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灵伟[1]2014年在《塔中顺南地区缝洞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及识别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塔中顺南地区奥陶系目标储层埋藏深度大(>6500m),地质情况复杂,缝洞型储层地震波场特征识别困难,储层有效预测难度大等问题,本文从顺南地区叁维地震资料出发,以钻井、测井及典型岩芯测试等资料作为约束条件,采用随机介质理论实现了对地下复杂碳酸盐岩不同尺度、不同角度缝洞体的精确刻画,利用非均匀介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从缝洞型储层自身因素(发育尺度、发育角度、发育密度及含不同流体等情况)变化以及采集、处理、成像和地表沙层吸收衰减等角度开展缝洞型储层波场特征影响因素研究,为缝洞型储层(地质)与地震响应(地球物理)之间关系建立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塔中顺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地震响应识别模式,优选对缝洞型储层敏感的地震属性,降低缝洞型储层预测中的多解性问题,为该区不同层系内缝洞型储层反射特征的认识及有效预测提供一定依据。针对塔中顺南地区奥陶系缝洞型储层地震响应识别模式建立及有效储层预测,本文开展的主要内容及成果为:1)基于测井资料及典型岩芯测试结果完善塔中顺南地区奥陶系各层系缝洞型储层岩石物理参数变化规律,为缝洞型储层模型建立、弹性反演、流体识别及储层预测打下岩石物理基础。2)通过引入方向因子θ,给出一种新的矢量自相关函数表达式,使产生的随机介质具有一定的方向优势,采用阈值截取法,提出缝洞体分布的长半轴l、短半轴s,及局部发育密度P来构造不同形式的缝洞型随机介质模型,实现了对地下复杂碳酸盐岩不同尺度、不同角度缝洞体的精确刻画。3)完善了小尺度缝洞体地震可检测分辨率研究理论,给出不同情况下小尺度缝洞体宽度振幅因子变化曲线,从理论上探讨小尺度缝洞体地震可检测性问题。常规地震勘探偏移剖面上,厚度远小于1/4波长的缝洞体不仅能够被检测,而且当缝洞体界面反射系数r较大时,在地震剖面上能够形成较强的“串珠状”反射特征,小尺度缝洞体反射能量主要受界面反射系数r及激发子波主频f及缝洞体横向尺度影响,缝洞体厚度h对其反射能量的影响不大;偏移剖面能识别缝洞体的横向尺度极限为缝洞体所发育背景围岩中波长的四分之一,纵向尺度上能识别缝洞体的极限为缝洞体复合反射系数Rl≥Rs(Rs为背景反射系数)时所对应的厚度hdmin。;同时给出小尺度缝洞体纵、横向尺度计算方法,为实际地震资料中缝洞型储层发育规模计算提供了依据。4)从缝洞型储层自身因素(发育尺度、发育角度、发育密度及含不同流体等情况)变化以及采集、处理、成像和地表沙层吸收衰减等角度开展影响缝洞型储层波场特征因素研究,建立了缝洞型储层(地质)与地震响应(地球物理)之间的对应关系。5)分层系建立塔中顺南地区奥陶系缝洞型储层模型,开展实际资料缝洞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建立塔中顺南地区奥陶系各层系缝洞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识别模式。6)基于地震识别模式优选出对缝洞型储层敏感地震属性具有更明确的地质含义,后期钻井揭示储层的地震波场特征与建立的地震识别模式吻合较好,完善了基于缝洞型储层建模、非均匀介质正演模拟、地震波场特征分析及敏感地震属性优选等研究缝洞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及储层预测的一整套技术序列,实现了对缝洞型储层的有效预测,优选出3个有利勘探目标区域。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1)通过引入方向因子θ,给出一种新的矢量自相关函数表达式,使产生的随机介质具有一定的方向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缝洞体分布的长半轴l、短半轴s,及局部发育密度P来构造不同形式的缝洞型随机介质模型,实现对地下复杂碳酸盐岩不同尺度、不同角度缝洞体的精确刻画。2)较详细地从缝洞型储层自身因素(发育尺度、发育规模、发育密度及含不同流体等情况)变化以及采集、处理、成像和地表沙层吸收衰减等角度开展影响缝洞型储层波场特征的因素研究,建立缝洞型储层(地质)与地震响应(地球物理)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指导实际无井约束情况下缝洞型储层地震波场特征认识及识别。3)针对塔中顺南地区奥陶系缝洞型储层,完善了基于缝洞型储层建模、非均匀介质正演模拟、地震波场特征分析及敏感地震属性优选等研究缝洞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及储层预测一整套技术序列,建立塔中顺南地区奥陶系各层系缝洞型储层地震波场特征及地震识别模式,后期钻井钻遇储层的地震波场特征与建立的地震识别模式吻合率高,取得较好效果。
