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彩红[1]2005年在《精读教学中的文化输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呈现的是一项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中进行英语文化输入的准实验研究 ,弥补了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全面认识上的空缺 ,同时 ,实验的结果也证实了文化输入的可行性以及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成效。本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 :1)实验是在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中 ;2 )文化导入是融合到英语精读课堂中 ;3)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要验证文化导入对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有效性
赵彩红[2]2003年在《精读教学中的文化输入》文中研究表明对于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应该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有诸多的争论,而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的输入则更是全世界教育人士面临的问题。本文的焦点也是针对文化与教学的紧密结合以及文化输入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即通过描述在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上进行的一项教学实验,论证了文化输入的可行性以及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提高英语语言水平的积极作用。本文呈现的是一项为时19周的准实验研究。受试者为山东师范大学生物专业60名本科生。实验内容是在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中进行了英语文化的输入。实验的目的之一是要充实学生对所学语言及其所反映文化的认识,以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目的之二是要通过实验来证明将文化输入融合到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去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对本实验的研究对象而言,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以完成学业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本研究的第叁个目的就是要对文化输入所带来的英语学习成绩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以确定文化输入是否能够或者怎样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考试成绩的,这也是本文的重心所在。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对照班进行了正常的课堂教学,而实验班的学生通过教师在课上进行的文化教学和课后自己对指定文化书目的阅读接触到了大量的英语文化信息。在学期末,从两个班中各随机选出30名学生,并让他们完成同一份英语文化问卷。将两个班的问卷结果和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1.0)进行数据分析,以验证文化能力与语言水平的相互关系以及文化输入的有效性。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绝大多数对本实验的过程及结果都持赞成的态度,而且数据分析也进一步证实了文化输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实验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交际能力,进而提高了英语学习成绩。论文共分四章,加上引言和总结共六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文化输入的研究背景、研究状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输入的重要性以及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部分,为第叁章和第四章中实验的进行和数据的分析作了基本的铺垫。 第一章首先通过分析文化的定义以及文化与语台‘的密切关系,说明了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后通过回顾文化教学在国内外语言教学历史中的不同状况以及文化教学的优势所在,阐述了人们对文化教学理论的持久关注和在实践中的有益探索。西方教育学家在如何进行文化教学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我国教育界人士通过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和创新,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在这一方面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第二章开始,首先界定了文化导入和文化敏感性的含义,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在本科生中进行文化输入的必要性、输入实验中使用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输入的文化内容。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和师生的反馈得知,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文化知识和能力较之其语言知识和能力相距较大,而且现有的教师、教材和教法都无法满足文化学习的需要。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考虑,笔者刁’进行了这一教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遵循了文化输入的四个原则,即认知原则、吸收原则、比较原则和宽容原则;并借鉴前人的经验,运用六种主要的方法将文化输入和英语精读教学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第叁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实验目的、受试对象、测量手段和数据分析等方面介绍了实验的方法。通过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刘一相关数据的分析,得出了相关变量的频数、平均数、标准差及皮尔逊相关系数,并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学生在问卷和面谈中的反馈也被作为评价本实验有效性的一个方面。 第四章列举了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局限性以及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启示。通过分析得知:l)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能力落后于语一言知识和能力;2)实验班的学生无论在文化敏感性方而还是在语言学习方面较之对照班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证明了文化输入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是可行的,而且对语言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3)受试者的语启‘和文化两种能力之间相关不密切,需要分别培养。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文化输入的必要性。当然,本实验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局限性。 总之,本文呈现的是一项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中进行英语文化输入的准实验研究,弥补了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全面认识上的空缺,同时,实验的结果也证实了文化输入的可行性以及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成效。因此,本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l)实验是在普通专业的大学生中而不是在英语专业的学生中进行的;2)文化的导入是融合到英语精读课堂中;3)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要验证文化导入对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有效性。 需要说明的是,将文化与语言学习相结合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也有极大的潜力可挖。希望本研究能够有助于从宏观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用和交际能力,并且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助于改进大学外语教学方法,教材
