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个体论文-王晓洁

弱势个体论文-王晓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弱势个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爱浇灌,集体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理想信念

弱势个体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洁[1](2018)在《善待弱势个体 挚爱凝聚集体》一文中研究指出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劳心伤神的艰苦工作,也是一项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工作,尤其是在担负启蒙教育的小学。花园里每一朵鲜花都很美丽,校园里每一颗心灵都很美好。鲜花的绽放需要细心培育,心灵的塑造需要精心雕琢,能让这些孤残的花朵同样迎风绽放,能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一样茁壮成长,这是班主任的幸福。(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期刊2018年05期)

苗晓燕,高聪,侯怡如,汪祚军[2](2017)在《弱势下的同盟:共同经历被排斥增强个体间的合作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排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如加好友被拒,无法加入他人的互动等。目前关于社会排斥的研究多关注于单独经历社会排斥,但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身份等原因,排斥通常是群体性的,即不是只有自己一人被排斥,而是有共同经历者。那么,共同经历社会排斥会对被排斥者的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假设,社会排斥威胁个体的归属需求,而共同经历则为被排斥个体提供了一种新的归属,因此就如弱势下的同盟一般,共同经历会增加被排斥个体间的合作行为。本研究的两个实验均采用2(经历类型:共同经历/单独经历)X 2(社会排斥:被排斥/被接纳)的被试间设计。其中实验1以实际的相互认识范式操纵社会排斥(社会接纳),并转换被试所在的实验室,在同一个实验室分别宣布两名被试的被排斥(被接纳)结果,以此操纵共同经历,之后测量被试的归属需求和合作行为;实验2对自变量的操纵与实验1相同,但是在因变量测量中,用信任博弈范式替代公共品博弈范式。此外,实验2进一步明确了归属需求和合作行为的对象指向性。两个实验的结果均显示,共同经历被排斥的两个人之间的合作行为皆明显高于单独经历被排斥、单独经历被接纳以及共同经历被接纳,即当指向与自己共同经历被排斥的人时,个体的合作行为会显着提升。此外,归属需求在共同、独自经历被排斥和合作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共同经历社会排斥增进了被排斥者的合作行为,在社会中,如果人们在大的群体中被排斥,会受归属需求的驱动,与同样经历被排斥的个体合作,出现小团体现象。(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张庆鹏,卢芳[3](2017)在《文化混搭条件下的地位感知对弱势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关注处于相对弱势位置的个体在文化混搭条件下的地位感知对其创造力的影响。研究者设定了两类文化混搭场景,并基于地位感知的两种取向来探讨上述影响过程,第一种取向是基于平等地位感知的均衡取向,第二种取向是基于低地位感知的失衡取向。研究结果支持了均衡取向下的创造力促进效应。(1)在"性别混搭"的生活话语场景下,女性在均衡取向下的平等地位感知比失衡性的低地位感知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在"国别混搭"的新闻话语场景下,中国人的平等地位感知比低地位感知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更明显。(2)独立性自我构念的强弱变化调节了地位感知对创造力的提升关系,高独立性个体在创意任务中更容易受到地位感知的影响。(3)在"中美混搭"的条件下,平等地位感知会削弱中国被试寻求内群体归属的需求,进而在此中介作用下提高了创造力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期刊2017年01期)

赵书松[4](2015)在《转型时期社会分层对个体弱势心理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社会互动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因素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个体主观感知的社会分层结果对其弱势心理的影响机制;主观阶层认同通过社会公平感、无助感和相对剥夺感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个体弱势心理的产生,未证实自我效能感显着调节主观阶层认同和个体弱势心理之间的关系。最后讨论了研究结论的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珞珈管理评论》期刊2015年02期)

孙林[5](2015)在《信息披露最优化与交易效率——一个弱势个体与强势个体交换的例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为例,应用数理模型揭示了弱势个体通过集体形式披露信息从而提高交易效率的微观机理。研究发现,弱势个体在同强势个体进行交易时,不仅存在信息披露最优化问题,还存在着规模效应不足的问题,这致使两者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交易。研究表明:1.一定程度上信息不对称能使弱势个体与强势个体在交易中实现双赢;2.弱势个体在无法正常披露信息时,通过捆绑以强势集体形式披露信息,不仅可以改善强弱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状况,而且可以把弱势个体隐匿型信息内部化,以利于同强势个体交易,从而提高交易效率;3.集体披露信息机制还能够创造规模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管理科学》期刊2015年09期)

[6](2015)在《“弱势个体”是否就能代表事实真相?——互联网舆论下“警察打死讨薪女民工”事件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篇名为"警察打死讨薪女民工"的报道让周秀云与王文军这两个名字迅速被广大民众熟知,继而关于警察与民工孰是孰非的争论也在网上广泛展开,在很多知名论坛关于此事的讨论贴也是持续升温。毫无悬念的是,这一事件与此前的城管打人等官民对立事件一样呈(本文来源于《观察》期刊2015年04期)

