重力坝裂缝扩展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多边形比例边界有限元模拟了重力坝裂缝扩展过程,综合考虑了坝-库水-地基相互作用、裂缝面接触和缝水压力的影响。其中该接触模型能够有效防止裂缝面的相互嵌入;该缝水模型除能考虑裂缝面开合速度、缝隙宽度和水流形态对缝水压力分布的影响,还可基于连续性条件模拟缝内水体流动和空化的现象。以Koyna坝裂缝扩展为例,研究了裂缝面接触条件和缝水压力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考虑接触的影响,震损较为严重。而与假定为常水压力分布的情况相比,实际的缝水压力分布形式对结果影响较为复杂。在裂缝张开时,减小了裂缝扩展的可能,而在裂缝闭合时正好与之相反。(本文来源于《计算力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郑小锦[3](2017)在《高速通道压裂裂缝面与砂团相互作用力学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通道压裂指的是通过脉冲式地向裂缝内泵注含支撑剂的段塞和不含支撑剂的段塞,以实现支撑剂颗粒在裂缝内的不连续铺置,可以显着提高裂缝导流能力,减少支撑剂用量。但是目前大部分的研究仍停留在实验探索阶段,对于通道压裂裂缝面和支撑剂砂团的稳定性机理研究仍是一片空白。为此,该论文从叁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了研究:(1)通道压裂裂缝面稳定性分析。基于赫兹接触理论,计算理论裂缝面的变形量,得到了在某一闭合应力条件下的残余缝宽。结合排量守恒,得到了砂团间距和脉冲时间的约束关系,发现当横向砂团间距等于纵向砂团间距时,缝宽最大。通过对模型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弹性模量、闭合应力和初始缝宽对壁面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最后根据这些敏感参数,建立了选择合适脉冲时间的参考模板,为现场压裂施工提供指导。(2)通道压裂支撑剂砂团稳定性分析。该部分主要考虑地层内滤失和冲刷对支撑剂砂团稳定性的影响。滤失和冲刷都将改变通道压裂裂缝内部的体积平衡,影响砂团自身的稳定性和砂团支撑裂缝的能力。首先建立地层综合弹性模型,以此推导裂缝、砂团、孔隙流体的压缩系数,最终得到油藏综合压缩系数;然后计算了滤失系数,求解出滤失量;再建立冲刷模型,计算了砂团在流体冲刷下的冲刷量。发现随着围压的增加,砂团滤失量和冲刷量逐渐变小。(3)通道压裂裂缝导流能力和渗透率优化。通过推导裂缝渗透率的表达式和缝宽的表达式,得到了裂缝导流能力的计算公式。分别分析了砂团密度、砂团半径、缝宽对导流能力的影响。通过建立砂团渗透率和流道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式,分析了砂团横向间距、纵向间距相对大小与渗透率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讨论了砂团面积和砂团形状对渗透率的影响。发现导流因子最大值即为通道率,而且砂团形状越均匀,渗透率就越大。论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压裂施工操作以及压裂参数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曹海涛[4](2016)在《基于分形理论裂缝面形态特征及渗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力压裂的根本目的就是为致密储层的油气提供渗流通道,储层在压裂过程中所形成的裂缝系统的物理性质非常复杂,裂缝一旦形成,其开度分布就受岩石应力、岩石力学性质以及裂缝表面形态等关键因素所控制,并不是单一裂缝物理性质的简单线性迭加,但是通过对单一裂缝的研究可以为更好地认识和评价裂缝系统提供基础。裂缝导流能力在油气藏开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宏观递减行为,源于细观裂缝面的接触状态随闭合应力的增大所发生的变化。随着油气藏能量的不断枯竭,裂缝所受有效闭合应力逐渐增大,裂缝面的实际接触面积逐渐增大,在这一过程中,岩石的力学性质和裂缝表面形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研究裂缝面的形态特征以及在应力作用下的变形规律十分重要。