杨森[3]2016年在《英语学习对大学生文化认同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同经济全球化一样,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文化也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发达的大众传媒,在加速交流与融合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相互激荡与碰撞的机会,使我们处在一个复杂的多元文化环境中。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比较与冲突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个人的意识以及个体对于思想观念、本土文化、西方文化和个人价值等的认同目标。根据后殖民理论的观点,在世界步入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那些起步较早并得到迅速发展的、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对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国家仍然持有较为严重的文化霸权主义倾向,实际上造成了另外一种更为隐蔽的、包裹在合法形式外衣下的殖民——文化殖民。后殖民理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东西方国家均有关系: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借助自身在经济等方面的强势力量主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强制性的文化传输和同化;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为了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上保持同步,也不得不服从于西方某些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侵略行为,从而逐步丧失了本土文化和民族自信心等。总之,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现象都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事实。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确立和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好奇性、敏感性等特点,且可塑性较强。作为90后的在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新事物具有强大的探求、理解和接受能力。进入大学后,面对变化了的复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面对纷繁的文化现象与价值观念,便主动或不自觉地汲取各种文化的汁液,但由于辨识能力的欠缺与思想觉悟的不足,又使得很多大学生对不同价值观念的中西方文化现象产生困惑和苦恼。西方的生活习惯、处事哲学和审美意识逐渐融入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与之相对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却在大学生群体中式微与失落,这更多的反映出他们民族文化阵地的失守和价值观的动摇。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存在着传承困境与危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必然遇到一个如何正确对待目的语民族文化和母语民族文化的问题,即学习者对于两种不同文化的认同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客观了解英语语言的学习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母语和目的语文化认同影响的现状。本文首先结合国内外学者有关文化认同的双语现象理论通过量化研究调查了解英语学习者中的在校大学生群体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认同状况,分析"英语学习"、"性别"、"家庭背景"(农村/城镇)等是否为影响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认同变化的因素。所用调查问卷在北京大学高一虹等所用"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的调查"问卷中文化认同部分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补充。通过质性研究集体半开放性正规访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专业学生获取英语文化的途径和接受程度、对母语和目的语及其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的认知理解和价值立场等进行了解。研究结论从影响英语学习者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认同与否的因素、英语学习者在不同文化层次上的认同程度、表现等方面分析。研究者从多角度对研究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描述,了解被研究者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访谈所选择的问题是对被研究者具有实际意义,并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者从教育学视角提出大学生英语教育优化的理论启示,包含正确文化观的树立、跨文化语境的营造、文化技能的培养、教育者关怀理念的强化等。同时,提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对策建议,即在与英语教学相关的方面进行母语文化的渗透和目的语文化精髓的挖掘,以期能使大学生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形成理性的认知理解和价值立场,优化大学生英语教育。根据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大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文化认同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本文总体结构共有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即国内外有关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以及对已有研究的述评。第叁部分为研究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运用Lambert有关二语学习者文化认同的"削减性双语现象"和"附加性双语现象"理论、高一虹有关外语学习者文化认同的"生产性双语现象"和"分裂性双语现象."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后是以上理论对本研究的启发等。第四部分为实证研究结果部分即样本校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研究。包含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部分,最后是研究结论。第五部分为大学生英语教育优化的理论启示,即针对前章的研究结果从宏观理论方面提出建议。共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正确文化观的树立、跨文化语境的营造、文化技能的培养和教育者关怀理念的培养等。第六部分为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对策建议。这一章亦针对前章的研究结果从两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母语文化的渗透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目的语文化精髓的挖掘。在国外有关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的研究上,从研究方法上来讲实证类研究为多数,主要分为关于移民文化认同情况的调查研究和关于双语或多语言使用者文化认同情况的调查研究。非实证类即有关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宏观理论方·面的研究。国内有关英语学习与文化认同的研究在数量上明显不足,从中国知网搜索相关关键词或主题,发现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尚未有关于大学生文化认同方面的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调查的实证类研究,按照研究对象分类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专门针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另一部分是除此类研究对象之外的各种研究,包括少部分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教师的研究,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对比研究等。