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文化传播的民族主义解读——丰田"霸道"广告个案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宁,鲁修红[1](2021)在《基于高低语境文化的跨文化争议广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取近二十年期间引起较大争议的跨文化广告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爱德华·霍尔的高低语境模型作为理论框架探究其争议原因;通过分析品牌与目标国的语境,结果发现存在图腾文化的消极使用、女性形象的贬低和民族中心主义的强势三大争议点;最后提出在广告制作中应提前了解且尊重文化差异,避免图腾文化消极使用、避免物化女性、消除民族中心主义等建议。
王晶[2](2020)在《当代社会语境下广告冒犯中国消费者的主要原因类别及典型案例(2010-2019)》文中研究表明当代社会语境下,中国消费者最容易被哪类广告所冒犯?近年来国内外广告主冒犯中国消费者的广告时有发生,情节较轻者道歉,严重者则引发消费者的强烈抵制,极大损害品牌声誉。本文以冒犯中国消费者的典型争议广告为研究对象,探索中国消费者被广告冒犯的主要原因。我们在参照Kim提出的争议广告原因分类框架基础上,提出了广告冒犯中国消费者的主要原因,并根据现实状况,增加了被国外研究者忽略但在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最容易冒犯中国消费者的争议类别如"冒犯民族情感"。研究发现,国外学者研究以往提出的广告冒犯中国消费者的三个主要原因在本研究时段中不能成立。案例研究弥补了国外学界在争议广告研究方面对真实发生的争议广告的关注不足,并初步提出了争议广告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冒犯消费者的原因框架。
王波琳[3](2021)在《现代商业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应用困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很多品牌通过在广告宣传中加入中国元素,来厚实企业文化和提升品牌调性,因此中国元素被频繁地运用到商业广告中。但商业广告中对于中国元素的使用却出现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归纳,认为商业广告中的中国元素运用不当,主要体现在用错中国元素和广告人利用中国元素进行广告创意时手法比较稚嫩这两方面。同时,本文也分析了商业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应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试图找到破解之法。中国元素应用出现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近代社会转型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问题,也有广告从制作到播出全流程参与方的问题,还和现存的教育模式有所关联。本文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从中国元素使用的广度、深度以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度三个方面入手。
叶凤琴[4](2015)在《品牌原型研究 ——以电视广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电视广告作为品牌塑造与传播的重要工具,通过其创意与艺术表达赋予产品以特定的意义,使得产品成为了具有文化性与情感性的品牌。这样不仅促进了产品的有效营销,更是由此使得品牌具有了文化品格、情感象征、意义系统和人格样式,成为一个时代消费者的精神符号与文化表征。通过对世界强势品牌的考察与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强势品牌的创建过程大多表现出永恒而普遍的原型。原型所具有的与消费群体进行深层有效沟通的力量,使其成为国际强势品牌塑造与传播的秘钥。而相较之下,中国在品牌的创建实践中,未能自觉运用原型来作为品牌创建与传播的有力武器,同时在理论上也较忽视品牌原型问题的研究,使中国广告与品牌创建在对消费者的有效沟通与价值认同中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与挑战。本文选择电视广告作为分析对象,以原型理论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为理论范式,一方面除了在西方品牌原型的理论框架内探寻出适合中国的人物原型外,还提出了具有中国文化品格的叙事原型、意象原型、象征符号原型和仪式原型等品牌原型类型,并进一步进行了梳理和概括,构建出适合中国品牌创建的原型理论体系,以填补中国品牌原型研究中的空白。另一方面从品牌实践活动出发,在实证分析中国电视广告中存在品牌原型的基础上,论证原型理论对品牌传播与塑造的巨大作用,探寻出原型植入品牌形象的有效路径,对利用原型进行品牌创建进行策略性探讨,使原型理论具有工具性,凸显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本文力图兼顾品牌原型研究的工具性和艺术理论研究的思辨性,建立起广告研究、原型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问的关联,找寻出人类消费与传播沟通的“源代码”,为中国广告学研究拓宽理论视野,也为中国品牌参与国际竞争夯实理论基础和提供动力支持。