陶燕红[7](2014)在《体育课堂上的弱势个体用心关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注体育课堂上被遗忘的角落,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消除弱势个体的心理障碍,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真正让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4年20期)

赵鹏宇[8](2014)在《“差点教育”理念下对小学弱势个体的教育支持》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基层单位,小学承载着实现教育公平的重任,为弱势个体创造外部环境支持是实践教育公平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因此,小学要以实现教育公平为立足点,为弱势个体提供教育支持。目前,我国正在将教育关注的重心从"一个不能少",转向"上好学","读好书",让更多人取得学业成功。孩子受教育并且受到良好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共同愿望。尤其是班级里学习弱势的个体。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期刊2014年08期)

蒋平[9](2012)在《弱势青少年感恩教育实效性研究:基于个体因素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弱势青少年是受教育者,是感恩教育的对象,也是构成感恩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感恩教育活动。基于此,以弱势青少年群体作为个体因素,展开感恩教育实效性调查,揭示他们在"识恩、记恩、谢恩、报恩和施恩"五个方面情况不容乐观的现状,进而分析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主体原因来自于个体生活经历的挫折体验、不良的行为习惯以及性格的缺陷,最后提出发挥弱势青少年个体自觉能力,以期促进自身感恩意识与行为能力的提升,也为提高整个感恩教育实效性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李琦[10](2012)在《图书馆“弱势个体”定位及其生存环境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文化信息传播的宏观语境下,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为鉴定图书馆强势弱势的可行标准,而核心竞争力要素不唯一,图书馆"弱势个体"的定位则要根据信息传播环境的细化来进行。而同在宏观语境下,图书馆之间的竞争属于合作互助式的竞争,弱势图书馆若要获得"共生",则要对其生存环境进行合理构建和维护。(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期刊2012年10期)

弱势个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社会排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如加好友被拒,无法加入他人的互动等。目前关于社会排斥的研究多关注于单独经历社会排斥,但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身份等原因,排斥通常是群体性的,即不是只有自己一人被排斥,而是有共同经历者。那么,共同经历社会排斥会对被排斥者的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假设,社会排斥威胁个体的归属需求,而共同经历则为被排斥个体提供了一种新的归属,因此就如弱势下的同盟一般,共同经历会增加被排斥个体间的合作行为。本研究的两个实验均采用2(经历类型:共同经历/单独经历)X 2(社会排斥:被排斥/被接纳)的被试间设计。其中实验1以实际的相互认识范式操纵社会排斥(社会接纳),并转换被试所在的实验室,在同一个实验室分别宣布两名被试的被排斥(被接纳)结果,以此操纵共同经历,之后测量被试的归属需求和合作行为;实验2对自变量的操纵与实验1相同,但是在因变量测量中,用信任博弈范式替代公共品博弈范式。此外,实验2进一步明确了归属需求和合作行为的对象指向性。两个实验的结果均显示,共同经历被排斥的两个人之间的合作行为皆明显高于单独经历被排斥、单独经历被接纳以及共同经历被接纳,即当指向与自己共同经历被排斥的人时,个体的合作行为会显着提升。此外,归属需求在共同、独自经历被排斥和合作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共同经历社会排斥增进了被排斥者的合作行为,在社会中,如果人们在大的群体中被排斥,会受归属需求的驱动,与同样经历被排斥的个体合作,出现小团体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弱势个体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洁.善待弱势个体挚爱凝聚集体[J].新课程(中).2018

[2].苗晓燕,高聪,侯怡如,汪祚军.弱势下的同盟:共同经历被排斥增强个体间的合作行为[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3].张庆鹏,卢芳.文化混搭条件下的地位感知对弱势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J].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2017

[4].赵书松.转型时期社会分层对个体弱势心理的作用机制[J].珞珈管理评论.2015

[5].孙林.信息披露最优化与交易效率——一个弱势个体与强势个体交换的例证[J].中国管理科学.2015

[6]..“弱势个体”是否就能代表事实真相?——互联网舆论下“警察打死讨薪女民工”事件的再思考[J].观察.2015

[7].陶燕红.体育课堂上的弱势个体用心关爱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4

[8].赵鹏宇.“差点教育”理念下对小学弱势个体的教育支持[J].基础教育课程.2014

[9].蒋平.弱势青少年感恩教育实效性研究:基于个体因素的视角[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

[10].李琦.图书馆“弱势个体”定位及其生存环境构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

标签:;  ;  ;  ;  

弱势个体论文-王晓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