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首先,理论意义方面,综合有关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从内在制约机制和外在制约机制两个方面,总结形成大学生文化认同制约机制,丰富文化认同机制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借鉴综合前任研究者的问卷设计并对其题目进行完善,提高信度,丰富质性研究,加大访谈比重,完善实证调查研究。同时研究对象扩大到师范类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丰富语言学习与大学生文化认同关系的研究,这也是出于综合展现并深化教育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学科现有知识体系的研究需要。其次,现实意义方面,在对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分析的基础上,从英语学习角度客观了解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不同双语现象变化,即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认同现状;根据调查研究结果从教育学视角在教育实践方面对教育管理者和高校英语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中提出相关教育启示;通过高校相关英语教学,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践行之志,巩固大学生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选择能力,深化文化功能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作用,这是新时代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提高国家战略储备人才素质的现实需要。
刘蓉[4]2011年在《学生与教师对比视角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大学英语课程被许多高校视为公共基础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通识性课程。面临新的形势,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同其它各学科教学改革一样,不仅必要而且必然,关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整体进程和发展。2007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强调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本文从应用价值、能力本位和人本教育的视角对长沙H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个案调查研究,以期为探明《要求》所要求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实际教学效果,并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针对性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尽管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公共英语学习重要,但喜好英语的却并不多;在教学目的上,师生对目的导向的认识有较大差异;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主要是“主知主义”倾向,教学内容的呈现、手段、模式、方法的运用都是围绕本体性知识进行,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观、意志品质等非认知因素的应有关照。另外,教学方法简单化、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活动形式的随意性以及被动性的指导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师生在课堂内外的和谐交往,以致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师生预期的改革效果。为使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改革回归正确轨道,一元的“主知主义’教学观必须得到矫治,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进行科学、系统和整体的改革必须坚守人本化、应用性、文化性等多元价值取向。基于此,借鉴国外公外教学改革经验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的启示,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要注意合理调整教学目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适时更新与充实教学内容,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实施多元评价和过程评价,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等。
季轶[5]2015年在《基于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下的高职英语阅读教学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听、说、读、写是体现英语能力水平高低的语言技能。其中,阅读是最常用的语言技能。甚至,在每一类考试中,阅读理解都作为重要的考核项目。因此长期以来,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一直是英语教学和学习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阐述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中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并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探讨如何将其应用到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阐述阅读和阅读理解的本质以及国内外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揭示了目前高职阅读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和现象。接着通过对克拉申二语习得输入假说以及其他输入研究相关理论的研究,探讨了可理解输入的标准和情感对教学的影响,从语言、文化以及情感叁个方面总结出一种综合输入为依托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强调包括语言、文化以及情感的综合输入。之后,为了从实践上证实这种阅读教学方法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过程中的可行性,笔者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在教学实验中,使用调查问卷法、观察法,教学实验前后分别使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阅读理解部分试题进行前测和后测。本部分主要包括了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调查问卷主要从学生对英语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教学方式和学生在英语阅读课上的情绪状态与焦虑程度等方面取得实验数据。课堂观察主要从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对实验班改变阅读教学方法后,实验班的阅读理解测试成绩高于对照班。所以,初步说明以这种综合输入为依托的阅读教学方法在高职阅读教学中是可行的。实验结论可以归纳为:第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提供足够的可理解输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第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降低情感过滤可以帮助学生减少由紧张情绪引起的阅读障碍,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本文最后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了一些对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的建议和意见,对我国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有一定的参考。同时,最后也谈到了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不足以及今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任泉清, 任月花, 郭焕平[6]2014年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动态》文中认为语言教学本质上是文化的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交际意味着吸纳和传播。