程颖[5](2013)在《中国元素与文化认同研究 ——以跨国品牌汽车广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营销目光投向中国市场,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跨文化传播的情境下,跨国公司都倾向于运用本土化策略进行广告宣传,目的是为了寻求文化共鸣,达到有效的广告劝服。自从2006年第一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举行后,中国元素成为广告界的关键词,它被认为是中国广告界重要的创意来源,对于跨国品牌来说,在广告中加入中国元素,是本土化策略和广告创意的双重结合。除了跨国品牌,本土品牌也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广告宣传,在这样的背景下,涌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中国元素的广告。相应的,关于中国元素与广告传播的研究成为广告实务研究的一大热点。在全球化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元素作为中国文化的表征以及中国文化形象的诉求,它的提出本质上是对文化对话的呼唤,是呼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它意味着对自我文化身份的保护,因而文化认同——对文化群体的归属和文化身份的确认,其重要性在跨文化传播的情境下就被凸显出来。本文所研究的,是中国元素怎样参与跨文化广告的创意和传播,关注的是中国元素如何构建中国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从而帮助实现跨文化广告的劝服。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如何提高国际品牌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本文有三个研究起点:1.从符号互动论出发看中国元素在广告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中国元素被当做是同时拥有表现形象和文化意义的符号体系;2.把文化认同看作跨文化广告产生宣传效果的重要条件,是消费者接触广告时必经的心理体验;3.认为文化认同是在传播过程中被建构和展现的,它不是独立而不变的,传播中的话语在建构文化认同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文章试图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厘清“中国元素”的概念内涵,以跨国品牌汽车广告为例,采用符号学的方法,分别分析了运用中国元素的奥迪汽车平面广告和丰田汽车平面广告,通过阐述文本意义,进而详细地分析了广告通过意义构建文化认同的过程。为了能清楚地看到广告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认同的交互影响,本文选择案例的标准是取一正面案例和一反面案例,奥迪广告是正面案例,丰田广告是反面案例,通过比较,呈现文化认同的构建路径。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跨文化广告运用中国元素的一些宏观性建议。目前的相关研究都集中于广告运用中国元素的规律和特征分析,很少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去探析广告运用中国元素的规范,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文化认同的建构为核心,试图弥补相关研究的缺漏,充实广告运用中国元素的相关研究。
左志[6](2013)在《跨文化新闻传播的希冀与唏嘘 ——以钓鱼岛屿事件的新闻传播为例》文中提出跨文化新闻传播是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日益交融的产物。相对于后两者比较明确的学科边界以及较长的发展历程,跨文化新闻传播似乎是一个“时髦”的提法。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跨文化新闻传播纳入跨文化传播学,成为其下的一个分支。其实,跨文化新闻传播早已进入我们的视野。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已经习惯了来自不同文化的大众传媒所进行的国际传播。与国际传播本身不同的是,跨文化新闻传播所着重强调的是文化多样性以及主权平等基础上新闻传播的自由和新闻传播秩序的平等。它是一种来自不同文化以及不同国家之间并建立在协商、沟通和理解基础上的新闻传播。在跨文化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各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出现相互之间的认知冲突和不同的报道框架。结合钓鱼岛事件中传统媒体的报道所呈现出的认知差别和不同的框架差异及在此基础上对差异的诠释,笔者认为,跨文化新闻传播的理想状态还远未实现。跨文化新闻传播的障碍重重体现出来自不同文化的国家间的交流是异常艰难的。这就意味着,跨文化新闻传播已经到了需要我们进行反思的时候了。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我们所提出的跨文化新闻传播主要是指传统媒体,也即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而并不包括网络媒体等新媒体。那么,在传统媒体时代下异常艰难的跨文化新闻传播在进入新媒介时代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呢?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化社会已然形成。在技术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新闻产品以及其内容的编制和发行早已脱离了通过单一的媒介而运作的局面。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加速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介进行联袂,搭建起哈贝马斯式的网络公共空间,形成自由讨论以及更加多元化的舆论平台提供了可能。公民社会中的普通公民不仅能够通过这种网络舆论平台来关注国内所发生的焦点事件,进行自我赋权,也可以利用这种新型舆论平台去了解国际上的跨文化新闻传播事件,并参与其中的讨论。这似乎给跨文化新闻传播带来了一丝曙光和希望。然而,通过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在新媒介的时代,网络民族主义异军突起。网络民族主义虽然能够唤起民族认同感以及对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但由此所引发的狭隘的狂热沙文主义是需要我们警惕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阻碍了跨文化新闻传播的交流。