田飞[2]2014年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岩溶缝洞结构和充填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发育在大气淡水溶蚀形成的古风化壳之中,具有复杂的空间分布和连通关系。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埋深超过5300m,在纵横向上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明确缝洞发育位置、结构模式和充填规律成为亟需解决的科学和实际问题。为此,综合利用岩溶地质学理论和地球物理方法,开展了岩溶缝洞结构和充填模式的研究。岩溶缝洞研究首先需要明确缝洞发育位置。利用钻井、岩心、成像和生产测试等资料综合标定常规测井信息,建立了塔河油田溶洞、裂缝和缝洞复合体判别经验函数,有效识别了洞高<0.5m溶洞;建立DEN-Vsh、RLLD-Vsh交会图版识别出溶洞充填物类型。将缝洞定量识别结果标定声波阻抗反演数据体,局部可以识别洞高3m的溶洞。提出了塔河油田奥陶系表层岩溶带-渗流岩溶带-径流岩溶带缝洞结构划分方案。表层带由地表河、落水洞、坡积物和缝洞复合体组成,其水流主要为顺坡流动;渗流带由高位驻水洞、低位驻水洞、断面渗流井和缝洞复合体组成,其水流以垂向流动为主;径流带缝洞主要有4种成因类型:厅堂洞、干流洞、支流洞和末梢洞,干流洞和支流洞多顺层分布,末梢洞与支流洞或干流洞相连,或者减小为缝洞复合体、裂缝。阐明了塔河油田缝洞充填模式。表层带地表河充填物具有较多的韵律性,是典型的河流充填特征;落水洞充填具有杂乱性,夹杂较多的垮塌角砾岩。渗流带断面渗流井内多为内源型充填物和垮塌角砾岩;高位驻水洞未充填程度高,内部充填物多为内源型充填物;低位驻水洞靠近径流带,充填程度高,与地下河充填物相似。径流带内充填特征复杂,厅堂洞具有多期充填特征,具有典型的上下结构,夹杂垮塌角砾岩;干流洞内为地下河沉积,具有河流充填的韵律性;支流洞和末梢洞多以沉积充填为主,未充填程度高,化学充填物较多。缝洞复合体在3个岩溶带内均有发育,多充填内源型和化学充填物,具有较好的连通性。以岩溶缝洞结构和充填模式为基础,分类型评价了缝洞充填物储集性能,结合提出的缝洞单元划分步骤,对7区和4区的缝洞单元进行了重新划分,指出了有利储集空间的发育位置,明确了碳酸盐岩岩溶缝洞的基础地质特征。
赵迎月, 顾汉明, 李宗杰, 杨子川, 蔡成国[3]2010年在《塔中地区奥陶系典型地质体地震识别模式》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塔中地区奥陶系岩溶缝洞型储层类型多、埋藏深且非均质性强的难点,设计了符合实际地层条件的地震地质模型,对储集体内部结构和参数采用微小管网和孔洞组成的等效储集空间进行精细刻画。应用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法进行波场正演模拟,选用常规处理和波动方程迭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得到偏移剖面,验证储层解释结果。从振幅、相位和频率等信息分析模拟记录地震波场特征,研究储层与围岩接触关系以及储层内部结构的变化对地震波场特征的影响,建立了缝洞储层和火成岩的地震识别模式。该地区存在层状火成岩、火成岩颈、顺层侵入火成岩等地震反射特征,碳酸盐岩储层表现为表层弱振幅、空白反射结构和内幕中强振幅反射结构。
文晓涛[4]2006年在《缝洞储层的地震检测及综合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缝洞是主要的油气储层空间和渗透通道,但利用单一的学科或单一的方法对其进行预测往往是很困难的。尤其对碳酸盐岩储层来说,由于孔隙空间非常复杂,缝洞的大小、形状、类型、充填物性质的变化很大,用单一的方法全面了解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利用多学科、多方法、多参数对储层进行综合预测,以减少多解性。 本文首先讨论了地震方法对缝洞发育带的可识别性,并对缝洞储层的波场特征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在对缝洞进行识别方面,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优于其运动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地震振幅属性、地震波阻抗反演,多尺度边缘检测+保边去噪技术,相干数据体算法对碎屑岩储层(AA区)及碳酸盐岩储层(BB区)进行了试算,分析了各种方法在两种不同性质储层中的应用效果,从而总结出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在缝洞检测方法上的差异,即非变化率类属性适合于碎屑岩储层而变化率类属性适合于碳酸盐岩储层。 对于储层综合预测方法,本文主要总结了叁种。本文首先对于人工参与的综合预测方法进行了阐述,该方法实际上是解释人员在充分消化了地质、钻井、开发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地震检测结果进行调整、校正,最后得出符合地质规律、与井资料吻合率较高的地震预测图。