目前对于裂缝面形态的研究主要采用欧式几何参数和分形维数这两类参数,而且大部分都是对一维轮廓线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难以全面地反映裂缝面的形态特征,因此,建立新的表征参数来分析裂缝面的形态特征以及裂缝面发生错动前后裂缝开度的分布特征,深入认识这些特征对裂缝闭合以及裂缝内流体流动规律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变化进行准确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实验室尺度下的裂缝面形态特征,通过数字化图像处理,获取裂缝面高度点云数据,以此重建裂缝面叁维形态,利用单一分形和多重分形理论方法,对裂缝面形态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裂缝面形态表征参数,并且将裂缝开度作为―粗糙面‖处理,应用相同方法对其沿流体流动方向滑移前后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描述裂缝开度特征的参数,建立能够较为真实地反应裂缝变形规律的裂缝闭合模型,并运用逾渗理论和分形理论分别对闭合应力作用下导流能力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立方体覆盖法求裂缝面分形维数的方法进行改进,结合裂缝面高度参数和分形维数,建立了实验室尺度下的裂缝面形态特征分形表征参数Rn,克服了裂缝面分形维数分布范围过小的问题,突出了大尺度微凸体的分布特征,同时利用多重分形理论对裂缝面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表征裂缝面形态。(2)分析不同组合形态(主要指沿裂缝长度方向滑移)下裂缝开度的变化规律,将其作为―粗糙面‖来处理,结合裂缝开度分布参数和分形维数,提出了裂缝开度分布表征参数Rn',相对于分形维数D,前者可以直观地体现不同裂缝开度的分布特征。(3)利用多重分形理论方法对裂缝面和裂缝开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者都具有多重分形特征,随着裂缝滑移量的增大,裂缝开度的多重分形谱均表现出αmin逐渐增大,左半部分分形谱逐渐变窄和f(αmin)逐渐增大等一系列变化特征,表明随着裂缝在一定范围内的滑移,具有较大裂缝开度的分形子集数量减少,但其点云数量逐渐增大,而且整个裂缝开度的分布变得不均匀,这也印证了随着滑移量的增大,裂缝开度的平均值逐渐增大的变化特征。(4)基于分形理论建立了考虑裂缝迭合面高度分布特征的裂缝闭合模型,研究了不同应力条件下的实际接触应力和实际接触面积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尺度系数G、分形维数D、等效微凸体高度平均值及其方差对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闭合量逐渐减小,在同样的闭合量下,分形维数大的接触面积更大,尺度系数的影响与分形维数相反;等效微凸体的高度平均值越大,相同闭合应力下的闭合量越小,方差的影响与之相同。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不同裂缝的闭合量和实际接触面积随闭合应力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分形表征参数α0、Rn'和分形维数D与变形量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即裂缝开度的粗糙程度越大,在相同的闭合应力下闭合量越小。(5)从逾渗概率和裂缝开度分布特征两个角度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在较低的闭合应力(10~20MPa)作用下,裂缝面接触面积达到30%左右,这一过程中,最大连通团体积快速减小,之前的流通支路被接触点分割为大量彼此分离的逾渗团,从而导致导流能力快速下降。初始裂缝开度的多重分形谱幅宽△α和特征参数Rn'与导流能力的变化率呈现较好的负相关性,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法对裂缝开度进行分形研究,计算以上两个参数(尤其是△α)来对裂缝的导流能力变化进行有效的预测。(6)利用分形理论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将裂缝内的流动通道假设为一系列具有分形特征的毛细管束,基于此建立了不同闭合应力下的裂缝导流能力预测模型。将模型计算所得导流能力曲线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理论曲线与实测曲线吻合较好,结果表明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并利用逾渗理论结合物理模型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6-11-01)