同时,笔者发现,跨文化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各个国家在国际热点事件的文化输出上仅存在一个微弱的权力话语的变迁。从各国国际热点事件的报道来看,其主旨仍然在致力于对主流话语的赞颂和吹捧。虽然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和法制观念的发展,中国开始进入新权威主义时代。其言论虽由之前的“一家之言”向“博采众议”的方向发展,权力话语虽由之前的“官方声音”向“民间舆论”转变,话语权力也在不经意间也由自上而下转变为上下联袂的合意,但可惜,尤其在涉及到政治事件时,我国的党一国意识形态的余热仍然在发挥作用,国家层面的官方话语还是凌驾于公民社会所形成的民间话语之上。所以,我们认为,这种话语变迁和改变以前跨文化新闻传播失衡的趋势依旧微弱。其实,无论是新媒介还是传统媒体对于国际热点事件的报道,其主流路径仍然是——媒体理所当然的要服务于国家政权,并或明或暗地表达国家和执政党的声音。香港学者邱林川用过一个词叫“扩展了的媒介生态系统”,也就是说这两种媒体形态在实际中不是严格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的。传统媒体的跨文化新闻传播不一定就是悲观的,而新媒体中的跨文化新闻传播也不一定就能带来希望。我们不能重蹈媒介技术决定论的覆辙。媒体只是再现,它背后的那套运作逻辑不会因媒介形态发生根本的变化。日、美双方的媒体在这一点上的表现可以说与中国是基本一致的。媒体作为整个社会有机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为整个系统服务。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典型的帕森斯式的结构功能主义。媒体及其主要编辑人员根据既有文化价值观和所受到的系统内部的结构压力后对事件进行报道,从而丧失了其应有的主体性,这也是跨文化传播之所以无奈的地方。然而,面对此种无奈现实,我们并非一筹莫展,并非只能坐以待毙。在完成对钓鱼岛事件中传统媒体的报道议题分析和框架分析、并利用跨文化传播中的面子理论、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政治传播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对上述议题以及文本分析之所以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行阐述,并文章在探究了新媒介时代下跨文化新闻传播的利弊之后,笔者从更为具体的实践层面上,总结了关于跨文化新闻传播的可能路径。也就是,在跨文化语境下形成所谓的跨文化新闻传播理念。不仅仅是记者和编辑人员们要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新闻专业主义,我们自身作为人类不同文化的一份子都有责任去理解跨文化交流的动态性和多样文化的主体间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跨文化新闻传播。
吕媛媛[7](2011)在《关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批评》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国际广告就已经进入中国大陆。在上个世纪的广告批评中,我们也能看到广告批评者对国外广告在中国的传播的批评,但这种批评并不是很多,而且大多是以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和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的话语模式进行的。到了2000年以后,中国大陆的广告可谓是真正进入了全球化传播的时代,跨文化成了广告批评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这个时期关于国际广告和跨文化广告传播的批评不再关心传统的意识形态,而主要关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问题,特别是文化冲突的问题。
徐屹丰[8](2011)在《跨文化广告说服机制中的冲突管理》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促使了文化产业和中西方文化传播交流的迅速发展。但是在这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由于各国各民族的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历史积淀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产生文化的差异和矛盾。跨文化广告作为国际文化信息流动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地域和文化间对立及冲突的干扰,这种冲突和干扰体现在信息传递和广告说服过程的每个环节中。这种跨文化说服中不仅包含了广告诉求和消费者心理行为改变的冲突,同时也夹带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给跨文化广告传播效果的达成带来了很大困难。本文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受众说服机制着手,界定相关概念的基本内涵,结合跨文化沟通和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理论渊源和实践价值,从改善跨文化广告传播说服效果的角度,借鉴跨文化传播学科中相对成熟的冲突处理理论,提出相应的冲突管理和应对策略。