除了这种方法之外,本文还提出了基于置信度分析的多方法储层预测和利用神经网络进行储层预测的方法。前者属于线性预测方法,后者属于非线性预测方法。 本次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①发展和完善了叁维地震多尺度缝洞检测方法的配套新技术—多尺度保边去噪②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在碎屑岩和碳酸岩的适应情况,提出分别适合碎屑岩和碳酸岩的缝洞检测方法。③提出了基于置信度分析的多方法综合进行裂缝的检测。该方法利用测井的裂缝解释结果与各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对不同的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加权,从而提高了检测的可靠性,同时也对适合目标区的检测方法进行了选择。④针对神经网络的网络结构设计缺乏理论指导的问题,先利用遗传算法优化网络结构,再利用优化后的网络进行预测。 储层检测与综合预测是目前地球物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针对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的检测方法和综合预测方法理出了一个较清晰的思路。但对于其中的一些应用细节(如样本点的选取,定性与定量数据的融合)尚需进一步研究。
鲁新便[5]2004年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描述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复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利用地质、地震、测井、测试及开发动态资料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运用测井地质学、储层地球物理、地质统计学、油藏开发工程理论以及这些学科和技术的协同综合,发挥多学科的优势,采取点面结合以及动静结合的方法,开展缝洞碳酸盐岩油藏开发阶段描述研究。在理论研究、技术方法方面作了一些建设性的工作,主要包括: (1) 利用层序地层学原理、3D地震资料层拉平技术与叁维可视化技术相结合方法,初步勾绘了古地貌的基本轮廓,研究了岩溶古地貌、古水系对岩溶缝洞碳酸盐岩储层的控制作用,分析了地貌单元对储层储集空间发育程度的影响。 (2) 在地震模型正演和地震波形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区内叁维地震资料的精细处理解释,开展了地震资料的多属性、多参数综合分析,确定了储层和地震属性参数间的关系,开展储层预测及评价研究,总结碳酸盐岩缝洞发育带的地震响应特征,建立了3类缝洞碳酸盐岩储层识别模式,深化了对裂缝、溶洞发育带空间展布规律的认识。 (3) 以地质统计学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和多参数聚类分析技术为手段,利用试井资料及其它开发动态资料,动静态资料相结合,研究和求取了反映岩溶储层非质性的物性参数;研究和探索了一套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开发储集质量单元的定量划分和评价方法,建立了不同单元的储层质量评价参数,深化了对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 (4) 运用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的理论和技术,以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首次提出了“缝洞单元”的概念,提出和建立了一套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流动单元的开发地质、油藏工程和地震资料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思路及方法,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精细描述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毅[6]2016年在《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正演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在世界范围内,碳酸盐岩分布极为广泛,且年代久远,而在世界油气藏储层中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集层又是十分重要的油气储集层,其中的油气储量极为丰富。