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以实证调查研究为依据,分析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弊端,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朱丹[7]2009年在《高中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笔者在长期从事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单纯依靠中学英语课本已不能满足学生需要,根本无法达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同时,也不能适应高考的需要。而英文报刊,例如《二十一世纪中学生报》恰好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同教材相比,英语报刊具有时效性强、语言真实、体裁多样、贴近学生生活等突出特点,显然是阅读教学的极好材料。报刊作为阅读策略训练的材料,能丰富课堂教学的资源,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引入英文报刊来辅助英语阅读教学,不仅仅为中学英语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补充,更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新尝试。本研究以图式理论和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为依据,以笔者所授的安徽怀宁二中高一两个班的9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进行为期一年的英语报刊阅读教学实践。在一年的实验期间,实验班的48名学生参与了英文报刊阅读叁段式阅读教学模式和六步阅读策略的训练,而对照班的49名学生使用传统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练习。实验结果表明叁段式报刊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六步阅读策略的训练,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扩大了文化背景知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策略,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提出了选题的缘由。第二章综述了国内外阅读策略教学和报刊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依据。第叁章通过对高中生阅读困难的问卷调查及成因分析提出了解决高中生阅读困难的对策—引入英语报刊阅读。第四章是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本章介绍了本研究的实验目的、对象、工具、和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并且对实验数据和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五章是实验结论。讨论本研究的研究结果,针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阅读问题,提出一些有益的英语教学建议,同时指出本研究所存在的不足。笔者期望本研究对于使用英语报刊于阅读教学中的教师们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促使更多的教师将英文报刊阅读运用于他们的阅读教学实践中。
顾露雯[8]2013年在《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化时代,外语是世界交流与沟通的桥梁。我国大学毕业生如果具备较高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对异质文化的理解与包容能力及宽广的国际化视野,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也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与交流,增强文化软实力,对我国未来的和平与和谐的外部环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大学外语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正日益凸显。然而,受长期专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外语课程依然注重工具理性取向,单纯地强调外语技能的掌握。虽然新世纪以来,我国一部分研究型大学纷纷以通识教育为办学理念,并开始了本科通识课程改革,以期培养“完人”,而非“工具人”,而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也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但是如何将大学外语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其人文教育的作用,从而真正承担起通识教育的使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笔者从该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文献综述,提出本论文的核心研究问题:在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学外语课程应如何体现通识教育理念?大学外语课程作为通识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应如何决策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与评价等要素?为了全而深入地回答该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历史法、文献法、案例研究法等对通识教育与大学外语课程的历史渊源、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外语课程的理论建构、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大学外语课程实践等作出多维度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与访谈法等剖析我国目前大学通识教育中大学外语课程的现状及所处的内外部情境,最后探索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大学外语课程的未来改革方向与路径。本研究初步得出的结论为,在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在理念方面和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等要素决策方面应遵循以下改革路径:(1)大学外语课程决策者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大学外语课程的人文学科属性,确立多元文化观基础上的课程理念。目标决策必须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位,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其终极目标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此外,大学外语课程要立足学生的需求,重构多元化、层次化和个性化的课程目标。(2)大学外语课程应在强调语言运用能力基础上将内容决策提升到文化素养的层次。决策者应根据真实性原则选择教材,即所有材料都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或现实世界,并将文化叁维框架(观念perspectives;产品products;行为practices)纳入课程内容的决策过程。在课程提高阶段,内容应融入目的语民族的文学经典,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提升其审美情操,真正发挥外语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3)大学外语课程应以连贯性为原则,在纵向结构上建立从语言主导课程到内容主导课程的连续统;以整合性为原则,促进课程横向结构的建构性生成,建立大学外语课程与通识教育体系中其他学科课程、与社会、与学生之间的整合;以问题(专题)为切入点,拓展课程类型的多元性选择。(4)大学外语课程应以学生体验为核心,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导师指导—网络社区—国际交流“一点四轴”式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的各种外语学习经验和机会整合起来,将正规化学习与非正规化学习、现实世界的学习与虚拟世界的学习、校园内的学习与校园外的学习、共性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整合起来,使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而且课程应遵循折中主义混合原则,灵活择优地使用体现建构主义与实用主义理念的主流交际法,并在了解学生特征的基础上,将教学方法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5)大学外语课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其评价指标应该走向多元化,反映学生个体综合素养的指标,如积极的学习态度、跨文化交际能力、宽广的国际化视野、批判性思维及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等,需要得到具体落实与密切关注。在评价方式方面,不仅要减少以考试为主的量化评价,增加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而且要洞察学生的学习轨迹,综合利用多种以人为本的形成性评价,如电子档案袋评价、教师与学生的座谈与访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及反思性写作等。