赵东阳[9](2011)在《消费领域中的民族主义 ——以当代中国抵制运动为例(2000-2008)》文中指出本文试图对近当代消费领域内民族主义抵制运动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通过历史研究、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式,分析民族主义抵制运动的历史演变,并且探寻这演变背后的内在逻辑。本文认为,近代的民族主义抵制运动是中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现代性作用之下不可避免的后果;抵制外货运动有效的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近代的教育系统和大众传播媒介普及了现代性的理念,同时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传播了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当代全球化的语境之下,民族国家的发展不再是独立的事件,抵制运动多由国际政治军事关系、经济贸易摩擦所引发,是政治、军事角力在消费领域内的延伸。同时,品牌国籍的模糊性,消费者选择的多元化,传播媒介环境的变化,让消费领域内的抵制运动在抵制对象、参与主体和仪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化巨大的协调力和包容力并没有消除民族国家之间的地理边界和民族国家成员的心理边界,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事务、外交、军事、经济关系的行为主体。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民族国家成员对共同体的认同愈发强烈和清晰。民族主义作为个体根深蒂固的属性,其衍生出的抵制运动,不仅在近代反抗外来压迫,创立民族国家上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还在当代黏合国家、社会、个体,维护民族尊严,追求民族声望,获取国际尊重上具有重大意义。
杨海军[10](2011)在《广告舆论传播研究 ——基于广告传播及舆论导向的双重视角》文中认为广告舆论是指由广告传播引发的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一致性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由广告传播引发的舆论可统称为广告舆论。广告舆论在现实生活中以多种形态呈现,其中包括广告舆论传播主体以传播思想观念、主张价值立场、弘扬时代文化、培养消费意识为目的、具有一定单位时间密度和空间强度的导向性意见;使用广告产品、接受广告宣传、反馈广告信息时形成较为集中的认知性意见;在特定的时间和语境下观察广告现象、辨析广告问题,讨论广告事件时产生的具有广泛针对性的评论性意见。广告舆论是舆论的一大类别,遵循舆论传播的一般规律,具有舆论传播的共性。舆论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广告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广告舆论又是一种特殊的舆论传播现象,其舆论的生成、发展、传播及作用于传播对象,都与广告传播的动因、目的、通道以及广告的创意表现有关。中外自古就存在着广告舆论活动和广告舆论现象,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态呈现。从广告舆论的性质来看,中外广告舆论发展史上存在着政治广告舆论、商业广告舆论和公益广告舆论三种基本形态;从广告舆论发起的主体来看,则存在着群意广告舆论、众意广告舆论和民意广告舆论等基本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转型和新时期国家对外战略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一种新型的广告舆论形态悄然出现,这就是国家广告舆论。国家广告舆论的出现,丰富了媒介融合背景下广告舆论呈现的形式和存在的内容;从广告舆论本体自身结构变化来看,广告舆论则表现为显性广告舆论、潜性广告舆论和行为广告舆论等类型;按照广告舆论客体的变化,即广告舆论信息的流动形式来看,可以划分为讯息形态的广告舆论、观念形态的广告舆论、艺术形态的广告舆论。因此,广告舆论的传播具有舆论主体成分复杂,舆论客体内容丰富,舆论本体结构多元,舆论载体形态多变等特征。广告舆论有着独特的运行机制。广告舆论是有规律的运动,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作用机理共同制约着广告舆论发展态势和发展进程,使广告舆论呈现出独特的现实面貌。这里涉及到广告舆论运行的社会环境,广告舆论实现的方式,广告舆论实现的途径及广告舆论运行的模式等相关内容。整合营销传播与广告生产方式转变,绿色广告传播与广告观念变革,新广告运动与广告终极目标追求,社会化媒介营销与广告功能扩张使广告舆论运行的社会环境得以优化,广告舆论传播过程中信息单向流动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广告舆论沿着追随国家舆论,利用团体舆论,聚焦公众集合舆论的方式来实现广告舆论信息的多元流动。同时,借助广告主意见倡导,广告人创意造势,媒介时评与两次传播,广告受众意见集中表达来达到广告舆论传播目的。广告舆论传播的规律和特点由舆论传播的规定性和广告传播的特殊性所共同造就。广告舆论的传播机制是指广告舆论传播中的传播层次、传播结构、传播规律和传播特点的总体概括。对不同时期不同特征媒介平台的依赖和利用,使广告舆论传播呈现出不同的层次;而广告舆论传播中不同要素如“议程设置”与广告主媒介控制,“名人立言”与舆论领袖的影响,“拟态环境”的构建与舆论呈现,“沉默螺旋”的存在与受众舆论生成等相互作用而造成的结构性压力,促使广告舆论按照特定的方向和一定的轨迹流动;与广告运动的过程相适应,广告舆论传播存在着三种行为模式,即广告舆论传播自然渐进模式,广告舆论传播突发变异模式,广告舆论传播的人为操纵模式。广告传播是广告发布者能动为之的主观行为,其首要目的即是唤起受众对其所发布信息的反应。但广告舆论却超出广告发布者能动为之的主观行为的范畴,具有了舆论传播的社会意义。随着媒介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新媒体层出不穷,广告舆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已经突破了微观上的经济层面,波及到了宏观上的文化和政治层面。广告舆论的社会影响力不再是单一的利益圈,而是已经逐渐渗透到了社会的诸多领域,并且表现出越来越引人瞩目的作用和效果。广告舆论在消费社会里表现出巨大的影响力。从广告舆论作用的对象来看,广告舆论影响力要波及到广告利益相关者、广告管理者、广告批评者和广告受众。从广告舆论自身的结构性功能看,广告舆论是消费观念的双刃剑,广告主张的传声筒,政治宣传的辅渠道;从广告舆论在社会变革中的创新性功能来看,广告舆论则是社会冲突的减压阀,民主政治的新元素和社会生活的新景观。对广告舆论的控制与引导一直是广告舆论研究的重要话题,尤其在媒介融合新背景下,广告舆论的呈现方式和流动方式都在不断变化。