碳酸盐岩储集层是一类及其重要的油气储集层,而其中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更是在整个碳酸盐岩油气储集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很早就开始对碳酸盐岩油气储集层的研究,已取得不错进展,最早发现了东部的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任丘油气田,随着近年来勘探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加强了对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的勘探研究,又在西部的普光、元坝、塔中等地区的油气勘探中取得了新的进展。碳酸盐岩中的孔洞以及裂缝是石油和天然气的理想储集场所,因此碳酸盐岩缝洞储层一直是地质学家的重点研究对象。然而由于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特性,即缝洞的形态组合多样、分布情况复杂以及储层空间分布的不规则性,使得人们对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的预测研究变得十分困难。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针对勘探和解释难点,采用正演是数值模拟方法对碳酸盐岩缝洞储层进行研究,研究的成果对储层识别和预测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系统的介绍了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储层类型,并且收集了缝洞储层的一般地震相特征,介绍了不同地震相特征的识别标准及识别技术,并且分析了不同类型地震相与储层类型对应关系。本文选择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地区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明确了鹰山组储层不同类型储层的地震相特征,建立了相应的识别标准和储层对应关系。本文通过野外实际地质调查以及收集以往的地质测井资料,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实际情况的地质数学模型,然后基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的非均质性,建立碳酸盐岩单井缝洞型储层地质模型,以单井模型为约束条件,结合地震属性数据体,采用非线性映射方法,建立逼近实际储层的剖面岩溶洞及裂缝型储层地震地质模型。针对鹰山组储层建立了不同规模溶洞模型、特殊规模溶洞模型、不同规模裂缝模型、特殊类型裂缝模型以及裂缝与溶洞混合模型。利用建立的地质数学模型,选取零相位的雷克子波做激发震源,使用非均匀介质条件下导出的弹性波波动方程,考虑初始条件和吸收边界条件,对所建立的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地质模型采用基于交错网格的有限差分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相关缝洞储层的迭后正演记录,并用正演记录进行了地震波的深度偏移计算,得到了迭后偏移记录,利用得到的偏移记录与正演模拟软件刻画的地震波场合成记录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吻合度较高。本文对塔里木盆地鹰山组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的进行正演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正演数值模拟得到的地震偏移记录,通过对地震偏移记录分析总结认为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地区鹰山组碳酸盐岩缝洞油气储层中地震相特征为串珠状及片状地震相储层为最有利油气储层。通过对鹰山组储层的研究,为下一步油气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依据。
何谦[7]2016年在《基于正演与偏移的缝洞储层地震波场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缝洞储层是一种重要的碳酸盐岩储层,正成为国内增储上产的主要勘探目标。复杂的地质构造情况以及非均质性,使得在缝洞储层的地质模型的建立,地震识别与预测缝洞储层等方面都存在困难。缝洞既可以作为储集空间,又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因此对缝洞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缝洞储层地震正演与偏移问题,研究了基于全程声波方程的高阶有限差分波场延拓算子、迭后正演与偏移原理、震源机制、网格模型建立方法、缝洞地震特征模拟方案、缝洞模型正演与偏移及其波场特征分析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利用CAD+MISS软件来等比例建立复杂模型的方案。