张艳[9]2011年在《语言输入与输出对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效应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和Swain的“输出假说”理论,在英语教与学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学生的语言输入,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语言输出,这使得学生的语言输入与输出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即语言运用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采用讲授式、灌输式的单向交流模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信息,几乎没有语言输出的机会,这非常不利于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英语教师开始新的英语教学模式----互动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输入,通过互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来曾强学生的英语输出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这是我国大学英语教与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实验随机抽取大连水产学院2010级大一新生120(N=120)人,并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班采用互动教学方法,而控制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本实验研究运用了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数据的采集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前测与后测,并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测衡量样本差异的显着性,使本研究更具科学性。定性研究以访谈形式进行,目的是更深入认识和了解实验的结果。结果表明: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验班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班之间在学生学业成绩反面存在极其显着性的差异,实验班明显优于控制班,可以看出:互动英语教学有效地促进了语言学习的输入与输出,进而使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与英语成绩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最后,本文提出本实验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对英语教学的相关建议,对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做了展望。
龙慧[10]2006年在《“输入—输出假说”在外语教学中的理解和验证》文中研究表明二语习得理论针对二语习得环境而提出,对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影响较大的当属Krashen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监控理论”中的五个假说—习得-学得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从不同层面解释了二语习得的过程及情况。其中“输入假说”强调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外语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输入假说”未能涉及语言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输入后的语言吸入(intake)情况必然从输出的语言中得到反应和验证。Swain对“输入假说”做出了补充,提出了“输出假说”。她认为单凭语言输入不能保证语言的成功习得,语言学习者在接受语言输入的同时应进行语言输出活动,两者交互作用才能确保语言习得的成功发生。语言输入、输出具有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基础,输入、输出的行为可从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角度做出解说。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通过比较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差异,探讨了“输入假说”和“输出假说”作用于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效率的异同,重点讨论了外语教学中的输入和输出的操作原理,并依据“输入—输出假说”,提出一种“输入—输出”外语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强调输入和输出在外语学习中的相互作用,论及怎样实现语言输入渠道的多样化,怎样优化输入的语言,怎样通过分层次的语言输出,才能达到熟练运用目的语的目的。本研究论及的语言输出既包括口头输出,也包括笔头输出,前者一般可在课内完成,而后者多在课外实现。为检验该模式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运行情况和实际效应,作者使用构想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验证了:优化输入的语言,实施分层次的语言输出,可改变输出的语言的质量。本研究还对实验班与平行班进行了检测,通过对比证实了该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水平,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本研究的结论是: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之间存在种种联系,更存在着本质差别,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应客观地对待二者,科学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输入-输出假说”针对二语习得环境而提出,但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具有积极意义。外语教师在借鉴输入-输出理论来指导我国的外语教学时,应根据外语学习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差别及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探索适合我国外语教学的方法和模式。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更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输出,充分发挥输入与输出之间的交互作用。为保证
参考文献:
[1]. 精读教学中的文化输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J]. 赵彩红. 山东外语教学. 2005
[2]. 精读教学中的文化输入[D]. 赵彩红. 山东师范大学. 2003
[3]. 英语学习对大学生文化认同影响研究[D]. 杨森. 山东师范大学. 2016
[4]. 学生与教师对比视角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 刘蓉.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5]. 基于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下的高职英语阅读教学实证研究[D]. 季轶.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6].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动态[J]. 任泉清, 任月花, 郭焕平. 运城学院学报. 2014
[7]. 高中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研究[D]. 朱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8]. 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改革研究[D]. 顾露雯. 南京大学. 2013
[9]. 语言输入与输出对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效应的实验研究[D]. 张艳. 辽宁师范大学. 2011
[10]. “输入—输出假说”在外语教学中的理解和验证[D]. 龙慧. 湘潭大学. 2006
标签:外国语言文字论文; 英语论文; 大学论文; 大学英语论文; 文化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 培养理论论文; 英语阅读论文; 英语专业论文; 英语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