流行广告语多样本呈现、网络口碑营销盛行、病毒式传播大行其道、公益广告成为全民运动都预示广告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宏观视角看,广告舆论的发展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相吻合,同广告运动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从微观视角看,广告舆论传播则同舆论传播主体之间的阶段性利益冲突,广告问题和广告事件的突发性呈现,广告主张和广告意见多元争鸣、多元流动有关。现代广告舆论的发展趋势是:广告舆论主题表达越来越多样化,广告舆论传播路径不断拓宽,广告舆论生成语境多场域呈现,广告舆论倡导主体也呈多元化态势。在这样的情形下,广告舆论的引导与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广告舆论的监管与控制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广告舆论源头的监管与调控是舆论控制的起点,广告舆论传播中应对机制建立可以实时把握广告舆论的流量与流向,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是对广告舆论实行强有力引导与控制的保障,而舆情调查与舆情分析的跟进则可以有效预测广告舆论的走势和发展态势。广告舆论的引导与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优化广告传播功能并对广告传播效果进行追踪。
二、跨文化传播的民族主义解读——丰田"霸道"广告个案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文化传播的民族主义解读——丰田"霸道"广告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低语境文化的跨文化争议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基础 |
二、广告争议点及原因 |
(一)图腾文化的消极使用 |
(二)女性形象的贬低 |
(三)民族中心主义的强势 |
三、建议与对策 |
(一)了解且尊重文化差异,避免图腾文化消极使用 |
(二)避免性别歧视、物化女性 |
(三)消除民族中心主义,避免民族优越感 |
结语 |
(2)当代社会语境下广告冒犯中国消费者的主要原因类别及典型案例(2010-2019)(论文提纲范文)
争议广告(controversial advertising)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广告冒犯中国受众的原因分类 |
广告冒犯中国受众的主要原因类别及案例解析 |
(一)冒犯民族情感 |
(二)性别歧视/性形象 |
(三)硬销售 |
(四)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
(五)违背社会伦理 |
(六)不雅的语言 |
分析与结论 |
(3)现代商业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应用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各历史时期商业广告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元素应用 |
第一节 古代商业广告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
一、古代商业广告形式 |
二、古代商业广告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使用表现 |
第二节 近代商业广告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
一、近代商业广告的传统文化元素表现形式 |
二、近代商业广告的传统文化元素创意特色 |
第三节 现代商业广告中的中国元素 |
一、现代商业广告中的中国元素表现形式 |
二、现代商业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创意特色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代商业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应用困境的表现 |
第一节 中国元素使用手法稚嫩 |
一、大量堆砌中国元素 |
二、强行关联中国元素 |
三、中国元素创意雷同 |
四、偏离中国消费者期望 |
第二节 中国元素使用失误 |
一、中国元素组合失当 |
二、引入低俗中国元素 |
三、中国元素应用场景不当 |
四、弱化中国元素内涵 |
五、污名化中国元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导致现代商业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应用困境的原因 |
第一节 社会文化环境 |
一、近代社会转型 |
二、通俗文化流行 |
三、多元主体表达 |
四、文化教育模式 |
第二节 广告主的认知局限 |
一、对中国元素一知半解 |
二、国际大牌高估品牌影响力 |
三、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敬重 |
第三节 广告参与方的把关不足 |
一、广告制作者的经济价值追求 |
二、广告审核方的敏感度较低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代商业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应用困境突围 |
第一节 拓展中国元素使用广度 |
一、扩展对中国现代元素的开采 |
二、扩展对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开采 |
第二节 拓展中国元素使用深度 |
一、提升中国文化认知水平 |
二、提升中国元素应用水平 |
第三节 增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度 |
一、找准传播时机和传播平台 |
二、找准广告主题和表现方式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品牌原型研究 ——以电视广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论题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范围、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四节 价值与创新 |