先利用CAD软件等比例绘制模型,然后输出模型为高分辨率图片,再利用MISS软件进行图像识别来生成网格数据,最后将文本格式的网格数据转换为二进制文件,以及利用密度及速度文件计算反射系数,到此模型数据准备工作完成。从全程声波方程出发,推导了规则网格情况的高阶有限差分波场延拓公式,这种波场延拓算子能够适应速度纵横向变化,采用雷克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结果作为震源来产生特定主频、带宽的地震波,并利用爆炸反射界面原理实现时间二阶空间四阶有限差分迭后正演与迭后偏移。这种迭后正演方法要比褶积方法精确得多,因为这种波动方程正演结果不仅具有精确的运动学特征,还包含动力学特征。并且要比采用迭前正演得到自激自收剖面的效率高。首先在常速介质中作点脉冲偏移响应测试,初步验证了迭后偏移的准确性。然后在纵横向介质进行了点绕射试验,证明了有限差分迭后正演与迭后偏移对于介质横向速度变化适应性较好。之后对纵横向速度变化的背斜模型进行了迭后正演与迭后偏移,也得到了正确结果。最后通过对高陡构造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的迭后正演结果反射特征清楚,迭后深度偏移对于陡倾角实现了很好地成像,证明时间二阶空间四阶有限差分方法能够对复杂构造的波场传播进行精确的模拟。研究了小尺度-迭后正演-重采样-滤波-迭后偏移的缝洞模拟方案,试验对比了该缝洞模拟方案与大尺度采样-迭后正演-迭后偏移的模拟方案,分析结果证明第一种方案能够很好地模拟溶洞等小尺度地质体的地震特征。在对溶洞模型进行正演与偏移时,发现平滑模型速度对有限差分迭后正演与迭后偏移结果改善明显。通过不同尺度的分离溶洞模型以及溶洞串进行迭后正演与偏移,精确地模拟出单个溶洞的反射特征以及多个溶洞产生的串珠反射特征。对潜山内幕含有溶洞的模型进行迭后正演,然后采用不同的上覆地层速度对迭后正演结果进行迭后偏移,分析结果发现过大的上覆地层速度会造成偏移画弧,潜山界面以及靠近潜山界面的内幕溶洞成像不清楚,难以识别溶洞;而过小的上覆地层速度会使得潜山内幕的溶洞空间归位不完全,成像结果显示的溶洞尺度大于其实际尺度,结果不准确;证明迭后深度偏移对于层速度的准确程度要求较高。最终建立了轮古西工区的复杂缝洞模型,模型中存在溶洞以及裂缝带,采用有限差分进行迭后正演及迭后偏移,很好地模拟了缝洞的地震特征。从迭后正演剖面上识别风化壳下的溶洞或裂缝带的反射特征具有很大难度,而在准确的迭后偏移剖面上能够更好识别这些溶洞或裂缝带。
何建军[8]2008年在《致密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地震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酸盐岩储层缝洞系统是一个复杂、非均质、非线性的系统。其缝洞检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对碳酸盐岩储层来说,缝洞是其油气储存的主要空间,是储层评价的主要指标,缝洞的检测对指导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储层缝洞检测可行性分析到检测方法技术再到储层综合评价为主线,从分析目的层地质特征入手,通过数值模拟、物理模型超声波实验、理论模型正演响应分析探讨储层缝洞的地震响应特征,以此为基础,用多种方法对叁维地震数据进行缝洞检测,最后进行储层的分级和评价。据Hudson裂隙理论,求出EDA介质的弹性参数,应用Christoffel方程求出的地震纵波相速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数值模拟表明,在裂隙介质中,地震纵波速度只具弱的各向异性,而对于同级别的裂缝密度,反射系数的变化量是其速度变化量的3倍左右;物理模型的超声波实验结果证明了介质存在裂缝与孔洞时将降低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动力学参数值,而动力学参数值的变化率比速度变化率高出2~3个数量级。通过潜山顶和内幕含缝洞的理论模型正演和波场特征分析表明,振幅和频率的变化量大于速度的变化量。叁种方式都揭示了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比其运动学特征对裂隙更敏感。同时模型正演表明,潜山顶面和潜山内幕缝洞介质的波场特征不一致,振幅对内幕裂缝的敏感性远大于其对潜山面裂缝的敏感性;缝洞发育带的中心位置与地震响应异常带中心位置相对应;多个缝洞组合体产生“串珠状”异常地震反射或杂乱反射特征,串珠的个数与长度可近似地表示出缝洞组合体的个数。由此证明了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缝洞系统进行地震检测不仅可能而且可行。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由小波分频相干处理进行裂缝检测;基于动力学参数综合法、基于波形态特征的波形分析法、基于边缘检测的二阶方向滤波法和广义希尔伯特变换法四种方法进行缝洞组合体检测;用“累计能量差法”进行溶洞检测所组成的致密碳酸盐岩储层缝洞检测方法体系。