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研究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研究

栗红[1]2004年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现代化、大众化、产业化势趋凸显,多元化格局渐次形成。其中,民办高等教育以其独辟蹊径、拓荒探索的姿态挤身于教育改革潮头,成为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也构成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从高等教育学的学科领域,系统地分析、研究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若干问题。论文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概念、性质作了界定,阐述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形式、特征和作用,梳理和评述了理论界一些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通过考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历时进程及其态势,总结、概括了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影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作了分析。论文还从比较研究的角度,讨论了美、日等国私立大学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论文就我国民高等教育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律原则,加速民办高等教育法制化进程,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及其监管力度;创造有利于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机制;营造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良性机制;要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前提下,促进普通高校与民办高校改革的协同互动,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杨德岭[2]2012年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评价及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民办高等教育由我国高等教育的补充形式发展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民办高校也出现了招生难、投资效益低下、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民办高校甚至出现了关停和倒闭现象。面对高等教育市场不断增大的竞争压力,如何提高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效益、增强其投资风险的防控能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国政府、民办高等教育举办者(管理者)和研究者面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与风险管理的分析和探讨,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与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决策与风险预警提供量化分析技术,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效益与投资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进而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者决策提供参考。本研究以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投资学、管理学的理论为基础,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应用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新技术,对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与风险管理展开了系统研究,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与投资现状,发掘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办学地位确立期→办学空间伸缩期→高速发展期→全面调整期”等几个阶段,并呈现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模式日益丰富、办学层次不断拓展、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发展特征。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办高校尚未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办学资金主要依靠学杂费收入;我国政府对民办高校的财政投入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同时,我国民办高校面临学费上涨空间有限、银行贷款困难、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2)建立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效益测度模型及投资效益评价体系。本研究在分析民办高等教育成本与收益构成的基础上,以教育内部收益率和项目投资收益率核算方法为基础,基于投资者的视角,建立了两阶段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效益动态测算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收益区间的确定方法,并具体地测算出投资收益合理回报区间,为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该模型以高等教育收益理论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为指导,以民办高等教育成本、收益核算为依据,综合考虑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对投资收益的影响因素,将投资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分为两类,分别给出了固定资产回收期内与固定资产回收期外的民办高校的投资收益率的测度公式,弥补了传统的投资收益率计算存在的不足,为民办高校投资收益率的计算提供了新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计算出我国民办高校在固定资产回收期内的投资收益区间和在固定资产回收期外的投资收益区间,测算结果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我国民办高校不同发展阶段投资收益率的动态变化情况,为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模型克服了传统的收益率计算未体现收益与成本的时间价值的弊端,使得民办高校投资收益率测度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收益测算提供了新方法。继而还构建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收益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基于矩阵关联分析法的民办高校投资效益动态评估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模型的有效性,为进一步全面量化评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收益提供了技术支撑。(3)构建了民办高等教育投资风险评估模型与风险预警系统。在投资风险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评估的目标与特点,结合灰色聚类评价的要素,利用灰色叁角白化权评价思想,构建了适合民办高校投资风险的评价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该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可以实现对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进行分类,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风险评估提供了新方法。另外,设计出我国民办高校投资风险预警系统,包括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警度测度模型的建立、警号识别系统的设计,并根据民办高校投资风险预警的内涵,将功效系数法引入到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警度测度中,为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警度度量提供技术支撑,对民办高等教育投资风险预警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研究所构建的基于灰色叁角白化权的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评估模型是进行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评估的有效方法,可以实现对民办高校投资风险的全面评估,而基于功效系数法的民办高校投资风险预警模型是民办高校投资风险预警的有效方法,可以实现对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进行事前预警,为防范民办高校的投资风险提供帮助。因而,投资风险评估结果可以为投资风险预警提供参考,风险预警是风险评估的延伸,两者互为验证互为补充,为民办高校投资风险分析与风险预警提供了完整的方法体系,也为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管理和投资风险预警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工具。(4)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环境和投资收益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预测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从宏观经济环境看,我国将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从投资政策环境看,我国将重点推进民办高等教育的法人制度、办学自主权、税收优惠、财政资助、财务管理、师生权利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与法规体系。从民办高校生源情况看,虽然面临人口出生率下降因素的影响,但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高等学校毛入学率的逐步提高和招生计划的持续增加,以及国家招生政策对民办高校的倾斜,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与在校生规模还将有适度的增大,“十二五”期间我国民办高校的生源相对充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民办高等教育行业发展趋势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多元化和依法办学将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趋势。从民办高校投资潜力看,我国民办高校投资收益率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将有所提高,我国民办高校将进入规模效益与内涵提升并举阶段,当然民办高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来自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以及民办高校内部之间的竞争压力,同时,还普遍存在整体办学水平不高和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潜在的生源风险、运营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不确定性风险日趋凸显,由此而导致民办高校发展出现此兴彼衰的局面,且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最后,从提高投资效益与加强投资风险防控的角度,提出了适合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投资对策,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与风险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王庆如[3]2012年在《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陕西作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正处于一种举步维艰的“高原期”。根据对陕西省现有的18所民办高校的实地调研发现,其症状表现为:发展态势正在衰减,生存空间日趋局促,前途命运未卜难测。因此,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走出“高原期”就成为目前民办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所在。本研究综合运用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将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田野研究法和德尔菲法有机结合,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对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概念、构成要素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以此为框架,对陕西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了系统地阐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具体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建构了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分析架构。通过对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概念的厘定,指出了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由大学理念、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内部管理、办学效益五个核心要素构成。依照这五个核心构成要素,建构了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五维要素结构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第二,梳理了陕西民办高校发展历程、成就及特征。陕西民办高校发展经历了自学考试助学机构阶段、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阶段、实施学历教育专科阶段、实施学历教育本科阶段和实施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跨越式发展,成为陕西高等教育的一大靓点,被称为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陕西现象”。第叁,扫描了陕西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问题与症结。利用分析框架,选取有代表性的民办高校,通过田野研究等方法,对陕西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状况、存在问题进行了扫描。其主要表征是:大学理念方面存在着办学理念模糊、办学定位失当、校园文化淡漠的问题;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培养目标与实践脱节、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师资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管理不完善的问题;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着行政管理科学性不强、教学管理专业化不高、学生管理重管轻教的问题;办学效益方面存在着办学经费日趋拮据、经费用途偏失、忽视社会和个人效益的问题。第四,剖析了制约和影响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因素。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生源数量萎缩与质量下降、转型期市场经济不健全、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从中观层面来看,由于政策制定存在缺陷、政策执行不力、政府管理中存在问题,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制度性因素;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民办高校的逐利性动机和理念、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自身原因。第五,提出了新时期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具体策略。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提升需要建立整体的改革图景,需要政府、社会和民办高校共同协作。具体来讲:一是完善制度设计,理顺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实行分类管理机制、健全市场机制;二是端正办学思想,淡化逐利色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树立质量立校意识;叁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自有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考核及激励、改善教师生活条件;四是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多元参与、协作发展”的治理模式;五是加强财政资助,将其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引导其提高质量、培育办学特色。