第一章 品牌与原型 |
第一节 产品、商品与广告 |
第二节 广告发展新趋势 |
第三节 品牌与品牌原型 |
第二章 电视广告中的品牌原型 |
第一节 品牌原型价值探讨 |
第二节 品牌原型之源 |
第三节 探寻中国品牌原型 |
第三章 原型作为品牌的表征 |
第一节 表征:原型的存在方式 |
第二节 原型在品牌中的呈现 |
第四章 品牌原型的类型 |
第一节 人物原型 |
第二节 叙事原型 |
第三节 意象原型 |
第四节 象征符号原型与仪式原型 |
第五章 原型植入:策略与问题 |
第一节 决定品牌原型差异的因素 |
第二节 影响品牌原型效果的因素 |
第三节 品牌原型应用策略 |
第四节 品牌原型理论反思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1 70条测试广告具体分布 |
附录2 70个样本品牌人格测试结果 |
附录3 70个样本品牌人格词汇分析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国元素与文化认同研究 ——以跨国品牌汽车广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1章 文化符号与中国元素 |
1.1 文化与符号 |
1.1.1 文化 |
1.1.2 符号 |
1.1.3 文化与符号 |
1.2 广告跨文化传播与文化符号 |
1.2.1 文化符号 |
1.2.2 跨文化传播 |
1.3 中国元素 |
1.3.1 文化的层面 |
1.3.2 符号的层面 |
1.3.3 传播的层面 |
第2章 理论支持 |
2.1 符号学理论 |
2.1.1 符号结构 |
2.1.2 意识形态 |
2.1.3 文本意义 |
2.2 文化认同理论 |
2.2.1 认同 |
2.2.2 文化认同 |
2.2.3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 |
第3章 跨文化广告与中国元素的运用 |
3.1 跨文化广告运用中国元素的现实要求 |
3.1.1 文化差异要求本土化 |
3.1.2 广告效果要求本土化 |
3.1.3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中国文化诉求 |
3.2 中国元素在广告文本中的意义解读 |
3.2.1 “洞悉内在价值”——奥迪汽车平面广告 |
3.2.2 “霸道”——丰田汽车平面广告 |
第4章 跨文化广告中的中国元素与文化认同 |
4.1 广告中的中国元素与文化认同的构建 |
4.1.1 核心文化符号作为文本表征 |
4.1.2 文本意义传达文化价值观 |
4.1.3 协商同一的文化身份 |
4.2 广告中的中国元素与文化认同的裂隙 |
4.2.1 双方意义的冲突 |
4.2.2 文化身份的对立 |
4.2.3 民族主义语境塑造抵抗性认同 |
第5章 中国元素在跨文化广告运用中的展望 |
5.1 中国元素:“表现”是为了“表达” |
5.1.1 避免中国元素的无意义拼凑 |
5.1.2 避免中国元素的消极运用 |
5.2 中国元素:“表达”是为了“对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跨文化新闻传播的希冀与唏嘘 ——以钓鱼岛屿事件的新闻传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言 |
一、选题的意义及价值 |
二、研究视角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文章架构 |
第一章 跨文化视野下钓鱼岛事件报道 |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VS国际传播 |
第二节 钓鱼岛事件:新闻传播与跨文化传播 |
第二章 话语倾向:钓鱼岛报道的议题分析 |
第一节 批评性话语分析 |
第二节 对钓鱼岛事件报道的标题解读 |
第三章 认知冲突:钓鱼岛报道的框架分析 |
第一节 钓鱼岛事件报道的框架导致话语偏见 |
第二节 中国媒体钓鱼岛事件报道框架 |
第三节 日本媒体钓鱼岛事件报道框架 |
第四节 美国媒体钓鱼岛事件报道框架 |
第四章 话语偏见:跨文化新闻传播下的面子协商 |
第一节 东方文化的内部差异 |
第二节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面子协商理论与文本呈现 |
小结 |
第五章 媒介化社会下跨文化新闻传播的希冀与唏嘘 |
第一节 话语平衡——民间声音对官方声音的僭越? |
第二节 钓鱼岛屿事件中网络民族主义具体表征 |
第六章 从反思到行动:跨文化新闻传播理念的建构 |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依然障碍重重.微弱的话语变迁过程 |
第二节 展望未来:传统媒体的责任与跨文化新闻传播理念 |
一、媒体的具体路径.如何做 |
二、跨文化语境下的新闻传播理念 |
1、跨文化语境下的主体间性 |
2、跨文化语境下的动态过程 |
3、跨文化语境下全球新闻专业主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关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 我们首先来看看一些问题广告 |
(二) 问题洋广告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8)跨文化广告说服机制中的冲突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跨文化广告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
1.1.2 关于跨文化广告中文化因素的探讨 |
1.1.3 跨文化广告传播对策及相关研究成果 |
1.2 研究目的 |
1.2.1 跨文化广告说服机制的特点 |
1.2.2 跨文化广告说服效果达成过程中的文化障碍和冲突. |
1.2.3 提出跨文化广告说服机制中冲突的管理和解决方案.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比较研究法 |
1.3.3 跨学科研究法 |
1.3.4 案例分析法 |
第二章 跨文化广告说服机制中的冲突分析 |
2.1 广告说服机制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式 |