曾凡辉,程小昭,郭建春[5](2016)在《裂缝面非均匀流入的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非稳态产量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瞬时点源函数和迭加原理,考虑压裂水平井裂缝段产量非均匀流入、裂缝内变质量以及多裂缝间的相互干扰,采用空间和时间离散技术,建立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储层渗流和裂缝流动相耦合的非稳态产量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以往将裂缝考虑为无限导流或者将裂缝考虑为均匀产量流入的平面径向流假设使得计算结果比实际产量偏高;在早期非稳态流动阶段,裂缝产量在井筒附近出现局部峰值,并且储层渗透率越高,裂缝导流能力越小,峰值越明显;在拟稳态生产阶段,低导流能力裂缝的流量分布趋于均匀,而高导流能力裂缝内流量分布进一步非均匀化;为了获得压裂水平井的最佳生产效果,存在与储层渗透率相匹配的最优裂缝导流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刘思萌,韩晨[6](2015)在《岩层厚度对碳酸盐岩构造裂缝面密度和分形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盐岩构造裂缝在其发育中,受到岩层厚度的影响非常大。据有关研究和统计结果表明,对于碳酸盐岩构造的裂缝面的密度以及岩层的厚度具有负相关关系,其关系是岩层的厚度越大,其碳酸盐岩构造裂缝面的密度往往越小,其碳酸盐岩构造裂缝的规模越大。相反,如果岩层的厚度越小,其碳酸盐岩构造裂缝的密度就越大,其裂缝的规模也就越小。构造裂缝的分数维和裂缝面的密度具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对构造裂缝发育的程度具有影响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5年10期)
曾凡辉,王树义,郭建春,江启峰,张楠乔[7](2014)在《裂缝面非均匀流入的气藏压裂水平井产量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渗透油气藏压裂水平井以形成多裂缝来提高产量,但由于裂缝内流动压力损失和裂缝段间干扰,导致气体沿裂缝面非均匀流入。为了准确预测气藏压裂水平井的产量,基于瞬时点(线)汇函数和迭加原理,考虑气藏压裂水平井裂缝干扰、裂缝面产量非均匀流入以及裂缝内变质量流动,采用空间和时间离散技术,建立了气藏压裂水平井储层渗流和裂缝内流动耦合的产量预测模型。应用结果表明:考虑裂缝无限导流会导致计算结果高于实际产量;而裂缝上均匀流入的假设使得计算结果低于实际产量;由于裂缝干扰,水平井筒两端裂缝的产量高于中间裂缝;由于裂缝上的非均匀产量流入以及裂缝内的摩阻损失,裂缝上产量在水平井筒附近出现局部峰值;随着时间增加,峰值降低并且产量从裂缝中间位置向两端转移;裂缝上产量分布受生产时间和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生产时间越长,导流能力越大,裂缝上产量分布越均匀。将所建产量预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例井和传统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其吻合程度高、可靠性强。(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14年05期)
毛利胜,吴佳晔,黄伯太[8](2013)在《混凝土裂缝面压力对其深度测试结果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混凝土结构中,其应力状态随着荷载、温度等条件的不同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对混凝土结构中裂缝深度的无损检测,必须考虑裂缝面的应力状况,特别是深裂缝,其裂缝面上应力状况的影响则更加显着。利用大型混凝土块试验,比较在不同应力条件下,几种代表性的无损检测方法的测试结果。结果表明:当裂缝面上承受微小压应力时,"相位反转法"和"传播时间差法"均不能正确地测试裂缝深度;而当裂缝面上的压应力超过5 MPa时,现目前使用的检测方法都无法合理地测出裂缝的深度。因此,在检测裂缝深度时,需要密切关注裂缝面上的应力状态,同时,通过"表面波法"得到的裂缝深度测试结果的变化,间接地推测裂缝面上应力状态,为结构的分析提供相应依据。(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3年06期)