王波[4]2003年在《民办高等学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民办高等学校蓬勃发展,它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多样化,拓宽了高等教育投资渠道,调整了高等学校的布局。但民办高等学校师资队伍薄弱,表现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民办高等学校发展的瓶颈。加强民办高等学校教师人力资源建设和管理,整合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师资源,可以促进民办高等学校进一步发展。本文围绕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剖析民办高校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民办高等学校教师人力资源建设和管理的措施。具体研究内容有:第一章介绍民办高等学校的概念并分析其现状,认为教师是民办高等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问题是民办高等学校当前最大的问题。第二章 运用教育统计技术和人力资本理论分析民办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以及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第叁章 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和值得借鉴的经验。第四章 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激励理论及借鉴的先进经验研究民办高等学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和措施。第五章 研究民办高等学校教师人力资源建设的内容和措施及其相应的保障机制的建立。

陈金秀[5]2014年在《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文中指出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健全决定着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普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它既包括民办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组织等外部关系的处理,也包括民办高职院校内部各种关系的处理。具体包括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融资体制与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本论文基于治理理论与叁螺旋理论的理论研究,重点分析了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民办高校自身五因素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并力图在五因素视角下研究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本研究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方法与思路;第二部分是概念的界定与理论的分析。通过治理理论与叁螺旋理论的分析,本文提炼了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五个关键性影响因素: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与民办高校自身。论文在第叁部分抛砖引玉,先对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重点梳理了山东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接着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融资体制与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等维度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基于大量的政协提案与访谈调研分析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民办高等职业学校法律地位不清、管理机构不完善、办学自主权不足、投资产权欠明晰;在办学体制方面,教育培养体系衔接不够,“双证互通”规模小、障碍多,“政产学研用”结合还处于尴尬境地;在投融资体制方面,民办高等职业学校投融资渠道单一,经费来源不稳定,公共财政扶持不到位,财务支出结构不合理;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方面,民办高等职业学校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课程建设缺乏特色,师资流动性大,师资队伍不稳定。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不成熟是内部原因,政府政策滞后、缺位与悬浮是外部原因,传统教育观、人才观、管理观与经济观制约是观念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发达国家私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经验中寻找启示,有助于解决当前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的诸多问题。论文在第五部分主要选取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私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经验和启示;第六部分主要是在前面各部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总的来说,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走向和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现实问题。本研究认为,建立以优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更加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结构为核心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将有利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五因素框架,政府应该积极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应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企业应该在学校发展中发挥需求导向作用,社会中介组织应该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发挥支撑纽带作用,另外,作为主体的民办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解决内部管理问题。