2.1.1 广告说服与态度改变理论的发展 |
2.1.2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式的特点 |
2.2 ELM 模式下跨文化广告说服机制的冲突分析 |
2.2.1 冲突的定义及特点 |
2.2.2 中枢说服线路的冲突分析 |
2.2.3 边缘说服线路的冲突分析 |
第三章 跨文化广告说服机制中的冲突管理 |
3.1 跨文化广告中跨文化冲突管理理论的引入 |
3.1.1 跨文化冲突的类型 |
3.1.2 跨文化冲突管理的手段 |
3.1.3 跨文化冲突管理的实施步骤 |
3.2 跨文化广告中枢说服线路的冲突管理 |
3.2.1 信息加工动机层面的冲突管理 |
3.2.2 信息加工能力层面的冲突管理 |
3.2.3 认知结构改变过程的冲突管理 |
3.3 跨文化广告边缘说服线路的冲突管理 |
第四章 研究结论 |
4.1 跨文化广告说服效果达成过程中的文化冲突 |
4.2 广告说服中跨文化冲突管理法则的应用 |
4.3 跨文化广告说服机制中冲突的管理流程 |
参考文献 |
(9)消费领域中的民族主义 ——以当代中国抵制运动为例(2000-200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近代中国消费民族主义抵制运动的历史 |
第一节 1905年"反对美国排华法案"抵制美货运动 |
第二节 1908年—1934年"抵制日货"运动 |
第二章 当代中国消费民族主义抵制运动的历史(2000-2008) |
第一节 1999年反美民族主义抵制运动 |
第二节 2005年抵制日货运动 |
第三章 个案研究:2008年抵制家乐福运动 |
第一节 2008年抵制家乐福运动的始末 |
第二节 对抵制家乐福运动的个案分析和内容分析 |
第四章 抵制运动的演变 |
第一节 抵制运动对象:从国家到品牌 |
第二节 抵制者运动主体的变化 |
第三节 抵制运动仪式的变化 |
第五章 民族主义抵制运动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历史语境的变迁 |
第二节 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对抵制运动的型塑和推动 |
第六章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广告舆论传播研究 ——基于广告传播及舆论导向的双重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广告舆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析 |
一、选题的由来及其意义 |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三、广告舆论研究成果综述 |
四、广告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评析 |
五、存在的问题和基本研究思路 |
注释 |
第一章 中外舆论及广告舆论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的舆论和广告舆论 |
一、远古时期的"民意"舆论 |
二、奴隶社会的"舆人"和"舆论" |
三、封建社会的城镇舆论 |
四、现代舆论和广告舆论 |
第二节 西方社会不同形态的舆论和广告舆论 |
一、远古时期的舆论形态 |
二、阶级社会的舆论和广告舆论形态 |
三、现代公众舆论及广告舆论 |
注释 |
第二章 广告舆论概念的界定与解析 |
第一节 广告、舆论和广告舆论概念之演变 |
一、广告舆论概念使用的语境 |
二、舆论概念的衍化与广告舆论概念的现实延伸 |
三、广告概念的嬗变和广告舆论概念的新解读 |
第二节 广告舆论概念的界定与内涵外延剖析 |
一、广告概念中的"公众"及"民意"要素 |
二、广告舆论概念的界定和层次分析 |
注释 |
第三章 广告舆论的结构要素及其类别 |
第一节 广告舆论主体及其结构 |
一、政府、工商广告管理及相关职能部门意见导向主体 |
二、广告主、广告创意人、媒介联盟的意见倡导主体 |
三、广告公众广告意见表达主体 |
第二节 广告舆论客体与广告舆论关注对象 |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重大广告问题 |
二、引起社会和公众广泛关注的广告现象 |
三、重大的广告事件和广告活动 |
第三节 广告舆论本体与广告舆论存在形式 |
一、公开表达的广告主张、观点和态度 |
二、流行广告语和经典广告故事 |
三、网络广告创意作品赏析、评价与再阐释 |
四、国家形象广告兴起和国家广告舆论的海外传播 |
第四节 广告舆论的类型及划分原则 |
一、民意广告舆论、众意广告舆论、群意广告舆论 |
二、讯息广告舆论、观念广告舆论、艺术广告舆论 |
三、潜性广告舆论、显性广告舆论、行为广告舆论 |
注释 |
第四章 广告舆论的运行机制 |
第一节 广告舆论运行的社会环境 |
一、整合营销传播与广告生产方式转变 |
二、绿色广告传播与广告观念变革 |
三、新广告运动与广告终极目标追求 |
四、社会化媒体营销与广告功能扩张 |
第二节 广告舆论的实现方式 |
一、追随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话语 |
二、反映和代表社会团体和利益团体主张 |
三、聚合社会公众集合意识 |
第三节 广告舆论实现的路径 |
一、广告主意见强势倡导 |
二、广告人创意发想与创意造势 |
三、媒介评论与媒介导向下的广告主张两次传播 |
四、广告受众意见集中表达 |
第四节 广告舆论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呈现 |
一、"瀑布倾泻式"广告舆论的形成 |
二、"飘雪花式"广告舆论生成 |
三、"风吹浪起式"广告舆论生成 |
四、"爆米花式"广告舆论生成 |
注释 |
第五章 广告舆论的传播模式 |
第一节 广告舆论的传播层次 |
一、传统媒体组合中广告舆论的强势传播 |
二、新媒体运用中的广告舆论蔓延式传播 |
三、多媒体混用中的广告舆论场 |
第二节 广告舆论的传播结构 |
一、议程设置与广告主的媒介控制 |
二、"沉默的螺旋"与受众意见的生成 |
三、舆论领袖与广告传播的名人立言 |
四、拟态环境与广告舆论呈现 |
第三节 广告舆论的传播规律和特点 |
一、政治广告舆论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 |
二、消费广告舆论信息互动的双向传播 |
三、文化娱乐广告舆论的多向传播 |
第四节 广告舆论的传播模式 |