小波分频处理获得不同通道(频带)的数据体再进行相干处理,并对高频相干数据进行小波分解融合,其成果高质量地展示小断层和裂缝的平面发育特征。在理论模型正演响应的指导下,对多种地震波动力学参数进行融合,直接展示缝洞体的平面分布;通过模型正演响应证实了基于地震波形态参数的波形分析在缝洞检测上也具有明显效果,由此进行了波形分形法缝洞检测;引入并改进了以图像边缘检测理论为基础的二阶方向滤波、广义希尔伯特变换对缝洞体进行检测,它们对缝洞异常带有着较高的识别能力,获得了较好的检测效果;经过基于主成份分析的数据融合,把以上几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融合成了一种综合参数,该综合参数准确地揭示了目的层缝洞的平面发育特征。溶洞在储层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文提出的“累计能量差法”对一间房组储层溶洞进行了检测,表明该区溶洞主要发育在储层上部,平面上具有分带性。受构造、断层的控制作用明显。该方法对井分析吻合度极高,效果良好,是一种创新的溶洞检测方法。综合小波相干裂缝检测、缝洞体综合检测和溶洞检测结果把研究区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储层划分为四个等级,在平面上划分为五个区块。结合构造、断层等地质成果,对各区块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指出小断层(裂缝)发育区、缝洞发育带与溶洞群发育但相对不集中的地区,是最有利的油气勘探靶区。
王志刚[9]2007年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系统预测技术》文中指出裂缝不仅发育于沉积岩中,还发育于变质岩和火成岩中。在油气藏中,由于裂缝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裂缝的存在将对储层中油气的渗透能力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当裂缝性油气田进入开发阶段。可以说对裂缝及其分布规律的预测几乎等价于对油气的预测,所以对地下裂缝的正确认识对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采用了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对塔中的实际资料进行裂缝预测处理,积累裂缝预测的经验。将这些经验和方法用于其它缝洞型油藏的勘探开发中,对提高勘探井的成功率、提高开发井的开采效果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卡塔克1区块为例,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利用相干处理、地震测井反演处理、缝洞储层敏感测井曲线重构反演处理、地震属性分析、构造研究相结合,预测奥陶系碳酸盐岩有利裂缝发育带空间分布,为优选勘探目标提供可靠依据。这次工作中试验了多种技术方法,如相干分析、波形分类分析、倾角计算、地震反演和地震属性提取等等。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分析,最终认为在该区能对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层预测取得良好效果的技术有以下6种技术: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叁维地震相干体技术;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技术;波形分析技术;多参数聚类分析技术;多参数融合储层评价技术。
李琼[10]2007年在《复杂储层地震预测理论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力学非线性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推动许多学科发展。本论文研究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编号:40174039、49874030)、中石化“复杂介质地震波传播规律探索及其应用”项目塔河油田岩石物理研究专题(编号:P01058)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01年BA605A-05-01)的联合资助下及部门科学研究项目的协助下,针对复杂多变的储层预测问题,将动力学非线性科学中的全新概念、理论和算法引入和应用于储层预测与评价之中,结合油气缝洞储层物理模型实验成果,创建了新型的储层预测理论和方法技术。(1)论文在对动力学非线性系统的混沌特征、分形特征及突变特征等基础理论研究基础上,建立起储层非线性预测与评价的理论依据:储层具有分形、混沌演化和突变等特征,在沉积及其演化过程中完全是一个非线性过程,储层是一个非线性系统。