孟庆峰,侯贵廷,潘文庆,琚岩,张庆莲[9](2011)在《岩层厚度对碳酸盐岩构造裂缝面密度和分形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层厚度对于碳酸盐岩构造裂缝的发育起到重要作用。新疆柯坪大湾沟、青松和蓬莱坝构造性质比较稳定,剖面的构造裂缝测量结果统计分析表明,碳酸盐岩构造裂缝面密度与层厚呈负相关关系,层厚越大,构造裂缝面密度越小,但裂缝规模较大;随着层厚减薄,构造裂缝面密度线性增大,但裂缝规模较小。碳酸盐岩构造裂缝具有良好的分形特征,统计结果显示,构造裂缝分数维与层厚呈负相关关系,层厚越小,构造裂缝分数维越大,裂缝越发育。构造裂缝分数维与裂缝面密度有一定的联系,两者可以共同定量描述构造裂缝发育的程度。通常,分数维随着裂缝面密度增大而增大。在裂缝面密度相同条件下,分数维越大,裂缝分布越均匀,碳酸盐岩地层渗透性越差。(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鞠玮,侯贵廷,潘文庆,韩剑发,琚岩[10](2011)在《塔中Ⅰ号断裂带北段构造裂缝面密度与分形统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断裂如何控制其附近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是碳酸盐岩地区构造裂缝定量研究的重要方面,对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的储层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以塔中Ⅰ号断裂带为例,重点研究逆冲断裂控制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对其控制的构造裂缝面密度和分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塔中Ⅰ号断裂控制的构造裂缝的裂缝面密度与距断裂的距离呈指数关系,其控制的构造裂缝带宽度约为距离Ⅰ号断裂3 km的范围内;构造裂缝分数维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塔中Ⅰ号断裂控制的构造裂缝按发育程度可以划分为3个级别,距断裂越近,裂缝越发育,分数维值越大,从而对构造裂缝分形分布的特征进行了定量化的描述。(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1年03期)
裂缝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多边形比例边界有限元模拟了重力坝裂缝扩展过程,综合考虑了坝-库水-地基相互作用、裂缝面接触和缝水压力的影响。其中该接触模型能够有效防止裂缝面的相互嵌入;该缝水模型除能考虑裂缝面开合速度、缝隙宽度和水流形态对缝水压力分布的影响,还可基于连续性条件模拟缝内水体流动和空化的现象。以Koyna坝裂缝扩展为例,研究了裂缝面接触条件和缝水压力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考虑接触的影响,震损较为严重。而与假定为常水压力分布的情况相比,实际的缝水压力分布形式对结果影响较为复杂。在裂缝张开时,减小了裂缝扩展的可能,而在裂缝闭合时正好与之相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裂缝面论文参考文献
[1].王瑞,胡志平,王启耀,张勋,张亚国.考虑裂缝面开合和滑移的应力波传播模型[J].应用力学学报.2018
[2].庞林,林皋.缝水压力和裂缝面接触条件对重力坝裂缝扩展影响[J].计算力学学报.2017
[3].郑小锦.高速通道压裂裂缝面与砂团相互作用力学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
[4].曹海涛.基于分形理论裂缝面形态特征及渗流特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
[5].曾凡辉,程小昭,郭建春.裂缝面非均匀流入的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非稳态产量计算[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刘思萌,韩晨.岩层厚度对碳酸盐岩构造裂缝面密度和分形分布的影响[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
[7].曾凡辉,王树义,郭建春,江启峰,张楠乔.裂缝面非均匀流入的气藏压裂水平井产量计算[J].天然气工业.2014
[8].毛利胜,吴佳晔,黄伯太.混凝土裂缝面压力对其深度测试结果的影响研究[J].工业建筑.2013
[9].孟庆峰,侯贵廷,潘文庆,琚岩,张庆莲.岩层厚度对碳酸盐岩构造裂缝面密度和分形分布的影响[J].高校地质学报.2011
[10].鞠玮,侯贵廷,潘文庆,韩剑发,琚岩.塔中Ⅰ号断裂带北段构造裂缝面密度与分形统计[J].地学前缘.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