一、广告舆论传播自然渐进模式 |
二、广告舆论传播的突发变异模式 |
三、广告舆论传播的人为操纵模式 |
注释 |
第六章 广告舆论与新闻舆论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广告与新闻的比较 |
一、传播目的:信息增殖与信息延伸 |
二、传播对象:消费行为与社会行为 |
三、传播文本:意见为主与事实为主 |
四、传播媒介:复合媒介与单体媒介 |
五、传播频次:重复投放与首次播报 |
六、传播效果:强势改变与潜移默化 |
第二节 广告舆论与新闻舆论的比较 |
一、舆论主体:消费关系与社会关系 |
二、舆论客体:广告事件与新闻事实 |
三、舆论本体:消费认同与价值认同 |
第三节 媒介融合与媒介内容变革 |
一、技术主导下的产业链条融合 |
二、产业主导下的媒介形态融合 |
三、文化范畴下的社会产业融合 |
第四节 广告舆论与新闻舆论的融合 |
一、风险社会的产生及特征 |
二、风险社会与媒介功能 |
三、互补的广告舆论与新闻舆论 |
注释 |
第七章 广告舆论生成与网络口碑营销传播 |
第一节 广告舆论生成与口碑传播的新模式 |
一、传媒生态与消费者行为模式变化 |
二、口碑营销与舆论生成 |
三、口碑营销与"群体舆论"制造 |
第二节 广告舆论生成与网络口碑传播的"三驾马车"形态 |
一、虚拟社区与群体舆论生成 |
二、博客与舆论领袖舆论引导 |
三、播客及视频分享网站中的舆论蔓延 |
四、"三驾马车"新形态 |
第三节 广告舆论生成与网络口碑传播的管理建议 |
一、线上(online)口碑与线下(offline)口碑 |
二、网络口碑营销传播与舆论引导建议 |
注释 |
第八章 流行广告语与广告舆论的流变 |
第一节 不同时期流行广告语所呈现的舆论态势 |
一、流行广告语与广告舆论之间的关系 |
二、不同时期流行广告语呈现的舆论特色 |
第二节 从流行广告语的内容分析看广告舆论走向 |
一、流行广告语关键词分析 |
二、流行广告语中广告主类别分析 |
三、流行广告语的文本分析 |
第三节 从流行广告语的传播看广告舆论的流变 |
一、流行广告语中广告主的舆论操纵 |
二、流行广告语中的舆论导向 |
三、流行广告语中的舆论多元流动 |
注释 |
第九章 公益广告舆论主题与社会影响力 |
第一节 公益广告舆论的传播特性 |
一、公益广告舆论产生和发挥作用的机制 |
二、公益广告的舆论塑造与舆论表达 |
第二节 公益广告舆论的传播主体 |
一、公益广告舆论传播主体的结构 |
二、公益广告舆论传播主体形成的动因 |
第三节 公益广告舆论的主题建构 |
一、公益广告舆论构建的主题 |
二、公益广告营造的广告舆论环境 |
第四节 公益广告舆论的社会影响力 |
一、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 |
二、引导社会舆论 |
三、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
四、优化舆论环境 |
附件 |
注释 |
第十章 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扩张 |
第一节 广告舆论的作用对象 |
一、广告利益密切相关者 |
二、广告批评者 |
三、舆论风口浪尖上的社会精英阶层 |
四、广告舆论漩涡中的社会公众 |
第二节 广告舆论的结构性功能 |
一、消费观念的双刃剑 |
二、广告主张的传声筒 |
三、政治宣传的辅渠道 |
第三节 广告舆论的创新性功能 |
一、社会矛盾冲突的减压阀 |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元素 |
三、社会生活场域的新景观 |
注释 |
第十一章 广告舆论的引导与控制 |
第一节 广告舆论的发展趋势 |
一、广告舆论引导与控制面临的问题 |
二、新媒体环境中广告舆论的走向 |
三、广告舆论主体以多元化形式呈现 |
四、广告舆论传播路径进一步拓展 |
五、广告舆论表达主题面临更多选择 |
第二节 广告舆论的监管与控制 |
一、广告舆论源头的监管与调控 |
二、广告舆论传播中应对机制建立 |
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
四、舆情调查与舆情分析的跟进 |
第三节 广告舆论传播中利益冲突与权力制衡博弈 |
一、广告舆论传播主体互动制衡明显加强 |
二、广告舆论工具性功能的日益凸显 |
三、广告舆论引导与控制的层次及面临的问题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跨文化传播的民族主义解读——丰田"霸道"广告个案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低语境文化的跨文化争议广告研究[J]. 孙宁,鲁修红. 新闻传播, 2021(11)
- [2]当代社会语境下广告冒犯中国消费者的主要原因类别及典型案例(2010-2019)[J]. 王晶.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20(03)
- [3]现代商业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应用困境研究[D]. 王波琳.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品牌原型研究 ——以电视广告为例[D]. 叶凤琴.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4)
- [5]中国元素与文化认同研究 ——以跨国品牌汽车广告为例[D]. 程颖. 安徽大学, 2013(11)
- [6]跨文化新闻传播的希冀与唏嘘 ——以钓鱼岛屿事件的新闻传播为例[D]. 左志. 安徽大学, 2013(11)
- [7]关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批评[J]. 吕媛媛.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07)
- [8]跨文化广告说服机制中的冲突管理[D]. 徐屹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05)
- [9]消费领域中的民族主义 ——以当代中国抵制运动为例(2000-2008)[D]. 赵东阳.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6)
- [10]广告舆论传播研究 ——基于广告传播及舆论导向的双重视角[D]. 杨海军. 复旦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