张随刚[6]2001年在《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国家发展和管理民办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来实现的,国家的态度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存在与发展至关重要。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这一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有利于明确国家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责任,揭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需要,总结政府制定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得与失,为实现民办高等教育决策的科学化,为丰富高等教育理论和教育政策研究作出贡献。 本论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是引论,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的意义及现状、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第二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我国当前若干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现状及问题分析。这部分共分为四个专题: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政策、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政策、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费政策和民办高等教育的产权政策。第叁章是本论文的结论部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在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背景和教育背景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之后,本论文提出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具体提出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应着眼于建立六种机制: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公平竞争机制、利益回报(驱动)机制、宏观管理与自主办学机制、政府扶持机制和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制度。

王维坤[7]2018年在《治理视角下中国民办高校章程表达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民办高校的数量和在校生数量均已经占到全国高校的20%以上,民办高校成为全国高校团体中的重要成员。作为连接民办高校外部制度与内部制度的纽带与桥梁,一个好的章程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而民办高校章程建设最首要的工作是要确保章程表达的合法、合规、合理。因此,亟需开展民办高校章程表达的研究。本研究以我国民办高校章程表达为研究对象,运用产权理论、法人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我国民办高校章程表达的内部治理分析框架,建立了我国民办高校章程表达的观测指标体系,规范了我国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的章程表达,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了我国民办高校章程表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策略。首先,构建了我国民办高校章程表达的内部治理分析框架。通过分析我国民办高校关键利益相关者对学校的控制权,指出我国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就是出资者控制权与教职工控制权不断地冲突和合作的过程。根据出资者控制权与教职工控制权强弱的不同,我国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可划分为“松散型治理”“人力资本单边治理”“出资者单边治理”“关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四种类型,并随着我国民办高校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演变。对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来说,随着学校关键利益相关者各方控制权的不断博弈,其内部治理结构必然会演变为“关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而民办高校章程可以看成是关于学校控制权安排的契约,与内部治理相互依存,在章程文本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内部治理的准确规范表达。其次,建立了我国民办高校章程表达的观测指标体系。经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的文献资料,并紧密结合国内民办教育外部制度对章程建设提出的要求,以及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演进路径,建立了我国民办高校章程表达的观测指标体系,分为个性化内容、章程修改程序、财务资产、内部权力结构、内部权力运行、民主管理与监督共6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分解为20个二级指标,均为民办高校章程应该包含的内容要素。基于此观测指标体系对我国2008年以来设立的105所民办本科高校的章程进行了文本分析,发现在章程表达上普遍存在内容要素不齐全、个性特色不突出、内部权力结构不均衡、内部权力运行不规范、民主管理与监督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此外,对于2016年以后设立的民办高校,还应该在“民主管理与监督”维度下增加一个章程内容要素“监事会的地位作用及职权”。再次,从治理视角规范了我国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的章程表达。经过深入剖析我国105所民办本科高校章程文本的内部治理要素,进一步验证了当前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只是形式上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而实为“出资者单边治理”。对于内部权力结构的章程表达,在横向上要规范明确行政权力、政治权力、学术权力的权力边界并实现协同治理,在纵向上要规范明确关键利益相关者与董事会、董事会与校长、校长与各院系和部门的叁级委托-代理关系,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于内部权力运行的章程表达,最重要的是细化规范内部治理的程序要件表述,也就是各类会议的议事规则,可细分为“会前筹备”“会中议事”“会后落实”叁个重要环节及10项会议议事要素;对于民主管理与监督的章程表达,主要体现为外部制度和本校章程对学校党委、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及监事会的权力授予,并实现对权力运行过程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过程监督。只有在章程中细化明确了上述内部治理要素,才能促使民办高校从集权结构走向有效的分权制衡结构,实现“关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变。最后,提出了我国民办高校章程表达的优化策略。一是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章程表达的外部制度有效供给;二是完善民办高校内部权力结构的章程表达;叁是规范民办高校内部权力运行的章程表达;四是健全民办高校权力监督机制的章程表达;五是实现民办高校内部具体规章与章程的有效衔接。

刘俊强[8]2006年在《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危机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学校获得了巨大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特点,但是也面临着重重危机与挑战。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发现,当前困扰我国民办高等学校的四类关键危机分别为生源危机、经费危机、师资危机和就业危机。这四类危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把我国民办高等学校推向危机的边缘。 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危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策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社会歧视与偏见是其外部主要成因;融资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办学理念不科学是其内部主要成因。 美日两国私立大学在危机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完善的法律规范、健全的管理体制、严格的质量控制以及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这对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危机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危机四伏的民办高等学校,如何才能突出重围?首先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应遵循,“预防为主、学生为本及教学优先”的基本原则;其次,从危机预防、危机应对和危机总结等叁个方面,构建我国民办高等学校的危机管理体系;最后,还应制定并落实危机管理的具体措施:完善法律规范;加强内部管理;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办学质量。