(2)基于非线性理论,创建了储层地震非线性预测与评价方法技术,它是由裂缝预测、地震反演和储层综合预测与评价等叁大非线性方法与技术组成:储层裂缝地震非线性预测是由相空间重建、非线性参数提取与预测技术及综合评价方法组成的一种新型裂缝预测方法;储层地震高分辨率非线性反演是将BP算法嵌入自适应遗传算法内部所构成的集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技术优势于一体的新的地震反演方法,它采用嵌入式新的(GA-BP)混合算法及非线性映射技术,自动实现反演,获得高分辨率地震反演剖面;储层地震非线性综合预测与评价是由遗传算法(GA)与自适应神经网络—模糊推理系统有机地相结合而产生的储层预测与评价的新方法,它将优化处理所形成的新地震属性参数空间作为输入,采用将ANFIS网络中的(GA+LSE)混合算法嵌入到GA算法内部与禁忌搜索算法(TS)加在交叉操作处产生新的自适应混合算法,将综合评价参数作为储层品质和含油气性的定量评价指标。(3)采用先进的理论与新的方法技术,研制出具有叁大非线性功能的专门软件系统:《储层地震非线性综合预测与评价系统》,所采用的软件编译平台是C++和FORTRAN平台。(4)油气缝洞储层物理模型测试与分析是地球探测、地球物理研究必需的重要基础数据资料,是联系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的纽带与桥梁,可以有效地消除地震解释与反演结果的多解性,是促进地震解释和反演结果由定性到半定量并发展到定量的基础。根据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地质特征,形成了从定比观测理论、定向裂缝模型、孔洞模型到多种缝洞模型的研究系列。深入研究了系列物理模型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了多种环境下缝洞特征参数与地震波速度、振幅、主频和衰减等属性参数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变化规律,进一步加深了地震波的动力学参数比运动学参数对于储层缝洞的检测更为有效的认识。(5)在四川、新疆和大庆等油气田应用储层地震非线性综合预测与评价方法及软件系统对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储层等各类储层进行了大量的储层预测研究,并与物理模型测试与分析相结合,该方法技术与软件系统均能适应各类复杂多变的储层,是一种高分辨率、高有效性、高可靠性和稳定性的技术,获得了好的地质效果和勘探开发效果以及取得了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储层预测方法与技术的发展必将是储层预测非线性化、深入储层内部结构分析的微观化及储层预测与评价的定量化等。非线性科学理论的应用与发展开创了有广阔前景的储层预测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塔中顺南地区缝洞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及识别模式研究[D]. 马灵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4
[2].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岩溶缝洞结构和充填模式研究[D]. 田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
[3]. 塔中地区奥陶系典型地质体地震识别模式[J]. 赵迎月, 顾汉明, 李宗杰, 杨子川, 蔡成国.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0
[4]. 缝洞储层的地震检测及综合预测[D]. 文晓涛. 成都理工大学. 2006
[5].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描述及评价[D]. 鲁新便. 成都理工大学. 2004
[6].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正演数值模拟研究[D]. 李毅. 成都理工大学. 2016
[7]. 基于正演与偏移的缝洞储层地震波场特征分析[D]. 何谦. 成都理工大学. 2016
[8]. 致密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地震检测方法研究[D]. 何建军. 成都理工大学. 2008
[9].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系统预测技术[D]. 王志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10]. 复杂储层地震预测理论及方法研究[D]. 李琼. 成都理工大学. 2007
标签:地质学论文; 地球物理学论文; 地震波论文; 构造地震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预测模型论文; 地震预测论文; 地震成因论文; 地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