陈丽梨[9]2013年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演变路径与管制政策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目前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共同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民办高等教育属于特殊准公共品,且具有经验品属性,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因此,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实施管制具有必要性。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演变的叁十多年里,我国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管制一定程度上在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管制过程中存在错位、越位等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鉴于此,如何优化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府管制政策是值得研究的重点课题。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本文将以制度经济理论以及声誉理论为依据,分析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演变历程,探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府管制现状,并借鉴发达国家政府管制私立高等教育的经验,研究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府管制政策优化问题。本文首先界定民办高等教育的特定内涵,并阐述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演变的叁个阶段,基于诱致性变迁视角分析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特征。运用声誉理论及其经典KMRW模型分析民办高等教育的路径依赖,提出声誉在民办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性。鉴于民办高等教育特殊性,为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认为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实施相应管制有其必要性。本文从管制政策、法规和管制手段、内容等方面分析我国政府管制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探讨目前政府管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政府越位管制侵犯了民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政府管制程序缺失、管制法律法规及政策虚置且滞后、政府缺失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激励性管制,并进一步分析政府管制效率低下、管制法规不完备、管制机制不健全和管制监督机制缺失等问题。其次,本文通过对日本和美国两个发达国家政府对其私立高等教育管制历程的解读,分析两个国家政府独特的管制经验,从而提炼出适用于我国政府管制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经验启示:完善法律制度、保障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自主权、重视激励性管制在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大力发展教育中介组织。最后,本文设计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管制政策。具体包括: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制度环境是前提,政府不仅要保障民办高等教育和公办高等教育一致的平等法律地位,更要尽快调整并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对民办高校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政府必须放松学历授予权管制,放松对专业及课程设置管制,从而放松对民间资金进入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的管制,为民办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政府应大力扶持并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建立完善的民办高校声誉评价体系,激励民办高校自律管制,实施差异化价格管制,建立相应的政府补助机制。

陶润润[10]2007年在《我国民办高校产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但在现实办学中,因产权不明、归属不清而导致权利义务不对称的现象大量存在。本文主要借鉴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来分析我国民办高校产权,并据此提出“民办高校产权”的概念,探讨了民办高校产权特点、产权关系以及其与企业产权、公立高校产权的异同。同时分析了我国民办高校产权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的基础上,为我国民办高校构建合理的产权结构和产权制度提供了若干思考与建议。民办高校是指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民办高校产权指的是对民办高校的财产的权利,包括狭义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或办学权)、收益权和处分权这样一组权利束。民办高校由于受社会公益性的制约,不能仅仅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社会效益是不能忽视的,这与企业产权不同,其产权界定具有相对的整体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它通过明确国家、学校法人、投资办学者等各方面的责、权、利来界定产权,从而提高整个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达到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并且能使所有权与办学经营权分离,更好地贯彻“办学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由于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投资办学的主体都是多元化的,所以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与公办高校一元化的产权结构是完全不同的,是民办高校区别于公办高校的首要特征。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主要有公办转制、民办二级学院、教育股份制、教育集团、大学城几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股份制,它是我们明晰民办高校产权最有效的办学形式。非营利的定性与私人投资的合理预期之间的矛盾,产权明晰下的不公正,学校法人制度不健全等都是目前我国民办高校产权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个人、社会投资和兴办民办高校的积极性,而且影响民办高校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响民办高校校本收益。产权界定的不明晰直接限制和束缚了民办高校的发展,另外办学者由于缺乏对未来的预期,他们办学的积极性和热情也无法得到充分激发。因此,要想解决民办高校的产权问题,最根本的是建立适合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制度运行机制。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立法建设;二是明确民办高校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制定和完善产权制度;叁是加强政府对民办高校产权的监督管理力度;四是明确民办高校处分权;五是明确民办高校财产所有权;六是明确民办高校剩余财产的分配权:七是采用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有效解决“回报”问题;八是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 栗红. 大连理工大学. 2004

[2].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评价及风险管理研究[D]. 杨德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

[3]. 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D]. 王庆如.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4]. 民办高等学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 王波. 天津大学. 2003

[5].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D]. 陈金秀.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6]. 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 张随刚. 厦门大学. 2001

[7]. 治理视角下中国民办高校章程表达研究[D]. 王维坤. 大连理工大学. 2018

[8]. 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危机管理研究[D]. 刘俊强. 浙江大学. 2006

[9].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演变路径与管制政策优化研究[D]. 陈丽梨. 浙江工商大学. 2013

[10]. 我国民办高校产权问题研究[D]. 陶润润. 安徽农业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